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风俗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较为发达的一个民族。
蒙古族在青海省主要聚居在海西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北、海南州及其地区也有散居。
青海的蒙古族通用本民族语文,由于长期与藏、汉、回、土等兄弟民族杂居,不少地区的蒙古族兼通藏语、土语和汉语文。
信仰喇嘛教。
青海蒙古族的祖先原居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兵西进时,曾到柴达木盆地一带。
公元1227年,攻灭西夏,回师中原途中,又西渡黄河,攻破积石州(今循化县),占领西宁州;接着又占据了青海湖周围及柴达木东部地区,并在此留兵屯牧。
元朝覆灭后,青海境内的部分蒙古族退到长城以北的荒漠地带,部分则分散到昆仑山、西倾山、祁连山等地游牧。
明正德年间,今内蒙酉亦卜剌和阿尔秃斯起兵反抗东蒙古达延汗,失败后,率部万余人迁徙青海湖一带。
以后,又有新疆等地的蒙古 族也东迁柴达木一带。
到十七世纪,青海蒙古族人口已发展到20余万。
十八世纪,居青蒙古亲王萝卜藏丹津反清失败后,外逃大半,其余被清政府分编为29旗。
后来由于民族纠纷和反动政权的民族歧视政策,一些部落相继迁移到甘肃、内蒙地区。
解放前夕,青海蒙古族人口不足2万。
蒙古族居住的大都是圆形的蒙古包,但也有少数地方使用黑色的藏帐。
蒙古包是用桦木制成的可以折叠的支架和木制的圆形围架穿连而成,四周及顶端裹以白毛毡,并镶以青布做的富有民 族特色云纹花边,显得美观大方。
蒙古包冬暖夏凉,易于搬迁,是蒙古族牧民理想的住室。
包内正上方设有佛教厨笼等,两侧放置箱柜、粮食等物。
中央垒有锅灶,锅灶周围铺有地毯、毛毡等,供人休息。
一船长者坐在正上方,男人居左例,女人居右侧。
蒙古族人家酷爱整洁,讲究卫生,包内经常收拾得干净利落。
蒙古族,一般是以一对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小家庭。
子女长大成家后,通常住在父母的蒙古包附近,和父母共同劳动、生活。
少数从事农业的,也有父母和兄弟夫妻组成大家庭的,家庭中辈份最高的男子为家长,并握有实权,儿子长大成人后,也有在家中主事的。
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男子的地位一般高于女子。
但在生活内务等方面多由女子作主。
蒙古族不分男女都有财产继承权,一般长子先分出去,最后由幼子继承全部财产。
无子者,同宗侄子等可继承,或作为“布施”捐赠寺院。
也有的无子者由亲房内和亲友收养子女,养成人的娶媳或赘婿,以延宗祠。
蒙古族人家,老年人地位崇高,很受尊敬,逢年过节,来客或家人首先向老人奉献哈达,以示祝福,尊老爱幼是蒙古人民的传统美德。
蒙古族也是个有着独特风俗的民族,而青海的蒙古族因为长期同藏;汉、回、上等民族杂居,他们的风俗习惯既保留着蒙古族固有的习俗,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某些有益的成份,所以带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如蒙古族的饮食,以牛羊肉一奶制品和青稞炒面为主要食物。
秋冬季节多食肉、春夏多食奶。
蒙古族的奶制品特别著名,如奶豆腐、奶皮饼、酸奶、马奶酒等,其中奶皮饼是用熟牛奶凝固的奶油制成,营养丰富,味美可口,常用于待客及馈赠礼品。
海西一带的蒙古族还喜欢酿制马奶酒。
马奶酒微酸醇厚,清凉爽口、富含多种维生素,对肺病、胃病、神经衰弱等病症有较好疗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蒙古人家也学会了做油炸馍、肉包子、米饭等主食。
蒙古族一日要吃4次,其中晚饭要在太阳落山后,才能进食。
青海蒙古族的服饰更是别具一格。
由于青海气候寒冷,蒙古族男女绝大多数都习惯于冬天穿藏式的大皮袄,皮袄比较宽大,但袖口却长而窄,呈马蹄形,领口也多半向外翻出,保持着蒙古族特有的风格。
夏季则一般穿棉布等制作的长短袍,女的衣服不论长短,一律都是长襟,腰系红、绿绸腰带,脚穿牛皮的长筒马靴、藏靴。
妇女特别讲究头饰,颈上喜欢戴大串珊瑚和珠宝等,头发多用黑布缝成漂亮的辫套。
然后缝在辫子上;辫套用金、银钱和五彩丝线绣成各种美丽的图案,有的镶有圆形或方形的银牌,十分好看。
未婚姑娘将头发辫成若干小辫,又总成一辫,垂于脑后。
辫套上缀有许多银牌等物,其习俗同当地藏族大同小异。
蒙古族习惯上实行一夫一妻制,其婚姻基本上遵循“媒灼之言,父母之命”的传统现念。
一般同姓不婚,‘姑表、姨表、兄妹之间不婚,青年男女之间社交自由,也可似相爱定情,但决定权在父母。
有的早在孩子出生后,父母就可替儿女预定婚约,而且一般不许悔改。
现在,这一习俗正在被逐步打破,青年男女到了二定的年龄后,首先需要定婚。
过去定婚前要请喇嘛诵经占卜,而且定婚仪式隆重,聘礼很重。
富户人家,定婚时除送色牛、马士羊、哈达、酒等礼物外,还给姑娘送衣服、衣料、首饰、银牌等,而女方的嫁妆也很多,两只木箱,全套炊具,以及上百只羊、十几匹马,以及七、八峰骆驼。
穷人则视经济条件而定‘但一般要送3瓶酒、1只羊、1封条、几件衣料、首饰。
女子嫁妆;般是两只木箱和一套炊具,也有不送嫁妆的。
新婚夫妇认门走亲,由女方回赠衣料等礼物。
现在,各地蒙古族定婚时下再诵经占卜,也不送牲畜等礼物,只送衣料、首饰及其他生活用品。
结婚时,新...
在你另一个同一问题贴上的回答在修改时总是输入不进去,改了好几次结果被限制了,就改在这里了.第一个问题:1、肤色多样。
2、姿态各异。
3、品性优良。
(解题:第二段提到皮肤颜色和各种动作姿态,第三段讲马的性情与蒙古民族性格的关系,所以很好概括。
)第二个问题:马是蒙古民族游牧生活和生产中的得力助手,是民族生命力的代表。
(解题:这是在考查对中心句的理解,也不难)你需要详细和了解,不知道和这道阅读题有什么关系。
找了一些资料提供给你。
资料二中有一些话我更正一下,马尼宏杆的主要用途是祭祀两侧的苏鲁德(苏力德)而并不是禄马风旗。
不过,说禄马风旗有崇拜马的意思是对的,并不是所有的马尼宏杆上都会有禄马风旗,但苏力德是肯定要有的。
禄马风旗的旗子上在印上马的图案之前,要念整整一天的经,那相当于汉族说的请神了。
我是鄂尔多斯人,生活在苏力德文化之乡乌审旗,所以知道一些。
资料一: 蒙古族与马有着不解之缘,在蒙古族的生活和情感领域中无不涉及马。
马是蒙古族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生活的伴侣,也是蒙古人装饰、描绘、赞美的对象。
对蒙古族游牧社会及其历史发展而言,马之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马政说的是养马之政教,包括马的驯养、放牧、繁殖、使用及市场等事宜的组织管理及有关制度、政令等。
据史料记载,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蒙古族马业相当发达。
蒙古族建立元朝政府后完善了马业的管理制度,健全了孳生保护的措施。
从那时开始有了管理马的机构、管制、税赋等。
马是蒙古族进行贸易的主要交换产品。
蒙古人生活所用的日用品主要通过马市与内地交换获得。
为此,元朝时在天山县、沙井府、集宁县设有互市的榷场。
当时,上都是草原著名的商业城市,城里聚集着来自中原、中亚及欧洲的商人,以金属器皿和日用品换取牲畜和畜产品。
马经常被当做蒙古族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祭品。
蒙古人每到祭敖包、山河之神和祖先时必须以马为祭品。
如在祭祀成吉思汗活动中必须选用黄膘大骒马为牺牲,以此表达对他的敬意。
蒙古族还经常把马用于占卜,常根据被杀马匹的肝脏形状来判断年景、丰歉和时运。
此外,蒙古人也常用马鬃、马尾以及马齿预卜未来。
神马,蒙古语称为“翁衮”马,是指天马。
人们视翁衮马为神灵,为它设有专门的草场,人畜均不得冒犯。
神马不准乘骑,不准使役,不准套驯,不准买卖,不准鞭打,不准咒骂,不准转送。
当它衰老时,必须经过官方的授权,才能寻找替代者。
蒙古人认为神马是上天赐予的,上天派神马管理马群,有神马管理,畜群才得以安宁。
文学艺术总是要反映现实、复制现实的。
赞马是蒙古族祝赞词的重要内容之一。
每逢那达慕举行赛马时,对获得冠军的马都要诵赞词。
不少赞马词都是触景生情、即席编诵,并没有严格固定的格式和词句。
在其他场合中,也免不了要举行赞马仪式。
对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时所乘之马,对参加各种集会的贵宾所乘之马,对宾客所乘之马,对套马时所乘之杆子马,对刚问世的驹马等都要举行赞颂仪式。
在数量浩瀚、色彩斑斓的蒙古族民间文学中,对于马有着多姿多彩的生动描绘,骏马则有超凡的智慧和神力。
马踏大地,灰尘飞扬弥漫,其威势犹如雷霆万钧之力,不可阻拦。
蒙古史诗中的马形象都具神奇色彩。
它们能飞、能变、能语、能为英雄出谋划策、未卜先知、救助英雄,这一切都表现出了它的神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英雄与骏马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完整的统一体。
人和马的和谐,甚至超越了人与人的关系。
以家畜为话题的蒙古谚语中有关马的谚语数量最多,所反映的内容广泛而深刻。
蒙古谚语中有“蒙古人没有马,就像没有手脚”、“好马从驹起,好人从幼起”等谚语。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蒙古族人民由于对马格外青睐,所以对马的习性、品格、价值了解得很透彻,创造了许多表现马及与马有关的词语。
蒙古语中关于马的年龄、性别、声音、动作的词语很多。
蒙古语词汇中有不少动植物、昆虫、天体等称谓均与马有关。
事实上,与马有关的词汇在丰富性、使用频率和语言的渗透性等方面都要高于其他动物。
蒙古人能歌善舞,蒙古族民歌丰富多彩。
其中与马有关的民歌就有千百首。
他们通过民歌来歌颂马的功绩,赞美马的毛色,赞美马与人的亲密关系,形容马奔跑的速度与姿态,感谢马给予蒙古人的恩惠。
蒙古族音乐中也体现了对马的挚爱之情。
马头琴素有“蒙古族音乐的象征”的美誉。
其琴首以马为标志,琴箱上萦以马皮,弓弦则是用马鬃、马尾做成的。
马头琴能弹奏出马的嘶、鸣、叹、哀等各种声音。
蒙古族舞蹈中的许多动作均来源于马,或与马有关。
蒙古族地区流行甚广的“牧马舞”、“祭马舞”采用的就是马步。
舞者模仿马的各种姿态、动作,腿部动作有跃马跳、左右翻腾跳、勒马仰身翻等,动作如马般或轻盈舒缓,或飞奔腾越。
资料二: 蒙古族确实以马背上的民族俗称,他们放马、崇马、训马、骑马,蒙古族有一句谚语:“歌是翅膀,马是伴当”。
蒙古族跟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和谐的关系,甚至是一种互助和朋友的关系,他们认为马是一种义畜,所以他们把马看得非常高贵。
在动人的蒙古族...
宗教信仰宗教 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
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
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
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
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
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
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
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
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
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
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
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里的地位。
但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萨满教。
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迎进了宗喀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
1578年阿拉坦汗和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召开法会,在法会上索南嘉措被阿拉坦汗封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称号由此产生。
此后,在明、清两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
但萨满教在东部地区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动形式不同程度地幸存了下来。
在清政府倡导下,整个蒙古地区大造寺院,雕刻佛像,绘制壁画,铸造神像以及各种金属工艺随之发展起来,宗教气氛,风靡一时,喇嘛教在蒙古地区成了麻痹人民,驯服人民的力量。
祭祀: 祭腾格里 蒙古语音译,意为“天”。
蒙古族萨满教观念之一。
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命运”的意思。
祭“腾格里”是蒙古族重要祭典之一。
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
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祭火 蒙古族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赫”更加崇敬。
祭火分年祭、月祭。
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
此外还有很多有关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对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泼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
敖包是石堆意思。
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
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交等竞技活动。
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
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宗教音乐 也叫萨满教歌舞,由蒙古族萨满巫师表演。
使用圆形单鼓伴奏,鼓柄环上套有 铜钱等金属物,摇之沙沙作响。
以鼓鞭敲击鼓面,按鼓点节奏而舞。
祭祀歌曲、巫术歌曲等,则以吟诵及祝辞为主,舞蹈成分较少。
表演形式多为独舞,亦有集体歌舞,可吸收围观群众参加表演。
节日庆典 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
白月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
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
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
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
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鲁班节 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的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
居住在这里的 蒙古族人民从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
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
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
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
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
人们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
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
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跳,后面的人群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且歌且舞,场面十分活跃。
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
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苗族住山头,汉族住街头”。
回族有句俗语:"媳妇美不美,全凭媒婆一张嘴"。
意思是有了一个好媒人,就能娶到一个聪明贤慧、勤劳善良的好媳妇骏马吃饱后仍回到木桩上,高空飞翔的鹰仍落到石崖上。
——柯尔克孜族 谁有亚麻的种子,谁就有自己的衬衫。
——维吾尔族 水草肥美的地方鸟儿多,心地善良的人朋友多。
——蒙古族 母亲的宝贝是子女,好汉的宝贝是志气。
——鄂温克族 骏马面前没有跳不过的壕沟,利矛面前没有戳不穿的顽石。
——纳西族 从跌跤中学会走路。
——哈萨克族珍宝中最贵的是金子,语言里最美的是谚语。
---蒙古族最干净的是泉水,最精炼是话是谚语。
---哈萨克族格言是学者智慧的结晶,愚昧的人则难以理解,当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猫头鹰则变成了瞎子。
---藏族不受苦,就得不到幸福。
---壮族长辈种下树,后代好乘凉。
---哈萨克族水滞船不走,人懒事难成。
---壮族只怕懒汉不耕,没有黄土不生。
---保安族阴暗的夜晚别只贪睡,办事的时候别辞劳累。
---蒙古族没有干劲的人好吃,没有思想的人好睡。
---蒙古族闲时做来急时用,渴了挖井不现成。
---维吾尔族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藏族懒媳妇爱打扮自己,勤媳妇爱打扫屋子。
---哈萨克族志大的好汉,身心不闲;手巧的妇女,手眼不闲。
--- 蒙古族说了的话不要推翻,做了的事不要中断。
---蒙古族勇敢,事会成功;勤劳,幸福必来。
---蒙古族能在空中高飞,不是羽毛之力;福气全靠劳动,并非土地之功。
---维吾尔族勤劳的人肚子饱,懒汉只说命不好。
---柯尔克孜族聪明人事事先动手,愚蠢人事事落人后。
---哈萨克族不见不识,不做不会。
---蒙古族劳动出智慧,实践出真理。
---朝鲜族枯树无果实,空话无价值。
---蒙古族懒驴总嫌驮子重。
---维吾尔族话语用道理衡量,行为以实践检验。
---蒙古族鹰看高飞,人看行为。
---蒙古族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
---哈萨克族补钉能补洞,却补不了烂。
---藏族滴水成河,粒米成箩。
---苗族宰只羊一瞬间。
养只羊得一年。
---哈萨克族信心加决心,打开聚宝盆。
---满族不敢翻越高山,哪能到达平原。
---藏族只要比赛就有一胜,只要肯学就有一成。
---蒙古族走千里路,看第一步。
---仫佬族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做手生。
---塔吉克族不见,上山看;不懂,问老者。
---门巴族不怕不知,就怕不学。
---土族木不凿不通,人不学不懂。
---壮族生存的价值在于战斗,青春的可贵在于学习。
---维吾尔族只有孜孜以求的人,才能够获得知识。
懂得知识的价值者,才是有知识的人。
---满族功夫到家,石头开花。
---朝鲜族好射手不是他的箭出名,而是因为他射得准。
---苗族学习不温习,雨过湿地皮。
---彝族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
---毛难族草要经过牛的反复消化,才能变成牛乳。
书要经过人的反复思考,才能变成知识。
---塔吉克族滚动的石头,不会长青苔。
---朝鲜族聪明的人:听到一次,思考十次;看到一次,实践十次。
---哈萨克族骑马不研究马的人,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骑手。
---藏族骑马要有缰绳,学习要有机灵。
--- 蒙古族金子不生锈,智慧不退色。
---柯尔克孜族闲聊等于假死,思索等于磨石。
---蒙古族雨勤水草好,口勤学问高。
---蒙古族大河是安静的,有学问的人是谦虚的。
---蒙古族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壮族有理不在高声,有才不在宣扬。
---回族有知识的人,在人前不说都懂;无知识的人,在人前都说学过。
---哈萨克族自己不知道的问别人,大人不知道的问小孩。
---哈萨克族蠢汉话大,牛粪堆大。
---纳西族还未长毛就想飞,肯定跌落在土堆。
---朝鲜族别把自己看成聪明伶俐,别把别人看成傻瓜笨蛋。
---蒙古族学无老少,能者为师。
---纳西族空袋子竖不起来。
---乌玫别克族要得会,天天累;要得精,人前听。
---满族走路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
---蒙古族眼睛望着天,走路会跌交。
---乌玫别克族想向别人传道,先要自己懂经。
---藏族知识渊博的人,只讲知道的事。
---维吾尔族高高在上的人算得什么英雄?浮萍只会在水面上飘摆游动。
---维吾尔族流水冲不走重石头。
---乌孜别克族早不起能误一天的事;幼不学能误一生的事。
---布依族寅时不起,误一天的事;幼时不学,误一生的事。
---蒙古族知道一分钟确实可贵,就应该珍惜每一秒钟。
---回族在千百只黄羊群里,如果无目的地放枪,可能一只也打不中。
---藏族好马全凭强壮,好汉全凭志强。
---蒙古族没有意志的人,一切都感到困难;没有头脑的人,一切都感到简单。
---景颇族能力同肌肉一样,锻炼时才能生长。
---藏族卓越的人受到挫折,能使他更加倍努力。
---藏族少时易变,青年易错;有错不改,错上加错。
---僳僳族在他偷公鸡的时,不给一点教训,将来他会偷牛。
---珞巴族向上抛石头,留心自己头。
---蒙古族小树容易弯,青年人易错。
---藏族三天路强作一天走,走完了至少躺十天。
---朝鲜族火气一来,智慧走开。
---乌孜别克族飞鸟因贪食而被捕捉。
---乌孜别克族求人诚意,教人诚心;行行有学问,事事要用心。
---蒙古族白天的行动,夜间扪心检讨;明天的工作,今天周密计划。
---鄂温克族拉烈马缰绳要长,争问题肚量要宽。
...
有小部分分布在新疆中亚俄罗斯的蒙古族信仰伊斯兰教,但极大部分都是信仰藏传佛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
伊斯兰(a1一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
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
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所创传。
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
20世纪以来,在西欧、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
它自创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一种文化体系,传入世界各地后,与当地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风尚、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据统计,全世界穆斯林有9.21027亿人(1985),占同期世界人口总数48.82042亿人的18.54%。
在亚非40多个伊斯兰国家中,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
在30多个国家中,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
在当代,伊斯兰国家和穆斯林人民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伊斯兰是全人类的宗教 ,每一个民族的人可以并应该信奉它,对于蒙古族现在有信奉伊斯兰 但不多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
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
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
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
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
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
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
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
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
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
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
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里的地位。
但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萨满教。
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迎进了宗喀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
1578年阿拉坦汗和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召开法会,在法会上索南嘉措被阿拉坦汗封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称号由此产生。
此后,在明、清两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
但萨满教在东部地区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动形式不同程度地幸存了下来。
在清政府倡导下,整个蒙古地区大造寺院,雕刻佛像,绘制壁画,铸造神像以及各种金属工艺随之发展起来,宗教气氛,风靡一时,喇嘛教在蒙古地区成了麻痹人民,驯服人民的力量。
历史源流 “蒙古”是蒙古族的自称。
原为蒙古诸部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
据载,蒙古族属于东胡系,是由室韦部落的一支发展而来的。
到12世纪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塔塔尔、翁吉剌、蔑儿乞、斡亦剌、克烈、乃蛮等许多部落,直到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后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在汉文史籍中就统称他们为“蒙古”。
新疆的蒙古族是我国蒙古族的一个支系,是蒙古族的组成部分。
根据文字记载,其先祖可追溯到十二世纪以前的“斡亦剌惕”。
“斡亦剌惕”蒙语为“近亲、亲近的人、邻居、同盟者”之意,另一种解释为“森林中的百姓”,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新疆蒙古族 服饰饮食 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由于这种生产和生活环境,他们创造了随时都可以拆搭、轻便、保暖,适合于游牧生活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住宅,俗称之为“蒙古勒格尔”,满语习称“蒙古包”,其“包”为“家”、“屋”的意思。
蒙古包内一般铺毡毯、兽皮。
包顶和毡盖及门帘上嵌有美丽的图案。
新疆的蒙古族的传统食品主要以奶食品、肉食为主。
蒙古族称奶食品为“查干伊德”(白食),称肉食为“乌兰伊德”(红食)。
蒙古族视奶食品为珍品,每逢拜年、祝寿、招待宾客首先以品尝奶食、敬献奶酒为最美好的祝愿。
奶食品味美香甜,富有营养。
奶食品的原料主要是鲜牛奶,其次是山羊奶。
新疆蒙古族的奶食品主要有以下几种:奶皮、奶油、黄油、奶疙瘩、奶酪、酪酥。
蒙古族牧民还用奶制成多种饮料,主要有奶茶、酸奶、酸乳、奶酒、酸马奶等,不仅充饥解渴而且常饮能使人强体祛病、延年益寿。
新疆蒙古族的肉食品主要为绵羊肉,其次是山羊、牛肉。
忌食马和鱼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渐渐开始吃马、鱼肉了。
忌食狗肉。
食肉方式以“煮”为主。
新疆蒙古族的日常面食主要有小麦、小米、青稞。
面食种类有:烤饼、汤面条、饺子、油饼、炒面、炒米乌。
蒙古民族的传统服装为袍子,俗称“蒙古袍”其样式为右开襟,不开衩,袖长而窄,高领,宽下摆,适合于牧区生活。
未婚妇女及男子袍子上都扎腰带男子习惯在腰带左右两侧佩挂一把别致的蒙古小刀和烟荷包。
戴的帽子有“托尔齐克”,其式样为圆型,似同瓜皮帽、尖顶;顶上结有朱英,妇女们戴的一种凉圆帽。
夏季则分别戴礼帽和头巾。
妇女们喜佩戴首饰。
男子在左耳戴一只耳环。
婚姻与家庭 新疆蒙古族实行氏族外婚制,严禁氏族通婚。
而且严禁族外婚,实行本民族通婚。
聘婚是新疆蒙古族的主要形式,它有一套特有的习俗,其过程主要有:提亲、定亲、送聘礼、搭新房及姑娘宴、婚礼、接围帐、回门等7项。
在婚礼进行当中多次有祝词人为新郎、新娘致祝婚礼词,以表示对一对新人的祝福。
蒙古族的家庭,一般以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
家庭成员一般包括父母、子女、祖父母和孙辈。
儿女万家后要另立门户;每个家庭基本上是以一个蒙古包为单位。
他们十分重视文明家风的培养。
宗教信仰 蒙古族所信仰的教派有萨满教、黄教。
古代的蒙古人最早信仰萨满教。
萨满教崇拜神灵,把世界分为三种:天堂在上,诸神居之;地为之中,人类居之;地狱在下,恶魔居之。
掌教的巫师则宣称自己集万能于一身,除了能役使鬼魅为人祛除灾难外,还能占卜吉凶,预言祸福。
萨满教的祭祀有:祭天、祭地、祭敖包、祭火、鲊答等活动。
黄教,又称喇嘛教,因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而得名。
文化艺术 我国的蒙古族现使用着两种文字,一种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等地的蒙古族所使用的“胡德木文”,另一种是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所使用的“托忒文”,“托忒”是“清楚、明了”之意。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和巴尔虎不里亚特三种方言。
新疆蒙古族民间文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主要为流传的各种口头创作和局面文学,包括众多的英雄史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儿童民间文学、谚语、格言、祝词赞词、谜语和长短调的民歌等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学,是我们祖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绚丽的瑰宝。
英雄史诗《江格尔》产生于卫拉特蒙古人民中间,被誉为民办蒙古族古典文学三大高峰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格萨尔传》、《祖乐阿拉达尔罕传》、《其尔根茶干汗的故事》;神话传说中以《天女之惠》最为出名。
新疆蒙古族的音乐主要是指歌谣曲和器乐两种。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特别是演唱民歌,几乎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器乐有筝、胡琴、二弦、提琴、口琴、筲。
其中二弦和筲是新疆蒙古族所特有的乐器。
新疆蒙古族有一个传统的独具特色的“沙吾尔登”乐舞。
它是在“二弦”乐器的弹奏下,随着不同节奏的乐曲,变换其舞姿的乐舞。
新疆蒙古族在史学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
主要著作有《咱雅班第达传》、《四卫拉特史》、《土尔扈特诸汗史》、《蒙古溯源史》等等。
而举世闻名的《雷纳特1号地图》就是卫拉特蒙古人绘制的;该地图对我国西北及中亚广大地区的山川、湖沼、森林、民族待作了较详尽的绘制。
新疆蒙古族在法学...
蒙古民族有尊老爱幼的习俗。
他们的谚语中说:“尊敬德高的人、敬爱年老的人”,“对喂乳汁的母亲要敬爱,对教字母的老师要尊重”,“老人的经验教育人,太阳的光辉温暖人”等等。
这些都表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和爱戴。
祝寿习俗 祝寿是蒙古族人民为老人举行的一个礼仪庆典。
蒙古民族的祝寿礼和过本历年都是在年纪大时才举行的。
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时才祝寿。
不过父母亲在世时,儿孙辈即使到了七八十岁也不许做寿。
过本历年的二十五、三十七、三十、四十九也不是很热闹,但是过了六十一岁,七十三岁、八十五岁就另当别论了。
过本年的一般不祝寿。
巴林蒙古族老年人过本95岁就不计年龄,也不做百岁。
祝寿和过本历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
只要有给老人祝寿的人家,主人家的儿女们的从年底开始就准备设宴。
初一就开始来迎接陆续到来祝寿的客人了。
也有的人家选定一个吉日,再通知众乡亲、朋友、亲戚等。
祝寿仪式比较简单,席间,来宾们都为老人敬酒、献哈达和礼品。
敬酒四、六、八碗的蒙古语称“朱来”。
然后叩拜主人,表示感谢主家招待。
祝寿的礼品通常有:马、牛、绵羊或羊乌查、皮长袍、棉长袍、夹长袍、靴子、烟、荷包、钱等。
礼品品类一般占“三”数。
祝寿完毕,祝寿客人不能空手回,主人家要回赠烟、荷包、毛巾等。
如果是孩子,就给月饼或一二元零用钱等。
待客忌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自古乃礼仪之邦,好客之情人皆有之,而蒙古族尤盛。
来蒙古包作客,不但会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还会感受一些从未接触,从不知道的民族文化。
当然,在进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必须要了解他们的一些习俗和禁忌,否则,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随意行事,不但会闹笑话,而且会令蒙古族同胞不高兴。
首先到蒙古族家里做客忌讳进屋时把衣襟掖在腰带里,挽着袖子,也不可手提马鞭子进屋。
不论客、主,都要让长辈和老人先进屋。
进屋后,忌讳乱坐位置。
来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让客人上边坐,而客人请老人先就坐。
在蒙古包里,总是长辈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坐西边,女人坐东边。
有客人在场忌讳对孩子发脾气,更不能打骂孩子。
长辈和老年人讲话忌讳打岔、揭短。
有疑问或需要说明情况,待人家讲完后再问。
假如你来蒙古包作客,主人会立刻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接着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当主人请你品尝时不要拒绝,否则要伤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遗憾。
蒙古人不怕不别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兴。
接受主人的茶饭后,忌讳一点也不吃;忌讳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着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讳随便撒倒奶子;遇到别人端奶走过时,不能视而不见,必须尝一尝再走。
喝茶的忌讳:敬茶时忌讳满杯;忌讳用左手倒茶;忌讳从门里向外倒茶水;吃饭喝茶时忌讳长吁短叹。
食用红食禁忌:在品尝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时,忌讳衣冠不整,除无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弹洒水;啃骨头时忌讳残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时,忌讳咬着吃,应该用刀或用手撕着吃;食用完的骨头,忌讳用相互敲击;平时的肉食品中,忌讳食用牛胆囊和狐狸肉,狗肉、猫肉。
吃饭禁忌:忌讳给客人食用无盐的茶饭;吃热饭时忌讳用嘴吹气;忌讳倒撒食物;饭后忌讳伸懒腰。
相对与待客来说,主人家平时做准备工作的时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时忌讳断骨,应该断开关节;忌讳在放肉食品时倒放头尾;往锅里下米时忌讳用袋子倒;捣碎茶叶时忌数数;烙饼和油炸食品时忌讳大声喊叫,说不吉利的语言等。
总之,到牧区作客,必须注意这些细小的日常礼节上的禁忌,这是不仅是对蒙古族人民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我们心情愉快的一个保证,当然,若是你对这些禁忌一无所知而冒犯了蒙古族同胞的情况下,真诚地道歉,他们也是可以原谅你的,不知者不怪罪嘛。
婚宴礼节 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要举行“祝福新房仪式”,而女方要举行“姑娘宴”。
男方在婚礼前一天举行的宴席,主要是设宴招待聘来的迎亲这代表和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并举行祝福新房仪式。
这一仪式是宴席的重头戏,首先男方要用亲友们送的褡裢、衣物和新郎的被褥、家什把新包整理布置停当,因为这都是亲友们送来的祝福,当然要让它充满整个新包。
接着要请祝颂人和新郎、新娘的梳头父母以及其他亲友们入座。
此时,祝颂人将一条丝绢哈达和五彩线吊在房梁和天窗正中,在房梁处涂盛在木碗里的奶食德吉少许以示吉祥,并祝福道:祝愿吉祥升平/祝愿安乐幸福/在这有柞木用具/洁白屋顶的房里/两位有缘的情人/将要结为百年之好…… 祝颂人一番吉祥美好的祝福完毕之后,主人要向参加祝福新房仪式的宾客和迎亲的人们一一献茶,然后设宴招待,表示感谢。
这一酒宴的繁简程度时依据男方的贫富来定。
但不论贫富,这是必须赶在婚前完成的重要礼仪之一。
席间新郎向宾客们敬酒,宾客人也是借这个喜庆的日子常常互相祝酒唱歌知道深夜。
有的地方根据迎亲的时间的长短适时调节,有的甚至通宵取乐。
新郎这边如此的欢腾热闹,而新娘却在另一边痛哭流涕…… 古时候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意思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