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如何一部书?如今已是众说纷纭,且不管如今如是说,但是对一个想要学习《易经》的人,首先应该明确一点:《易经》是占卜之书。
自孔子之后,南宋大学者朱子(熹)应该为易学研究集大成者,为此,文韬武略的康熙帝曾誉之为:“易之本义,朱子独得”。
朱子曾为《易经》定义:“易乃卜筮之书”。
为此清朝初期在统编《御纂周易折中》一书时,康熙也御笔亲批:“易学之广大悉备,秦汉而后无复得其精微矣!至有宋以来,周邵程张阐发其奥,唯朱子兼象数天理违众而定之,五百余年无复同异,宋元明至于我朝,因先儒已开之微旨。
或有议论已见,渐至启后人之疑”。
上述简言之,康熙大帝之意为:本朝有关《易经》之论,均以朱子之意为准。
由此可见《易经》为占卜之书,已是自古的定义,已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近些年来,一些研究《易经》的学者有意无意间在回避这一问题,似乎一提《易经》占卜,总有大逆不道,怕染封建迷信之嫌。
为此,当代易学大师刘大均也曾有言:“当今国内易学研究,言理者多,言象数者少,言占者更少”。
国学浩繁,号称“十三经”,但不是每部经都具备占卜功能。
唯有《易经》,除能以通天达地的意志内涵和精义入神的思维境界,以及修齐治平的人文思想,稳居群经之首外,又能以其特有的占卜功能,深受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的崇拜和喜爱,以至历经几千年苍桑仍经久不衰。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它的文化特性,而在于它的趋吉避凶,度人教化的占卜功能。
《易经》之所以避过秦始皇焚书之火,就因为他是一部占卜之书,故古籍《隋书》云:“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
其实,就人类生存意义而言,所谓文化并不重要。
远古之人,没有今人的文化,但他们的生存历史远远比今人长久得多,他们尚道德,重吉凶,在意自身的一切,能否遵天守地而不至灾害。
于是《易经》产生了,他们力求以占卜的方式与天地沟通,以达到自身的生存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到,那时人们的心灵是如何的纯净。
那种原生态的生活是多么的悠然自得。
在这之后的古人,他们自认为比以往的古人进步了,有文化了,同时也变得有些贪婪了,灾难也随之增长,但他们也仍然视《易经》为法宝,将占卜行为运用到更广泛的行动中。
他们从《易经》占卜中获得巨大智慧。
成就了令后人引为骄傲的千秋大业,以此同时,他们也将《易经》研究推向更广泛的文化境地。
如今,随着科学时代的到来,《易经》的发展到了新的时代,易经社会学、易经哲学、易经天文学、易经地质学、易经系统学等等不断出现,科学以其特有的优势,在证明着易经的博大和精深。
但这一切多是对《易经》本体的研究,并不会改变《易经》的占卜性和《易经》的占卜的运用,相反更能证明《易经》占卜是建立在《易经》本体的科学性之上。
人类生活无论处在任何时期,都无法离开精神的需求,人类的一切生存行为中都必须面对吉凶的选择。
灾难、死亡和罪恶,将始终是人类生活所要面对的现实,而现代化的生活,将加剧人类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为此,我们重提《易经》的占卜性是一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易经》的占卜性应为当今喜爱《易经》、学习《易经》之人的第一要义。
这是华夏远古神灵留给我们的生存法宝,是“圣人”的功德所在,是天地造物者对苦难人类的一种恩泽。
试想,如果《易经》失去它的占卜功能,失去趋吉避凶的意义,而只是一种似有非有的文化,《易经》存世还有多大意义!(本文为易经占卜自学堂教材)
民间流传最广也最容易看懂的大概是《玉匣记》,里面几乎什么都有,小时候在亲戚家看过,挺好玩的,听说是乡村风水算命先生的必备书。
以下为引用:“玉匣记》是集各类占卜之术之代表作,亦称之为《玉匣记通书》。
一般假托诸葛孔明鬼谷子张天师李淳风周公袁天罡等先贤之名而作。
许逊(真君,晋朝人)得其妙要,传录于世,名之曰玉匣记,后人或有增补,进而衍生出许多不同版本,其内容包罗万象,从祭祀、嫁娶、赴任、出行、开张、耕种、眼跳、耳鸣、占梦、秤骨,甚至是相猫纳犬等各种奇奇怪怪的占卜之术,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相关资料。
”要想玩深的那就不太简单了,中国的风水算命之术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先秦学术有密切的关系,要想系统了解,必须的先从儒家的那一大堆经典读起。
术数大家大部分都是儒学大家。
系根据天象来预卜人间事务的一种方术。
在原始社会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当时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生产力都很低,对自然现象中的一些规律没有掌握,于是把人们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
早期的占星术多是利用星象观察来占卜较为重大的事件,如战争的胜负,国家或民族的兴亡,以及国王或大臣的命运等,后来逐渐扩展到个人命运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
随着日月五星运行规律的逐渐被揭示,占星术出现了各种体系和复杂的推算方法,愈加显示其神秘性。
古代占星术完全属于官府,是政府所设天文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
古代的天文学家绝大多数是占星家,早期的天文著作大多带有占星术的因素。
现存古代占星书主要有唐代李淳风《乙巳占》、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北宋王安石礼重修的《灵台秘苑》以及明代的《观象玩古》。
在西方,中世纪时期有些国王把占星学家视为高参,往往请他们根据星象占卜来确定重大政治事件的决策。
但后来,西方的占星术逐渐发展到对个人进行星占。
例如,根据一个人诞生时日月五星在黄道十二宫中的位置,推算“算命天宫图”,以占卜个人一生的命运。
占星术牵强附会地把天象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是非科学的。
但是,占星术对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为了进行星占,人们注意观测天象,中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载大多都是古人为了星占动机记录下来的,它们不仅是宝贵的历史遗产,而且对于解决当代某些重大天文课题具有学术价值。
古代天文学家,往往也是占星家;古代的天文学著作,往往带有占星术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