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进位(简写为hex或下标16)在数学中是一种逢16进1的进位制,一般用数字0到9和字母A到F表示。
(其中:A~F即10~15) 在历史上,中国曾经在重量单位上使用过16进位,比如,规定16两为一斤。
我小时候家里面还有一杆一斤是16两的称。
应该是这样的!
十六进制是现今世纪是计算机中数据的一种表示方法。
在古代斤两是按一斤等于十六两,即是十六两秤。
原因: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十六进制(英文名称:Hexadecimal),是计算机中数据的一种表示方法。
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示法不一样。
它由0-9,A-F组成,字母不区分大小写。
与10进制的对应关系是:0-9对应0-9;A-F对应10-15;N进制的数可以用0~(N-1)的数表示,超过9的用字母A-F。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
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日用算法》(1262年)中编造了 “斤价求两价” 的歌诀: “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四求,改曰二十五;五求,三一二五是;六求,两价三七五;七求,四三七五置;八求,转身变做五。
” 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到了元朝,伟大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年)书中,推进成下列的十五句: “一退六二五,二留一二五,三留一八七五,四留二五,五留三一二五,六留三七五,七留四三七五,八留单五,九留五六二五,十留六二五,十一留六八七五,十二留七五,十三留八一二五,十四留八七五,十五留九三七五。
” 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度量衡变动很多,又需要根据当时一斤等于多少克来换算,请查看《历代度量衡简表》。
如:秦代至西汉1斤相当于258.24克,隋代初期1斤相当于668.19克,隋末1斤相当于222.73克等。
另外,根据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铜则,自记重一百斤,实重64公斤。
那么每斤相当于640克(《历代度量衡简表》的标准是596.82克),跟汉代258.24克相去甚远。
1959年开始 一斤等于十两:1959年6月25曰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 “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
” 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
从1979年1月1曰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用 “克、毫克、升、毫升” ,不用 “两、钱、分” 等。
“钱”换算为“克” ,近代以来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克(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克(1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算的(此换算方法实际上并不正确)。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克左右。
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克一斤改为500克一市斤。
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 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
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10,1钱约等于 3.72克(3.71875克)。
[原创]斤两的十六进制作者:行不择路这个贴子所介绍的想法已经形成很有一段时间了,也在纸上记录了下来,整理一下发作新贴。
长假即将结束,就算做送给各位朋友黄金游归来时的拂尘吧。
说到数的进位制,朋友们马上就会想到十进制,逢十进一。
一般说来,人们并不十分注意进位制,认为数原本就是十进制的,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什么道理可言。
但当我们学习了计算机原理之后,知道了二进制,再留心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发现,实际上,数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原本有着不同的进位制。
例如,角度和时间是部分六十进制的;珠算中也有部分五进制,“三下五除二”;日月之间是三十进制的;年月之间是十二进制的;英语中的一的是十二进制的。
所以说,我们实际上使用着许多进位制。
再分析各种进位制,我们还会发现,进位制并非随便规定的,它决定于相关事物的本来面目。
很明显,十进制源自人的十个手指,因为扳着手指头计数非常方便。
相信,如果人类的每只手有三个指头,那么自然数一定是六进制的。
珠算中的五进制,则源自人的一只手有五个指头。
有人说,英语中的一打十二进制,是因为计数时在十个手指之外又加上两只脚而来,大概是不错的。
日明之间的三十进制是由于月亮从上一个满月到下一满月,用时二十八天多一些,古人为计数方便,取整为三十。
年月之间的进位制是十二,则是由于月亮变脸十二次大致是一个周年。
一年分四季,实际上是由于最容易把一个圆周分成等份,每份包括三个月。
至于六十进制,则与一周年三百六十五天有关,不再细说。
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根本原因在于,电平的最容易分辨出高低两个状态,因而可能用来表示二进制数,而八进制、十六制则是由二进制变换而来,主要是方便识别和使用。
再看一看我们的长度、面积、容积、体积、重量等度量单位,大部分是十进制的,唯有重量单位很特别,我国的市斤原来竟然是十六进制的,即十六两为一斤,这种情况在中国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后叶,现在可能在有些地方还在使用十六两一所的老式称。
难道中华民族早就采用了最先进的基于二进制的十六进制?中华文明属于农耕文明,带有显著的农本位特色。
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以十粒粟米并排的长度为一寸,也就是说,最小长度单位——分是以米粒的宽度为标准的。
行不择路据此推测,重量单位可能也是以米为确定最小单位的,可能以充填成年人一口的米粒重量计作一两。
因为,成年人口腔的容积基本上相差不多,这样在一时没有标准计量单位的情况下,很容易确定一个临时性的重量单位。
古时候的称实质是天秤,所以“两”字的古文很像两只天秤的称盘。
简易天秤很容易做出来。
这样,当用成年人口容的米粒确定了“一两”的重量之后,就可以利用简易天秤确定另一个“一两”,如此反复,就可以确定“二两”、“四两”、“八两”、“十六两”……。
这样确定的“十六两”米大致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天的口粮,因此就把“十六两”定为一斤。
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斤两之间为十六进制的原因。
对照一下就可以明白,如果先定一个成年人一天的口粮为一斤,若把这样的一斤像长度单位那样采取十进制,就必须把一斤十等分,很不容易做到。
再对照一下古文记载,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的进位制十分混杂,除十六进制外,还有四进制、十二进制、二十四进制等,唯独少见整十、整五的进制,可能都与天秤这种称量工具有关。
因为,称量一次可以确定两个“一两”,再称一次就可以得到三个“一两”或两个“一两”和一个“二两”,再重复就很容易得到四、十二、十六、二十四等重量单位。
不知这种猜测是否属实?[行不择路]2006年5月7日定稿于兰州http://bbs.163.com/board/index.html?url=http%3A//bbs.163.com/board/rep.jsp%3Fb%3Dspeak%26i%3D70858%26p%3D1%26l%3D50%26r%3D16%26userid%3D
展开全部 0123456789虽然叫阿拉伯数字,但发明者是印度人,是由阿拉伯人传到世界的,所以称阿拉伯数字,由此可见阿拉伯人不是十进制的发明者,我国古代一直是十进制的,但是度量单位和其他一些特殊的东西就不一定是十进制的,比如重量十六进制,八卦二进制,天干十进制地支十二进制,干支六十进制,年份十二或十三(闰年)个月,等一些特殊的进制方式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我国的文化瑰宝。
...
你好!!我国在1958年以前一斤等于16两,1958年后改革为一斤等于10两。
所以,1958年以前,半斤就是八两,八两就是半斤。
另外,“半斤八两”一语出自16进制的古衡器流行时期,因古称一斤有16两(沿用至50年代),故形容“半斤”和“八两”毫无区别。
这一点以上几位网友解释的很清楚了。
那古代的称为什么要用16进制呢?这其实才是关键,要是古代来个8进制,想来我们就成了“半斤四两”了吧?这是因为中国古称一斤的16两中,每一两就是一颗星,16两就是16星。
它们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组成。
买货人如把东西称给人家旺旺的,就得足了星(特别是福禄寿);如果买货人耍滑头克扣一两就减福,克扣二两就损禄,克扣三两就折寿。
可见古代人对与诚信的重视,希望大家在以后做买卖时也记得这点。
谢谢!!
进十的时候可以提醒初学者从十进制的角度看,中国旧式算盘的设计是很不合理的,在作十进制运算时,每位(即每挡)的上挡和下挡均多一珠。
对十进制而言,最大的基数是九,因此上挡一珠,下挡四珠才是合理的设计,古人为什么不将多出的两珠去掉? 对八进制而言,旧式算盘却是合理的设计,因为不论上挡或下挡,若每珠代表数1,那么每位的最大计数值是七,七正是八进制的最大基数。
对十六进制而言,若上挡每颗珠子代表数五,下挡每颗珠子代表数1,那么每位的最大计数值是十五,十五正是十六进制的最大基数。
所以对十六进制而言,旧式算盘的设计也是合理的。
显然,旧式算盘是按八进制和十六进制设计的,只不过它可兼作十进制运算而矣。
如若当时的记数体制不是以八进制和十六进制为主的话,这种设计就是喧宾夺主了。
从旧式算盘的设计来看,至少在算盘发明之前,神州大地上很可能流行过洛书人习用的记数体制。
八进制与十六进制有何优点值得古人采用?对五指人而言可以说很不方便,除了给换算带来麻烦外,别无优点可言,显而易见,古人采用混合制决非出于计算方便的考虑。
八进制的来源可以从八卦那里得到解释,但十六进制的来源就很难用八卦解释了,除非古人知道八卦采用的是半数表示法。
无论是那种情况,除非古人与洛书人有过直接接触,要么从洛书人那里学到了十六进制,要么是洛书人告诉过他们八卦采用的是半数表示法,否则很难解释通。
算盘的结构也十分蹊跷。
它与图书一样,也是结绳结构,珠子的安排也可从河图中找到依据,河图的外核与内核是分隔开来的。
算盘的上挡和下档也是隔开的。
河图的外核是由两根表达数五的结绳串成。
算盘的上挡也是由两颗代表数五的珠子串成。
河图的内核由五个白点组成,算盘的下档也是由五颗算珠串成。
此外,流传下来的各种古算盘都是清一色的十三排(即十三串珠子、代表十三位数)。
我们知道13(=f+L)这个数在洛书中有特殊的意义,它包含了洛书特征数f和线十字特征数L、玛雅人特别崇敬这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