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算命 正文

青岛鲁迅公园算命的

1. 青岛鲁迅公园的历史

鲁迅公园虽说不是一个很大的公园,但它却以独特的风格成为青岛的一个象征。在20世纪初至80年代,许多代表青岛的旅游产品上都印有鲁迅公园的海滨风光。此景点于1998年被评为“青岛市十佳旅游风景点”,2001年被评为“市民最喜爱的旅游景点”。鲁迅公园始建于1929年,由当时的农林事务所所长葛敬应设计规划,最初以当时的市长胡若愚的名字命名“若愚公园”。1931年沈鸿烈接任市长后,将若愚公园又进行了修建,建造了现海产博物馆馆址,更名为“海滨公园”。1950年,经青岛市人民代表会议决定,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将“海滨公园”改名为“鲁迅公园”。

公园正大门是原先留存的牌坊,正面由鲁迅先生手书拼成四个大字——“鲁迅公园”。背面由当代碑帖鉴赏家郑世芬1932年所题“蓬壶胜览”,“蓬”指蓬莱,“壶”指方壶,都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就是说鲁迅公园的景致可以同“蓬壶”仙境相媲美。1986年10月鲁迅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全市青年捐款修建了一尊三米高的鲁迅先生站立花岗岩雕像,立于正门处。此像为青岛雕塑家张白涛所作。

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从2000年秋开始,公园内又陆续建成了《鲁迅诗廊》、《呐喊台》、《鲁迅先生自传碑》等人文景观。《鲁迅诗廊》是一道长75米、高3米的民族建筑形式的墙壁,墙壁镶嵌着棕红色花岗岩,上面刻有鲁迅先生手书诗歌45首,《诗廊》中央镶有鲁迅先生铜质浮雕头像,整个《诗廊》庄重典雅、气势恢弘,是一处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人文景观。《呐喊台》面向大海,视野开阔,上面刻着鲁迅先生《呐喊》一书中的部分章节。《鲁迅先生自传碑》坐落在迎翠亭内,在宽3米、高1.8米、厚0.2米的石碑上刻有鲁迅先生的自传手迹。

至此,鲁迅公园整个园区面貌一新,游客进入园游览后可更深刻地感受到鲁迅文化气息,并受到鲁迅精神的鼓舞。随着时间、气候的变化,公园内的自然风光也瞬息变幻。太阳初升,波光耀金,绿树披红,色彩斑斓;晨雾缭绕,景物朦胧,更显其蓬壶胜景;皓月当空,静影沉璧,海湾在珠光闪烁之中愈显深邃。盛夏季节,惊涛拍岸,海浪撞击礁石,激起几十米高的雪浪,震撼人心;金秋之际,水静波平,海天一色,使人心旷神怡;冬日银妆素裹,大海湛蓝,渔翁垂钓,别有情致。

2. 为什么哪里都有鲁迅公园

你好。

首先,当然不是鲁迅先生到过的地方就要建立鲁迅公园,或者说鲁迅先生没有到过的地方也可以建立鲁迅公园来缅怀这位民族先辈。其次,至于为什么建立鲁迅公园,是不是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受到建国之后一段时间内鲁迅先生被人为地抬高,抬得太高太高了,在那一段时间内如果要建立公园的话,以鲁迅命名自然是很好很自然的选择。

第二(当然,在第一种内也不排除这种情况),在当今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社会,人们更加注重的是自身的利益和实惠,有几个人真正有鲁迅先生心忧天下的胸怀?如果在当下建立以鲁迅先生命名的公园,一是缅怀先人,二是遗憾鲁迅精神的失落,三,大概还有希望人们像先生一样,我以我血荐轩辕吧。本人才疏学浅,聊以塞责吧。

3. 青岛鲁迅公园

鲁迅公园为汇泉景区第一景点,也是青岛最富特色的临海公园。此园位于莱阳路之南,西邻小青岛,东接第一海水浴场,北侧有景色秀丽的小鱼山,南侧为碧波荡漾的汇泉湾。公园沿狭长基岩海岸东西伸展,长约1公里。占地面积约四公顷。红礁、碧浪、青松、幽径,逶迤多姿,山光水色,淡雅清新,景色十分迷人。有“山穷路断疑断崖,临岸回折又一景”的情趣。

公园始建于1929年,由当时的农林事务所规划设计,在莱阳路临海崖坡上砌石铺路,修筑亭阁,以青松为被,以冬青为篱,辟建花畦,因是当时的青岛市长胡若愚主持修建,故命名为“若愚公园”。1931年,沈鸿烈接任青岛市长,将公园更名为“海滨公园”。后为与山海关路的海滨公园相区别,复更名为“莱阳路海滨公园”。

青岛解放,公园已具相当规模。1950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公园再度更名为“鲁迅公园”。1986年10月,鲁迅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全市青年捐款修建一尊3米高的鲁迅先生花岗岩雕像,立于正门处。

游览鲁迅公园,沿正门的石径而下,鲁迅塑像矗立在圆形的花畦之中。石径两侧青松成排,迎面为岩礁和大海。岩礁上部赭红,底部灰褐,在大海的映衬下,越发显得熠熠生辉。岩礁底部长满坚硬的牡蛎,沙汀内散落着各种贝壳,游人往往顾不上沿小径漫步,却在礁石丛中穿行,不时地拾起五光十色的彩贝,捡起海浪冲来的海藻。沿园中曲径漫步,别有一番情趣。石砌的小径,回环曲折,高低起伏。一侧是蓊郁蔚然的松林,一侧是嶙峋岿然的礁滩,突起处有石砌台阶,折角处有西式凉亭,漫步其间,十分惬意。临海观潮,另是一种意境。坐在礁石之上,观眼前浪花舒卷,起伏迭宕,大浪涌来只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潮涌过后,涛声寂然,水面上留下一层晶莹洁白的水沫,波光水色,煞是好看。远处的海面,风帆点点,鸥鸟竞翔,游人无不为眼前的景色而陶醉。

公交线路: 6路、26路、223路、304路、311路、312路、316路、321路、501路、231路、801路、202路

邻近景点:第一海水浴场 小鱼山公园 海洋科技馆 水族馆 海底世界 海产博物馆 海军博物馆 汇泉广场 中山公园

4. 青岛鲁迅公园的历史

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33666231鲁迅公园虽说不是一个很大的公园,但它却以独特的风格成为青岛的一个象征。

在20世纪初至80年代,许多代表青岛的旅游产品上都印有鲁迅公园的海滨风光。此景点于1998年被评为“青岛市十佳旅游风景点”,2001年被评为“市民最喜爱的旅游景点”。

鲁迅公园始建于1929年,由当时的农林事务所所长葛敬应设计规划,最初以当时的市长胡若愚的名字命名“若愚公园”。1931年沈鸿烈接任市长后,将若愚公园又进行了修建,建造了现海产博物馆馆址,更名为“海滨公园”。

1950年,经青岛市人民代表会议决定,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将“海滨公园”改名为“鲁迅公园”。 公园正大门是原先留存的牌坊,正面由鲁迅先生手书拼成四个大字——“鲁迅公园”。

背面由当代碑帖鉴赏家郑世芬1932年所题“蓬壶胜览”,“蓬”指蓬莱,“壶”指方壶,都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就是说鲁迅公园的景致可以同“蓬壶”仙境相媲美。1986年10月鲁迅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全市青年捐款修建了一尊三米高的鲁迅先生站立花岗岩雕像,立于正门处。

此像为青岛雕塑家张白涛所作。 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从2000年秋开始,公园内又陆续建成了《鲁迅诗廊》、《呐喊台》、《鲁迅先生自传碑》等人文景观。

《鲁迅诗廊》是一道长75米、高3米的民族建筑形式的墙壁,墙壁镶嵌着棕红色花岗岩,上面刻有鲁迅先生手书诗歌45首,《诗廊》中央镶有鲁迅先生铜质浮雕头像,整个《诗廊》庄重典雅、气势恢弘,是一处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人文景观。《呐喊台》面向大海,视野开阔,上面刻着鲁迅先生《呐喊》一书中的部分章节。

《鲁迅先生自传碑》坐落在迎翠亭内,在宽3米、高1.8米、厚0.2米的石碑上刻有鲁迅先生的自传手迹。 至此,鲁迅公园整个园区面貌一新,游客进入园游览后可更深刻地感受到鲁迅文化气息,并受到鲁迅精神的鼓舞。

随着时间、气候的变化,公园内的自然风光也瞬息变幻。太阳初升,波光耀金,绿树披红,色彩斑斓;晨雾缭绕,景物朦胧,更显其蓬壶胜景;皓月当空,静影沉璧,海湾在珠光闪烁之中愈显深邃。

盛夏季节,惊涛拍岸,海浪撞击礁石,激起几十米高的雪浪,震撼人心;金秋之际,水静波平,海天一色,使人心旷神怡;冬日银妆素裹,大海湛蓝,渔翁垂钓,别有情致。

5. 青岛鲁讯公园的由来和变迁

百度上是这么描述的:

德国侵占青岛后,相继在沿海各岬角、坡岸营造海岸防风沙林带,汇泉湾北侧也逐年栽植黑松。

1903年,第一海水浴场建成,当局招徕京、津、沪及东南亚各国的欧洲商人到青岛避暑,海水浴场成为外国人 的乐园,浴场西北侧的黑松林带就成为游人蔽日观景之处。

1929年日本第一次侵占期间,将此地的黑松林带改建为“曙滨公园”。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改称“海滨公园”。青岛工务局请当时的农林事务所规划设计,由我国著名园艺家葛敬应先生借其抱岸环海的自然环境,依势造型,辟建而成。在莱阳路临海崖坡上砌石铺路,修筑亭阁,以青松为被,以冬青为篱,辟建花畦, 修筑小型挡浪坝和3 100米长的石基路面。因是当时的青岛市长胡若愚主持修建,故命名为“若愚公园”。公园牌坊正面题为“若愚公园”;后面题为“蓬壶胜览”。同时,在公园内开始兴建一座具有民族古典风格的楼阁,用以陈列海洋生物,题名为 “青岛水族馆”,馆匾由胡若愚题写。

1931年12月,沈鸿烈接任青岛市长,将公园更名为“海滨公园”。后为与山海关路的海滨公园相区别,复更名为“莱阳路海滨公园”。

青岛解放,公园已具相当规模。1950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经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批准,公园改名为“鲁迅公园”。同时对公园进行整修:铺设园路;补装台阶;维修观景亭;将原来的木质牌坊底座、立柱改为石质,补装台阶,牌坊顶部的吻兽改和平鸽造型,开创了在古建筑上采用新的动物造型的先例。公园正门入口处为中国古典式石牌坊,正书“鲁迅公园”,背面“蓬壶揽胜”系中国著名碑帖书法家郑世芬所书。1966年,在公园内建成700平方米的露天海豹池。迎门鲁迅先生花岗岩雕像系1986年10月鲁迅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全市青年捐款所建。[3] 同年重新彩绘牌坊图案,修旧如故,保留原貌;在公园西南角开修了一条通向小青岛公园的道路。 1988年,将公园原来的铁丝网状围栏改成方钢围栏。同年,园林局拨款1万余元:砌护坡、砌护土树池、施肥、培土、铺设草坪等。

2001年,新建“鲁迅自传碑”、“鲁迅诗廊”、“呐喊台”等景点,是一处别具特色的海滨公园。

公园内还有1932年1月20日竣工落成的青岛水族馆。

6. 青岛鲁讯公园的由来和变迁

百度上是这么描述的:德国侵占青岛后,相继在沿海各岬角、坡岸营造海岸防风沙林带,汇泉湾北侧也逐年栽植黑松。

1903年,第一海水浴场建成,当局招徕京、津、沪及东南亚各国的欧洲商人到青岛避暑,海水浴场成为外国人 的乐园,浴场西北侧的黑松林带就成为游人蔽日观景之处。1929年日本第一次侵占期间,将此地的黑松林带改建为“曙滨公园”。

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改称“海滨公园”。青岛工务局请当时的农林事务所规划设计,由我国著名园艺家葛敬应先生借其抱岸环海的自然环境,依势造型,辟建而成。

在莱阳路临海崖坡上砌石铺路,修筑亭阁,以青松为被,以冬青为篱,辟建花畦, 修筑小型挡浪坝和3 100米长的石基路面。因是当时的青岛市长胡若愚主持修建,故命名为“若愚公园”。

公园牌坊正面题为“若愚公园”;后面题为“蓬壶胜览”。同时,在公园内开始兴建一座具有民族古典风格的楼阁,用以陈列海洋生物,题名为 “青岛水族馆”,馆匾由胡若愚题写。

1931年12月,沈鸿烈接任青岛市长,将公园更名为“海滨公园”。后为与山海关路的海滨公园相区别,复更名为“莱阳路海滨公园”。

青岛解放,公园已具相当规模。1950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经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批准,公园改名为“鲁迅公园”。

同时对公园进行整修:铺设园路;补装台阶;维修观景亭;将原来的木质牌坊底座、立柱改为石质,补装台阶,牌坊顶部的吻兽改和平鸽造型,开创了在古建筑上采用新的动物造型的先例。公园正门入口处为中国古典式石牌坊,正书“鲁迅公园”,背面“蓬壶揽胜”系中国著名碑帖书法家郑世芬所书。

1966年,在公园内建成700平方米的露天海豹池。迎门鲁迅先生花岗岩雕像系1986年10月鲁迅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全市青年捐款所建。

[3] 同年重新彩绘牌坊图案,修旧如故,保留原貌;在公园西南角开修了一条通向小青岛公园的道路。 1988年,将公园原来的铁丝网状围栏改成方钢围栏。

同年,园林局拨款1万余元:砌护坡、砌护土树池、施肥、培土、铺设草坪等。2001年,新建“鲁迅自传碑”、“鲁迅诗廊”、“呐喊台”等景点,是一处别具特色的海滨公园。

公园内还有1932年1月20日竣工落成的青岛水族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