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星座 正文

欧洲星座委员会

欧洲星座委员会

欧洲空间引力波计划LISA2034年发射是真的吗?

如无意外,2034年人类将把一个放大60万倍的LIGO送上太空,在地球噪音之外聆听引力波的律动。

当地时间1月22日,欧洲空间局宣布空间天线激光干涉仪(LISA)完美通过了任务定义审核。

“我很高兴LISA这次 考 得很好,现在我们准备进入下个阶段了。

2018年的日程满是考试、调研和技术升级。

”LISA联盟领导、德国爱因斯坦研究所所长Karsten Danzman说道。

放大60万倍的LIGO 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重要推论。

时间和空间在质量面前扭曲,时空在伸展和压缩的过程中,会产生振动传播开来,这些振动就是引力波。

2016年2月16日,在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的百年纪念日上,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宣布成功探测到双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成为近年来当之无愧的头号科学事件。

领导LIGO的三位美国物理学家也无悬念地捧走了2017年的诺贝尔奖。

不过,地面上的LIGO只能“听”到持续数毫秒的引力波,能探测到的引力波源也十分有限。

如果能转战太空,脱离地球噪音的干扰,科学家们就能听到更清晰的时空律动。

空间项目一向价格不菲,经费日趋拮据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放弃独立的空间引力波计划,转而寻求与欧空局合作,提出了LISA计划。

LIGO的本质是两臂等长4公里的L型真空管,引力波经过会微小地扭曲真空管中的时空,使两臂各自发射的激光出现光程差。

而LISA设计由三颗卫星组成边长250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星座,引力波经过使得三边出现小于原子直径的变化,能利用激光干涉仪探测到。

可以说,LISA的基本原理仿照了LIGO,只是探测臂放大了60万倍。

LISA探路者2011年,NASA宣布因经费问题退出联合项目,只能从人员及技术方面进行配合。

欧空局开始主导LISA。

耗费数亿美元的LIGO项目从雏形到成功,经历了40多年的波折。

面对经费更高、难度更大的空间引力波探测,欧空局步步为营,推进得十分谨慎。

2015年,欧空局发射技术验证卫星“LISA探路者”,对两个距离38厘米的载荷在自由落体中的运动进行测量,等于是将LISA数百万公里的激光干涉距离缩短到了38厘米。

实验的降噪精度超过了目标精度的5倍,达到LISA所需的25%。

2017年,LISA入选欧空局“宇宙观十年计划(2015-2025)”中最高的L级任务,经费上限10.5亿欧元。

此后,LISA还要通过欧空局的层层审核,方能提上发射日程。

这次的任务审核,主要是对项目整体的任务设计可行性进行考察,确认LISA能充分实现科学目标;现阶段技术水平能满足任务要求;确认卫星、地面段载荷和发射器之间的相互配合。

中国的“太极”和“天琴” 引力波天文学时代已经开启。

LIGO创始人之一、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雷纳·韦斯(Rainer Weiss)曾介绍道,到2030年左右,人类会有包括地面激光干涉仪和空间激光干涉仪在内的四个引力波窗口,探测目标各有侧重。

LISA将负责探测0.1兆赫到100兆赫的低频引力波,振荡时间从数秒到数小时不等。

产生这些引力波的源头包括数百万倍太阳质量的超大黑洞、银河系中的双星系统和宇宙线等。

LIGO探测到引力波后,中国迅速作出相关部署,科技部成立了引力波研究专家委员会。

中国的空间引力波探测项目现有两个方案,一个是由中科院力学所和国科大领导的“太极计划”,另一个则是由中山大学主导的“天琴计划”。

2017年1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吴岳良提出,“太极计划”将于2033年发射卫星组。

“天琴计划”山洞实验室则于2017年12月在珠海动工,相关基础设置项目建设进入高潮。

“天琴计划”总投资约150亿人民币,预期在15至20年内发射。

可以看出,“太极计划”、“天琴计划”的发射时间均与LISA接近。

韦斯曾在接受澎湃新闻表示,他并不确定中国上马独立的空间引力波项目是否明智,他更希望中国能直接与LISA合作。

相比起来,韦斯更为看重中科院高能所牵头、与美国BICEP团队合作的原初引力波探测项目。

该项目正在海波5100米的西藏阿里建设,一期望远镜将在2020年开始观测。

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有

1、美国的GPS系统GPS 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而其中文简称为“球位系”。

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

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 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是美国独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

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

2、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是由欧盟研制和建立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该计划于1999年2月由欧洲委员会公布,欧洲委员会和欧空局共同负责。

系统由轨道高度为23616km的30颗卫星组成,其中27颗工作星,3颗备份星。

卫星轨道高度约2.4万公里,位于3个倾角为56度的轨道平面内。

截止2016年12月,已经发射了18颗工作卫星,具备了早期操作能力(EOC),并计划在2019年具备完全操作能力(FOC)。

全部30颗卫星(调整为24颗工作卫星,6颗备份卫星)计划于2020年发射完毕。

3、俄罗斯GLONASS系统俄罗斯GLONASS系统也由卫星星座、地面支持系统和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

GLONASS星座由24颗工作星和3颗备份星组成, 所以GLONASS星座共由24颗卫星组成。

24颗星均匀地分布在3个近圆形的轨道平面上,这三个轨道平面两两相隔120度,每个轨道面有8颗卫星,同平面内的卫星之间相隔45度, 轨道高度1.91万公里,运行周期11小时15分,轨道倾角64.8度。

4、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扩展资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原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以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为根本目标,不仅要建成系统,更要用好系统,强调质量、安全、应用、效益,遵循以下建设原则:1、开放性。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发展和应用将对全世界开放,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免费服务,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卫星导航系统间的兼容与互操作,推动卫星导航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2、自主性。

中国将自主建设和运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独立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GPS导航系统的比较优缺点

今年5月25日,我国第三颗“北斗一号”卫星发射成功,6月1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运营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了完全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大规模应用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我国为何要建自主卫星导航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相比,北斗系统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市场前景如何?记者日前采访了北斗星通卫星导航技术公司总裁周儒欣。

中国必须有自主导航系统 卫星导航技术引起人们关注是从1991年海湾战争后开始的,美国在海湾战争中的一个“撒手锏”就是GPS。

周儒欣介绍,随着GPS向民用开放,它所蕴藏的巨大商机被发掘出来。

GPS不仅用于导弹、飞船的导航定位,更是广泛用于飞机、汽车、船舶的导航定位,公安、银行、医疗、消防等用它建立监控、报警、救援系统,企业用它建立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农业、林业、环保、资源调查、物理勘探、电信等都离不开导航定位,特别是随着卫星导航接收机的集成微型化,出现各种融通信、计算机、GPS于一体的个人信息终端,使卫星导航技术从专业应用走向大众应用,成为继通信、互联网之后的IT第三个新的增长点。

卫星导航技术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这样,美国、俄罗斯、欧盟都不惜投入巨资建设卫星导航系统。

周儒欣指出,中国的卫星导航应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绝大多数应用都是建立在美国的GPS之上。

如果一旦发生战争,美国关闭我们的应用,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中国这样的大国,必须有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卫星导航的先驱、863计划倡导者之一陈芳允院士提出了利用两颗卫星定位的构想。

经过多年论证,证明这一构想 可行。

1994年国家批准建设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2000年,我国成功发射“北斗一号”两颗工作卫星,今年又发射第三颗“北斗一号”卫星作为备用星。

由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而欧洲的伽利略系统计划在2008年投入运行。

北斗导航系统的五大优势 美国GPS系统历时16年,耗资120亿美元,由24颗卫星组网,中国的北斗系统能与之抗衡吗?北斗系统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 周儒欣坦承,美国的GPS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比我们先进;北斗系统是我们用很少投资建成的区域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但是,应当说北斗系统不仅解决了我国有无自主导航系统的问题,同时与其他导航定位系统比较,它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北斗系统主要有三大功能:快速定位,为服务区域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实时定位服务,定位精度与GPS相当;短报文通信,一次可传送多达120个汉字的信息;精密授时,精度达20纳秒。

北斗应用有五大优势:一、它同时具备定位与通讯功能,不需要其他通讯系统支持。

而GPS只能定位。

二、覆盖范围大,没有通讯盲区。

北斗系统覆盖了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不仅可为中国、也可为周边国家服务。

三、特别适合于集团用户大范围监控管理和数据采集用户数据传输应用。

四、融合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和卫星增强系统两大资源,因此也可利用GPS使之应用更加丰富。

五、自主系统,安全、可靠、稳定,保密性强,适合关键部门应用。

专家预测,到2008年北斗系统的用户将达到30万,直接产值达35亿元,占中国导航定位产业的20%左右,由它带动的相关产业将达数百亿元。

推动应用,促进民族产业 周儒欣说,北斗系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成立于1994年的北斗星通公司目标就是推动该系统的大规模应用。

周儒欣介绍,北斗系统原有设计是一个封闭式系统,这样就限制了民用用户的扩展使用。

在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升空之初,北斗星通公司凭借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方面多年来的积累和对北斗导航系统的深刻理解,提出了“北斗一号”信息服务系统的立项申请。

2001年,立项通过评审。

2002年底,他们完成了系统的研制并通过了由多位院士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的验收评审。

“北斗运营服务平台”的作用就是在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统和集团用户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北斗系统具备了大规模应用的基本条件。

北斗星通公司也因此成为国内首家获得授权的北斗导航定位系统运营服务商。

目前,他们研制的系统已成功用于陕西省防汛雨量监测速报,海南省渔船监控、青藏铁路机车监控与管理等项目也正在进行中。

周儒欣表示,随着“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推广应用和我国正在着力研究开发的下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CNSS)未来的诞生,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的卫星导航定位强国。

世界导航定位卫星简介 1、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是一个全球性、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导航定位和时间传递系统。

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

它是一个军民两用系统,提供两个等级的服务。

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其在全球导航市场的竞争力,撤销对GPS的SA干扰技术,标准定位服务定位精度双频工作时实际可提高到20米、授时精度提高到40纳秒,以此抑制其他国家建立与其平行的系统,并提倡以GPS和美国政府的增强系统作为国际使用的标准。

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

MC是哪2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李灿院士.人物简历 李灿,男,中科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

1960年1月,生,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人。

1980年,本科毕业于张掖师专(现河西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陕西师大化学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研究员。

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8年,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这是我国化学家中第一位当选为该院的外籍院士(该院有院士2000余人,包括约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主要来自35个欧洲国家,欧洲之外的外籍院士目前有80位左右。

迄今为止,中国大陆有2位科学家当选为其外籍院士)。

现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学位委员会主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

李灿院士.学术兼职 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主任; 侯建国校长为李灿(右)颁发聘书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委员会主任; 中国“中国科学B”、“化学进展”、和催化学报”等9种刊物编委; 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副主席; 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 “法国巴黎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聘请为2002/2003年度外聘教授; 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北京大学等14所大学兼职教授和荣誉教授; 国外“Journal of Catalysis”,“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stry: An Asian Journal” 和“Catalysis Surveys from Asia”等7种国际刊物编委;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化学通讯》副主编(2010年起)(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主编Robert D. Eagling邀请出任该杂志副主编,具体负责物理化学、多相催化和光谱领域[1]。

李灿院士.科研领域 李灿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 国际催化协会主席Michel Che为李灿颁奖联合培养理学博士。

曾先后在比利时新鲁汶大学、美国西北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和美国里海大学进行博士后及短期访问教授的工作。

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的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工作。

利用红外光谱和同位素技术表征了稀土氧化铈等催化剂表面的超氧和过氧等分子离子氧物种以及这些物种之间的转化和催化反应活性,观测到甲烷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的活化吸附态及其结构畸变现象。

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解决了喇曼光谱用于催化研究所面临的荧光干扰和灵敏度低的难题,建立了鉴定分子筛骨架过渡金属杂原子的紫外共振拉曼方法。

合成了含高度隔离过渡金属离子的催化材料。

将Sharpless和Mn(Salen)等均相催化剂通过有机-无机杂化合成引入纳米孔材料,获得具有与均相不对称催化相媲美的多相手性催化剂。

已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40余名。

李灿院士.论文专著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正式论文近300篇,其中200余篇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 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1100次。

在国际Elsevier Science B.V. 系列中主编论文集一本。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5件(12件已授权)。

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报告40余次。

2004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13届国际催化大会上(2100人) 做60分钟大会特邀报告。

李灿院士.学术奖励 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明二等奖(作为第一作者); 国家发明二等奖; 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994);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1997); 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8);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0)和全国优秀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 获得“国际催化奖”(四年一次,每次一人)(2004年); 2005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被从1998年开始任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理事, 2004年在巴黎举行的第13届国际催化大会上当选为副主席, 并获得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催化奖(每四年一次、每次一人,主要奖励在国际催化领域取得杰出科学成就的45岁以下的科学家)。

在第14届会议上李灿升任为主席,是国际催化理事会创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当选该学会主席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也是出任该学会主席的第一位发展中国家科学家。

培养(包括与他人合作培养)毕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出站博士后40余名。

美国著名导演排名

姓名:Steven Spielberg 译名: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生日:1947年10月28日 出生地:美国 星座:天蝎座 称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为“电影奇才”一点也不为过,这位以史诗片《辛德勒名单》而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大导演,他的知名度却以《大白鲨》、《E.T.》、《侏罗纪公园》等著名的商业娱乐片为更多的电影迷们所知,当人们带着这种印象涌向电影院去欣赏那部黑白电影《辛德勒名单》时,却发现了斯皮尔伯格的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世界,一个真正的电影艺术的世界。

1994年3月2日,第66届奥斯卡颁奖晚会上,影片《侏罗纪公园》(《Jurassc Park》1993)和《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囊括了共九项奖项。

当这两部杰作的共同导演斯皮尔伯格登上领奖台时,全场起立,掌声不息,在这个属于斯皮尔伯格的夜晚,一向镇定含蓄的他也不禁潸然泪下。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1947年诞生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其父是个电子计算机专家,其母是位颇有造谐的古典乐典演奏家。

斯皮尔伯格自小便喜欢冒险与幻想,又勤于思考。

12岁生日那天,其父送给了他一架袖珍摄影机,这使他对拍电影更为着迷。

从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采访了环球公司电视部的总经理并因此于不久有幸成了与好莱坞电影制片厂签订长期合同的最年轻的导演。

1971年,初出茅庐的斯皮尔伯格仅用十天就导演了他的第一部电视片《决斗》(《Duel》)。

这部成本仅为30万美元的片子在欧洲上映时竟为环球公司赚了几百万美元,令圈内人士刮目相看。

生性喜欢幻想的斯皮尔伯格最喜欢拍鲨鱼、太空人和蛇之类的题材。

不久,他又指挥着一支庞大的摄制队伍和一条任性的机器鲨鱼拍摄了他的首部巨制《大白鲨》(《Jaws》1975)。

该片那令人战粟的场景为好莱坞赢得四亿一千万美元的空前票房收入,让整个电影界目瞪口呆。

接着,斯皮尔伯格结合个性,抓住了人们求幻想、求刺激的心理, 从1977年开始, 陆续执导了和制作了《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Kind》1977)、《外星人》(《Gremlins》1984)、《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1985)和《印第安纳·琼斯》系列(《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Moon》1984、《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1989)等诸多巨片。

这些影片都以充满幻想的故事情节给观众以前所未有的离奇感受,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其中以《外星人》为代表的讲述地球上的人们与来自外层空间的生物接触的影片更给了观众以巨大的幻想空间和心理刺激,令斯皮尔伯格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

该片使他被提名为奥斯卡奖最佳导演。

至此,他那充满幻想的导演风格也已形成。

但是,斯皮尔伯格的创作范围也有局限。

他那纯熟高超的表现手法同影片类型单一化的内容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为了拓宽自己的导演路子,他于1985年首次执导了一部传记片《紫色》(《The Colocr Purple》)。

在这部影片中,斯皮尔伯格抛弃了以前那些轻松愉快的故事,撷取了得奖小说的精华,真实地反映了一位黑人女性悲苦而倔强的一生。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被提名达十一项的该片在当年的奥斯卡晚会上却未获一奖,这不能不令人深感惋惜。

然而,这时尚有点古典主义精神的斯皮尔伯格并不甘心向大众妥协,两年后,他又到中国上海拍摄了内蕴丰厚的《太阳帝国》(《Empire of the Sun》1987)。

但命运不济,这部被美国影评委员会提名为最佳影片的作品与该年的奥斯卡奖又擦肩而过。

可屡遭挫折的斯皮尔伯格并不以此为然,进入90年代,他更是马不停蹄,举措惊人。

91年,他拍了影片《胡克船长》(《Hook》),获得成功。

93年,他更是用近6亿美元的巨额成本制作了《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

这部梦幻式的影片创造了一个神奇的恐龙世界并迅速在全美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恐龙热且波及到日本、欧洲和东南亚。

首映至今,该片已创利近十亿美元,突破了《外星人》创下的最高纪录。

而更令惊奇的是,数月之后,他又推出一部与《侏罗纪公园》风格迦异的写实抒情的人文黑白片《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

在该片中,流淌着尤太血液的斯皮尔伯格用史诗般的镜头把五十年前二次大战中德国纳粹屠杀六百万犹太人的惨剧搬上了银幕。

斯皮尔伯格明知冷肃的题材、沉重的主题不被票房看好,但敢于冒险的他却抛弃了最拿手的玩意儿——电影特技,而采用了黑白底片与手提式摄影机。

终于,斯皮尔伯格战胜了挑战,他以深沉的激情拍出了影片的真实感、历史感与人道主义襟怀,影片不仅赢得了高票房,还与《侏罗纪公园》一起,真正实现了他追求已求的奥斯卡之梦。

此后,斯皮尔伯格又于1994年拍摄了影片《The Flintstones》,亦广受好评。

最后,他又再度创建了一个恐龙公园,隆重推出了他的又一力作,《侏罗纪公园》的续集《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97),其栩栩如生的画面镜头令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它宏大的场面和刺激的情境更是让观众心海澎湃,叹为观止。

98年,斯皮尔伯格又沉下心来,拍摄了另一部描写100多年前黑人命运的...

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种类?历史,现状。

谢谢!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目前有四种,分别是:1、美国全球定位系统 GPS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目前全世界应用最为广泛也最为成熟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研发GPS系统始于1973年,其初衷为军事用途,1991年在海湾战争期间曾大展身手。

GPS的用户只需购买GPS接收机就可以免费享受该服务。

但GPS针对普通用户和美军方提供的是不同的服务。

目前民用GPS信号的精度可达到10米左右,军用精度可达1米。

2、中国北斗导航 Compass中国2000年开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发射了10颗卫星,建成了基本系统。

到2012年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到2012年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提供正式运行服务。

2020年左右,由大约30多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目前北斗卫星的导航精度在平面地区为25米,已开始正式提供试运行服务。

3、欧盟伽利略系统 Galileo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是欧盟和欧洲空间局正在建设中的项目,初衷是使欧盟在卫星导航问题上摆脱对美国和俄罗斯的依赖。

伽利略系统的技术水平将高于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

比如,其精度可以达到一米级别。

2003年5月,欧盟和欧洲空间局正式批准伽利略项目第一阶段,预计2012年开始运行,但目前这一日期已被推迟至2019年全部建成。

4、俄罗斯格洛纳斯 Glonass俄罗斯从1993年开始独自建立本国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原计划该系统于2007年年底之前运营,因资金问题,直到2011年,格洛纳斯导航系统才投入全面运行,但其在全球的民用和商业用户仍然少得可怜,主要原因是其用户端的设备发展一直严重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