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我们现在能够确定的汉字最古老的祖先,因其刻写在龟甲或牛肩胛骨 上而得名。
甲骨文的内容相当程式化,大多为对某事的占卜以及占卜的结果。
甲骨的制作、使用程序相当复杂,首先是选取骨料。
龟要选择在秋天捕获,到 来年的春天杀死,并去其皮肉,这在文献中称作“攻龟”。
等到占卜前,还要将龟背 甲与腹甲分开,当然背甲由于有弧度并且过于坚硬,实际很少利用。
随后将分开的 腹甲边缘凸起的部分修整平齐。
如果是牛的肩胛 骨,也要将骨曰、骨脊修理平整,以便占卜、刻 辞。
整理完甲骨后,还要在甲骨上加工出圆形的 钻和椭圆形的凿。
如果是龟甲,则在龟甲背面沿 其自然生长的中心线(又称“千里路”)以钻向内 凿向外的方式对称排列。
如果是牛胛骨,则在左 胛骨背面以钻在凿的右边纵向排列,右胛骨反之。
结束了以上这些复杂的加工程序后,就可以 进行占卜了。
殷人崇尚鬼神,遇事则求诸卜师占 卜吉凶。
卜师用火烧灼凿处,由于甲骨钻、凿处 较薄,导致局部受热不均,发生爆裂。
在甲骨的 正面便会出现“卜”字形的裂纹,卜师通过观察 裂纹的走向推断事情的吉凶。
这就是“卜”这个 象形字字形、字音的来源。
当然除了占卜的卜师 没有人知道甲骨上的裂纹代表了什么。
卜师使用甲骨占卜结束后,还要将占卜记录 写在甲骨上,内容通常为:什么时间为何事占卜,结果如何。
这些卜辞也就是我们 今天所看到的甲骨文。
商人尚鬼,凡事必先经占卜,询问神灵,然后才决定是否可行。
殷商人祭祀问卜的对象可分为三类:天神、地祇和人鬼。
这些祭祀、祈祷活动都通过专司占卜的“贞人”来实施,他们通过某种神圣的仪式,向天帝、祖先和自然神咨询行事的吉凶祸福,他们是沟通天上和人间的桥梁。
通过占卜而得到的兆相来决定行事,是商人占卜的主要目的。
殷商时期占卜所用的甲骨首选就是龟甲,其次是牛肩胛骨,当然还有肋骨、臀骨。
先前的工作全为占卜的前期准备,烫灼则是占卜活动的正式开始。
将烧红的圆木在孔中旋转烫灼,由于钻孔处很薄,经高温烫灼后甲骨正面便产生开裂,出现“卜”字形裂纹,这就是所谓的“兆纹”。
在灼甲骨时,占卜者要一面祝祷,一面陈说所卜之事。
兆纹开裂的方向各不相同,就表示了对所占卜之事的吉凶预兆,然后由专门的巫师解读兆纹,以此定吉凶。
一般人总认为应该先刻上需要占卜之事,然后再进行占灼,预告吉凶。
实际上刻写卜辞是占卜的最后一道程式。
从甲骨堆放的集中、有序来看,刻写卜辞可能是占卜资料的归档。
此外,古文献有记载云“天子龟尺二寸,诸侯八寸,大夫六寸,士民四寸”。
近代考古学者在对殷墟出土的甲骨进行研究后,也认同了这个观点。
甲骨卜是根据烧灼龟甲或兽骨所得的兆象来预测吉凶的一种占卜方法。
我国甲骨卜起源甚早,新石器时期已在中原一带流行。
早期占卜全用直灼,无钻凿,且只用骨不用甲,灼痕密集而无规则。
骨卜早期以羊胛骨为主要卜用材料,后逐渐被龟甲代替,而古代典籍大多只言龟卜不言骨卜,可能是受洛书九宫以龟背为灵图的思想影响。
晚商时期是甲骨卜的极盛时期,占卜所受的重视与占卜技术的考究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从甲骨的征集、审定、修制到钻凿、灼兆、刻辞等均有一套严密的制度。
周代甲骨卜钻凿兼施并排列整齐,卜辞字体纤细近似于商末第五期风格,体现出周卜与商卜的继承关系。
但周有“食墨卜法”曾为周公卜洛所用,《周礼》中亦有“致其墨”之说。
《史记•龟策列传》中记有秦汉时的龟卜制度,从选龟、杀龟、祓龟、灼兆到各类卜事的祝辞、兆象判断及不同卜事与不同兆象所主的不同吉凶判断等均有详细记述。
隋代甲骨卜使用极少,唐以后有生龟卜之法。
蒙古、裕固等游牧民族亦有用牛、羊胛骨占吉凶,这种用未经烧灼的甲骨求兆属于杂卜。
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也不全对,甲骨文不仅会刻在龟甲上,还会刻在其他兽骨上,只是以龟甲为最多而已,这只是从字面上的意思。
从历史意义和价值上它并不局限于这些,它是现代汉语言文字的祖宗,在没发现昌乐骨刻文之前他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并且它记录了大量的商周时期的历史、人文风俗,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诚心为你解答,给个好评吧亲,谢谢啦
从仓颉造字开始至商代也几千年了,尚未听说过有过帝王垄断占卜权的说法,只不过占卜国运、商,至少说明占卜在秦代的老百姓是合法的、宗庙社稷、用才,秦始皇帝焚书,却允许《易》流通于世、嫁娶、天气甲骨文不是用来占卜的,但是甲骨文的发现是个例外。
其次你问占卜是不是商王(应该是“帝”而不是"王")特权,这个很难肯定或否定,在夏代有《连山易》,商代有《归藏易》,只是过去没有较好的文字载体易于书写和保存,再有黄河中下游流域经常泛滥,实际上当时平原的地表高度早已在现在地表以下几米至十几米之下,所以存留下来的资料极少,能被考古发现的就更少、征战 等大事是由帝王及国师级别的首席祭司来主持的,而且大部分都有官方记录。
普通百姓应该是可以占卜农牧生产、红白吉日、疾病、迁徙等等,但是这些得依靠有相当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的人才能达成,以至于国外史学界一度不承认中国有夏,是对祭祀、战争等事件的预测或记录。
在商代,《山海经》等古文献已基本成书了,文字是在当时已经十分成熟,它是商代一种字体。
甲骨文中发现占卜内容,周代有《周易》...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
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
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
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
这种裂痕叫做“兆”。
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
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
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
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
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
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
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
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
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商朝时期,占卜之风盛行。
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如征伐、狩猎、疾病等,都要占卜以问吉凶,然后将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称为卜辞。
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
(1)商朝时期的王室贵族遇事为什么要进行占卜?(2)从材料看甲骨文主要记录了什么内容?(3)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要意义?(1)商朝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被 认为是神灵作祟,因而王室贵族遇事首先要进行占卜以问 吉凶。
(2)记录占h吉凶的卜辞。
(3)这些h辞记录和反映 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 有重要价值。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由此开始。
甲骨文是 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汉字的发展有着 重要意义。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一四○○)的文字。
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兽骨龟甲骨文。
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
文字的内,除极少数属於纪事外,大部分是属於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人们使用毛笔和小铜刀,把文字书写、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当时所用材料大部分是乌龟的腹甲以及牛的肩胛骨,后人於是合称为「甲骨文」,也称为「卜辞」或「贞卜文字」。
。
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来是殷代古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
商代的甲骨文,大约在十五万片以上。
这些甲骨一般都是破碎的,只有极少一部份是完整的。
已经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单字,除去重复的和异体的约有四千五百个左右。
其中,能够准确认识的约有九百 多字,这些大多数是比较常用的字。
此外,不能确认的 约三千五百字,大多数是人名、地名等专名字。
甲骨文的内容是什麽呢?甲骨文距离现在虽然已经有了三千多年,但是它已经是一种相对地定型。
并且书写得熟练,很成熟的文字了。
它的文辞的内容除了关於占卜某时某日的吉凶、祭祀(常卜要杀多少人、多少牛、羊、犬等牲畜)、征伐、狩猎和年成的丰欠以外,还有占卜天气风雨、出行、生育、孩子、疾病等等。
甲骨文最先是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里被发现的,当时,无意中让它们重见天日的农夫们,把这些为数不少的骨头当作药材,卖给药铺。
清末时,一些骨片传到刘鹗手中,刘鹗立刻发现到这些骨片上的文字比周朝青铜器上的钟鼎文年代更早。
后来,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等学者也开始著手研究这些文字,并进一步确定这些文字的年代是商朝。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纪录。
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甲骨文的发现最早时间,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
发现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
村人於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奥难辨的文句。
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药店为药村。
直至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经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确定了它在研究历史资料上具有珍贵的价值后,就开始被介绍到了学术界。
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瘁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甲骨学的著述,最早问世的是刘鹗的「铁云藏龟」,时在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 ○二)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
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断代研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
更有欧美传教人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於民国十七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骨甚丰,并多有专著发表。
近三十年来,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应推董作宾先生。
董氏曾亲自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甲骨学的研究阶段,分成前后两期,前期从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到民国十六年丁卯(一八九九到一九二七),共为二十八,后期自民国十七年戊辰,到民国三十八年己丑(一九二八到一九四九),共二十二。
甲骨文字风格衍变:甲骨文字有契刻体与笔写体两种书体互用发展所造成,大体上说,是由契刻体向笔写体方面发展的。
董作宾氏据殷代卜辞,把贞卜人群,分为五个时。
以甲骨文字变化,书体变迁,追錝时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为例,阐明其字形。
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了各期甲骨文书写风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武丁时)的书法风格,至为宏放雄伟,以甲骨大版大字为代艰作。
此类大字常是强力的,雕的笔划很粗壮,并填有朱墨(朱砂、墨)。
其中也有工整秀丽的小字,都极为精彩。
这些都是承受中兴英主武丁风格,其气魄之宏放,技术的熟练,颇为惊人。
其书家有韦、永、宾。
第二期(祖甲、祖庚时代)书风较为谨饬。
祖甲、祖庚是继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贤君,所以当时的卜师,严守规则而少变化。
其书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廪辛、庚丁时)书风转变,陷於颓靡,前期老书家已经作古,豪放书风扫地,当期的书家,笔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笔误颇多。
此期书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时)的贞人,卜辞上不署书契者的名字,此一期,武乙、文丁时代新兴书家,尽去前期笔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动、劲峭、时逞放逸不羁之趣。
此期署名之书家,仅狄一人,其余尚未发现。
第五期(帝乙、帝辛时代)的书风、除少数兽头大字刻辞外,其余的都异常严肃工整。
理由是:贞卜事项,王必躬亲,卜辞的段、行,字都...
甲骨文简介 [编辑本段]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
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
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
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
这种裂痕叫做“兆”。
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
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
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
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
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
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
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
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
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