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有较特殊的地理环境、独具特色的经济面貌和人文思想,因而也有着不同于其他省区的村居民俗与村落文化。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山东民俗体系的庞大和精神内容的丰富,而且能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山东民俗文化的特点与精髓。
山东村居规划与命名受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及其他人文因素的影响,齐鲁大地村居的位置与命名都有着鲜明的特点,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一地区的居住风俗。
在齐鲁大地省,一般将村落称为“庄”、“村”、“疃”、“楼”等。全省行政村有6万多,自然村落更是接近有11万,总体上说是大聚居,小散居,家里家外。左邻右舍、宅基地挨着宅基地。在鲁北平原、济泰平原、鲁西北平原、鲁西南平原、昌潍平原,村居分布密集,但山区丘陵地带则呈现散居的形态,日照的五莲县山东头村仅有10多户人家,零星分布在5个山头附近,鸡犬不能相闻。相反,但是仅仅距离该村3公里的叩官村,因地处五莲山间平原地带,土壤肥沃,有人员聚集的几个大村落。因此,地处沂蒙山区的临朐县嵩山乡有首民谣为:
有女别嫁南山郎,石头屋来石头墙。满山石头不打粮,拖儿带女去逃荒。不如嫁个山外郎,省得天天爬山冈。地里打粮家富有,一去三年不想娘。
就村落规模而言,可有大、中、小之别。较大村落民户数量可达上千人,如此较大村落各县市都有几个,如巨野的大义镇、济南的仲宫镇、莱州市西由镇,几个自然村相连接,形成东西十里长街的宏伟规模。昌邑市很早就有句顺口溜:“昌邑三大村,金太、饮马、李戈庄。”这些大村,或处肥沃平原,或处交通要道(一般是指临近国道),除经营农业以外,还兼营具有一定特色的手工业或饮食服务业,对于当地的经济、文化和民风民俗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但不论是大村,还是小村,其布局在1949年前后都发生过较大变化。1949年前,村落规划较为零乱,大村的街道狭窄而弯曲,村中小巷(俗称“里”)显得压抑。至于小村居,则街不成街,巷不成巷,几乎没有什么规划可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规划被纳入村落建设之中,大多数村落街道平直宽广。在山东,村内主干街道被称为“街”、“街道”、“大街”,而将里弄称为“巷”、“巷子”、“里、唤道“弄”“弄子”、“箭地”等。在村落规划上,村址一般选在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上,很少将村址选在南高北低的地方,这种选择不仅符合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而且体现了以南向为贵的民俗文化。
重视传统习惯和自然理念在规划村落时,山东人极为讲究雨水的流向。一般认为流村南而不流村北,流村东而不流村西,环绕村子流淌而不直接泄出村庄则为最好。这种古老认识,是出自阴阳家所谓的“水随人走”理念,也是讲究“水能聚财”
集会场所、学校、祠堂、墓地、庙宇等公共设施,也是村居规划的关键要点。在过去,几乎村村有关帝庙、土地庙或其他有关宗教信仰的建筑物。这些宗教性设施不仅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使人们形成了在此聚会的习惯,即便是新中国成立后这类神庙已不存在,但在旧址处聚堆闲聊的习惯仍被保留了下来,并称之为“站庙台子”。村落房屋绝大多数为坐北向南,以抗御严寒和取向阳之意,但也有特殊情况。在长岛,由于地狭人稠,房屋排列极不规则,一般仅讲究背山面海,不讲究房屋向口,村子沿海岸规划发展为一条线式。有些村落,则因为特殊的经济原因而形成房屋的不同朝向。如有交通要道穿过的村庄,路旁房屋为了生意兴隆,夹道而建,朝向相对,已抛弃“向阳人家春常在”的概念。
奇特的村居布局聊城阳谷县大、小迷魂阵村有着奇特的村居布局。这两个村过去有着相同的布局,现在,大迷魂阵村屡经改建已失去原有风格,小迷魂阵村呈现半月形的分布。生人进入小迷魂阵村,其方向感和时间感极易产生错觉。此村由东西并列两部分组成,东半部分叫“前迷魂阵”,西半部分被称为“后迷魂阵”。进入前迷魂阵时,多感到后迷魂阵在北面;进入后迷魂阵时,又感到前迷魂阵在北面。若沿着村内狭窄而弯曲的街道和小巷行走,又会感到方向随时都在变,以至于分不清东西南北,这种感觉就和济南怪坡一样,明明是在上坡,实际是下坡,明明在下坡却实际在爬上坡。在小迷魂阵村里,若以太阳位置测定时间,则往往要差几个小时。在前迷魂阵,太阳已正午,而实际为上午10点不到;若在后迷魂阵,太阳已平息,然而刚到12点。因此,对小迷魂阵村,有歌谣道:
进了迷魂阵,状元也难认。东西南北中,到处是胡同。好像把磨推,老路到点灯。
阳谷迷魂阵村的这种特点,是由于房屋排列所造成的。因为小迷魂阵村居农房分布呈半月形的特点,村中两条主要街道,呈弧形走向由东北而趋向西北,房屋按街道走向建筑,本来即无固定方位,然而却被统称为“北屋”,极易导致人们方向感和时间感的错位。至于其中原因,至今仍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据小迷魂阵村的传说,战国时,鬼谷子曾在此地教授孙膑、庞涓阵法,迷魂阵村的建筑是按照鬼谷子的布阵得来。
济宁微山湖、泰安东平湖上的水上渔村,虽是一种散居形式,但也有一定的规划布局。世代生活在这些湖泊中的渔民,以船为家,大船二三丈,小的不足六七尺,船上载有全部家当和人口,船到哪儿,就在哪儿安家,因而这种船被称为“连家船”。每到夜晚来临,附近的连家船便会驶到一处,船船相连,相聚而泊,形成了独特的水上村落,称为“帮”。各“帮”的大小不一,少者十几条船、几十条船,多者上百条船。白天,一个“帮”在较为固定的湖区捕鱼,傍晚,则停泊在一起晚炊,虽游猎湖中,却每日都必定聚而成“帮”。“帮”的组合以传统捕鱼方式和工具不同划分,使用拖网捕鱼者叫“网帮”,是较富有者;下钩捕鱼而组成的船帮叫“箔帮”,又称“枪帮”,因为这类渔民春、夏、秋三季下箱捕鱼,冬季封湖后则以枪猎野鸭糊口,是船帮中较为穷者。过去最穷的船帮叫“罱帮”(罱是一种简陋的渔网),收获较少,生活艰难。解放后,为改变湖上渔民居住无着的状况,修建了被称为“庄台”的湖中岛,渔民在岛上建造房舍,逐渐定居。不过,有的渔村虽有“庄台”,但困于捕鱼不便仍在捕鱼季节保留着白天游荡湖中,夜晚聚船而居的习俗。
具有山东“土味”的村落名称村落命名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同样呈现着百花齐放的状态。在命名因素上,首推以村庄建立之时的宗族姓氏为号。如刘家庄、党家庄、张家村、李家店、王刘庄、于家屯、陆那里、周楼、王占、黄张、赵家瞳等等。从命名就可以看出,这些村庄的第一批居住者和建设者,当为刘、党、张、李、王、于、陆等姓氏。在实际中,这些最早的拓荒者在后来延续中中断了自己的历史,但村名仍被继承了下来,比如山东菏泽高新区的万福街道办的丁庄,很显然第一批定居者姓丁,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对该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所以丁姓很少了,目前已马姓为主。
以地理环境作为村名的现象也较普遍,且能更直接地表明村庄的某些特点。如孙家洼、蛤蟆屯、唐家涝、张家泊等,表明了这些村庄所处地势低洼。相反,锅匡、早坡等村名,则形象地反映这村庄自然环境较为干旱。而孙家河口、小河沟、沙窝、口子、田家圈、椅子圈、后沟、前河湾、黑石嘴、李家山东、徐家山前、高家山埠、山后邹家、鹰口王家、俗崮、香角石等,则直接说明了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山、是水,还是河、是滩等。
村名打下拓荒者创业功绩的现象,在有些称谓上更明显。如有的村名被叫做“刘家屋子”、“徐家窝棚”、“张家涝洼”等。可见,这些拓荒者刚来之际,面对他们的不仅是贫瘠的荒山野洼,而且是人力稀少单门独户。
将有些有特殊意义的永久性建筑作为村庄名称的现象也很普遍。如三里桥、袁桥、武胜桥、南桥、高家桥、李家桥东等,则是以桥为名。而金堤、固堤、堤上、堤下、王干坝、东河坝等,则是以堤坝为号。有些村庄因为旧时有楼式建筑而轰动周边,于是出现了以楼名村的现象,如何楼、周楼、杨楼、前楼、后楼、四牌楼、五里楼等。伴随着交通的兴起和发达,出现了与交通有关的村名。在古代,多与驿站有关,于是有黄山馆、东渡口驿、饮马店、二十里铺等。在近代,铁路旁则有蔡站、173站、潍东站等新村名,公路旁则有交通村、十字路、大弯道等新庄号。有的村庄则以较有特色的植物为名。如周花园、老槐树底、大柳树头等村名显得古朴浑厚,而芙蓉村、荷花湾、牡丹洼等村名又显得祥和宜人。而梨园、枣庄、柿庄、西栗庄等,又让人联想那果实满枝的片片果园。有的村庄则以村民的某些职业特色取名,让人感到特别亲切。如油坊、香坊、孙家纸坊、打席张、豆腐张、缸儿姚家、鹑鸽李、三里窑、孙家烧、打驴蹄张家、于家船坊、东车庄、西石场、南瓦庄、北木村等,则昭示着这些村庄过去曾有过荣耀乡里的手艺工场。
有些村庄的名称,则出于历史大事或名人。高密县郑公村因东汉末年出现过著名经学家郑玄而得名,寿光县古王堡村因有先夏城堡遗址而为号,济南市中区殷家林村因村里有殷士瞻的墓而闻名,有的村还将此作为一种荣耀,如鄄城县旧城村村名的来历为:“春秋时此地系卫国鄄邑,鲁庄公十四年单伯会诸侯于此。曾为充州、濮州、鄄城县、鄄城国、濮阳国故地原址。明景泰三年因河患濮州治所迁于王村,故城址遂称旧城。”如此历史光辉点为这些村落增加了无限光彩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