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意答案 关于诸葛亮 做能臣不容易。
第一要忠,第二要能。忠而无能曰庸,能而不忠曰奸,都不是能臣。
但,光是又忠又能,还不够,还得大家都承认。这第三条最难。
因为嫉妒别人的能,是官场的通病;怀疑臣下的忠,是帝王的通病。所以历史上的能臣,好下场的不多。
不是生前被贬,便是死后挨骂,能做到生前生后都没有什么人说闲话的,大约也就是诸葛亮。 然而诸葛亮活得好累! 诸葛亮的形象,千百年来走样得利害。
在一般人心目中,他老先生很是潇洒的。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那结果都是事先料定了的。
计谋也很现成,甚至早就写好了,装在一个袋子里,只等执行者到时候拆开了看。自己则既不必亲自上阵杀敌,也不必操心费神,只要戴个大头巾,摇把鹅毛扇,泡壶菊花茶,摆个围棋盘,便“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真是何等潇洒。
其实,诸葛亮的心理压力大得很。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历来就被看作君仁臣忠、君明臣贤的楷模。
尤其是那有名的“三顾茅庐”,千百年来让那些一心想出来做官又要摆一下臭架子的文人羡慕到死。实际上他们君臣之间的猜忌和防范,没有一天不深藏于心。
君臣关系毕竟不是朋友关系,最信任的人往往同时也就是最疑忌的人。因为双方相处那么久,交往那么深,知根知底,对方有多少斤两,彼此心里都有数。
这就不能不防着点了。你看白帝城托孤那段话,表面上看是心不设防,信任到极点,其实是猜忌防范到不动声色。
刘备对诸葛亮说,我这个儿子,就托付给先生了。先生看他还行,就帮他一把;不行,就废了他,取而代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是扯淡!刘禅的无能,简直就是明摆着的,还用看?无非因为明知诸葛亮之才“十倍曹丕”,自己儿子又不中用,放心不下,故意把话说绝,说透,将他一军。诸葛亮是明白人,立即表态:“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铁了心来辅佐那年龄相当于高中生、智力相当于初中生的阿斗。
陈寿说,刘备的托孤,“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拍马屁,就是没头脑。
诚如孙盛所言,如所托贤良,就用不着说这些废话;如所托非人,则等于教唆人家谋反。“幸值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刘备托孤成功,全因为诸葛亮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又为人谨慎,处处小心,这才没闹出什么事来。
但要说刘禅没有猜疑忌恨过,则不是事实。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各地人民怀念他,要给他建立庙宇,刘禅就不批准,说是“史无前例”。
可见刘禅内心深处是忌恨厌恶诸葛亮的。事实上,一个人只要当了皇帝,就会忌恨手下能力比自己更强的大臣,而且越是弱智,就越是忌恨。
因为所有的蠢才都一样,只要手握权力,高人一等,便会自我感觉良好,牛皮马屁不绝。一旦发现手下人比自己强,又会恼羞成怒,必欲去之而后快。
刘禅其实也一样。只不过有贼心无贼胆,有贼胆也无贼力,只好在诸葛亮死后做点小动作,发点小威风,表示他还是个人物。
其实,即便刘禅对诸葛亮真心“事之如父”,也是没意思的。这家伙实在太蠢。
又岂止是蠢,简直就没有心肝。他做了俘虏后,被迁往洛阳,封安乐县公。
有一天,司马昭请他吃饭,席间故意表演蜀国歌舞。蜀国旧臣看了,无不怆然涕下,只有刘禅,照吃照喝,“喜笑自若”。
司马昭感慨说,一个人的无情无意,怎么可以到这个份上(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又一天,司马昭问他:很想念蜀国吧?刘禅立即答道:“此间乐,不思蜀”。旧臣郤正听说了,就对刘禅说,下次再问,就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没有一天不想的,说完再把眼睛闭起来。
后来司马昭又问,刘禅果然照着说,照着做。司马昭说,我怎么听着像是郤正的话呀!刘禅立即睁开眼睛,惊喜地说,猜对了,正是他!旁边的人都忍不住笑。
当然,这也可能是为了保命,装傻。但即便是装傻,也是没心肝。
事实上,除了“乐不思蜀”这句成语外,刘禅对于中国历史半点贡献都没有。辅佐这么个东西,有什么意思? 所以诸葛亮很累。
又要打天下,又要哄小孩,又怕老的起疑心,又怕小的不高兴,能不累吗?事实上,诸葛亮不像军师,倒像管家。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亲自过问,亲自操持,即所谓“事必躬亲”。
这固然是生性谨慎,也是势之所然。不这么做,他怎么能大权独揽而国人不疑呢?他实在是害怕出差错啊! 过度的疲劳,严重损害了诸葛亮的身体;沉重的压力,又使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诸葛亮曾上表致刘禅云:“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公元207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倒在了北伐途中,享年五十四岁,比曹操少活了十二年。
诸葛亮的身体原本是很好的。诸葛亮实现了他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其实是累死的(蜀魏交战,相持五丈原。蜀使至魏军营中,司马懿不问军事,只问饮食起居。
当他听说诸葛亮黎明即起,深夜才睡,罚二十军棍以上的事,都要亲自过问时,便断定说:“亮将死矣”)。
看了几篇有关诸葛亮的文章,自认为对三国历史有些了解,有些话实在不吐不快。
首先希望大家能客观公正的来评价诸葛亮。 一,诸葛亮对刘禅的特殊“照顾”并未使刘禅“感怒不感言”,更不是在监视刘禅或独揽大权。
相反的,诸葛亮逝世后,李邈曾上书刘禅说诸葛亮权利过大,死了比活着好。刘禅对此事是什么态度呢?——他把李邈杀了!而且,刘禅还说“政由葛氏,祭由寡人”。
由此可见,刘禅并未对诸葛亮有那磨大的怨意。 二,天下九州,魏有其六,吴有其二,蜀国呢?只有区区一个益州。
地域的限制使蜀国在人口,经济上都受到很大限制。如何解决呢?南征,内治,这都是从自身谋求发展。
但必竟只有一州之地,潜力有限。与其说诸葛亮穷兵黩武,我看到是形势所迫。
说诸葛亮祸国殃民更是错。试问:三国鼎立后,各国各发生过几次动乱?答:魏-12次,吴-23次,蜀-2次。
三,不知杜微,何祗,张裔三人的故事大家是否知道?(在这里不再详述,请自己查资料)再请大家算一下,诸葛亮执政期间共任用了多少人才?其中又有多少是新起用的? 四,上面说过了,蜀国人才缺少,用人还来不及,又怎会“把击”人才呢?他毕竟是不是蜀国的罪人,更不是某些人所污蔑的奸佞!如果要说赵云,我想请问:赵云在蜀国究竟地位如何?1,在蜀国有个陈到和赵云齐名;2,赵云官最高只做到了镇东将军,没多久又被贬了;3,五虎大将的正确排名应该是:关张马黄赵(三国志)。有人口口声声说别人只看演义,不看历史,我想请问:您知道三国志对赵云的记载有几段,几个字吗?答案:三段,246字。
五,对于内部矛盾的处理,我的确没看到诸葛亮有很明显的措施。但我想问:1,如果各位是诸葛亮,对于关羽会指责还是劝解,请设身处地的想一想。
2,魏延,在入蜀作战中表现勇猛,得到刘备信任。夺取汉中后拔其为镇远将军,令汉中太守。
这一大任,当时人们都认为刘备会交给张飞,以至于“一军见惊”。从建安二十四年(219)一直到刘备东征,诸葛亮南征,北方都相安无事,可见魏延的军事才能。
杨仪,史载他“常规画分布,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坦白的说,他简直就是个天才。
蜀国后期,这样的人才们,发生了矛盾,您会怎样处理呢?还是那句话,请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有消息说诸葛亮曾为二人写《甘戚论》,但失传了。)
六,关于刘备东征,我个人认为,诸葛亮不是不敢说,而是根本就没想过要阻止。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什么?“隆中对”。
“隆中对”的核心又是什么?横跨荆益!“隆中对”是诸葛亮苦心研究的结果,当刘备想要夺回荆州时,诸葛亮又怎会反对呢?! 七,在候选人的问题上我无话可说,诸葛亮尚且不能作到的事,姜维竟要九伐中原,难道他觉得自己比诸葛亮强吗? 八,我们再来看一下“南谷口火并”事件。对于撤军,诸葛亮是做了两手准备的,即魏延若不从调遣,则由姜维断后。
我认为,罪魁祸首是——杨仪。先来看看魏延,诸葛亮每次北伐都请求万兵与诸葛亮异道会于潼关,他虽然在战略上与诸葛亮有分歧,但每次北伐都是尽力的。
于公,为的是光复汉世(高了点)。于私,也只是想表现自己罢了。
再来看杨仪,杨仪刚入川时就于刘巴发生矛盾,好在刘巴死的早,矛盾没有激化。但对魏延,首先在撤军时污蔑魏延北降曹魏,魏延逃亡汉中时派马岱将其击杀,把魏延的头踩在脚下,还灭了魏延三族。
这哪是在为公除害,根本就是在泻私愤! 九,关于江东和马谡的问题下面详述。 十,有人认为诸葛亮不配当军事家,我想提醒大家:1,刘备进益州,是以增援为名,当然不能派大兵,关张赵不是也没随军吗?2,益州刚定,在进军汉中的同时需要有人稳定民心,法正行吗?史记法正——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
这样得人,谋略可以,治国行吗?不说诸葛亮南征(那些人智商太低),来看北伐。诸葛亮北伐战争仅一次防御作战,其他全都是主动出击。
每次都以10万对魏国20,30万,虽然没取得过决定性胜利,但没有一次是战败而会(总因为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再者说,司马懿再视察蜀国营寨时都感叹“天下之奇才也”这难道还不足以证明吗?! 诸葛亮是什么?是人。
人无完人。我承认,诸葛亮也有他的错误,而且是很致命的错误。
一,“隆中对”。我不认为这个战略方针是合理的。
钳型攻势威力或许很大,但他没有考虑到东吴的利益。益州,大约是现在的四川盆地吧,四面环山。
荆州,位于长江中上游。扬州,位于长江中下游。
由此,不难看到,东吴与荆州的联系远比益州密切。东吴靠长江,完全可以北拒曹操,但如果上游的荆州被人占领,他就不得不考虑这个盟友会不会有一天顺江而下。
所以,无论诸葛亮对东吴怎么退让,只要蜀国占有荆州,哪怕是一小部分,他都不会满意。而诸葛亮不仅没有意识到“隆中对”的不足,还支持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他人生一大败笔。
二,马谡。诸葛亮对马谡的喜爱想必大家都看的出来,他力排众议,不顾劝阻,坚持要让马谡守街亭,这不能不说他也“私”了一会。
马谡有才,但战争不是纸上谈兵,要得是实践,经验。马谡不仅缺少这些,还不听诸葛亮安排,招。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的一生的功绩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六出”指六出祁山, “七擒”指七擒孟获,彻底平定南疆之乱 “东和”指东和孙权, “北拒”指北拒曹操, “火攻”指火烧赤壁, “收二川”指收复东川、西川,指刘璋和张鲁。 点明灯是他北伐时感自己命不久矣,在五丈原禳星续命 “排八阵”是阻住了东吴的追兵让刘备得以脱险
性格特点应该是鞠躬精粹。严于律己。谦虚谨慎。事必躬亲。知人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