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如何一部书?如今已是众说纷纭,且不管如今如是说,但是对一个想要学习《易经》的人,首先应该明确一点:《易经》是占卜之书。
自孔子之后,南宋大学者朱子(熹)应该为易学研究集大成者,为此,文韬武略的康熙帝曾誉之为:“易之本义,朱子独得”。
朱子曾为《易经》定义:“易乃卜筮之书”。
为此清朝初期在统编《御纂周易折中》一书时,康熙也御笔亲批:“易学之广大悉备,秦汉而后无复得其精微矣!至有宋以来,周邵程张阐发其奥,唯朱子兼象数天理违众而定之,五百余年无复同异,宋元明至于我朝,因先儒已开之微旨。
或有议论已见,渐至启后人之疑”。
上述简言之,康熙大帝之意为:本朝有关《易经》之论,均以朱子之意为准。
由此可见《易经》为占卜之书,已是自古的定义,已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近些年来,一些研究《易经》的学者有意无意间在回避这一问题,似乎一提《易经》占卜,总有大逆不道,怕染封建迷信之嫌。
为此,当代易学大师刘大均也曾有言:“当今国内易学研究,言理者多,言象数者少,言占者更少”。
国学浩繁,号称“十三经”,但不是每部经都具备占卜功能。
唯有《易经》,除能以通天达地的意志内涵和精义入神的思维境界,以及修齐治平的人文思想,稳居群经之首外,又能以其特有的占卜功能,深受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的崇拜和喜爱,以至历经几千年苍桑仍经久不衰。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它的文化特性,而在于它的趋吉避凶,度人教化的占卜功能。
《易经》之所以避过秦始皇焚书之火,就因为他是一部占卜之书,故古籍《隋书》云:“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
其实,就人类生存意义而言,所谓文化并不重要。
远古之人,没有今人的文化,但他们的生存历史远远比今人长久得多,他们尚道德,重吉凶,在意自身的一切,能否遵天守地而不至灾害。
于是《易经》产生了,他们力求以占卜的方式与天地沟通,以达到自身的生存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到,那时人们的心灵是如何的纯净。
那种原生态的生活是多么的悠然自得。
在这之后的古人,他们自认为比以往的古人进步了,有文化了,同时也变得有些贪婪了,灾难也随之增长,但他们也仍然视《易经》为法宝,将占卜行为运用到更广泛的行动中。
他们从《易经》占卜中获得巨大智慧。
成就了令后人引为骄傲的千秋大业,以此同时,他们也将《易经》研究推向更广泛的文化境地。
如今,随着科学时代的到来,《易经》的发展到了新的时代,易经社会学、易经哲学、易经天文学、易经地质学、易经系统学等等不断出现,科学以其特有的优势,在证明着易经的博大和精深。
但这一切多是对《易经》本体的研究,并不会改变《易经》的占卜性和《易经》的占卜的运用,相反更能证明《易经》占卜是建立在《易经》本体的科学性之上。
人类生活无论处在任何时期,都无法离开精神的需求,人类的一切生存行为中都必须面对吉凶的选择。
灾难、死亡和罪恶,将始终是人类生活所要面对的现实,而现代化的生活,将加剧人类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为此,我们重提《易经》的占卜性是一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易经》的占卜性应为当今喜爱《易经》、学习《易经》之人的第一要义。
这是华夏远古神灵留给我们的生存法宝,是“圣人”的功德所在,是天地造物者对苦难人类的一种恩泽。
试想,如果《易经》失去它的占卜功能,失去趋吉避凶的意义,而只是一种似有非有的文化,《易经》存世还有多大意义!(本文为易经占卜自学堂教材)
古籍:古人写、印的书籍。
是指写印于1912年之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清朝以前古装形式的书籍。
辛亥革命以后影印、排印的线装书籍(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也属古籍。
“古籍”的“籍”。
“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这都不存在问题。
问题是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在某些人的头脑中并不十分清楚。
如有人谈我国书的历史,说最早的书是刻在甲骨上的,以后是铸在青铜器上的,这就不对。
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
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
我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
但这种典册在当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
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
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
这些,当时都归祝、史们掌管。
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
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过去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
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
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
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我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
《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
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当然被公认为古籍。
易经是儒家、道家思想的共同源头。
儒道两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上有较大的区别,儒家主张济世,道家主张无为,而易经作为行动指南正是二者的统一。
天道循环是自然常理,君子效法天道,就应当崇尚此理,不能违天逆常,要顺时适变。
在阳刚生息之时要顺应,在阴柔生息之时也要顺应。
这是为什么要"顺"的道理。
但阴柔的生息确实又不利于君子,因此又不能消极顺应,还要加以制止。
只不过制止的方式不是对抗性的,而是因势利导。
这种顺应与道家的思想不同。
道家是一切顺其自然,不要人为。
而《易》的思想是既顺其自然,又作人为的努力,加以控制。
阳刚生息时要推波助澜,阴柔生息时要"顺而止之",不是完全听其自然,也就是要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不认识客观必然性,不顺强止,就是不明"天行";没有主观能动性,"顺而不止",就流于道家的"无为",完全成为"天行"的奴隶。
《周易》的这种思想十分可贵。
在认识世界方面《易》与老庄思想有一致的一面,在改造世界方面,《易》与老庄思想不尽相同。
根据《周礼》的记载,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经》只是其中之一,另两部《连山》、《归藏》均已失传。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像,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
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
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
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四百五十条。
六十四个卦象的排列顺序,现传有两种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
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
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
易经 《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并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从其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看,是占卜用书。
本条目讨论宽泛的易经,即包括《易经》和《易传》在内;在古籍里仅提到名字的“连山”、“归藏”(无论是否事实存在)则不予讨论。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偷偷将《易经》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
关于其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
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
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有人认为,占卜之书的性质并不能掩盖《易经》作为一部伟大著作的价值。
占卜起源于人类解释世界的渴望,哲学的萌芽从原始宗教中生发出来,《易经》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论,便是根植于《易经》。
后人从《易经》中发展出了复杂的哲学系统,儒家和道教的学说均明显受到《易经》的影响。
今人更是从《易经》中解读出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根据《周礼》的记载,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经》只是其中之一,另两部《连山》、《归藏》均已失传。
《易》被其后的诸多研究者所推崇,许多易学研究者都是当时公认的渊博学者。
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
义理派注重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
前者如东汉王弼、北宋程颐,后者如西汉京房、北宋邵雍。
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太极图(含阴阳鱼的圆形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中国儒家典籍 ,六经之一 。
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
“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
“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
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传是对经的解释。
《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
《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
“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像,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
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
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
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
目前常用的古籍分类法为四部分类法。
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为例,主要类目如下:1. 经部总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周礼 仪礼 礼记 三礼总义 通礼 杂礼书乐类春秋类汇编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春秋总义孝经类四书类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四书总义群经总义类、小学类汇编 训诂 字书 韵书2. 史部:纪传类汇编 通代 断代编年类通代 断代纪事本末类通代 断代杂史类诏令奏议类诏令 奏议传记类总传 别传 年谱 日记 家传 宗谱 杂录 贡举 职官录史抄类时令类地理类总志 方志 杂志 山水志 专志 游记 外纪职官类官制 官箴 政纪政书类通制 典礼 邦计 军政 法令 邦交 考工 科举 公牍 档册 杂录目录类汇编 公藏 家藏 知见 地方艺文 杂录金石类总类 金类 石类 玉类 陶类 钱币 玺印史评类3.子部总类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附兽医)医家类丛编 医经 本草 诊法 方论 针灸 养生 史传天文算法类天文 历法 算书术数类数学 占候 相宅相墓 占卜 命书相书 阴阳五行 杂术艺术类书画 画谱 篆刻 乐谱 棋谱 杂技谱录类丛编 器物 食谱 花草树木 鸟兽虫鱼杂家类杂学杂说 杂考 杂记 杂品 杂纂小说类笔记 短篇 长篇类书类释家类大藏 译经 撰疏道家类4.集部:楚辞类汉魏六朝别集类唐五代别集类宋别集类金别集类元别集类明别集类清别集类总集类丛编、通代、断代、地方艺文、家集诗文评类词类丛编、别集、总集、词话、词谱、词韵曲类诸宫调、杂剧、传奇、散曲、俗曲、弹词、宝卷、曲选、曲谱、曲律、曲韵、曲评、曲话、曲目 5.丛部汇编丛书地方丛书家集丛书自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