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星座 正文

黄鼎隆星座 关于常熟的文化诗词歌赋有什么

一、书法

自元以后,常熟书法名家累世不绝,尤以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涌现的杨沂孙、翁同龢、萧蜕三位常熟籍书法家最负盛名。

杨沂孙自幼潜心研究书法,尤嗜篆籀之学,所作篆书,吸收金文、石鼓文、秦权量诏版、汉碑篆书而自成一格。近代大书法家吴大澄 、吴昌硕、罗振玉等,都曾临习过杨氏篆书。萧蜕幼年即勤于学书练字,盛年时期书法造诣名闻远近。

时人得其片纸只字,辙视为珍宝。《清史稿》等文献称翁之书法“自成一家,又为世所宗”、“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为乾、嘉以后一人。”常熟博物馆藏有杨沂孙、翁同龢、萧蜕书法墨宝多幅,可供观赏。

二、绘画

常熟绘画,可追溯到元代的黄公望。黄氏多才多艺,工书法、诗词、散曲,尤精于山水画。创作注重写生,取材多以虞山、富春一带山水为主,或以浅绛或以水墨设色。

构图气势雄厚,笔下山水,“峰峦浑厚,草木华滋” 被誉为“元四家”之首,对明清山水画影响深远。黄公望传世作品约有二十余幅,被世人视为珍宝。

三、虞山琴派

历史上著名的琴派主要是浙派、虞山派和广陵派。元末明初,浙派名师,被琴界称为“徐门正传”的创始人徐天民之孙徐梦吉(号晓山中人),长期在常熟讲学,故可以说,他为常熟出现虞山派准备了条件。

而一代宗师,虞山派创始人严澄(字道澈,号天池)和徐上瀛(号青山)共同的老师—一著名琴师陈爱桐和子陈星源则为虞山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四、诗词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白话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这首诗题咏的是常熟兴福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扩展资料:

自元以后,常熟书法名家累世不绝,尤以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涌现的杨沂孙、翁同龢、萧蜕三位常熟籍书法家最负盛名。杨沂孙自幼潜心研究书法,尤嗜篆籀之学,所作篆书,吸收金文、石鼓文、秦权量诏版、汉碑篆书而自成一格。

篆书丰盈而不臃肿,隶书浑秀见长,草书纯正自然,行书圆润活泼,可谓四书皆精,被誉为“江南第一书家”。两朝帝师翁同龢,早年学欧、褚、柳、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熟“民俗文化”

现在常熟还没逝世的画家有???

常熟古城幽雅清寂,虞山土肥石瘦、蔚然深秀,尚湖明净清旷、碧波万顷,山水交相辉映,是为画家理想的生活环境。

先贤言子道启东南,从此读书、著述在常熟渐成风尚,饱学鸿儒史载不绝,琴棋书画、诗文词曲更是人才辈出,构成了画家社会文化活动的合适氛围。

常熟士人尤重收藏,赵琦美“脉望馆”、钱谦益“绛云楼”、毛子晋“汲古阁”、瞿式耜“耕石斋”、张大镛“自怡悦斋”、宗沅瀚“颐情馆”、赵宗建“旧山楼”以及瞿氏“铁琴铜剑楼”等广收天下珍品,也为画家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元代画家黄公望居虞山之麓,静观虞山四时之变化,独创浅绛山水,遂成一代宗师,亦对常熟画坛的兴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凡此种种大抵是常熟绘事繁剧、画家辈出的主要原因。由是,史志载元、明、清三代常熟画家近千人,成为全国少有的几个画家密集地区之一。且不少画家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代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大家的产生,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常熟黄公望是最突出的代表,被后人推为“元四家”之首,他的艺术成就是举世公认的。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生于1269年,卒于1354年。早年曾出入赵孟頫“松雪堂”,并得赵氏指授,山水师法董源、巨然而自成一格。现传世的代表作有《富春山居图卷》、《九峰雪霁图》等。黄公望的画风对后世画坛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明清两代山水画的各家各派,均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就常熟而言,黄公望已开“虞山画派”之先河。据《海虞画苑略》所载,元代常熟尚有谢庭芝、王圭、谢伯成、缪佚等,惜无作品流传,而不得窥其风貌。又据《海虞文征》所载,元代常熟画家陈希雅曾为当时判官秦某作《虞山送别图》,画家陆子善曾画《海虞游泳图》,两图均由元末寓居常熟的著名文人张著作序。据传秦得陈氏之图后,情不自禁赞叹:“吾将朝夕得游是山矣。”画家必以画名,可惜世事沧桑,今两图并为湮没。

山水画经明初徐贲、王绂、杜琼等画家的承上启下,至明代中叶便形成了以苏州沈周、文征明为代表的“吴门派”。沈周与常熟文人画家有广泛的交往,且特别喜好虞山、尚湖景色,所谓“虞山我邻壤,欲往路非遥”,因而以画会友,往来频繁,由此,“吴门派”对常熟明代画风影响颇深。

没骨花卉世称清代恽南田为最佳,而早于恽氏的常熟画家孙艾,生卒年不详,字世节,自号西川,画师沈周。故宫博物院所藏《蚕桑图》、《木棉图》为孙艾传世精品。两图均无印款,每图上有沈周和常熟文人画家钱仁夫各一题。其中沈周为《木棉图》题识云:“世节生纸写生,前人亦少为之,甚得舜举天机流动之妙。”方知是防艾之作。该图色调淡雅,清新秀丽,无论枝杆花叶,用笔敷色细致入微,神完气足,生意盎然,不能不使人叹为观止。

花鸟画家周之冕,生卒年不详,字服卿,号少谷,常熟人,后寓吴郡。写意花卉最有神韵,设色鲜雅,并创勾花点叶之格,兼工带写别开生面。馆藏《松梅芝兔图》颇具其画风代表性,大处见气势,细处见精神。王世贞尝论其画云:“胜国以来,写花草者无如吴郡,吴郡自沈启南之后,无如陈道复、陆叔平,然道复妙而不真,叔平真而不妙,之冕似能兼撮二子之长”。周之冕实为晚明花鸟画之高手。

张维,字叔维,晚明时人,与其兄张季同擅山水,所作《林风涧雪图》,构图简洁,意境清远墨色淡雅,落笔沉着,颇具文、沈气度。

明末清初山水画家黄向坚,生于1609年,卒于1673年,字端木,因其父孔昭远宦大姚,兵戈阻绝不得归里。向坚不畏艰苦,千里寻亲,经黔、滇间见奇山异水,一一写生以志奇险,名为《万里寻亲》,海内争传。

据画史记载,明代常熟画家颇多,除上述之外,较有影响的还有顾因、朱琪、蒋宥、瞿杲、张hui、钱仁夫、王舜耕、郁勋、吴麟、严讷、赵固、王维烈、张季、张继儒、何适等,在此恕不一一赘述。

常熟画坛至清初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为常熟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础。其中以王 开创“虞山画派”意义尤为深远。

王翚,生于1632年,卒于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清晖老人等。早年从同邑画家张珂学画,后拜太仓王鉴、王时敏为师,遍观“拙修堂”所藏前人名迹,画艺大进。康熙三十年进京绘制《康熙南巡图》称旨,并受赐《山水清晖》额,由此名声更著。他的学生众多,后人称为“虞山画派”,成为清代主要画派之一。

清初画坛,摹古风盛行,王翚也是以摹古入手既而自成一家的。继承传统,借鉴前人成功经验,实是一条必由之路。问题是如何继承,如何借鉴,如何弘扬。馆藏王 四十三岁时所画的《仿古山水图册》,仿宋元十八家山水,其中繁密与简约,灵动与沉着,刚劲与飘逸,富丽浓艳与荒寒空寂,不同之笔法,不同之意境都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此图册可谓王 早年之佳作。广采博取师古人,融会贯通求变化,是王石谷艺术成功的主要原因。晚年所画《芳洲图》则是其个人风格的代表作。王石谷曾基于自己的创作经验,倡为“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泽唐人气韵,乃成大成”之说,此画论从目前看仍有很强生命力。

王翚众多弟子中,以常熟杨晋、唐俊、蔡远、鱼俊和苏州宋骏业,吴县徐溶、松江顾昉、嘉兴金学坚等最为著名。杨晋,生于1644年,卒于1728年,字子鹤,号西亭。擅画山水,曾与王 同绘《康熙南巡图》,也工人物、花鸟,且造诣颇深,馆藏《四季花卉图卷》可见一斑。唐俊,字石耕,工山水,其所画《溪山归牧图卷》,笔法精微,意境深遂,风格酷似其师。

吴历,生于1632年,卒于1718年,字渔山,号墨井道人,与王 同为“清初六家”。善诗文,曾得钱谦益指授。擅画山水,师法王时敏,并远宗董巨,尤得益于元人。黄公望之雄浑沉厚,吴镇之郁茂深秀,王蒙之苍茫潇洒,吴历兼收并蓄、风格高峻、自成面貌。论者谓“王 以清丽胜,吴历以冷隽胜,功力悉敌”,此评语颇为中肯。

清初常熟山水画家较为著名的还有黄鼎。黄鼎生于1660年,卒于1730年,字尊古,号旷亭、独往客。工写山水,初师同邑山水画家邱园,既而师法王原祁、王 、一变旧蹊,临摹古人,咄咄逼真,尤长于黄鹤山樵法。黄鼎生平性好游览,足迹遍游名山大川,故所画山水能得其自然体貌,笔墨苍劲秀逸。评者谓:“石谷看尽古今名画,下笔俱有成法,尊古看尽九州山水,下笔俱有生气,并称大家。”

清代常熟山水画家彭睿和陈道之画名鲜为人知,馆藏其两幅作品,足令世人刮目相看。彭睿,字白如,号云史,善画山水,其《秋庭读书图》写乡村庭园小景,质朴气清,意韵高古,笔法细润清逸。图中茅屋两楹,古木掩映,庭前清溪绕墙,墙内幽篁扶疏,远处烟云飘浮,主人静坐斋中,凝神观望,怡然自足。诚如作者款识所题:“疏雨初残,新凉正足,斜阳在棂,午鸡交唱,井梧时飘,闲庭如洗,四无人声,微风满树,此景绝佳”。此情此景不能不使人为之感慨。陈道,字我□,生卒年不详,能诗善画。其所作《牧牛图》,笔法类南宋牧溪,简淡空灵而超逸。寒露结而水洌,宿雾敛而犹舒,稚童牧牛于朦朦溪岸边,悠闲自得。坡石、嫩柳、水草,涟漪随意挥洒,真是增一笔似太多,减一笔则不足。此图右下方钤白文闲章“但愿不落俗人手”,反映出陈道孤傲不群而颇为自负的心态。陈道作品流传极少,这或许也是原因之一。

清初常熟画坛不仅以山水画闻名海内,且花鸟画也盛极一时。善画者有侯服、许山、张延年、马眉、马元驭、马荃、顾文渊、余珣、虞沅、杨晋、唐□、蒋廷锡等,其中尤以马元驭、蒋廷锡最为著名。

马元驭,生于1669年,卒于1722年,字扶义,号栖霞,马眉之子。画得家传,擅写生花卉,曾得恽南田亲授,其画气韵超逸,别开生面。馆藏所画《杂画图册》,共十开,写有秋海棠、大白菜、梨花、茄子、犀角杯、茶具、红鳃鲈、灰陶壶等,不同对象都能形象毕肖,各尽其妙。马氏既能精勾细染,亦能够逸笔草草,可谓雅俗共赏。此图册是其乘兴之作,甚称精品。马元驭之女马荃,字江香,亦工花卉,妙得家法,时与常州恽冰并称江南双绝,所作《花鸟图》可见其精工艳丽之风格。

蒋廷锡,生于1669年,卒于1732年,擅写生花卉,早年与马元驭相互切磋画艺,画风初受马氏影响,后力追沈周、陈淳以及元人笔墨,故而其画在秀润艳丽中更见一派萧疏雅淡之风韵。蒋廷锡进士出身,官至大学士,户部尚书,画以人贵,自然更名重一时。有称其画多为宫中秘玩,很少流入民间。蒋氏弟子众多,其中以常熟画家余省和“杨州八怪”之一的李□最为著名。蒋氏一门擅画者也甚众,如其妹蒋季锡,子蒋溥、蒋洲,女蒋俶以及孙辈等,均能花卉,克承家学。

至清代中期,常熟花鸟画家仍有一定影响。主要有余省、许永等,另如许佑、孙原湘等也有画名。余省,字曾三,号鲁亭,乾隆间供奉内廷,擅画花鸟、虫鱼、兰竹、水仙。虫鱼、翎毛画法参用西法。《萱花竹石图》、《花鸟草虫图册》可代表他的画风。许永,字南交,号在野,善写生花卉,色泽鲜妍,神彩飞动,得徐黄遗意,其小品尤佳。孙原湘,字子潇,一字长真,晚号心青,自署射姑仙人侍者。擅诗文,精画梅,师法王冕,兼工墨兰、水仙。所作《梅花图卷》可见其貌。

乾嘉以后,由于诸多原因,常熟绘画呈衰微趋势。但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绘画艺术的外延,也作为对常熟以往盛事的追思,此时期出现了一批论画著作,如鱼翼的《海虞画苑略》、蒋宝龄的《墨林今话》、郏伦逵的《虞山画志》、邵松年的《古缘粹录》等,及至近代庞士龙更辑《常熟书画史汇传》一卷,洋洋洒洒,备述常熟画家之众。

潮州府的潮州府(古潮州)所辖各县

后改名潮安县,包括现在的潮州市的潮安区、湘桥区,县治与府治同城,即现在的潮州古城。

海阳县古为闽越地,“海阳”一词出现于公元前1115-1091年,古之海阳县其实也是一个方国,国名就是海阳国。此处“方国”不是正式的国家政权。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在岭南设南海郡,南海郡又下设揭阳戍,揭阳戍辖区含今广东省潮州、汕头、揭阳、梅州四个地级市与陆丰县地域,以及福建省漳州下辖的云霄、东山、诏安、漳浦、平和等五县的县域。揭阳戍以地处于揭岭之阳定名。明代郭春震《潮州府志》云:“揭阳山在县西北150里,秦名揭岭。”《潮州志》载:揭阳山在揭阳县城两北48公里,东北高1106米,南北二支抵丰顺陆河境,形势岩峤,县之主山也,或以此为揭阳岭。这是韩江流域设立地方行政区之始。

西汉初,汉朝为削弱闽越、南越两个藩国,令闽越、南越各分出部分土地,建立南海国。南海国国王(即南武侯,名织)由西汉中央直接任命,名义上下属东越国。大多数学者认为南海国首都应在广东,因为其实南海国境相当于原秦揭阳戍境。

西汉初,南越国(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在秦揭阳戍(汉初南海国)境内分置揭阳县、海阳县(海阳县治在今潮州),这一时期揭、海两县并立,是海阳建县之始。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时置揭阳县(治所在今丰顺),荒置南越国所设立的海阳县。

王莽(公元8年—23年),原揭阳县设南海亭,亭治在今潮州。

东晋成帝咸和年间(325-342)南海郡东部分立东官郡,辖揭阳县、宝安县等。含今增城、东莞、深圳及以东的粤东地区。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撤销揭阳县,设立海阳县,隶东官郡,县治在今潮州。

海阳县分置(从义招到澄海)

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义安郡,郡治便设在海阳县(今潮州)。东晋义熙九年(413年)以恶溪上游5个“流民营”为基础,古海阳县北部析置了义招县(今大埔)。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析义招县置程乡县(今梅州市梅县区)。

南朝梁设置东扬州,後来又更名为瀛州。

隋开皇十年(590年)全国废郡设州,初义安郡地属循州。十一年义安始称潮州,潮州州治仍在海阳县城(即今潮州)。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析海阳县永宁、延德、崇义三乡置揭阳县,治[阝留]隍,归属潮州。绍兴三年撤销。海阳县永宁乡,今揭阳榕城及以东地方;海阳县延德乡,今汕头市金平区、龙湖区,包括潮安县庵埠镇;海阳县崇义乡,今揭西大洋、五经富、金和、塔头、凤江及揭东霖磐、玉湖,包括丰顺县汤坑等。

宋绍兴十年(1140年),重新设立揭阳县,县治迁至玉窖村(今揭阳榕城)。

至明代,始分海阳县置饶平县、大埔县、澄海县。

至清乾隆三年(1738),分海阳县北部永宁乡丰政都,合揭阳县崇义乡蓝田都、大埔县光德乡清远都,三县之边乡僻都设置丰顺县,丰顺县是从海阳县分出的最后一个县,县治初驻原海阳县地丰政都,故名丰顺县。

民国元年(1912),因与山东省海阳县(今山东省海阳市)同名,更名为潮安县。

解放初定名潮安县(潮州市),1958年11月,划饶平县凤凰镇、大山镇归属潮安县。1991年原省辖市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旧潮州城与郊区分治,郊区另设潮安县,县城设在枫溪镇,同年九月县城迁至县域南部的庵埠镇。

2013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潮安县,设立潮州市潮安区。 潮阳县境内于新石器时代已有部落聚居。春秋战国时,地属岭南百越。秦属南海郡地。汉属南海郡揭阳县地。西晋为揭阳县地;东晋隆安元年(397)始置县于海之北,称潮阳,属义安郡。唐永徽元年(650)并入海阳县;先天元年(712)复置潮阳县,县治设临昆山。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决定迁潮阳县治于新兴乡棉阳(今潮阳市区,旧称棉城镇)。郡、州几度更易,潮阳县都系潮州属县。南宋绍兴二年(1132)再度并入海阳县,十年复置潮阳县。元代属潮州路。明代属潮州府。清代属潮州府。民国时期先后属广东省都督府、巡按使署潮循道、直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公署、东区绥靖委员公署、广东省第五、第六、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2年(1933)划出两英圩及河浦寮等18个乡村置南山移垦委员会(民国24年改称南山管理局,县级)。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20日县城解放(22日,潮阳全境解放),成立潮阳县人民政府,设于一区(附城)。潮阳县先后属潮汕临时专员公署、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潮汕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汕头专区行政专员公署、汕头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汕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7月汕头地区与汕头市合并,潮阳县属汕头市。1985年,全县政区分为2镇24区,下辖316乡12管理区14街道12渔业队。1986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潮阳县撤区置镇建制,全县设25个镇。

1993年4月9日撤县设为潮阳市。

2003年撤市设为汕头市潮阳区 揭阳是粤东古邑,历史悠久,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 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百越地。秦始是平越后,于33年(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阳县,管辖现潮汕、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东晋成帝成和六年(公元331年)揭阳析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以后几经复废,至宋绍兴10年(公元1140年),又设立揭阳县。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市。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国函[l991」84号文)批准揭阳撤县建市(地级)。

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古称潮州三阳。 饶平县,得名于“饶永不瘠,平永不乱”。

商末西周时期,饶平境内已有部落聚居,创造“浮滨型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饶平为百越地。

秦汉时期属南海郡揭阳县。

晋时属义安郡海阳县。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从海阳县析光德的弦歌(清代称元歌)、滦州、清远、太平乡的宣化、信宁及怀德乡的隆眼城、苏湾、秋溪等三乡八都置饶平县,县治为饶城(今三饶镇),总人口92921人,隶属潮州府。

建国后至1991年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地区、汕头市管辖。1991年12月至今归潮州市管辖。

南澳岛:据南澳象山1993的出土的细石器考证,早在8千年前岛上就有人类生活。西汉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南澳始入版图,归南海郡揭阳县管辖。明万历三年(1575年)诏设南澳副总兵,分广东、福建两营。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升设总兵。雍正十年(1732年)设南澳厅。民国元年(1912年)7月改南澳厅为南澳县。1914年10月,全县原由广东、福建分治划归广东省管辖。1927年,县城从深澳移至隆澳(后宅)。1950年2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澳。6月,南澳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14年10月,南澳岛原由广东、福建分治划归广东省管辖,并划入饶平县管辖。 惠来县古为百越之地,秦汉时属南海郡的揭阳、博罗两县辖地。晋咸和六年(331)从南海郡分出地域设立东官郡,在今惠来县西部地区设置海宁县,隶属东官郡。东晋义熙九年(413),又从东官郡折置义安郡(郡治为今潮州市),辖海宁、海阳、潮阳、绥安、义招等县。海宁县历经宋、齐、梁、陈、隋诸朝,至唐武德四年(621)并入潮阳县。五代、宋、元分属潮阳、海丰两县管辖。明嘉靖三年(1524),从潮阳县折出大坭、酉头、惠来三都和隆井都之一半(即赤洲、东陇、后溪洋等7村),从海丰县折出龙溪都(今隆江镇总铺洋以西区域),合置惠来县。因县治设于惠来都,故名。

民国时期,惠来县曾为潮梅、潮汕的辖县。1949年5月20日,惠来县全境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该年8月1日成立惠来县人民政府。1958年1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撤消惠来县建制,原惠来县区域分并于普宁、潮阳县,1961年恢复惠来县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惠来县先后隶属潮汕、粤东、汕头行政区管辖。1983年,地方机构改革后,实行市管县,惠来隶属汕头市。1992年,原汕头地区,分设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惠来归属揭阳市至今。全县现设置14个镇、3个乡、4个农林场,全县乡镇下辖288个村民委员会,552个自然村。 大埔县属山区县,“地无三里坪”,故有“山中山”之称,这里是清代 从福建汀州府、江西赣州府等地迁来的客家人结庐聚居的密集地方。明嘉靖五年(1526年)分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据清乾隆年间通进士杨赞烈《邑名音义考》释:“邑曷为大埔名。盖俗呼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宜瓜果蔬麻者曰埔。埔者俗单俗字。字书尚未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块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其意是以江河两岸冲积的坝地和山地、旱地之广取名。

大埔历史悠久,已先后发现多处属于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和商墓群,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群聚居。县志载:远自夏商周3代,大埔为扬州南裔地,秦汉时属揭阳。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立义招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义招县为万川县。义招、万川县治均设在湖寮(古城)。唐武德四年(621年)万川并入海阳县(今潮安)。此后,历宋元及明前期,均为海阳县光德乡。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立饶平县,大埔为饶平地。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清乾隆三年(1738年)分出白芒畲、箭竹洋、下畲子、塘子腹、风吹[石示]、青麻园等6处新设丰顺县。

1949年解放后,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 1958年撤丰顺县,划潭江、黄金、[阝留]隍、大龙华等4个公社归大埔县;1960年复设丰顺县,上述四个公社归还丰顺。明重置大埔县时县城驻茶阳,1961年春,县治由茶阳迁至湖寮镇五虎山麓,隶属梅州地区,1988年划属梅州市。 普宁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县,初始县衙暂寄于潮阳贵屿民宅;万历十四年(1586年)县治迁于洪阳。

1949年7月1日,普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定县城于流沙。

嘉靖四十二年(1563) 正月,朝廷批准析潮阳县西境洋乌、戎水、黄坑三个都的地域置普宁县。

嘉靖四十三年(1564)三月,总兵俞大猷统官兵6万,与入侵的2万名倭寇于戎水神山沟(今军埠)展开血战。此役杀死和俘倭寇1100多名。嘉靖四十四年(1565)普宁首任知县赵钺到任,县衙暂寄于潮阳县贵屿民舍。

万历三年(1575)知县刘钝于厚屿(今洪阳)营建城垣。

万历十年(1582)苦宁县洋乌、戎水两都划归潮阳县辖。

万历三十八年(1610)冬,知县阮以临主修《普宁县志略》,无刻印,今存抄本。是年,阮以临在县城东郊筑新堰,堤上植柳,后人称为阮堤。

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朱晚、张十一等数百人占领普宁城郊村寨,知县朱统鎙率兵出战,朱统鎙战死,官兵退入城固守。

顺治五年(1648)黄鼎集结贵山都后山村李芳等众夜袭普宁城,清首任知县周一元逃跑。黄鼎等占据普宁城3年。

顺治十二年(1655)九月九日,郑成功部将苏茂、林文灿串兵抵普宁,将城垣拆除,并拆卸官署、学宫的瓦木运往揭阳城固防。

顺治十四年(1657)泗竹埔村塾师吕东阳倡建陂沟水陂,办13乡引水工程。

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二十二日,潮州镇总兵刘进忠反清,派部将刘斌占据普宁城。先后委颜国祥、穆登醴为普宁知县,至康熙十六年六月,刘进忠降清,普宁城复归清廷统治。

康熙二十六年(1687)八月,东华屿寨总陈振仙、陈振玉在洪山顶古寺聚众举事,知县汪溶日请潮州府兵镇压,寺被毁。是年,知县汪镕日主修《普宁县志》,出木刻本,今佚。

雍正十年(1732)六月,广东巡抚杨文乾奉旨批文,将潮阳县戎水都170村、贵山都西半部93村、洋乌都尾段45村划归普宁县辖。

乾隆七年(1742)知县萧麟趾倡建培风塔。

乾隆十年(1745)知县萧麟趾重修《普宁县志》,分10卷,84目。今存1934年再版铅印本。

嘉庆十七年(1812)七月十六日,窖尾村庄阿亲以白莲救名义于铁山聚众举事,白布大旗书“顺天王”三字,后庄阿亲为清军所杀。

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十九日.钦差大臣兼广西巡抚林则徐抱病奉旨往广西赴任,行次普宁,二十二日在普宁城文昌阁病逝。

咸丰四年(1854)三月,大长陇村陈娘康于石港山聚集农民万余人起事。二十二日农军攻潮阳县城西门,四月二日攻城西南。十四日于潮阳县大布乡同清兵开战,杀死惠州协副将膺保、舵浦巡检司巡检章坤,潮州知府吴均败入潮阳城。五月十二日,农军攻克惠来县城,杀知县汤廷英、游击辛鼎甲。六月,协助许阿梅农军围攻普宁县城。五月,北山村许阿梅为首聚集农民万余人起事。农军于六月十六日和二十二日至七月十五日两次围攻普宁县城,十一月在大坝圩打败潮州知府蒋立言官军,蒋立言败后自劾解任。

同治九年(1870)潮州镇总兵方耀奉檄清办积案,追究陈娘康农军杀官陷城事,大长陇村被毁。

同治十年(1871)潮州镇总兵方耀烧毁马院桥村,驱散村民,夺地为自已建府第“德安里”。

光绪十五年(1889)赖焕辰纂《普宁县志》续稿,未印行,今存抄本。

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学改办高等小学堂。县设立学务公所,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六日学务公所改为劝学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县人方瑞鳞、黄绪虞、方次石、方念祖等赴日本留学。

宣统三年(1911)九月二十一日(阳历11月11日),辛亥革命后,革命军光复潮汕,任赵绦云为普宁县民政长。 远古时澄海是一个“海气昏昏水拍天”的海湾,大部分地方处在海域中,后来逐渐冲积浮聚成陆。夏、商、周时属百越之地。秦汉时属南海郡的,揭阳县。晋时属东官郡的海阳县。隋、唐时属潮州(又称义安郡)的义安县(海阳县)。朱宣和三年(1121年)后,澄地分属于潮州辖下的海阳和揭阳两县。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后,澄地分属于潮州府辖下的海阳.揭阳和饶平3县。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澄海县,隶属于潮州府。澄海县辖原海阳县的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都,原揭阳县的鸵江、鳄浦、蓬洲都,以及原饶平县的苏湾都共7个都。县名取”澄靖海氛”之意。治所设于下外莆都的辟望村(即今澄城镇)。

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为根绝闽粤沿海人民与郑成功反清力量的联系,施行靖边海禁政策,强迫沿海人民内徒50里称为“迁界”又俗称“斥地”)。澄海县全境皆被列入“迁界”的范围,先迁去上外莆、中外甫、下外莆和鸵江、鳄浦、蓬洲共6个都,后又再迁去苏湾都,澄海县建制撤销,至康熙八年,才重新恢复澄海县建制,仍归属潮州府管辖。

民国时期澄海县的上属机构名称时常变兔先称潮州安抚使、潮州军务督办、潮梅镇守使,后称东江行政委员公署和第五区(后又称第六、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等。

1949年10月24日澄海解放。10月24日成立澄海县人民政府。1955年3月14日起,根据《宪法》规定,澄海县人民政府改为澄海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9月12日成立澄海县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659年1月24日,澄海县建制撤销(1959年3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县地并入汕头市郊,这是澄海第二次撤销县建制。是年11月13日澄海恢复建制(1960年9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复称澄海县人民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3月25日成立澄海县军事管制委员会;翌年4月5日成立澄海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21日,撤销澄海县革命委员会,恢复澄海县人民政府。

1994年4月18,经国务院批淮,撤销澄海县,设立澄海市(县级),澄海县人民政府改称澄海市人民政府。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澄海上属机构先后有:新中国成立后属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1949年12月3日起属潮汕临时专员公署;1950年2月10日起属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1日起属潮汕区专员公署;1951年7月年属粤东办事处1952年.11月4日起属粤东行署;1956年11月16日起属汕头专员公署;1967年3月22日起属汕头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3月16日起属汕头专区(后改称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1月1日起属汕头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2月起实行市管县,澄海县归汕头管辖;1994年4月18日起,澄海撤县设市,澄海市由汕头市代管。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在丰顺县境内设立了揭阳戍,西汉初改为揭阳县。东晋义熙九年 (413) 废揭阳县,并在今潮州境内设义安郡海阳县。唐朝开元年间,在潮阳郡海阳县境内有永宁乡(即后来的丰政都)、光德乡、崇义乡(即后来的蓝田都)。北宋宣和三年(1121),又于丰顺境内复设揭阳县,史称“复旧县治”,可见秦设揭阳戍确在丰顺境内。《读史方舆纪要》载:“揭阳故城,在县西北,揭岭之南。汉置县,以揭岭为名。”可知古揭阳戍在后来的揭阳的西北,据考证,大约在丰顺马山乡一带。…至南宋绍兴年间,将揭阳县城迁于今揭阳榕城, 从此直至清朝丰顺境内才再有县制。丰政都、清远都、蓝田都的地域,相当于现在的丰顺县。从秦设揭阳戍算起,丰顺县有行政建制的历史至今已超过2200年。现县域主要为清朝从潮州府各县析地而置。

丰顺县南北各地在1912年以前,基本属潮州府(除建桥镇外),其中:

1.源出潮州府海阳县丰政都:今留隍镇、丰良镇、龙岗镇、黄金镇、径门镇、大龙华镇、潘田镇。

2.源出潮州府大埔县清远都白芒社:今潭江镇、砂田镇、小胜镇。

3.源出潮州府揭阳县蓝田都:今汤坑镇、汤南镇、汤西镇、北斗镇、埔寨镇、八乡山等镇。「注:八乡山原属潮州府揭阳县,不属嘉应州长乐县(今梅州市五华县)。」

黄庭坚是黄峭山的后人吗?

赣南支派

赣南客家黄姓(属邵武分支),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黄峭)。黄姓在赣南人数众多。黄姓子孙一代又一代在赣南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用自己的双手为开发赣南、建设赣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间,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历史人物。如明代中叶于都县的黄宏纲,就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又如清朝的黄世成(今信丰县新田乡人)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登二甲进士,一生著述甚丰,被誉为桐城派在江西的代表人物。当代赣南黄姓人物更是群星荟萃。

黄姓是赣南大姓,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大姓。

南康黄姓的根在中原在南康市,黄姓人口5万多,占全市人口的百分之七左右。

查阅有关的资料得知,南康市黄姓分三大世系:一是金华黄庭坚世系;二是邵武黄峭山世系;三是香公后裔黄傲世系。

一些黄姓的谱牒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略定塞北,复思征服岭南,强迫驱使战败六国的士兵、百姓(其中有大批黄姓)约50多万充军南移,分别驻扎在大余岭等南方各地。在这之前,黄姓一宗支的二十三世祖黄渊从河南潢川(今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的古隆集)迁湖北江夏。当时,有一部分住江夏的黄姓也加入了南移行列,其中不少黄姓人移居梅岭(属南野)。这说明在2千多年前,就有一些黄姓人从中原来到了南野(今南康市境内)居住。

唐末已从江北迁福建邵武禾坪的黄锡,生有五子,其中长子叫黄峭山。黄峭山生21个儿子。黄峭山的后裔众多,分布在闽、粤、赣、浙、湘等地,后来又扩展到四川、西南诸省及东南亚各国。黄峭山的17代孙黄伯、黄僚由福建邵武迁广东兴宁一带。现居住在南康市境内的大多数的黄姓都是由广东兴宁、河源、龙川迁入南康的。黄峭山的另一支后裔由湖北徙居金陵(南京),后辗转入居南康。

黄庭坚(其先祖由湖北江夏迁入江西修水)的曾孙黄藻由分宁(修水县)双井村徙遂川县禾源川坳。黄藻11代孙黄文端、黄文宠、黄彦道由遂川迁上犹木砦定居。黄文端的后裔由上犹迁南康北乡土桥牛坪,后迁龙华田头。黄文宠后裔则由上犹木砦迁南康十八塘塘、木山下等地居住。

黄香(居湖北江夏)后裔黄傲,于唐末五代时任通判驻守虔州(今赣州),在后唐同光二年及清泰年间(公元934至936年)隐居信丰。其后裔黄王廷从信丰小河迁入南康,先在赤土居住,后迁至镜坝城埠定居。其后又有黄日辉、黄文勋、黄文孝等从信丰迁入南康的城埠、樟边、蛇背、城区东门坝等地居住。

从上述可知,南康市境内黄姓的根是在中原,绝大多数黄姓是客家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众多的黄姓人在这块土地上自强不息,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奋勇拼搏,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为南康的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闽粤支派

(属邵武分支)宁化客家黄姓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姓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姓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上杭黄姓

(属邵武分支)

上杭黄姓是黄峭山后裔在宋、元、明、明清时期先后从福建宁化、长汀,江西的南丰、石城等地迁徙而来,人口近4万,分居全县各乡镇,由于时代变迁、年代久远。根据1995年版黄佳章主编的《黄氏笔谱》记载:上祖福建邵武市黄峭,第九子黄化、第十二子黄福、第二十子黄井三房之裔孙念一郎(黄天禄)、三二郎、松山先后于南宋、元、明时分别从宁化县石壁村、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江西省樟树市迁来上杭县定居。黄姓现为上杭县第一大姓,近半数是黄天禄一脉。

永定黄姓

永定县抚市镇协兴村久紫冈组。该自然村黄姓开基始祖134世黄志安(黄天禄之孙万四郎次子),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移居虎岗汉洋再转迁久紫冈开基,现已繁衍22代。

永定县凤城镇东坊居委会黄姓是黄天禄之孙黄筠山(号千三郎)从芦丰安乡移迁永定城开基,为永定城区黄氏的开基始祖(永定城关一世)。黄筠山传下第八世黄玉珍字南峰之长子黄予靖(九世),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迁入城关开基,现已繁衍25代28户约150人。

永定县虎岗乡灌洋黄屋,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迁入开基。

永定县虎岗乡虎西村田坑黄屋。该村黄姓开基始祖黄思宝,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0代20余户60余人。

永定县高陂镇坪在村黄屋。该村黄姓开基始祖系黄天禄脉下黄均政后裔,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迁入开基。

永定县湖雷镇罗滩乌石下村。该村黄姓开基始祖系黄天禄脉下黄吉甫后裔,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迁黄坑,再迁下岗背开基,后吉甫传下黄前塘第四子(八世)黄历塘迁乌石下开基,现已繁衍27代50余户200余人。

永定县堂堡乡香溪村上黄、下黄村。该村黄姓开基始祖系黄天禄脉下上杭县第六世黄洪忠,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迁武平县象洞乡,后再迁上杭县安乡(今芦丰乡),又迁上杭寨头鸭妈坑,转迁香溪开基,属黄天禄(第一百三十世)后裔。现已繁衍23代70余户300余人。

永定县城郊乡中坑村坑头黄屋。该村黄姓开基始祖系黄化脉下第七世黄天禄念一郎后裔,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32户138人。

永定县峰市镇黄寨村(即彩霞村)。该村黄姓开始祖系黄化脉下第三世黄文进,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7代143户521人。1999年,因建设棉花滩水电站,移民至城郊乡龙门岗。

永定县大溪乡大溪黄屋坪(含黄屋窠)村。该村黄姓开基始祖系黄化脉下黄氏第一百三十世黄均仲,从湖坑奥杳村迁居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后率子黄仕清迁回永定大溪黄屋坪居住开基,并拓展至黄屋窠。其后裔有从上杭茶地石牌前迁往虎岗。

诏安秀篆支派

秀篆黄氏源于黄夷氏族,赢姓,自陆终公之子南陆公受封黄,以国为姓。兴于夏商周,望于江夏,鼎盛于唐宋。峭山公生廿一子,呤诗作别,居各胜地,我乃峭祖吴氏妣之裔,绵绵如瓜瓞。化公迁于石壁,六传至潜善公生九子,十传至均仲公乃生九子,宋末第九子徙居秀篆,复生九子,开今九房也。开基创业以来,历时六百余年,传二十余代,枝繁叶茂,子孙遍及闽粤台海。

诏安县秀篆镇黄氏家族,主要聚居在焕塘村周边一带,其始祖是黄化公脉下一百三十七世黄镇秀 (按《闽粤谱、客家谱、潮汕谱、秀篆谱》峭山公为黄氏119世),黄镇秀是黄均仲的第九子,均仲公为奥杳小五公之子,妣蔡氏、江氏生九子。自象牙迁居上杭后迁居永安金丰里大溪后居北山。九子各有远志,分别创居各地。其子黄仕清,迁居上杭石牌前,后迁金丰太溪黄屋坪(坝),落居北山。其第九子黄镇秀,于宋末自北山徙居饶平伯嵩岩下村,后徙居篆山,为秀篆开基始祖。娶邹氏,生下九子,开创九大房,今派下昌盛。

黄峭公像[2]

九子黄公祠(黄镇秀及派下九子),又称黄氏家庙,为秀篆黄氏大宗祠。坐落于焕塘村,落成于公元1703年,堂号“燕翼堂”,内供奉:大始祖峭山公、一世秀篆开基祖黄镇秀、二世九兄弟、黄辟山等神主。其派下各房均有私宗,如“功德堂、炽昌堂、盛昌堂、衍庆堂、祖德堂等等”。

如何将全球优势化为本地胜势

第一招:微信上的酒店价格追踪

在到到网组织的网友线下交流中,大家好评度比较高的是微信上“酒店价格追踪”功能。

黄鼎隆介绍,出境旅行中,往往要提前一两个月来规划,而很多国外酒店,像机票、股票一样,价格是波动的。用户可以在到到网酒店页面上扫描微信,然后在微信上追踪酒店每天的价格。如果有大幅度的价格变化,到到网还会给客户提醒。要是觉得价格合适,用户可以在不跳出微信平台的情况下,就把酒店订好。

“以前用户来Web端,如果看到价格不合适,可能就走了。我们相当于失去了这个用户。现在有了‘酒店价格追踪’功能,即使用户在我们网站上没有预订,仍然可以成为我们微信的订阅用户,并且告诉我们,他们对什么酒店是感兴趣的。”黄鼎隆介绍,对这部分在以往接近于要流失的用户,借助新的功能,到到网有很多次机会、不断地跟他们去沟通,最终转化成消费。

据介绍,目前到到网的微信用户数以每天新增2000名的速度增加。而在新用户中,有超过两成是被“酒店价格追踪”功能吸引而来的。

用户在微信上展现了“超出预期”的打开率和活跃度,比如每天都会有几十个用户在微信上直接向到到网咨询旅游相关的问题。

第二招:结构化攻略

攻略是中国旅行者非常本土化的内容分享方式,而“结构化攻略”是到到网又一个为中国定制的功能。

要了解一个目的地,看攻略是个好办法,但有些攻略虽然很好,苦于篇幅太长,读者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在大量非核心信息——比如游记作者的小心情、大感慨——中来挑出关键点。

“读者看一篇攻略游记,最关心三点:在哪玩?在哪住?吃什么?”,黄鼎隆称,为提高用户收纳信息的效率,到到网专门为中国用户开发了“结构化攻略”的功能。

通过结构化攻略,系统将一篇攻略中的最重要的吃住玩信息,与后台数据库的海量信息比对,把识别出的POI信息提取出来,让用户一眼就能看出线路的脉络。同时能方便的显示出价格和点评,用户不仅能看到作者的点评,还有全球旅行者的意见,这让推荐更为客观和全面。

据环球旅讯记者了解,穷游、蚂蜂窝、携程攻略社区、智游啦等UGC旅游攻略社区,为了解决同样的用户痛点,也在做类似的工作:通过数据挖掘,用POI信息点将游记实现结构化。这些竞争对手同样相当重视通过技术来升级自身内容。

“当然这些本土网站或App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是就目前来看,相比到到网,国内同行还没有一个全球化量级的POI来支撑结构化架构,也不能完全满足中国旅行者日益扩大的旅游版图”,黄鼎隆称。

第三招:点评的真实有效性

如果说前两招都是用创新来进攻,那么到第三招,却体现的是稳重保守。看不出什么动作,却是无招胜有招。

当环球旅讯记者问道“面对中国本土化的需求,你们做得最成功的一点是什么?” 时,黄鼎隆的答案很是出人意料:“TripAdvisor最宝贵的是它的数据,我们把TripAdvisor旅游点评的真实有效性,在中国保留住了。这件事是蛮重要的”。

毋须多言大家也能明白,因为投机取巧、急功近利,中国很多点评的生态环境和海外是不太一样的。要保持信息的真实客观性,表面上看不需要做什么,实际上需要很多努力,很多坚守或者拒绝。

被提交到到到网的评论,首先会被与既有的大数据比对,机器算法会将明显偏离的内容识别出来。此后,内容要经过一个30多人团队的人工审核。黄鼎隆称,要坚持内容的品质,就不能追求点评数量,而且还必须付出更高的人力成本。

张宗苍画现在是什么价格

估价43万的张宗苍《雪狮联句图》,以107﹒8万元成交,这是迄今为止公开交易中最贵的一幅张宗苍作品,这说明时下各方书画收藏家对清代宫廷画家的认可。此册是张宗苍画于1734年的十开山水册页,为其专仿“元四家”的重要作品之一,从其画风萧疏清雅来看,应是其入宫前的作品。张宗苍(1686-1756)清代著名画家,字默存,吴县藏书乡人。师承清代娄东画派传人黄鼎。擅长山水画,作品一洗甜熟柔媚之习,苍劲秀雅、韵味隽永,“神气颇觉葱蔚可观”。干隆十六年(l751年),干隆帝南巡,张宗苍献其画册《吴中十六景》,深得干隆帝欣赏。后入画院供奉。因画技出众,屡蒙赏赐,干隆为他的画题御制诗达70余首。著《逃禅阁集》。干隆十六年(1751),皇帝南巡至苏州时,画家张宗苍、徐扬献画,随后二人被召入宫内作画。程十发专题文字。

会宁在清道光年间的战乱是啥情况

道光年间在会宁,除了土匪可能有,其他大规模的军事战争没有。道光年间在西北比较大的用兵是道光元年到道光十年间断断续续的白山派和卓后裔叛乱,但主要都是在新疆被剿灭,并没有东进至兰州、定西、会宁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