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占卜 正文

道教占卜掌

佛教中有占卜预测之术吗?

佛教是古代东方文明的宝库,内容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占卜预测是古代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甲骨文和敦煌古藏文书简中发现了大量的占卜卦象记载和占卜方术。

藏传佛教中流传下来的有关占卜术的书籍资料也很多,如甲骨卜、绳卜、线卜、骰子卜、飞禽走兽鸣声卜、数算、星算、命相“黑算”、地理风水观测、附体预测、历算等,种类名目甚多。

正规的佛法中不提倡搞占卜之类的活动,但佛教对利乐众生的方便之法随顺世俗,并不坚决反对。

所以,各民族的佛教文化中就有了各民族文化、习俗的特色。

但佛教对世俗文化通通视为“外学”,与“内学”佛学有主次之分。

如何用八卦占卜吉凶

《易经.系辞》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卜筮之道,起源甚早!《周礼》春官太卜掌三礼,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连山、归 藏早已亡佚,今仅有《周易》存焉。

《周易》之始作於伏羲,当时仅有其象,尚未有文字。

周文王开展为六十四卦, 又属之以辞,是为《彖辞》。

周公赋予爻象,各作《爻辞》。

最后孔子作《十翼》。

此经於是灿然大备,史称“易经四圣”,而《易经》也成为后世阴阳五行哲学之圭臬!其中占卜一道,当然也是祖绍《周易》,万变不离其中。

不过更严格来说,卜筮之道起源早甚於《周易》,只是中国占卜之法,皆不能出《易经》之其右耳! 占卜之法繁多,古时之以蓍草占卦,方法十分繁复;如《系辞》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於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 再扐而后挂”,此即是蓍草之占卜法。

而后 来据说鬼谷仙师改蓍草为铜钱,定财、官、父、兄、子等用神之生克制化,这其实是占卜法的重大改革!因为古人心静而诚,漫长的卜卦过程与时间,尚且可以制心一处,专心以待;今人事多而心有旁鹜,哪堪冗长的等待!蓍草尚未揲完,心思 就像是在放一千个风筝般,早已不知飞向何方了?而不专心又如何能占得准确的卦呢?这种简化的趋势,一直在进行中;像是以米粒,数字,以及字划....,其中如《梅花易数》一书中,洋洋洒洒罗列了如物数占、声音占、字占〔字占中包括了一字占、二字占....十一字占〕,以及丈尺占 和动、静物占....等等。

现今可见的占卜法中,大都脱不出这些范畴,只不过是略加变化而已。

占卜流派: 说到占卜的方法甚多,不胜枚举。

姑且不论中国人的占卜法,许多西洋舶来品占法,像扑克牌算命,或是近日时兴的塔罗牌法,乃至於咖啡杯中的残余咖啡图案,皆可预示吉凶!若再加上我们自己固有之占法,那可热闹了。

其实所谓“神机兆於动”,只要能掌握神机之灵动, 那就无物不能卜了。

只不过话虽如此,深浅之间,则大有文章矣! 若单纯以立卦而占卜来说,大约可分为:周易 卜卦、梅花易数,以及文王圣卦三种。

周易卜卦法: 这是以《周易》为主的占卦法。

文王八卦,后天八卦也,有别於《连山》、《归藏》,也不同於伏羲先天卦象,亦即是《周易》所传之卦序卦象。

伏羲先天之卦,位次依於〈河图〉,是主,是体,是先天之气,以乾坤为基;而文王后天之卦象,是客,是用,是后天之气,以坎离代乾坤之用 。

简而言之,先天卦象是天地之间的基本型态,而后天卦象为世间万物之流变。

诸圣作《周易》,主要是为了阐明天道,教人性命之旨。

然《系辞》曰:“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天道的流布是生生不息的;以道学的角度看《周易》,固然是好, 但若以之为世间万物的吉凶变现,也无不可!所以道家和道教之不同,在於前者是哲理,而后者是道术矣。

这些仅是体与用的差异 而已,无关高低对错也。

职是之故,《周易》成了卜道之正宗,甚至应该说是阴阳五行哲学之必修科目。

所以称之为“周易占卜法”,因为这门占卜方法,是以《周易》经文为主要解卦方法。

因为有文本可看,似乎容易,其实不然!因为一者经文简略,不敷现代人使用;二者卦象卦序甚为深奥,非一般人能知能解。

如《论语‧述而》:“子曰: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又《卜筮正宗》即云:“....鬼谷子仙师因易理浩荡深远,恐愚人不能参透,以钱代蓍卜定财官父兄子生克制化....”就是此意。

所以这种占卜法多为文人学院所重,大约有两种倾向:一是走入了纯哲理的探讨;一是就文解意,隔靴搔痒矣! 梅花易数: 梅花易数,创始於邵雍—康节先生,是北宋庆历年间之人。

据说他“隐处山林,冬不炉,夏不扇,盖心在於易,忘乎其为寒暑也”。

做学问至如此,实在令人钦仰不已。

不过,在《正宗梅花易数》序文中,这套占卜法似乎另有师承,只是经由康节先生发扬光大而已。

事实如何?我们不得而知!这是历史公案,不必去打扰我们学卦的兴致。

中国文化本就博大精深,大都历经千百年来之锤链,才能成就一家之言。

要严格说创始者为谁,是有些不容易的。

更何况古人并不注重版权,又如何追究呢? 梅花易数以先天八卦为主,起卦之卦数,即以先天—乾一兑二震三....坤八为例。

所谓先天为主,是指比较重视卦本身阴阳五行的生克对待,而对於后天《周易》之文辞,相对的只有参考而已。

所谓先后天之辨,之前已有论之。

简单来说,先天重气化,阴 阳五行之基本架构;而后天才开始有人文典章制度,工巧艺术。

这也就是为何伏羲八卦仅有图像,而无文字,而《周易》卦文皆有之理。

所以梅花易数的核心架构,即是立体 、用,观察其生克变化的一门学问也。

所谓体用者,阴阳也;体常静而为阴,用常动为之阳。

故卦分上下为内外卦,爻动者为用卦,静而不动者为体卦。

体为阴,阴者不可克,克之则伤!体卦宜强不宜弱,弱则此事不可为也。

在实际卜卦过程...

什么是占卜?

参考以下内容,楼主看看是否能用:《易经.系辞》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卜筮之道,起源甚早!《周礼》春官太卜掌三礼,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归 藏早已亡佚,今仅有《周易》存焉.《周易》之始作於伏羲,当时仅有其象,尚未有文字.周文王开展为六十四卦, 又属之以辞,是为《彖辞》.周公赋予爻象,各作《爻辞》.最后孔子作《十翼》.此经於是灿然大备,史称“易经四圣”,而《易经》也成为后世阴阳五行哲学之圭臬!其中占卜一道,当然也是祖绍《周易》,万变不离其中.不过更严格来说,卜筮之道起源早甚於《周易》,只是中国占卜之法,皆不能出《易经》之其右耳! 占卜之法繁多,古时之以蓍草占卦,方法十分繁复;如《系辞》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於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 再扐而后挂”,此即是蓍草之占卜法.而后 来据说鬼谷仙师改蓍草为铜钱,定财、官、父、兄、子等用神之生克制化,这其实是占卜法的重大改革!因为古人心静而诚,漫长的卜卦过程与时间,尚且可以制心一处,专心以待;今人事多而心有旁鹜,哪堪冗长的等待!蓍草尚未揲完,心思 就像是在放一千个风筝般,早已不知飞向何方了?而不专心又如何能占得准确的卦呢?这种简化的趋势,一直在进行中;像是以米粒,数字,以及字划.,其中如《梅花易数》一书中,洋洋洒洒罗列了如物数占、声音占、字占〔字占中包括了一字占、二字占.十一字占〕,以及丈尺占 和动、静物占.等等.现今可见的占卜法中,大都脱不出这些范畴,只不过是略加变化而已. 占卜流派: 说到占卜的方法甚多,不胜枚举.姑且不论中国人的占卜法,许多西洋舶来品占法,像扑克牌算命,或是近日时兴的塔罗牌法,乃至於咖啡杯中的残余咖啡图案,皆可预示吉凶!若再加上我们自己固有之占法,那可热闹了.其实所谓“神机兆於动”,只要能掌握神机之灵动, 那就无物不能卜了.只不过话虽如此,深浅之间,则大有文章矣! 若单纯以立卦而占卜来说,大约可分为:周易 卜卦、梅花易数,以及文王圣卦三种. 周易卜卦法: 这是以《周易》为主的占卦法.文王八卦,后天八卦也,有别於《连山》、《归藏》,也不同於伏羲先天卦象,亦即是《周易》所传之卦序卦象.伏羲先天之卦,位次依於〈河图〉,是主,是体,是先天之气,以乾坤为基;而文王后天之卦象,是客,是用,是后天之气,以坎离代乾坤之用 .简而言之,先天卦象是天地之间的基本型态,而后天卦象为世间万物之流变. 诸圣作《周易》,主要是为了阐明天道,教人性命之旨.然《系辞》曰:“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天道的流布是生生不息的;以道学的角度看《周易》,固然是好, 但若以之为世间万物的吉凶变现,也无不可!所以道家和道教之不同,在於前者是哲理,而后者是道术矣.这些仅是体与用的差异 而已,无关高低对错也.职是之故,《周易》成了卜道之正宗,甚至应该说是阴阳五行哲学之必修科目. 所以称之为“周易占卜法”,因为这门占卜方法,是以《周易》经文为主要解卦方法.因为有文本可看,似乎容易,其实不然!因为一者经文简略,不敷现代人使用;二者卦象卦序甚为深奥,非一般人能知能解.如《论语‧述而》:“子曰: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卜筮正宗》即云:“.鬼谷子仙师因易理浩荡深远,恐愚人不能参透,以钱代蓍卜定财官父兄子生克制化.”就是此意. 所以这种占卜法多为文人学院所重,大约有两种倾向:一是走入了纯哲理的探讨;一是就文解意,隔靴搔痒矣! 梅花易数: 梅花易数,创始於邵雍—康节先生,是北宋庆历年间之人.据说他“隐处山林,冬不炉,夏不扇,盖心在於易,忘乎其为寒暑也”.做学问至如此,实在令人钦仰不已.不过,在《正宗梅花易数》序文中,这套占卜法似乎另有师承,只是经由康节先生发扬光大而已.事实如何?我们不得而知!这是历史公案,不必去打扰我们学卦的兴致.中国文化本就博大精深,大都历经千百年来之锤链,才能成就一家之言.要严格说创始者为谁,是有些不容易的.更何况古人并不注重版权,又如何追究呢? 梅花易数以先天八卦为主,起卦之卦数,即以先天—乾一兑二震三.坤八为例.所谓先天为主,是指比较重视卦本身阴阳五行的生克对待,而对於后天《周易》之文辞,相对的只有参考而已.所谓先后天之辨,之前已有论之.简单来说,先天重气化,阴 阳五行之基本架构;而后天才开始有人文典章制度,工巧艺术.这也就是为何伏羲八卦仅有图像,而无文字,而《周易》卦文皆有之理.所以梅花易数的核心架构,即是立体 、用,观察其生克变化的一门学问也. 所谓体用者,阴阳也;体常静而为阴,用常动为之阳.故卦分上下为内外卦,爻动者为用卦,静而不动者为体卦.体为阴,阴者不可克,克之则伤!体卦宜强不宜弱,弱则此事不可为也.在实际卜卦过程中,先定出体、用卦;如卜得风水涣卦第五爻动,...

道教的太极八卦图?

八卦图 THE EIGHT DIAGRAMS 它是中国古代儒家论述万物变化的重要经典--《周易》中用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用“-”和“--”符号组成。

名称是: 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

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乾、坤两卦则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太极和八卦组合成了太极八卦图,它又为以后的道教所利用。

道家认为,太极八卦意为神通广大,镇慑邪恶。

科学太极八卦图与技能互相转化原理 科学太极八卦图,描绘了《易经》阴阳理论中阴阳交感生万物的道理;质能互相转化原理阐述了能量平衡创生物质的原理。

二者经过比照辉映确是惊人的契合乃至完全一致,也充分证明了同是真理必然产生殊途同归的结果。

在这里,将《易经》中的阴阳两仪与质能转化原理中的基本高低能位相比较,可以这样认为:阴仪即是基本低能位,阳仪即是基本高能位,二者通称为一个阶能位。

单一阴仪和阳仪的结合形式是少阳与少阴,也就是单个的基本高低能位只能构成基本能量系统,平衡后创生了基本物质粒子--质量子。

因平衡旋向有正反,导致质量子有两种形式,就是极性不同的正反质量子,如若视少阳为正质量子,少阴就是反质量子,它们是最简单的第一层次物质,称谓一重物质。

假若宇宙间只有一阶能位和一重物质,那么宇宙的具体模式将是少阴和少阳构成的两仪整体结构,上下为少阳,右左为少阴。

阴仪和阳仪的二重结合有四种形式,即《易经》中的四象。

老阴和老阳不是物质是二阶能位,少阴和少阳是一重物质。

四象整体是二阶能位一重物质的混合系统,平衡后创生了第二层次物质系统,称谓二重物质系统。

假若宇宙只有二重物质所构成,宇宙的具体模式图象将是四象的整体结构图示。

阴仪和阳仪的三重结合有八种形式,即《易经》中的八卦,八卦的整体图示如前所描绘的科学八卦图5所示。

其中的乾和坤分别是三阶高低能位,其余六卦是具有三阶能位一重物质的离子态物质,兑、离、巽是三种形式的三阶一重阳离子,震、坎、艮是三阶一重阴离子,其中兑与巽都是阳离子,震与艮都是阴离子,但它们的爻位不同互为同性反向的离子。

八个卦对称比较,乾和坤不是物质是两种异性无形的三阶能位,兑与艮,震与巽,离与坎都是异性反向的等离子。

八卦的整体是十二块阴和十二块阳的三重结合,构成了三阶能量系统,平衡后创生了第三层次物质系统,称谓三重物质系统,如若构成宇宙,其具体模式将如科学八卦图所示。

当然,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等等,都可以与质能互相转化原理一一对应,并且高层次物质系统是低层次物质系统经过高层次能位作用达到平衡而创生。

例如太阳系就是太阳本身与行星系统之间的能位差构成了太阳系级的能量系统,它们的高低能位互相作用达到平衡创生了太阳系物质系统。

从两仪、四象到八卦,其中的阴仪、阳仪、老阴、老阳、乾、坤都是不同阶次的高低能位,分别可以构成由低阶到高阶的能量系统;少阴、少阳、整体两仪、整体四象、整体八卦是由简至繁的物质系统;兑、离、震、巽、坎、艮都是能量和物质相混合的阴阳离子态所构成。

科学太极八卦图,图示了质能互相转化原理,可以概括神秘玄奥的大自然发展莼?淖芊ㄔ蚝妥芄媛桑?亲匀皇澜缤蚴峦蛭锏淖芡计住?br> 前边引言中提到,现代科学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还未完全整合和统一,因此近年来不少学者都在探讨大统一论、大统一力,大统一模型,以此求得适合两者的统一答案,但时至今日还没有最终的理想结果。

笔者认为易经阴阳理论与质能转化原理的融合体现了上述问题的统一性。

质能互相转化原理中,能量平衡创生物质、物质失衡转化为能量,这是《易经》中无极生太极、太极还无极的过程。

特别是各阶能量系统的平衡,创生了质量子到宇宙的所有系列的物质系统,这一过程密切符合了太极生万物的道理。

这种创生物质的阴阳论和能量平衡论,是创生微观至宏观所有物质的大统一论。

两种理论的结合更加完善了这一理论。

在科学太极八卦图中,将阴仪视为基本低能位、阳仪视为基本高能位,因此阴阳鱼描绘了能量平衡创生万事万物的总法则,八卦象则描绘了,能量平衡创生物质的具体结构的总规律,所以科学太极八卦图是描绘微观至宏观所有物质创生的大统一模型。

关于四种基本力,电磁力、弱作用力、强作用力和万有引力。

这四种力在科学太极八卦图中的具体表现是:除乾坤之外其余六卦中都有一阴一阳组成的少阴或少阳。

少阴或少阳都是单一的基本高低能位间的平衡力结合而成,这种基本平衡力,因平衡方向有正反,故而有极性,所以它是有极性的电磁力。

八卦图相邻卦之间如乾兑、兑震、坎坤、坤艮、艮巽、离乾六对卦间都有单一的阴阳结合力,这个力是构成同一物质相邻离子间的平衡力,因平衡范围小,作用力度不大,应是弱作用力。

弱作用力与电磁力都是单纯的阴阳之间或者说基本高低能位之间的基本结合力,故性质相同,现代科学也已证明二者是统一的电弱作用力。

八卦象中对称卦间,如乾坤、兑艮、震巽、坎...

老子和盘古和道教有关系吗。

老子写(道德经)创道家学说,张道陵创道教以老子的思想为依托。

至于盘古,在佛教东入之前是没有的。

佛教东入后受华夏文化的影响,慢慢的才有了盘古开天的故事!道教和盘古的关系,更加的复杂,道教中盘古就是原始天尊,是教中地位最高的神。

老子的地位远不及原始。

我觉的,张道陵虽然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创立的道教,但是老子是人,是不可否认。

那么,就要有个地位更高的为道教最高的神。

而盘古开天的故事,符合,道教的利益。

但是以前没有盘古,那么就有了一炁化三清的故事!!! 应该说,一切都是利益关系!

道教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什么?

道教神谱与阴阳五行说 由于先秦、两汉时期阴阳五行说盛行,其思想影响亦渗入古代宗教,古人或对已崇祀之神灵赋予“阴阳”、“五行”的属性,或因“阴阳”、“五行”说而塑制新的神灵。

总之,阴阳五行说网络了神灵世界,而所谓神性,即其来历与威力,亦大都与阴阳五行之神秘演化论有关,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正是这种造神论的明显表达。

天神具有阴阳五行的性能,这在人类宗教史上是少见的;即使有,也不如我国古代宗教之系统与正统。

这是我国古代宗教的特色之一,而后世道教的神仙系统也正是承袭古代宗教,相沿具有这一特色。

古人以“阴阳”为立天之道,阴阳消长是万物演化的根本,“阴阳”主宰天道、地道、人道;以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尅而生万物,五德转移。

决定历史。

以“阴阳”、“五行”划分宇宙之明暗、上下、盛衰、刚柔、动静、男女以及五种方位、色彩、气味、季节,并以此去渲染古代宗教神话传说,比如:以水火木金土五星为“天”之五佐,东方录仰威之帝,亦称苍帝,属木,色青;南方赤熛怒之帝,亦称赤帝,属火,色赤;中央含枢纽之帝,亦称黄帝,属土,色黄;西方白招矩之帝,亦称白帝,属金,色白;北方协光纪之帝,亦称黑帝,属水,色黑。

以东南为阳,西北为阴,以岁星(木)、荧惑(火)、填星(土)、属阳,以月太白(金)、辰星(水)属阴。

(见《史记·天官书》)。

《淮南子·天文篇》中说:“东方木也,其帝太皡,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

”统称为五帝,或五方之帝,也可以说是五行之帝。

“三皇五帝”是古代宗教的传统信仰,后世道教亦祀奉之,但道教最为崇奉的则是黄帝,以黄帝为神仙术之始祖,追其源则始于汉武帝时之神仙家。

据《汉书·郊祀志》说:方士公孙卿伪托申公的口气要汉武帝学黄帝去泰山封禅,“封(禅)则能仙登天矣”。

又说:黄帝常游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东莱山,“与神会。

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断斩非鬼神者。

百馀岁然后得与神通。

”又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冉页}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去。

”方士传说黄帝学仙、与神会并骑龙升天,自然成为后世道士仰慕、崇拜的对象。

道教崇奉的东华帝君与西王母,亦称木松(东王父、扶桑大帝)、金母。

《太平御览》卷六六八引《集仙箓》曰:“木公、金母者,二气之祖宗,阴阳之原本,仙真之主宰,造化之元先,凝气成真,与道合体,且气之弥纶天地,经营动植,在人为人,在物为物,发大蕴散无穷,性发乎天而命成乎人,立之者天,行之者道。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二二引《仙传拾遗》曰:“木公亦云东王父,亦云东王公,盖青阳之元气,百物之先也。

冠三维之冠,服九色云霞之服,亦号玉皇君。

居于云房之间,以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童侍立,玉女散香,真僚仙官,臣亿万计,各有所职,皆禀其命而朝奉翼卫。

故男女得道者,名籍所隶焉。

昔汉初小儿于道歌曰:‘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

”在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木公称太微东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居上清左位。

《墉城集仙录·西王母传》曰:“西王母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

一号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

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

在昔道气凝寂,湛体无为,将欲启迪元功,化生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

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芬灵之墟,以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东王公焉。

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

金母生于神州伊川,厥姓侯氏,生而飞翔,以主元毓神元奥于眇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与东王公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矣。

柔顺之本,与极阴之元,位配西所,母养群品。

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者、得道者,咸所隶焉。

”木公、金母是道教崇高之天神,木公掌男仙之名籍,金母掌女仙之名籍,求仙者先拜木公,后谒金母,方得升九天,入三清,拜太上老君而观元始天尊。

道教崇祀真武大帝(应为玄武大帝,宋真宗时避讳改称真武大帝,宋真宗曾名玄休、玄侃),这位大天神便是方位职司北方五行属水的神《淮南子·天文》:“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

”真武大帝,道教亦称佑圣真武灵应真君、翊圣保德真君、佑圣真君玄天上帝、荡魔天尊。

《云麓漫钞》卷九:“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为四方之神。

祥符间避圣祖讳,始改玄武为真武,玄冥为真冥,玄枵为真枵,玄戈为真戈。

后兴醴泉观得龟蛇,道士以为真武观,绘其像为北方之神,被发黑衣,仗剑蹈龟蛇,从者执黑旗。

自后奉祀益严,加号镇天佑圣”。

《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说,真武辅助玉皇,誓斩天下妖魔,玉皇以其勇猛,敕镇北方,统摄真武之位。

《真武本传神咒妙经》说真武是雷部之祖,为总司风雨雷电之神。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道家类存目》曰:“盖自张鲁之教三官,天、地之外独...

道教讲阴阳两极,是不是就是说

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

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

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

阴阳五行国学之本,看似简单,却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阴,古作“侌”,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阴”;阳,古作“昜”,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阳”。

“侌”字从今从云,意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

“昜”意为“发散气体”。

可见古人是从物质世界的本质——“气体”和气体的“运动”这两个角度定义“阴阳”的。

古人不称“阳阴”而称“阴阳”,这与古人的世界起源逻辑有关。

其世界创生次序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

“无极”即“混沌”,“混沌”即散漫飘荡的水汽。

“太极”即圆心,而圆心的出现是和圆周运动的发生同时刻的。

圆周运动的主体就是散漫的水汽。

散漫的水汽慢慢旋转起来后,逐渐形成为一根中空的云雾气柱,云雾气柱的进一步加速旋转,就在上下两端产生离心力,离心力使得云雾中的轻扬物质上升而形成“天”,浊重物质下降而形成“地”。

“天”和“地”就组成了“世界”(请参考百度百科词条“昆仑”)。

由此创生过程可知,世界的前身是“混沌”,世界诞生于“云雾水汽的旋转”即“混沌的有序化运动”,而有了天地才有阴阳之分(没有了世界,就等于回到世界的前状态——“混沌”)。

所以“阴”在“阳”前。

阴,《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说文系传》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

案:这是从天地这一宏观角度论阴阳。

天地是古人类所知的最大的阴阳实体。

从最大的阴阳实体论阴阳性质,有大阴阳囊括所有小阴阳的意思,也算高明之举。

但说不清楚何以阴在阳前,固定地称“阴阳”,而非“阳阴”。

难道是先有地后有天?这说不通。

只有从天地的起源角度,才能说清楚何以阴在阳前。

阳,《说文解字》曰:“高明也。

”《说文解字义证》:“高明也,对阴言也。

”案:高者,天也;明者,日也。

这还是从天地这一宏观角度论阴阳。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案:这是从宇宙起源角度谈到了阴阳,但不是对“阴阳”一词本身进行定义或解说。

道者,导也。

导者,向也。

当混沌水汽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就等于车辆上了正道,开始向目的地前进了。

这种在正道上的有序运动导致了太极的诞生。

太极就是“一”,它诞生于混沌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的那一时刻。

太极一诞生,随后而来的就是天地的出现。

天地就是“二”。

天气下降、地气蒸腾,二气相合,其结果就是人的诞生。

人就是“三”。

“三”也包含万物生灵,人是万物生灵中最灵者,是它们的总代表。

随后世界万物在阴阳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种群和数量的平衡。

“负阴而抱阳”表示出了“阴”为“阳”的基础或前提的意思。

文献中的阴阳,有以下具体的指称:1.指山丘的北面和南面。

《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宋叶适《醉乐亭记》:“永嘉多大山,在州西者独细而秀,十数步内辄自为拱揖,高不孤耸,下亦凝止,阴阳附从,向背以情。

”2.特指北河星以北和南河星以南。

《史记·天官书》:“行南北河,以阴阳言,旱水兵丧。

”张守节正义:“南河三星,北河三星,若月行北河以阴,则水、兵;南河以阳,则旱、丧也。

”3.古代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

指天地间化生万物的二气。

《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

”《新唐书·宦者传上·鱼朝恩》:“阴阳不和,五谷踊贵。

”《红楼梦》第三一回:“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

”4.天地。

《礼记·郊特牲》:“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阴阳和而万物得。

”孔颖达疏:“和,犹合也,得谓各得其所也,若礼乐由于天地,天地与之和合则万物得其所也。

”孙希旦集解:“乐由天作,故属乎阳;礼由地制,故属乎阴,阴阳和则万物得,礼乐和则万事顺。

”唐玄宗《春晚宴两相学士探得风字》:“阴阳调历象,礼乐报玄穹。

”宋范成大《民病春疫作诗悯之》:“阴阳何者强作孽,天地岂其真不仁?”清李渔《蜃中楼·献寿》:“黑漫漫云起阴阳混,乱纷纷魃走魍魉遁。

”5.日月。

唐杜甫《阁夜》诗:“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宋苏辙《冬至日》诗:“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6.昼夜。

《礼记·祭义》:“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

”孔颖达 疏:“阴谓夜也,阳谓昼也。

夏则阳长而阴短,冬则阳短而阴长,是阴阳长短。

”《国语·周语上》:“阴阳分布,震雷出滞。

”韦昭注:“阴阳分布,日夜同也。

滞,蛰虫也。

明堂《月令》曰:‘日夜分,雷乃发声。

’”汉扬雄《太玄·攡》:“一昼一夜,阴阳分索。

夜道极阴,昼道极阳。

”7.寒暑。

《楚辞·九辩》:“...

介绍道教!!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

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也不主张立教。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并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而写的经书。

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

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

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

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

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

其奉行者为天道。

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

其运行受之于地道。

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

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

鬼,指人之所归。

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

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

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

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

据《太霄琅书经》,"人行大道,号曰道士。

","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

"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

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

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

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

"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

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

道教另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茶厂等)、教育组织(道学班、道教经学班等)、慈善组织(安老院、施诊给药部等)。

道术是道教徒实践天道的重要宗教行为,一般认为它有外丹、内丹、服食和房中等内容。

外丹,指用丹炉或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人服后能"长生不死"的丹药。

唐以后渐被内丹术所代替。

内丹,为行气、导引、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指用人体作炉鼎,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

内丹之术自金元以后逐渐盛行,其渊源上溯至战国时代,对于中国的医学和养生学有过很大的影响。

服食,指用服食药物以求长生。

【道教简释】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

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

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

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

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

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

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

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

奉三清为最高的神。

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编辑本段]【道教历史发展】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

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

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

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

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

《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

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

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

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

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

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

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

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

道教中的神和仙有什么区别?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

“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

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

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

神仙以济世度人为宗旨。

故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拜神仙。

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是“三清”,其次为玉皇等四御,再次则为众天神。

其他分司不同职责的神仙,老百姓最熟悉的有风、雨、雷、电、水、火诸神,以及财神、灶神、城隍、土地等。

道教所谓神分有两种,一者是先天尊神,为天地本源之道的代表,如三清。

一者为后天神,为善人或者有大功之人死后封为天神、地神等。

仙为后天,指经过某些特殊仙法修行而成。

法有三成者,小成、中成、大成之不同也。

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

鬼仙不离于鬼,人仙不离于人,地仙不离于地,神仙不离于神,天仙不离于天。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将神仙分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

并称:“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引《仙经》将神仙分为三等:天仙、地仙、尸解仙。

称:“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又把神仙分为七阶:玉清、上清、太极、太清、九宫、洞天、太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