首页 占卜 正文

孔子说占卜

易经真的能逢凶化吉吗,为什么孔子说真正懂易经的人不占卜呢

逢凶化吉,也是暂时的。

懂易学的高人能一窥天机,但是他可以避祸一时也不能避祸一世。

但是人的命运是可被改变的,这就是为什么易学的名字叫做“易”,因为世间一切都在变化中。

易学大师无非就是把你未来的最大可能说出,但是你可以通过某些手段让这个结局改变。

懂易学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命运是注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所以还去占卜它干什么呢?因为只要你按照事物的规律去做,就不会有错,只要你一心向善,努力做好一个“人”,那你就算注定的歹命,也会变成好命。

既然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又去占卜什么呢

周易中孔子说阴阳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但是从生活中看,周易之理...

原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吾国小而能守,大则攻,其道如何?”孔子对曰:“使君朝廷有礼,上下相亲,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将谁攻之?苟违此道,民畔如归,皆君之仇也,将与谁守?”公曰:“善哉!”于是废山泽之禁,弛关市之税,以惠百姓。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曰:“有之。

”公曰:“何为?”对曰:“为其有二乘①。

”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子曰:“为其兼行恶道也。

”哀公惧焉。

有间,复问曰:“若是乎?君之恶恶道至甚也。

”孔子曰:“君子之恶恶道不甚,则好善道亦不甚;好善道不甚,则百姓之亲上亦不甚。

”公曰:“美哉!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

微吾子言焉,吾弗之闻也。

” 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国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唯人也?”孔子对曰:“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

”公曰:“善!吾子之言,岂有其事乎?''孔子曰:“昔者殷王帝辛②之世,有雀生大鸟于城隅焉,占之,曰:‘凡以小生大,则国家必王而名必昌。

’于是帝辛介雀之德,不修国政,亢暴无极,朝臣莫救,外寇乃至,殷国以亡。

此即以己逆天时,诡福反为祸者也。

又其先世殷王太戊之时,道缺法圮,以致夭蘖③。

太戊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明养民之道。

三年之后,远方慕义,重译④至者,十有六国。

此即以己逆天时,得祸为福者也。

故天灾地妖,所以做人主者也;寤梦征怪,所以儆人臣者也。

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能知此者,至治之极也,唯明王达此。

”公曰:“寡人不鄙固此,亦不得闻君子之教也。

” 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

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

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

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卷一) 译文: 哀公问孔子说:“我想让我的国家虽小却能保住,大了就能攻打别国,该怎么办?” 孔子回答说:“让您的朝廷讲礼制,君臣上下相亲相敬,那么天下百姓就都成为您的子民了,谁还会来攻打您的国家呢?如果违背这治国之道,百姓都背叛,都是您的仇人,您还和谁守卫国家?” 哀公感叹道:“您说得真好!” 于是就废除山林沼泽地区的禁令,放宽关卡市场的税收,让百姓得到实惠 鲁哀公问孔子:“国家的存亡祸福,的确是由天命决定的,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吗?” 孔子回答说:“国家的存亡祸福都是由人自己决定的,天灾地祸都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 哀公说:“好!您说的话,有什么事实根据吗?” 孔子说:“从前,殷纣王时代,在国都的城墙边,有一只小鸟生出一只大鸟,占卜者说:‘凡是以小生大,国家必将成为霸主,声名必将大振。

’于是,商纣王凭借小鸟生大鸟的好兆头,不好好治理国家,残暴至极,朝中大臣也无法挽救,外敌攻入,殷国因此灭亡。

这就是以自己的肆意妄为违背天时,奇异的福兆反而变成灾祸的事例。

纣王的先祖殷王太戊时代,社会道德败坏,国家法纪紊乱,以致出现反常的树木,朝堂上长出桑毂,七天就长得两手合抱之粗。

占卜者说:‘桑毂野木不应共同生长在朝堂上,难道国家要灭亡吗?’太戊非常恐惧,小心地修养自己的德行,学习先王治国的方法,探究养民的措施,三年之后,远方的国家思慕殷国的道义,偏远之国的使者经过多重翻译来朝见的,有十六国之多。

这就是以自己的谨身修治改变天时,祸兆反变为福的事例。

所以说,天灾地祸是上天来警告国君的,梦见怪异是上天来警告臣子的。

灾祸胜不过良好的政治,梦兆也胜不过善良的行为。

能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只有贤明的国君才能做到。

” 鲁哀公说:“我如果不是如此浅陋,也就不能听到您这样的教诲了。

占卜得易经第一卦,请问怎么解答?周易第1卦初九爻详解。

看不明白...

时机不到,潜藏待天时的意思。

我想等待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志向什么样的志向才是合理的?孔子说:不要为世俗而左右你的志向(不易乎世);也不要在你能力不足时,追求那些肤浅的名声(不成乎名);不要因为别人及时事暂时无法了解你而不开心(不见是而无闷)。

我觉得这是最难的。

2、保持良好的心态孔子说:乐意的事就施行它,忧患的事就避开它(乐则行之,忧则违之)。

3、追求卓越孔子说:确定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追求,百折而不挠(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勿用,是说什么不可以动;但也意味着我们要做些什么。

成败得失,从来都是相对的,只是,很多人无法看的那么远罢了。

可能这一步的臭棋,到了第15步后,却埋下了必胜的种子。

没什么事是绝对的。

只是看你怎么去处理它了,处理的好了,坏事反成好事;反之,好事成坏事。

占卜是怎么算的,可信吗?

南巷一叶旧梦 :你好。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传统文化的代表作。

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也。

唐太宗时的宰相虞世南说:不读易,不可以为将相。

唐代医圣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

不可否认的是,《易经》原是上古预测的学术,但是到了商、周之际,经过周文王的整理和注释,扩充了其预测的范围,进入了“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从此,《周易》一书成了中国人文文化的鼻祖。

自东周时期以来,又经过孔夫子的研究和论述,同时又融入了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它已成为现代研究中国文化基础之一。

所以,现在大学中,将《周易》列入哲学研究的范畴。

,就不单纯是占卜之术了。

为什么孔子说:“五十读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说:“五十读易,可以无大过矣”有几层含义:(1)据传说,孔子在五十岁以前,并没有机会看到易经(见附录)。

(2)老年人的阅历比较丰富,对易理能够心领神会。

(3)既然五十能够通彻易理,做事当然不会有大错。

(4)可能不主张从小就太谨慎(需要接受风雨,接受挫折,自己摸索总结经验)。

大人总是希望小孩少走弯路,但是小孩需要走过一些弯路后才能成长。

对大多数人,过程最主要,一定要在过程中去领悟人生的酸甜苦辣;鼓励人们去探索、去创造,社会才会发展,人生才有意义。

(但关键是一定要警戒不能走邪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易经的大道理,在有了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之后,可能更容易感悟,更容易心有灵犀一点通。

附录:孔子是怎么得到易经的? 公元前500年的某一日,子路、子贡见孔子闷闷不乐,遂前去询问:“夫子缘何眉头不展,是弟子有过失吗?拟或有什么事情需要弟子去做?”孔子微微叹息一声,带着遗憾的语气说道:“吾已年近五十,并成为你们的夫子,可是我还没有读到《易》这本书,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呀!”子路急忙说道:“《易》之书乃周王室秘藏典籍,外人是看不到的。

况且,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王子朝携周室典籍投奔楚国,定居在南阳一带,深居简出,不见外人,那周室典籍亦不知去向,或曰焚于战火,或曰藏之深山,又到哪里去寻《易》书呢?”孔子一边听一边点头,待子路说完,便将目光转向子贡。

子贡遂不慌不忙地说道:“弟子知道夫子性喜读书,因而对周室典籍的下落亦时加留意。

我听说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曾派人入楚向王子朝索要周室典籍,王子朝不肯,遂被刺客杀死。

次年,周儋翩率领众人欲为王子朝报仇,周敬王闻之吃惊不小,以致离开王城暂避于姑获之地;不过到底是力量悬殊,并未形成什么大事件,只是从此周儋翩等人的行踪更为隐秘。

”子贡说到这里,见孔子面露失望之色,遂补充道:“弟子行商时有不少商旅朋友,夫子如欲寻找《易》之书,尚请夫子准假,弟子亲去南阳,或许还能为夫子找到更多的周室典籍呢!”孔子闻言喜形于色,正要说话,子路话已出口:“弟子在山野之间亦有不少挚友,子路愿与子贡同行,只要《易》之书还在世上,就是掘地三尺,也要把它寻来!”孔子含笑说道:“此事正合我意,你二人可打点行装,先向南行到沛地去见老聃,他是原周王室图书典籍档案文献馆的典藏史,因周室典籍被王子朝携走,老聃深为自责故而退隐沛地,他应当知道些消息的。

”子路、子贡带着孔子的亲笔书信去见老子,三人密谈一夜。

次日清晨,子路、子贡告别老子,二人便分头向西而行。

一路风餐露宿,少不得与各色人等打交道,亦难免遇到虎、豹、熊、罴,自是吉人有吉星高照,总能逢凶化吉,此乃寻常故事,不必多表。

话说南阳地区有一座西鄂山,山虽不甚高,林木却密;而且有一股清泉,名曰清泠之渊。

按说这是一个好去处,但是方圆百里的人们谈起此山无不面露惧色。

原来这里有一状如猿猴的怪物,它有赤红色的双目,又长着赤红色的鸟喙,全身披着黄毛,却有着一个祥平的名字叫雍和;据说,它出现在什么地方,便预兆着那里将有令人惊恐的事件发生(参见《山海经·中次十一经·丰山》)。

因此,人们只是远远地望一望西鄂山,而从来不敢靠前,不过偶尔却能够听到从那里传来的幽幽钟鸣声。

咚咚咚,咚咚,咚。

雍和听到钟鸣之声,知道一年一度的纪念仪式又开始了。

说来这已有十几年了,这是当年王子朝制定的规矩,每年霜降时节,都要鸣钟示警。

因为正是霜降时节,王子朝听到宫中之钟无故自鸣,急忙占卜,这才知道晋国已出兵支持王子丐(即王子朝同父异母之弟,被立为周敬王)。

由于提前获得此信,王子朝才有时间将周室典籍,以及周王室的青铜礼器打点行装,一并运往南阳地区秘藏起来(它们乃是王权王位的象征)。

“唉,可惜王子朝被王子丐派人刺杀,周儋翩率众人避居西鄂山,自己年纪也不小了,今后该有什么归宿呢?”雍和正在沉思默想,忽听得远处有动静,定睛一看原来有一壮汉正向山上走来。

雍和急忙戴上面具,披上黄毛衣,突然跳到那壮汉面前。

此壮汉不是别人,正是子路,他已探得消息知周儋翩隐居于西鄂山,要想找到《易》,首先要见到周儋翩。

子路正在盘算见到人后该如何言说,猛不丁见到一个黄毛红喙的怪物扑来,本能地闪到一旁。

如果是早几年,别说一个子路,就是三五个子路,也不是雍和的对手。

但是,雍和近来颇有些心事,身手大不如前;而子路志在必得,且身手亦不俗;因此二人过起招来,谁也不占谁的便宜。

其实,也就是子路,要是换了别人早就被雍和的长相吓跑了;这还要归功于孔子,因为孔子对弟子常教导不要迷信什么怪、力、神。

因此,子路一边招架,一边也在思忖,它怎么跳来跳去都像人呢?自己可不要无端伤了人,否则下面的事就不好办了。

“子路快快住手!雍和先生,雍和先生!请听我说端详。

”子路回头一看不觉大喜,原来是子贡来了。

雍和闻言一愣,来人何以知道自己身份?于是摘下面具,循声望去。

子贡快走几步,向雍和施一礼,这才缓缓说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