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数字地球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
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
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定义可提出GIS的如下基本概念: 1、GIS的物理外壳是计算机化的技术系统,它又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如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处理和分析子系统、图像处理子系统、数据产品输出子系统等,这些子系统的优劣、结构直接影响着GIS的硬件平台、功能、效率、数据处理的方式和产品输出的类型。
2、GIS的操作对象是空间数据,即点、线、面、体这类有三维要素的地理实体。
空间数据的最根本特点是每一个数据都按统一的地理坐标进行编码,实现对其定位、定性和定量的描述、这是GIS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系统的根本标志,也是其技术难点之所在。
3、GIS的技术优势在于它的数据综合、模拟与分析评价能力,可以得到常规方法或普通信息系统难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实现地理空间过程演化的模拟和预测。
4、GIS与测绘学和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地测量、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为GIS中的空间实体提供各种不同比例尺和精度的定位数;电子速测仪、GPS全球定位技术、解析或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等现代测绘技术的使用,可直接、快速和自动地获取空间目标的数字信息产品,为GIS提供丰富和更为实时的信息源,并促使GIS向更高层次发展。
地理学是GIS的理论依托。
有的学者断言,“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第二次革命的主要工具和手段。
如果说GIS的兴起和发展是地理科学信息革命的一把钥匙,那么,信息地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将是打开地理科学信息革命的一扇大门,必将为地理科学的发展和提高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
GIS被誉为地学的第三代语言——用数字形式来描述空间实体。
遥感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本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
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
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
遥感技术主要特点: 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
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
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
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
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
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
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
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
例如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
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
例如,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还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le Positioning System) 是一种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的技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 是美国从本世纪70 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 余年,耗资200 亿美元,于1994 年全面建成。
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经过近十年我国测绘等部门的使用表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特点,成功地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测量、工程变形测量、资源勘察、地球动力学等多种学科,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星座(GPS星座是由24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其中21颗是工作卫星,3颗是备份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 信号接收...
既然运气的确存在,那么古人利用占卜方法来预测事情的发展是否有其道理呢?占卜的依据一个是全息宇宙观,一个是时空重演论。
简单的说,全息宇宙观可以这么理解,整个宇宙就像一面镜子,将镜子打破后,镜子的每一块碎片仍然具备整面镜子的全部特征,而时空重演论我们可以假设一个物体从镜子前飞过,整面镜子能够反射物体的飞行,而散布在不同地点的镜子碎片仍然可以在不同时间内反射物体的飞行。
因此,任何一部分都具备整体的全部特征,是整体发展史的缩影,是其简单而又迅速的重演。
那么我们可以画出一个时间与事件的图形如下,这张图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地球、人类依次诞生了,他们都按照螺旋向上的规律发展着,而根据事物发展由盛到衰的规律,人类、地球甚至宇宙也会有消亡的一天,然后进入另一个由生到亡的循环过程。
那么万事万物都可以在时间轴上找到产生的起点和消亡的终点,如果我们将产生与消亡连成两条直线,那么任何事物都可以粗略的看成是夹在这两条线之间的一条线段。
由此可见我们做的事情也是夹在这两条线之间的线段,而我们进行占卜也是一个事件,也有着开始与结束的过程,用全息理论来说,占卜在短短的时间内模拟了一次宇宙运行的宏观规律,而当占卜过程结束,得到的结果恰恰是这个占卜事件结束时,宇宙万物所处的时间点特征。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就像我们用照相机拍摄了一幅照片,上面有蓝天、白云、山川、树木、河流和人一样,这幅照片就是在这个时间点捕捉到的天、地、人的状态。
占卜就是要得到这个时间切片上最通俗的特征,这个特征就是世界万物此时的状态,进而参考分析对我们心中所想事情的影响。
这些普遍的道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应用,比如天阴了,就是这个时间切片上的特征,而天阴了我们就根据大脑积累的常识知道有下雨的可能,那我们出门就会带雨伞,就避免了被淋雨的后果。
所以,用占卜来捕捉时间切片特征这个过程是客观的,是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结果,是自然产生的,因此古人占卜的方法都采取尽量避免人主观意识干扰的做法,因为只有这样得到的结果才是宇宙万物最普遍的特征,而不带有来自你主观意识的个别特征,才能够客观的判断宇宙万物对你这件事情产生的影响。
当然,占卜所得到的结果虽然是客观的,但是对结果的分析确是主观的,就像看图作文一样,每个人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这就是占卜的结果虽然只有一个,但不同的人理解方式不同,就造成了“灵验”与“不灵验”的差别。
而其实质上,占卜过程本身并没有对错灵验与否的区别,它的结果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是这个时间点的特征,之所以存在灵验与否的差别就是解释占卜结果的人理解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程度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尽人皆知的历史故事,王充《论衡》和《北堂书钞》记载一个大致相同的事件,讲的是孔子门人子贡作为使者到各地游说,到了归期仍然不见回来。
于是孔子占了一卦,得到鼎卦,以变爻九四占断,其爻辞为“鼎折足”。
孔子的门人们依据这个爻辞都说:“卦中说没有足,看来,子贡暂时回不来了。
”惟独颜回笑而不语。
孔子问其故,颜回答道:“子贡一定会回来,即使没有足,也会乘船回来。
”颜回之所以说“乘船”,是因为鼎卦的下卦是巽,巽为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