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星座 正文

前苏联卫星星座

前苏联卫星星座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名字

1957年10月4日,苏联的卫星发射升空了。

苏联发射的这枚卫星代号为PS-1,意为"最简卫星1号",PS是俄文"最简卫星"的缩写。

这颗卫星为球型,铝合金外壳,外置4根天线,长度分别为2.4米和2.9米。

卫星直径58厘米,重量83.6公斤。

卫星设计成球型,据说这样可以更多更好地安装科学仪器。

卫星的种类有什么

人造地球卫星的种类以及应用 人造地球卫星的组成卫星一般都是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有效载荷平台。

有效载荷是指卫星上用于直接实现卫星的自用目的或科研任务的仪器设备,如遥感卫星上使用的照相机,通信卫星上使用的通信转发器和通信天线等,平台则是为保证有效载荷正常工作而为其服务的所有保障系统,一般包括结构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电源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姿态控制系统和轨道控制系统等。

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原理人造地球卫星能在地球轨道上运行,首先是因为它具有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还有就是因为地球的引力(向心力)一直拉着它,正向细绳子拉着石子一样。

如果卫星飞行速度快,离心力超过地球引力时,卫星聚会脱离地球飞向远方的太空。

最早挂在天庭的五大明星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前苏联)制造的,第二课时日本的大隅号卫星,第三颗是美国的探险者1号,第四颗是法国的试验卫星一号,第五颗是中国的东方红一号。

科学探测卫星科学探测卫星是用来进行空间物理环境探测的卫星,主要任务是探测空间环境中的中性粒子,高能带电粒子,固体颗粒,低频电磁波和等离子体波,磁场,电场等。

应用卫星应用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人造地球卫星,按用途可分为通信,气象,侦察,导航,测地,地球资源和多用途卫星。

通信卫星通信卫星的分类通信卫星的种类有很多,按轨道分由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飞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按用途分有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跟踪与数据中断卫星海事卫星和军用通信卫星等。

人造卫星的用途人造卫星的出现,尤其是第3颗地球同步卫星实现全球通信以来,我们可以在家中欣赏到精彩的现场直播。

导航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又称“导航”是一个由24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它可以对地球上任何地点进行精确定位。

用户可用一个很小很小的接收器接收到4颗GPS卫星上的信号并计算出位置数据,军用水平距离和高度精度均为5米,民用平均为15米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苏联/俄罗斯开发的军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定位系统,其作用和美国的到航星全球定位系统相同。

卫星导航系统2003年5月25日零时3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的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已自主建立了完善的导航系统,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起到积极作用。

这次发射的是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

运行至今导航定位系统工作未定。

这次发射的是导航定位系统的备份星。

它与前两颗北斗一号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确保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

气象卫星气象卫星可分为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每天对地球表面巡查两遍。

可以获得全球气象数据。

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以对全球1/3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气象资料传回地面。

资源卫星资源卫星是勘测和研究地球资源的卫星,它能看透地层发现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宝藏,历史古迹,地层结构,能普查农作物,森林,海洋,空气等资源。

能预报和鉴别农作物的收成,考察和预报各种自然灾害。

返回式遥感卫星返回式卫星是低轨道卫星,主要是三大用途:一时对地观测,获取遥感信息;二是进行微重力实验;三是为载人航作返回的技术储备。

侦察卫星侦察卫星是用于搜集和截获军事情报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侦察的优点,是侦察范围广,速度快,可不受国界限制定期或连续地监视某个地区,对于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侦察卫星按照所执行的任务和所采用的侦察手段来加以区别,一般分为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还海洋监视卫星和预警卫星。

卫星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利用返回式卫星照片,对面积为600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型动态监测。

发现该地区13年来和沙淤积,是黄河口向海内延伸了33.5公里。

http://hangtianzhan.longhoo.net/node13472/userobject1ai408708.htm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007039.html

哪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前苏联制造的。

这颗卫星直径只有580毫米,重83.6千克,在密封的铝壳内,装着一只化学电池、一只温度计、一台双频率的小型发报机。

尽管这颗“小星”在天空不过逗留了92天,但它却“推动”了整个地球,推动了各国发展空间技术的步伐。

军事卫星里有几种,什么作用

1.目标图像摄影卫星系统美国军方使用的图像摄影侦察卫星有KH-11 可见光侦察卫星,Lacrosse(长曲棍球)雷达图像侦察卫星。

此外, 商用的EOSAT 、Landsat 及法国SPOT卫星也用于军用。

2.导航定位卫星系统美国的环球定位系统(GPS) 卫星网, 计划由24颗卫星组成。

其星座分布是: 每个轨道面包括4 个卫星, 共有6 个轨道面。

轨道倾角55°, 轨道高度20233km 。

载波频率L(D1)=1227MHz,L(D2)=1575MHz 。

导航信息码速率50bit/s.每个GPS 卫星重2032kg. 现在共有16个卫星在轨运行。

GPS 系统有二种体制, 一种为C/A 码, 定位精度规定为100m,据报道这种编码实际可达精度是35m,因为这个精度已接近军用要求, 因此把它降到100m供商用。

另一种是P 码, 专供军用, 其定位精度为18m 。

在海湾战争中, 曾限制非美国用户使用GPS 信号, 在C/A 码中加了专用码, 供战场使用。

美国计划在90年代中期发射新的GPS 卫星, 其定位精度将进一步提高。

3.导弹预警卫星美国和前苏联都发展了战略导弹预警卫星。

美国的预警卫星称为DSP(防御支持计划) 。

卫星重量为900kg,位于赤道上空的定点轨道上, 利用大的红外望远镜探测导弹发射发出的红外信号, 通过分析这些信号的强度以及与地球冷背景的差别, 判别出导弹的型号, 并把这些信号送到地面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 计算出导弹的落点。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至少将两颗DSP 卫星转到战区上空, 用于监视伊拉克飞毛腿战术导弹的发射。

卫星上的红外望远镜每12秒扫描一次, 提供近实时的信息, 这些信息经美国空军的计算机处理, 在导弹发射后120 秒预报落点, 给前线提供90秒钟的预警时间。

这种信息同时引导爱国者导弹进行拦击, 还给出飞毛腿导弹的发射点, 以组织对其发射架的轰炸。

从1994年开始,美国研制新的一代预警卫星, 并加强对战术导弹的预警。

4.军用通信卫星系统正在使用的有代表性的军用通信卫星系统是美国的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Ⅲ卫星, 与它类似的还有欧洲的Skynet4 卫星及美国的Fleetsatcom 等。

DSCS—Ⅲ卫星重1042kg, 卫星本体呈立方体形, 三轴稳定, 一付太阳帆板指向太阳。

卫星有反干扰, 抗堵塞措施。

星上装有二种天线, 一种为多波束天线, 具有接收61个波束的能力; 另一种是两个19波束的接收天线。

天线的波形图由地面控制, 可选择卫星的覆盖区。

卫星的工作寿命10年。

在海湾战争中, 盟军动用了11颗通信卫星进行通信与指挥, 其中包括Leasat及试验型的MAC 卫星。

由于现代战争的情报、指挥、通信等信息流量很大, 上述通信卫星没有满足需要, 特别是基层部队经济联络不上。

因此战后美国及其盟国一致呼吁加速发展小型军用通信卫星来解决战时通信拥挤问题。

正在发展的美国军用通信卫星有Milstar(军用战略、战术和中继卫星),及小型的Tacsat通信卫星,Milstar采用EHF 频段( 上行44GHz,下行20GHz), 增加星上处理能力, 加强核加固及抗激光武器能力, 提高生存能力。

星座由4 颗在同步卫星轨道的卫星及4 颗在大椭圆轨道的卫星组成, 其中各有一颗是备分星。

在星座各卫星之间有交叉通信链(频段60GHz), 以减少对地面站的依赖; 在失去地面站支持的情况下, 通信网能自主工作半年之久。

为了加强抗堵塞能力,Milstar在频段选择及天线设计方面都采取了措施, 使性能大大提高。

5.电子窍听卫星系统 美国和前苏联都发展并部署电子窃听卫星系统。

据报道, 前苏联的窃听卫星系统由6 个卫星组成星座, 轨道高度650km 。

美国的电子窃听卫星经过了两代的发展, 现在使用的两种卫星的代号是旋风(Vortex)及大酒瓶(Magnum)。

电子窃听卫星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地面雷达系统的信息, 监听导弹试验的遥测信息, 从而判断导弹的性能, 在作战期间还可窃听敌方的作战命令及密码等。

由于电子窃听卫星是一项高度机密的计划, 公开的情报甚少。

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种类?历史,现状。

谢谢!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目前有四种,分别是:1、美国全球定位系统 GPS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目前全世界应用最为广泛也最为成熟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研发GPS系统始于1973年,其初衷为军事用途,1991年在海湾战争期间曾大展身手。

GPS的用户只需购买GPS接收机就可以免费享受该服务。

但GPS针对普通用户和美军方提供的是不同的服务。

目前民用GPS信号的精度可达到10米左右,军用精度可达1米。

2、中国北斗导航 Compass中国2000年开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发射了10颗卫星,建成了基本系统。

到2012年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到2012年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提供正式运行服务。

2020年左右,由大约30多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目前北斗卫星的导航精度在平面地区为25米,已开始正式提供试运行服务。

3、欧盟伽利略系统 Galileo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是欧盟和欧洲空间局正在建设中的项目,初衷是使欧盟在卫星导航问题上摆脱对美国和俄罗斯的依赖。

伽利略系统的技术水平将高于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

比如,其精度可以达到一米级别。

2003年5月,欧盟和欧洲空间局正式批准伽利略项目第一阶段,预计2012年开始运行,但目前这一日期已被推迟至2019年全部建成。

4、俄罗斯格洛纳斯 Glonass俄罗斯从1993年开始独自建立本国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原计划该系统于2007年年底之前运营,因资金问题,直到2011年,格洛纳斯导航系统才投入全面运行,但其在全球的民用和商业用户仍然少得可怜,主要原因是其用户端的设备发展一直严重滞后。

GLONASS定位是什么

GLONASS是俄语中ldquo;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rdquo;的缩写,作用类似于美国的GPS、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

谈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GPS系统,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则格洛纳斯卫星鲜为人知。

不久前格洛纳斯系统即将满员上岗提供全球定位服务的消息才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格洛纳斯的正式组网比GPS还早, 这也是美国加快GPS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苏联的解体让格洛纳斯受到很大影响,正常运行卫星数量大减,甚至无法为为俄罗斯本土提供全面导航服务,更不要说和GPS竞争。

到了21世纪初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好转,格洛纳斯也开始恢复元气,推出了格洛纳斯-M和更现代化的格洛纳斯-K卫星更新星座。

GLONASS项目是苏联在1976年启动的项目,格洛纳斯系统将使用24颗卫星实现全球定位服务,可提供高精度的三维空间和速度信息,也提供授时服务。

按照设计,格洛纳斯星座卫星由中轨道的24颗卫星组成,包括21颗工作星和3颗备份星,分布于3个圆形轨道面上,轨道高度19100千米,倾角64.8deg;。

和GPS系统不同,GLONASS系统使用频分多址(FDMA)的方式,每颗格洛纳斯卫星广播两种信号,L1和L2信号。

具体地说,频率分别为L1=1602+0.5625*k(MHz)和L2=1246+0.4375*k(MHz),其中 k为1~24为每颗卫星的频率编号,同一颗卫星满足L1/L2=9/7。

GLONASS系统设计定位精度为在95%的概率条件下,水平向为100米,垂直向为150米。

俄罗斯ldquo;格洛纳斯rdquo;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GLONASS系统的主要用途是导航定位,当然与GPS系统一样,也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等级和种类的测量应用、GIS应用和时频应用等,系统单点定位精度水平方向为16M,垂直方向为25M。

1982年至1985年间,发射了3颗模拟星和18颗原型卫星用作测试。

由于苏联的卫星和电子设计水平和美国有很大差距,苏联这些测试卫星设计寿命只有一年,真实的平均在轨寿命也只有14个月。

格洛纳斯系统1985年开始正式建设,1985~1986年,6颗真正的格洛纳斯卫星被发射升空,这些卫星对比原型卫星改进了授时和频率标准,增强了频率的稳定性,不过它们的寿命仍然不佳,只有大约16个月的平均寿命。

此后又发射了继续改进的12颗卫星,不过一半的卫星由于发射事故损失了,这些新卫星设计寿命2年,实际平均寿命是22个月。

这样到了1987年,格洛纳斯系统共计发射了包括早期原型卫星在内的30颗卫星,在轨可用卫星9颗,前景一片光明。

1988年开始发射的卫星是进一步改进的版本,这个版本在现在一般称为格洛纳斯卫星。

这些卫星重量1400千克,采用三轴稳定技术和精密铯原子钟,设计寿命进一步提高到3年,在1988年到2000年间这个版本的格洛纳斯卫星发射了54颗之多。

这些卫星都是在拜哈努尔发射中心使用质子火箭以一箭三星的方式发射入轨的。

人造卫星与载人飞船有什么不同呢

卫星是指在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然天体或人造天体。

月球就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

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卫星。

太阳系已知的天然卫星总数(不算构成行星环的碎块)至少有40颗。

天然卫星是指环绕行星运转的星球,而行星又环绕着恒星运转。

就比如在太阳系中,太阳是恒星,我们地球及其它行星环绕太阳运转,月亮、土卫一、天卫一等星球则环绕着我们地球及其它行星运转,这些星球就叫做行星的天然卫星。

土星的天然卫星最多,其中17颗已得到确认,至少还有五颗尚待证实。

天然卫星的大小不一,彼此差别很大。

其中一些直径只有几千米大,例如,火星的两个小月亮,还有木星外围的一些小卫星。

还有几个却比水星还大,例如,土卫六、木卫三和木卫四,它们的直径都超过5200千米。

而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研制出了各种人造卫星,这些人造卫星和天然卫星一样,也绕着行星(大部分是地球)运转。

人造卫星的概念可能始于1870年。

第一颗被正式送入轨道的人造卫星是前苏联1957年发射的人卫1号。

从那时起,已有数千颗环绕地球飞行。

人造卫星还被发射到环绕金星、火星和月亮的轨道上。

人造卫星用于科学研究,而且在近代通讯、天气预报、地球资源探测和军事侦察等方面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

能保障航天员在外层空间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返回地面的航天器。

又称宇宙飞船。

载人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用为往返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的“渡船”,还能与空间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进行联合飞行。

载人飞船容积较小,受到所载消耗性物质数量的限制,不具备再补给的能力,而且不能重复使用。

1961年苏联发射了第一艘东方号飞船,后来又发射了上升号和联盟号飞船。

美国也相继发射了水星号、双子星座号、阿波罗号等载人飞船。

阿波罗号是登月载人飞船。

卫星和载人飞船是不同的

要建物联网卫星星座的九天微星,你真的看懂了吗

其实,九天微星所做的这些事情,虽然看上去有点眼花缭乱,但细想之下,却一直都在卫星研制及应用的这条主线上。

据九天微星创始人兼CEO谢涛介绍,公司现在的两大业务主线分别是“星座+物联网应用服务”和“立方星+教育应用系统”。

起初,卫星物联网是九天微星主要想做的事情,而航天教育则是他们在做卫星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新想法。

去年,教育板块总共给九天微星带来了大概3000万元的营收。

依托于自有卫星和细分领域的先发优势,“立方星+教育应用系统”的整个流程已经走通,并且保持着稳定的增长。

关于“星座+物联网应用服务”的部署规划,谢涛表示,今年底会发射一箭七星“瓢虫系列”,实现系统级验证和首次试商用运行。

2019年上半年以“一箭四星”方式启动星座组网和正式商用。

预计于2021年底前发射72颗低轨卫星(百公斤级、轨道高度700km、寿命5-7年),完成物联网星座的全球组网。

据九天微星估算,单颗物联网卫星的研制成本(不含发射)大概会在1000万元左右。

就算加上发射费用和后期运维测控等费用,单颗星的总成本应该也不会超过3000万元。

“星座+物联网应用服务”目前主要的收入模式可分为两种:终端产品收入和通信服务费用。

仅以通信服务费用计算,假设每个终端收取300元/年的服务费,平均单颗卫星每年服务10万台终端,卫星的收入和成本就能打平。

更何况,终端产品的收入也很可观。

九天微星计划推出三级终端方案供客户选择,分别是卫星模组(适用于已有物联网设备的接入)、整体解决方案(标准化物联网终端+应用系统)以及定制化解决方案(定制化终端)。

三者之间的价格差别相对较大,简单的卫星模组最为便宜,而定制化终端就要贵出不少。

卫星物联网应用场景“星座+物联网应用服务”的商业模式其实早已被ORBCOMM等公司成功验证,只不过在国内缺乏相关的运营经验和市场推广。

在卫星物联网领域,九天微星已经与三一重工、中集集团、中信戴卡、中移物联网等多家行业用户和合作伙伴签署合作协议,在工程机械、集装箱、物流、智慧轮毂、野生动物等领域成功实现物联网终端落地合作,在卫星发射前实现了业务营收。

物联网星座部署完成后,可服务于物流运输、重型机械、固定资产、农林牧渔等多个领域,与地面电信网络一起,为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无地面网络覆盖区域(海陆空天)的各类资产提供“万物智联”的实时通信服务。

有数据统计,2016年中国集装箱累计出口约199万只、工程机械主要产品保有量超过672万台。

预计2025年前,我国移动通信卫星系统的终端用户将超过300万,而物联网设备的数量更将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以上由物联传媒提供,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