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星座 正文

十二星座定位航海 十二星座怎么得来的

古代为了航海定位需要,把一些星星连结起来并命名这个连结,这个连结名称就是星座。之后古代人看到太阳在天上的运行轨迹(东升西落)经过了十二个星座,于是就赋予这些星座以神秘学意义,就有了占星学意义上的十二星座。详细信息如下:

十二星座即黄道十二宫,是占星学描述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道的十二个区域,包括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双鱼座,虽然蛇夫座也被黄道经过,但不属占星学所使用的黄道十二宫之列。

在占星学的黄道十二宫定义只是指在黄道带上十二个均分的区域,不同于天文学上的黄道星座。而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1928年规范星座边界后,黄道中共有13个星座。由于岁差的关系,21世纪的黄道星座与占星学已不一致。

扩展资料

几大文明对星座的划分及看法

米索不达亚文明占星家为了方便研究及观测天上诸多恒星,人们把星空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一区就是一个星座。很难确切的说出人类是从何时开始有星座的概念的,这类天文知识远在有历史记载以前就被人们所领会。星座的名称则很可能来源于早期航海的水手。

不同地域的文明中,星座的起源可能完全不同,但是随着各文明的扩张和相互影响,星座的文化也包含了融合的过程。

2、西方

公元前270年希腊诗人阿拉托斯写的《物象》中提到47个星座。从《物象》所记载的星区可得知,由于岁差的原因,书中所描述时期的南极点与现在的南极点并不一致,据此可以推断出书中所记录的是公元前2000年前的星空;同时星空记录的空白区域表明观察者应该在北纬35°到36°附近。

有人认为将星空划分为星座的做法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和苏美尔时期,希腊和埃及的星座有可能是从该地区传入的。

在《约伯记》里提到大熊、猎户等几个星座;公元前十二世纪尼布甲尼撒一世时代建造的土地界标石上刻有人马座、天蝎座和长蛇座的图案。

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赫西奥德的著作中也提及了大熊、猎户和昴星团(当时昴星团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星座,而不是金牛座的一部分),而在同一时期的巴比伦已经用楔形文字记录了黄道十二星座。

到公元二世纪,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学大成》中记录了48个星座中的1022颗恒星,这也是现代星座的原型。之后许多天文学家在托勒密星座的空当里填充新的星座;1603年巴耶、1690年赫维留、1752年拉卡伊先后在两个世纪内为南天的星座命了名。

2、中国

在周朝初期著作《周礼》中已能发现二十八宿部分宿名,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完备了。有关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学术界对二十八宿的起源时间和地点有着诸多的分歧。传统认为,中国二十八宿体系的创立年代最早只能上溯到公元前八至前六世纪。

1978年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的战国曾侯乙墓的墓葬中,出土了绘有二十八宿图像的漆箱盖,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关于二十八宿的实物例证。

中国古代把北极附近的三垣定为中官,而二十八宿实际上是自四象细分出来的,二十八宿以南的星区则称为外官,即“中官+四象+外官”,这只是中国古代为数诸多的星区划分方法之一。

除此之外也有把星区分为七个区域的“五兽+中官+外官”、分为11个区域的“九野+中官+外官”等多种方法,只不过“中官+四象”的划分方法流传较为广泛罢了。

古代中国以星官来划分天空。最早记载星官的著作是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其中录有91个星官共五百多颗恒星。到隋朝的《步天歌》中已记载星官283个,它们分别属于三垣或二十八宿之一。

三垣是指环绕北极天空所分成的三个区域,分别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而在环黄道和天球赤道近旁一周分为四象,四象中又将每象细分成七个区域,合称二十八宿。

中国古代以太阴历纪年,由于月亮围绕地球自转一周约为每月廿八日,因此每天经过一区的称为“宿”或“舍”。到了明朝末期,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徐光启所编的《崇祯历书》参考欧洲天文学的数据增补了近南极星区的星官23个。

对星空划分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宿的先后顺序存在着不同意见。民国时期的天文学家高鲁在其所著的《星象统笺》里认为三垣出现最早,然后是四象,二十八宿出现最晚。

曾任北京天文馆第一任馆长的天文学家陈遵妫则在其著作中认为四象出现较早,而后分为二十八宿,而三垣则最后,并指出三垣之名在隋朝《丹元子步天歌》才出现,三垣二十八宿的形制也是在此形成并沿用。

3、印度

印度人的二十八宿(नक्षत्र,Nakshatra,意为“月站”)与中国的二十八宿极其类似,学者认为两者同出一源。

俾俄、玛得那(Madler)、什雷该尔(Schlegel)、竺可桢、夏鼐、新城新藏等人主张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韦柏(Weber)、谌约翰、金最尔(Kinzel)、金史密(King Smill)和爱特金(Edkin)等人则提倡印度起源说。

与中国二十八宿划分不同的是,印度的二十八宿以织女替代了中国二十八宿中的牛宿,以河鼓(牛郎)替代了中国二十八宿中的女宿。

二者的起始宿均为角宿(चित्रा,Chitrā),但之后印度二十八宿的起始宿更改为昴宿(कृत्तिका,Krittikā)。据印度古代经典记载,室、壁二宿也曾合为一宿而为二十七宿,或也有减去织女而凑成二十七宿的,这一点与中国一致。二十七宿的全部名称最早出现在《鹧鸪氏梵书》。

4、阿拉伯世界

公元9世纪以后,托勒密星座传到阿拉伯世界。托勒密的著作《天文学大成》被翻译为阿拉伯语,名为《至大论》。阿尔苏飞以该书为基础写出了被称为伊斯兰观测天文学的三大杰作之一的《恒星书》(كتاب الكواكب الثابتة ‎)。如今全世界通用的星名中,多数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十二星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星座

古代航海几种常用的定位技术的浅析

(一)季风航海术。中国对季风的认识很早,利用风帆为动力航海,也在四千年前的夏代就开始了。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已应用于航海活动。实际上,东汉应勋在《风俗通义》已经提到:“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落梅风”意即梅雨季节以后出现的东南季风。两汉时期人们只有利用季风,才能做远洋航行。但对季风的利用比较被动。晋代高僧法显(约337年—422年)访问印度,是从海路回国的,到爪哇不得不等待季风达5个月。

到宋代,对季风的利用就自由得多了,由于帆船的技术大为改进,已经可以做到“风来八面,唯头不可行”,即除了当头的方向而外,船可以向其他7个方向前进。这种技术,西方在16世纪以后才掌握。

三宝太监郑和(1373年—1435年)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就是在掌握了季风规律且有良好的航海技术的情况下进行的。郑和的船队在世界上是空前庞大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可载人。62艘船装载了丝绸、瓷器、宝货,乘2.78万人。公开的目的是向番邦“宣谕圣教”,秘密的使命是寻访明惠帝(朱允文,年号建文)的下落。因为明成祖(朱隶)是从侄儿建文帝那里夺取帝位的,不找到建文他就不能放心做皇帝。这两个目的都没有结果,客观的效果却是使海上丝绸之路变得很畅通了。

从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至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时间是永乐年间的1405年—1407年、1407年—1409年、1409年—1411年、1413年—1415年、1417年—1419年、1421年—1422年六次,宣德年间的1431年—1433年一次。从这个时间表可以看出,前三次行动是相当的急切,连年都在海上,后几次才有所间歇。

郑和死后,就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行了。他的副使王景宏、侯显章,随行官员马欢、费信、巩珍等都留下了宝贵的资料,马欢的《瀛涯览胜》、费信的《星槎览胜》,描写了西洋各国的气候和风物。人亡事寝,此后一百多年,朝廷没有人组织与西洋交往的海上航行。

到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曾有人提出遣使通西洋,那时项忠为兵部尚书,接圣旨要查西洋水程,查了三天,竟查不到当年郑和留下的档案材料。原来是兵部官员刘忠宣抢先一步把郑和档案藏匿起来了,言官们又纷纷谏阻,通西洋的事就再无人提了。

就在郑和以后不久,葡萄牙、西班牙的航海事业超过了中国,虽然规模、装备和技术还不如郑和的船队,但向西行可以到达东方的思路正确,哥伦布(约1451年—1506年)于1492年带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信发现了美洲。

(二)地文航海术。地文航海,根据地上物标确定船位和引航的应用学科,是航海学的一个分支,利用地文学原理,通过罗经、雷达等航海设备观测陆地上或海面上(如灯船)的物标并依靠海图作业进行定位和导航,引导舰艇从一地航行到另一地的航海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航海基础知识,航线设计,航迹推算,陆标定位以及航行方法等。

古代航海技术的不发达,决定了航海活动基本上保持在近海地区。远洋航行的船舶从东亚大陆起航后,首段航程基本上不出大陆海岸和太平洋西岸岛弧之间的海域。亚洲大陆东海岸的特定自然条件,决定了古代东亚航海主要采用地文导航。地文导航是先民在千百年的航海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古时航海的动力主要是风力和洋流,因而船舶的航速和航线还不能完全由舟人主观意愿操纵,在这种情况下,随时确定船舶的方位,成了安全航行、保持正确航向目的港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古代中国海船的地文导航术中主要是陆标导航。这种导航法要求水汽船牢记所经地区的岛屿、大陆海岸地标的方位和自然地貌,并能从各个方向和各种气候条件下辩识之。除了陆标导航之外,确定船舶方位的辅助手段还有海底地貌识别法,例如测量水探、在铅锤底涂蜡油或黄油粘起泥沙以核查海底地表土质、察看海水水色等。因此为了正确导航,舟人必须牢记海上及大陆边缘海区的地貌形态。为了将导航术传示子孙后人,有些舵师把沿线山屿形势绘成图,并用文字把陆标、港湾水深、海底土质记录下来。这些资料后来发展成为更路簿、针经和海图等资料。

(三)天文定位导航术。利用对自然天体的测量来确定自身位置和航向的导航技术。由于天体位置是已知的,测量天体相对于导航用户参考基准面的高度角和方位角就可计算出用户的位置和航向。天文导航系统不需要其他地面设备的支持,所以是自主式导航系统。不受人工或自然形成的电磁场的干扰,不向外辐射电磁波,隐蔽性好,定位、定向的精度比较高,定位误差与定位时刻无关,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

在先秦时期天文导航的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导航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据《汉书·艺文志》载,西汉时海上导航的占星书已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等有关书籍总计达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国航海人员载航海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天文经验和规律。其内容应是记录航海中对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确认航线。

唐代天文定位术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利用仰测两地北极星的高度来确定南北距离变化的大地测量术。开元年间天文学家憎一行已可以利用“复矩”仪器来测量北极星距离地面的高度,虽与实际数字有一定的差距,但这是世界首次对子午线的实测,而且这种测量术很可能已经在航行中使用。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极星的高度而进行定位导航。

牵星术,乃是当时一种利用天文状况进行测位的航海技术。即在船上利用牵星板来观察某一星辰的高度,借以确定船只所在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在深海中,地形水势难以提供有效的识别,无所凭依,往往以天象来确定航位。《郑和航海图》中就附有《过洋牵星图》,记录在印度洋地区的牵星航海。

(四)海洋潮汐知识。秦汉时代,人们对潮汐的认识已越过表面现象,并进而探究潮汐成因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于潮汐升降特别是通河口的明显奇特的潮汐现象虽有所观察,但感到难以理解,只得归咎为神力迷信。然而到了汉代,特别是东汉,人们关于潮汐的认识有了突破。

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更对传统的关于潮汐的迷信观念提出了有力的批判。他说,潮汐是“天地之性,上古有之。经曰:‘江汉朝宗于海’,唐虞之前也”,绝非从伍子胥时代才有。又说,“其发海中之时,漾驰而已;入三江(指钱塘江、山阴江、上虞江)之中,殆小浅狭,水激沸起,故滕为涛”。成功地解释了江河入海口的暴涨潮现象。最后,他正确地提出了“涛之起也,随月盛衰”的科学假说,第一次把潮汐成因与月球运动联系起来,为我国古代的潮汐理论与有关的生产实践活动(如航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五)航路指南。宋元人不但能依据熟悉的陆标来确定船舶安全通过的航道或锚泊的场所。宋代的已有了明确的航路指南。到了宋代,航路指南更趋具体化,对安全航路、航行方法、海上航程、危险物等的记述日益明确、详细,使航海者取得了更多的主动权与自由度。如在国内北洋航行中,成山角是主要的拐向航点,元代航海者在“黑水洋”“过黑水洋”与“北洋官绿水”内,都有迅速与安全地找到它的航路指南。

(六)航用海图。宋代的航用海图,是根据海上活动需要而绘制的专用地图。在海图上,一般应能反映出一定水域的地形地貌、水文要素,定位条件用其他与航行有关的资料和说明。

到了元代航海图的应用更为普遍。宋末元初,北洋航区的海图已广泛用于民间。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明代的《海道经》尚保存了一卷元人底本的《海道指海图》。

(七)指南针与磁罗盘导航。指南针的前身——“司南”早在战国时即已问世。但是这种由天然磁石加工而成的圆勺形测向器,显然不适于在波涛颠荡的海洋上应用。到了宋代,由于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特别是由于人工磁化技术的出现,才使这些划时代的导航仪器的诞生成为可能。它是“以针横贯灯心(即灯心草),浮于水上,亦指南,然常偏丙位”。由于不论船舶在海中如何摇摆,而容器中的水面总有维持水平的倾向,因此,水浮针的指向效果相当稳定。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北宋人所谓指南针“常微偏东”或“常偏丙位”(即正南偏东15度),表明当时已认识到地磁偏角的存在。这对于提高船舶的导航精度具有重大意义,比1492年哥伦布在横渡大西洋到达“新大陆”时的同样发现,早出4个世纪以上,是古代中国磁学与导航技术走在世界前列的明证之一。

当然,罗盘针在当时已成为主要的一种航路指南手段,这是元代地文航海技术的重大进步之一。罗盘针的应用,在世界航海史上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中国磁罗盘的发明及在世界上的广泛应用,使西方中世纪的海图与航海技术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八)船舶操纵技术。船舶操纵技术包括驶帆、操舵、测深、用锚等技术。从有关历史文献考察发现,宋元人已颇精此道,他们在驶帆、操舵、测深、用锚等船艺方面已有相当水准。

宋元的航海技术非但奠定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中的最主要、最先进部分的基础,而且对此后的中外航海活动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的出现,从根本上看,是宋元及其以前历代中国古代航海者长期的航行实践、科学观察、经验积累和大胆创新的历史产物。

古代航海是怎么确定自己在海上什么位置的?而且下一次来还能到同一水域同一位置?

楼上说的已经可以说是大航海时代的产物了,但楼主显然为的是大航海时代以前~很难 通常是经过故老相传的传说 来回一趟大概要多少多少天,然后掐指计算 迷路或者不对了首先想着不是能不能到达预定地点,而是会不会就此饿死渴死在海上,欧洲的商人在海上会带鸽子 靠它们去辨别周围是否有陆地,大海在古代本就是恐怖的存在,他们如果能活着到陆地,哪怕偏离了航向走错了路,依然值得庆幸。在中世纪,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他对天空中星星的分布,也比现代人了解得更多。那个时代无法提供现代人所拥有的印刷年历和日历,所以他们不得不掌握这些知识。当时稍有知识的船长都能借助观察星星来识别方位,也能根据北极星和其他星座的方位来制定航线。但在北方,天气常乌云密布,看星星的办法有时就行不通了。如果到13世纪下半叶那件外国发明还没有传入欧洲,欧洲航海还将继续它那代价高昂的痛苦历程,完全依靠运气和猜测(后者占了一多半)惶恐前行

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GPS、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格洛纳斯、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1、GPS 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而其中文简称为“球位系”。

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 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是美国独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

2、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3、格洛纳斯(GLONASS),是俄语“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的缩写。

该系统最早开发于苏联时期,后由俄罗斯继续该计划。俄罗斯 1993年开始独自建立本国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于2007年开始运营,当时只开放俄罗斯境内卫星定位及导航服务。到2009年,其服务范围已经拓展到全球。该系统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确定陆地、海上及空中目标的坐标及运动速度信息等。

4、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是由欧盟研制和建立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该计划于1999年2月由欧洲委员会公布,欧洲委员会和欧空局共同负责。系统由轨道高度为23616km的30颗卫星组成,其中27颗工作星,3颗备份星。卫星轨道高度约2.4万公里,位于3个倾角为56度的轨道平面内。

扩展资料:

北斗芯片

2012年12月27日,国家正式宣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试运行启动,标志着中国自主卫星导航产业发展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其中,卫星导航专用ASIC硬件结合国产应用处理器的方案,成为北斗卫星导航芯片一项重大突破。该处理器由中国本土IC设计公司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已实现规模应用,一举打破了电子终端产品行业普遍采用国外处理器局面。

卫星导航终端中采用的导航基带及射频芯片,是技术含量及附加值最高的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在导航基带中,一般通过导航专用ASIC硬件电路结合应用处理器的方案来实现。此前的应用处理器多选用国外公司ARM处理器芯片核,需向国外支付IP核使用许可费用的同时,技术还受制于人,无法彻底解决产业安全及保密安全问题。

而通过设立重大专项应用推广与产业化项目等方式,北斗多模导航基带及射频芯片国产化现已实现,中国人自己的应用处理器也在北斗多模导航芯片中得到规模应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GPS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格洛纳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全球四大定位系统是什么?

  1. GPS系统(美国)

GPS系统是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

2.北斗系统(中国)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是继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和俄国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有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优于20m。

3.GLONASS系统(俄罗斯)

“格洛纳斯”GLONASS是前苏联从8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与美国GPS系统相类似的卫星定位系统,覆盖范围包括全部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间,也由卫星星座、地面监测控制站和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

4.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欧盟)

Galileo系统总投资达35亿欧元的伽利略计划是欧洲自主的、独立的民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服务,实现完全非军方控制、管理,可以进行覆盖全球的导航和定位功能。

扩展资料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称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任何地点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3维坐标和速度以及时间信息的空基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

常见系统有GPS、BDS、GLONASS和GALILEO四大卫星导航系统。最早出现的是美国的GPS,现阶段技术最完善的也是GPS系统。

随着近年来BDS、GLONASS系统在亚太地区的全面服务开启,尤其是BDS系统在民用领域发展越来越快。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在航空、航海、通信、人员跟踪、消费娱乐、测绘、授时、车辆监控管理和汽车导航与信息服务等方面广泛使用,而且总的发展趋势是为实时应用提供高精度服务。

参考资料: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百度百科

全球定位系统

简称GPS,是美国佬的。由24颗处在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好像是至少可同时收到4颗卫星的信号。再计算出精确的位置。就是全球定位系统。民用的精度在50到100米左右,军用的在5米左右。(好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