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印章作为一种凭证标记,并无规定的尺寸。普通印章到刻字部制作即可,现在大多是电脑设计,机器雕刻在橡胶等材料上,立等可取。还可选择手工雕刻印章,材料有牛角、叶腊石、有机玻璃、铜等,刻制时间会稍长一些。这些材料基本都是由印章厂批量制作的,规格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一般人个用印选择1.2、1.5或2厘米的就可以。形状以方形为主,也有圆形及椭圆形的。字体通常选用楷体、魏碑、标宋以及隶书等。
讲究一些的话可以请篆刻家治印,如果用作凭证的话也不宜过大,2厘米以内就足够了。有的篆刻家喜欢自己动手将大印章石切割取材,尺寸大小随意,方形圆形都可以。这种形式的印章一般采用的是篆体书法字,作普通凭证用字体较难辨识,用作藏书章及书画作品盖印比较适宜。
如果个人名章是用作法人代表、财务负责人凭据,需要在银行备案,尺寸就有规定,法人代表章为2.5厘米,财务负责人章2.2厘米。
印章材料就是雕刻印章所用的不同物质材料。在秦王朝前所用材料大都是金、银、铜、犀角、象牙等,但从出土的战国时代的官、私印来看,绝大多数是铜质,也有玉印、石印,但犀角和象牙印尚未见过。秦汉至南北朝印章仍使用在封泥上,最多见的也是铜印,间有玉、金、银、铁等。在封建时代不仅印名有等级区别,官印印材也有等级限制,其次序是金玉最贵,银次之,钢又次之。但对于私印印材却没有限制。
隋唐以后,印章是加盖在绢纸上的,不受封泥限制,印型也逐渐有所增大,印材以铜质为多见。宋代出现了瓷印,则又是一种新型的印材。这时私印印材的范围更广,有竹木,有金石,有玉,有银,有角,有牙。总之,在明以前的官印中铜质最多,私印印材较广,明以后的印材主要是花乳石。
花乳石的质地比金铜等金属较松软,易于上刀篆刻,因此用花乳石雕成的印章,其字迹大多给人一种从容不迫、一气呵成的感觉。而金属印章则不同,如铜印一般是先铸成型,然后才雕字,因而十分艰难。从价格上讲,花乳石产于山间田野,不似金、玉、角、牙那么昂贵。从印章的艺术欣赏角度而言,花乳石含有优美的天然花纹和不同的色泽,经过磨琢,其美观甚至远过金玉。鉴于以上三个原因,花乳石在明代一被发现就迅速传开,成为印章的通用材料。
印章上文字或图像有凹凸两种形体,四下的称阴文(又称雌字),反之称阳文。但古代的称法和现在正相反,因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记来称阴阳文的,在封泥上呈现的阴文,在印章上却是阳文;在封泥上是阳文的,在印章上却是阴文。因此,为了避免误会,就把阴文称为白文,阳文称为朱文。有的印章中杂有白文朱文,就称朱白间文印。一般说来,古印中多为白大印,字体幽雅有古意,笔势壮健,转折处宜一气呵成。白文印字体一般肥而不失之于臃肿,瘦而不失之于枯槁,得心应手,妙在自然,最忌矫揉造作。朱文印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字体清雅,笔锋尽露,但笔迹不能粗、粗则显俗气。
金属印章,不论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后用翻砂法或拔蜡法冶铸而成,这就称为铸印。古代印章大多是连印文一起铸成的。非金属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铸,只能用刀凿刻。也有金属印章先铸成形,然后凿刻印文的,一般称这种印为凿印。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官印因急于封拜,不待范铸而匆匆凿成应用、因而被称为急就章。
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职位称号,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语、图像等,凡两面都刻有印文的则称为两面印。多面印即类推。两面印、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钮,只在中间凿一小孔以便穿带,所以又称穿带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印章套在一起以便携带的称为子母印或套印。
古人认为印章是作为信用的象征,故把名印作为正印,字印作为闲印杂用。名印就是只刻姓名,一般只在名下加印、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样,而氏字与其他的闲字杂字都不用,用之则表示不敬。字印亦称表字印。汉晋时代的字印必连姓,后代或连或不连。字印一般只加印字或姓字,如赵氏子昂。姓名、字并刻为一印的称为;名字合印。也有将籍贯、姓、名、字、号、官职等并刻一印的称为总印。
回文即用来处理两个字的名印和字印,即可以防误读,又可使名的二字连为一体。其方法是把印字放在姓下,且在右,名的二字都在左,回环读之,则为姓某某印,而不读为姓印某某。如王从之印四字,若通常刻法,不用回文,易误为姓王名从,看不出为姓王名从之。横读印、交错文印极少见,一般只用来刻官衔和地名。如司空之玺,司空二字刻在上,之玺二字刻在下,这就叫做横读印。交错文印就是以对角顺序而读。四个字的,第一个字在右上,第二个字在左下,第三个字在左上,第四个字在右下。
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你知道什么是篆刻,就能知道有什么讲究了
个人印章作为一种凭证标记,并无规定的尺寸。
普通印章到刻字部制作即可,现在大多是电脑设计,机器雕刻在橡胶等材料上,立等可取。还可选择手工雕刻印章,材料有牛角、叶腊石、有机玻璃、铜等,刻制时间会稍长一些。
这些材料基本都是由印章厂批量制作的,规格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一般人个用印选择1.2、1.5或2厘米的就可以。形状以方形为主,也有圆形及椭圆形的。
字体通常选用楷体、魏碑、标宋以及隶书等。 讲究一些的话可以请篆刻家治印,如果用作凭证的话也不宜过大,2厘米以内就足够了。
有的篆刻家喜欢自己动手将大印章石切割取材,尺寸大小随意,方形圆形都可以。这种形式的印章一般采用的是篆体书法字,作普通凭证用字体较难辨识,用作藏书章及书画作品盖印比较适宜。
如果个人名章是用作法人代表、财务负责人凭据,需要在银行备案,尺寸就有规定,法人代表章为2.5厘米,财务负责人章2.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