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自古是“合二姓之好”的喜事,备受重视。
远古先民,群居杂处,不辨婚姻。
后来逐渐认识到“同姓不繁”,而辨内外之别,结婚姻之好。
部落间相互通婚,以求种族繁衍。
及至春秋制礼作乐、确立婚姻规则,“娶妻不娶同姓,买妾不知其姓,故卜之”。
婚姻成为部落联盟、两国通好、二姓相合的大事,形成了严格的婚姻制度和民间习俗。
婚姻不只讲究门当户对、命相相合,还形成纳彩(提亲)、问名(询问女子母亲姓氏)、纳吉(占卜吉凶)、纳徵(订婚)、请期(占卜选定日期)、亲迎(迎亲、娶亲)等主要仪节,称为“六礼”。
形成一整套繁琐的仪式。
这一婚俗一直延续到唐代。
到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相当于纳吉)、亲迎三种仪式,一直延续到清代。
近代以来,破除旧俗,提倡新风,婚姻走出门当户对、家族结盟的窠臼。
婚姻已经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习俗,变成男女相悦、自由恋爱、自主结合的新式婚姻,婚礼从传统婚姻的繁文缛节中摆脱出来。
现今,多民族杂居,婚姻已经打破民族、国家界线,自由结合。
婚礼也按不同民族风俗及个人喜好,自由选择安排,程序大为简化。
婚典不仅可在自家庭院,还可在宾馆、饭店、教堂举行,或旅行结婚,形式多样,仪式也逐步形成多样化。
各地婚姻风俗因不同民族而有所不同,但同一民族间男女结婚风俗基本一致。
同时,为增加婚礼喜庆气氛,表达对新人的祝福,人们还在延续着某些传统风俗,通过举行婚礼来答谢亲朋好友的盛情,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敦煌汉族的婚俗自解放至今,大体格式没有变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婚俗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其大致过程如下: 说 媒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
这种说合,就叫“说媒”。
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
说媒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女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地提亲,而且必须做到既准确地向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
又要尽可能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意向。
做媒人要勤于跑腿,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要经常往来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发生意外的变故。
习惯上男女两家都有义务招待媒人,有句俗话叫“媒婆婆,嘴吃成个油饽饽”,之所以把媒人称为“婆婆”,是因旧时说媒者一般以女性居多。
媒人在旧式婚礼中是一个重要角色,在男女两家对婚事达成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贴,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
媒说得好,双方都满意,以后常来常往,成为故旧:媒说得不好,双方不满意,往往归咎于媒人,从此视为路人。
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
旧时,谢媒钱是在约定成婚的前一天,连同送给媒人的鸡、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
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发媒”。
谢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少,均需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
现今,谢媒的方式已经不再拒泥于过去的套式了。
上 门 雅称“相亲”。
是在男女双方经媒人说合后,若女方经过打听认为男方情况尚可,便答应男方上门。
一般是由媒人带领男方到女方家进行初次走访,目的是为了让女方及女方父母和长者相未来女婿。
上门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对待。
礼物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但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相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
一般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才同姑娘一起商量是否同意,如有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甚至还要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退还。
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有机会进行初步了解。
看家道 在男方上门之后,由媒人探问女方家意见,若女方家同意,由男方家提出邀请,请女方及家人到男方家做客,即“看家道”。
一般是女方及其父母、叔叔、舅舅等人在媒人的引领下,回访男方家。
所谓“看家道”,就是看男方家的生活境况,要看前院的房屋、后院的牲畜,甚至还要看粮仓的储备等等。
在很早以前,“看家道”时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做法.就是男方父母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女方父母交谈。
女方父母通过察看男方的家境,对男方财产、生活、家居环境等情况进行了解,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
否则,女方父母起身告辞,男方不勉强留客。
现...
1酒泉的文殊山,还有大法幢寺 2兰州的 石佛沟 石佛沟风景区为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七里河区兰阿公路16公里处的岘口子山中,因有汉白玉石佛雕像而得名。
这里原为佛教胜地,现为自然性城郊公园。
3玉泉观玉泉观俗称城北寺,又名崇宁寺。
在甘肃天水市北天靖山麓
出行7天至8天,花一天时间 从酒泉到天水900公里左右,开车的话一天,如果座火车,到兰州后倒车.到天水可玩一天.第三天出发至甘南,夏河拉卜楞寺.花费大半天时间,傍晚达到.先住下,第四天早上8点左右去拉卜楞寺,中午就可以去桑稞草原,骑马吃东西.两地相距,30公理左右.下午四点左右变可以玩完.坐车回兰州,晚上到.第五天出发至青海湖,路上有个什么风口,可以玩,下午五点左右到青海湖,住下.四处走走.第六天在青海湖没什么玩的,开车感受一下周围景色便可.下午就可以开车走青海门源,看油菜花,这是这次出行最有看头的地方,世界最大的花海,但是住宿不好.第七天可从青海门源直接到张掖,张掖到酒泉.费用平均每人1000左右住宿 吃饭 路费看是坐火车或者倒大巴,开车的话,费用增加.
饮中八仙是指唐朝嗜酒的八位学者名人,亦称酒中八仙或醉八仙。
《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
蜀之八仙即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等八人,道教传说他们均在蜀中得道成仙。
东晋谯秀的《蜀记》一书中称他们为“蜀之八仙”。
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
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曾想尸体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跛乞丐。
《历代神仙通鉴》称,其原本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会使导出元神法术,修练于砀山岩穴中,有次应师父老子之约,行“元神出壳”法术,赴千里之外华山,数日后回归,发现其尸体被其徒误焚,突见附近一饿殍,灵机一动说“即此可矣。
”即从饿殍脑门而入,神魂归壳后则成一蓬头卷须、黑脸巨眼,并且还跛了一只右脚的丑陋汉子。
看来他是一位民间口耳相传,诸事附会而成的道家仙人。
钟离权 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的是钟离权。
他在八仙中地位较高,特别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声更大。
元时,金真道奉为“正阳祖师”。
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
《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
《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
东汉咸阳人,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
而唐代确实有位叫钟离权的人,《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
”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还颇有一些“仙味”,当是一位好道之人。
张果老 张果老是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新、旧《唐书》有传,武则天时,隐居中条山,时人皆称其有长生秘术,他自称年龄有数百岁,武则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见,张果老佯死不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韦济将其奇闻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张果又再次装死,气绝很久才苏醒,使者不敢进逼。
玄宗闻知,再次派徐峤去邀请。
张果只得进京。
据说唐玄宗对其传闻有疑,曾叫善算夭寿善恶的邢和璞给张算命,邢却懵然不知张的甲子,又有道师“夜光”善视鬼,玄宗令他看张果,他却问:“张果在哪?”居然对面而看不见。
从史传所记来看,张果不过是一位有些心虚的老朽江湖术士,要不何以数次装死以避征召呢?充其量不过会些幻术而已。
所以有关他的仙话,全都是道教凭借民间传闻,夸大其词,为了宣传需要而编造的。
《太平广记》还记张果老自称是尧帝时人,唐玄宗问术士“叶法善”张的来历,叶法善说:“臣不敢说,一说立死。
”后言道:“张果是混沌初分时一白蝙蝠精。
”言毕跌地而亡,后经玄宗求情,张果才救活他。
吕洞宾 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数吕洞宾,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
历来大多数研究者均认为,吕洞宾姓吕名岩,唐末人。
《金唐诗》、《词综》中都收有他的诗作。
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洪迈的《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对其均有记载。
有说他是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一带),唐咸通中及第,曾当过两任县令。
有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
他始名绍光,二十余年科场不第,遂罢举而纵游天下,后被钟离权点化成道。
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个,潇洒、风趣,为民除暴安良,斩妖除怪,还好酒好色,世间流传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他的传说既多且杂,但从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后被人们神化成仙。
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惟一的女性,有关其身世说法不一。
一说她是唐朝人。
宋初《太平广记》引《广异记》称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
一次,远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来罗浮山寺,称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杨梅果子,经查实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从何处采来这众多山果,便认为二娘即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从此二娘远近闻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
《续通考》说何仙姑为唐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县人,出身时头顶出现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岁时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只仙桃,从此不饥不渴,身轻如飞,并可预见人生祸福。
后来她应召进京,途中离去。
一说她是宋朝人。
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多称她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称她幼遇异人,得食仙桃成仙。
有称她放牧于郊野,遇异人送仙枣,食后而成仙,宋人笔记中还记载了何仙姑一些为人占卜休咎,预测祸福的事迹,一时士大夫及好奇者争先前往彼处占卜,可见她不过是一位精于占卜的民间女巫。
蓝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蓝采和。
南唐沈汾《续仙传》、宋初《太平广记》、陆游《南唐书》等书均载有他的事迹。
是唐末至五代时人。
其行为怪僻,贪杯喜唱,平时穿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只靴子,另一只则光着脚丫子。
更不近常情的是,夏...
还在三界(天界魔界人界)时期,天界有一对金童玉女,金童聪明正直,玉女美丽善良。
那时的玉皇大帝喜欢冰天雪地的洁白和宁静,于是人间到处都是冰天雪地,人界生活苦不堪言。
天界神仙在自己的诞辰日可以下凡,农历正月十五日是金童诞辰日,这一天金童下凡到人界,帮助人们融化冰雪,拓荒播种新一年的希望。
玉皇大帝看到人间大部分地方冰雪消融了,洁白和宁静正在被破坏后十分震怒,令天兵于第二年正月十五日冰雪融化,大地复苏时到人间放火,要把人间烧光。
美丽善良的玉女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趁农历闰十月二十九日玉女自己的诞辰日下凡,把天帝要火烧人间的消息告诉了金童和百姓。
百姓听说了这个消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惶惶不可终日。
金童和玉女商量出个法子:“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每户人家都挂起红灯笼,放爆竹。
这样一来,天界就会以为人界已经起了大火,自己烧起来了”。
人们认为是个好办法,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照计行亊,搞得人界红红火火,爆竹声声。
到了晚上,玉皇大帝往下一看,发觉人界一片红光,还真以为人界由于破坏了冰雪,自己燃烧起来了,便停止了委命天兵放火。
于是人们保住了生命和新一年的希望。
金童和玉女从此便留在了人界至今,按着各自诞辰轮回。
后来金童在人界不同时代还做过人们的领袖(伏羲、尧帝、混元皇帝、西子帝君、门神户尉、佑圣真君、正一靖应真君等),玉女相应做了金童的帝后、爱妻(女娲、散宜氏、朱仙姑等等)帮助金童一起造褔人界。
人们为了怀念金童和玉女,从此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红灯笼、放爆竹来纪念。
金童玉女遭贬记 老辈人常说,杜康河上有三奇:河雾平不及岸;鸭蛋黄鲜血样红;虾米俩俩相抱蜷腰横行。
据说,这三奇是王母娘娘贬金童玉女到杜康河以后才有的。
据传,这杜康河里的鸭和虾是天上王母娘娘身边守瑶池的金童玉女,时间长了,俩人传情递意,互相爱慕,有了爱情。
有一回,王母娘娘举行寿宴,叫金童玉女去寿星阁打扫庭堂安放御酒。
张罗完后,玉女见天时还早,诸神尚未来赴宴,就从彩袖中取出一个酒壶,倒满了一壶玉帝赐给王母娘娘的寿宴御酒。
金童会意,也伸手取几颗寿桃藏到衣袖之中,俩人便偷偷下界,来到杜康河上。
这一对情窦初开的妙龄男女,平时虽然互相爱慕,但天规森严,戒律如锁,再加上王母娘娘整天横眉冷眼,多少天来只能以目传情,不敢越雷池半步。
今天有缘单独相会,就像干柴烈火又浇了油,“轰”一下就着了。
他俩拥拥抱抱,道不尽男恩女爱,绵绵痴情。
玉女借着酒力故作醉态,一头扑在金童怀里说:“金童哥,人间花红柳绿,男耕女织,成双成对,惹人眼馋。
咱虽高居九天之上名列仙班,却似尼姑和尚,纵有千情,也难联姻。
今天天赐良缘,咱能在杜康河相聚,依我之见,咱们就私奔了吧!”金童平素虽然惧怕娘娘威严,这时一挨上玉女的姣姣玉体,也心猿意马。
他一把把玉女搂在怀里,紧紧地拥抱,狂热的接吻。
玉女也情迷双目,满脸红晕,任凭金童在身上抚摸,顿时两人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欲火,推倒玉山偷吃了禁果。
他们正在恩恩爱爱,商量如何永离天庭、耕织人间时,突然天空阴云密布,电闪雷鸣。
护法神出现在金童玉女面前厉声说:“好个金童玉女,胆大妄为,竟敢苟窃私会,诽毁天庭戒规!”说着,掏出缚仙绳把金童玉女紧紧捆住,带上灵霄宝殿。
在灵霄宝殿里,玉帝听了护法神奏告,大发雷霆。
他举起朱笔要将金童玉女除名仙册,贬到人间。
正在这时,王母娘娘赶来奏道:“陛下且慢。
”玉帝闻言搁下御笔道:“为何?”王母娘娘说:“后事不忘前事之师,四姐为崔生大闹东京,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七姐恋董永死守茅舍,白蛇为许仙化身塔峰,都大辱圣面。
今天将这一对叛逆男女贬下人间,他们定会苟合成双,岂不是让他们因祸得福了?”玉帝问王母娘娘:“依你之意该怎么办?”王母娘娘冷笑一声说:“以妾之见,应将他们贬为弱肉强食的冤家,看他们如何去亲,如何去爱!”玉帝连连称是,遂判道:“金童为虾,玉女为鸭,世世代代,饿鸭食虾。
”接着便命护法神将金童玉女贬入杜康河去了。
金童玉女初闻玉帝要将他们贬往人间,不但没有怨恨,心中还暗暗高兴,盼望早一日离开这天宫地狱。
后见王母娘娘巧施奸计才觉大事不妙,急忙跪在王母娘娘面前苦苦哀求。
可王母娘娘心狠手毒,怎么肯依了他们?她将袖一甩道:“欲通上天路,康河雾接云。
”说完便甩袖而去了。
金童玉女哀求无望,被护法神推下云头,落到了杜康河上。
金童变成了虾,玉女变成了鸭,同在一水游弋。
鸭子饿晕了头,饿扁了嘴,饿得双眼流泪水,也不吞食情郎充饥。
虾米只能俯首哭泣,也无力相助。
他们盼啊!盼啊!盼望杜康河有朝一日雾气升腾,高接彩云好沿雾升天。
谁知王母娘娘巳示意杜康河神,雾依水面游,不许接九天。
因此,直到现在,杜康河的雾还是平不及岸。
再说金童玉女被贬到杜康河后,他们原先在天宫酿制的香黍酒谁也不会调制,时间一长,酒坛裂了缝,那酒气叫人闻了醉、沾口晕,不少嘴馋的仙人都因贪酒醉死了。
狠心的王母娘娘就把这酒倒到杜康河的酒泉里,想...
“敦,大也;煌,盛也。
”敦煌二字盛大辉煌的寓意,浓缩了古丝绸之路及汉唐中国繁荣强盛的历史,同时也昭示着它无比灿烂辉煌的未来。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今天,敦煌已经成为一块充满希望和商机的热土。
敦煌,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古道长城、烽燧驿站星罗棋布,艺术宝库、两关遗址享誉中外,雅丹地貌、名山神泉久负盛名,悠悠历史、灿烂文化延续至今。
敦煌,自汉武帝建郡以来,这里不仅是经营西域的前哨阵地,更是古代华戎交汇的大都会——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汉唐丝绸之路的兴盛,使敦煌成为中国历史上率先向西方开放的地区,东往西来的各国使节、商贾、学者、僧侣、艺术家等各色人群,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埃及文化和希腊文化连接起来,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汇聚,长期以来,敦煌形成了它开明开放、兼容并蓄的历史文化传统。
历史长河总是滚滚向前,所以敦煌文化发展思路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定位并发展敦煌历史文化。
继承敦煌历史文化的精髓 敦煌的地位是从西汉汉武帝开始的。
西汉在这里设了四个郡,所谓河西四郡。
就是武威、张掖、酒泉,从东往西,最后是敦煌。
设四个郡,这个地方就正式的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那么,这个地方就成了汉朝北御匈奴西通西域的一个重要地方。
汉朝在这个地方就修了长城,修了峰燧,派兵戍守,屯田、积谷、移民,使地方发展起来。
那么,这时候东西的商路也就打开了,所以敦煌是一个政治军事重要城市,同时也成了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
敦煌的辉煌历史就从这里开始。
随后,汉族就成了这个地方最为主要的居民,汉族的文化也就成了这个地方的一个主导文化。
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
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
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
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文书——五万多件文书,这五万多件文书里面绝大部分是佛经,但是佛经以外也还有很多东西,有描写社会生活的,还有当时官府的档案文书、私人的信件、契约、帐册、诗赋等,此外还有日历、占卜、药方等。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的这个文书都可以呈现在你面前,成为极丰富的研究材料。
汉文文书以外还有古代吐蕃的藏文,还有于阗文、突厥文、回鹘文、梵文、粟特文。
粟特是一个商业民族,在中亚到中国做买卖,他们文书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
塑像和壁画,莫高窟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有大量的塑像和壁画。
这些塑像和壁画里头的人物早期是犍陀罗式的形象,印度式的、犍陀罗式的这种服饰是最突出的,希腊式的、西域式的风格非常突出的,逐渐转化,就成了中国式的人物了。
传统历史文化,例如四月八浴佛节敦煌人民出游,敦煌的过年习俗,敦煌民间节日饮食习俗,端午节习俗,婚殇嫁娶习俗,敦煌曲子戏、敦煌诗赋等,要搜集整理,传承后人。
宣传敦煌历史文化 近些年来,敦煌加大汉唐古韵城市建设步伐,让敦煌的建筑文化发扬传承下去已经不是一句空话。
招商引资也为敦煌历史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每个敦煌人都应该成为敦煌文化的宣传者,这是历史赋予每个敦煌人的责任。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自汉武帝建郡算起,敦煌这块热土曾经孕育和造就了众多的杰出历史人物:英勇善战的将帅——张奂,名垂青史的“草圣”——张芝,成就卓著的书法家——索靖,首次在敦煌建都的国王——李暠,收复河西荣归大唐的将军——张议潮,临摹敦煌壁画的大师——张大千,关心敦煌艺术宝库的于右任,敦煌莫高窟的守护神——常书鸿……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各领风骚,建功立业,都曾为灿烂辉煌的敦煌历史文化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力宣扬他们的事迹,形成浓厚的名人文化氛围。
对发展敦煌历史文化举足轻重。
发展创新敦煌历史文化 创新是保存历史文化最好的方法。
敦煌,是一座丰厚凝重的历史丰碑,矗立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之中。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敦煌屡遭曲折与磨难,几临倾覆之厄运,然而却一次再一次地衰而复兴,蹶而复振,以博采众长、辉煌灿烂的敦煌文化,顽强地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奇迹!翻开敦煌的历史,每一页都闪现着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精神之光。
回顾历史,敦煌兴于开放交流,衰于闭关锁国。
在新的历史时期,勤劳智慧的敦煌人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打敦煌牌,走开放路,数十年来,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使今日敦煌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敦煌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创新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第二,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风貌特色;第三,发展创新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在历史文化名城中除有形的文物古迹之外,还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如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民俗精华、名人轶事、传统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