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姓名 正文

康姓女孩名字甜美(康姓女孩名字大气)

段屋乡地处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东北部,位于梅江河南岸,东与宽田接壤,南和梓山相邻,西靠岭背,北与车溪隔河相望。

该乡交通便利,区域位置明显,仙澄公路穿境而过,距县城33公里,323国道11公里,至赣龙铁路黄麟站12公里。全乡土地资源丰富,低丘陵土地多,土质以红色壤土为主,土层深厚1米以上,土质肥沃,富含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各种微量元素,无各种污染源。发展果业、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是中科院认定的农业综合开发适宜区。全乡矿产资源丰富,富有瓷土、煤炭、粘土、石灰石,锰铁矿等资源。人文环境优越,客家风情浓厚,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是一块投资兴业的风水宝地。

于都县段屋乡的地名故事

上塘、围上、胜利、高丰、严岗。解放前夕属敦孝乡梓山区梓山乡山塘公社,直到1978年后划入段屋公社。寒信、大屋、枫树。解放初期属宽田区宽田公社,1978年后划入为段屋公社。1958年称段屋大队,1968年杜田、段屋、康梁并入车头公社,为段屋大队。1997年,辖上塘、围上、胜利、高丰、严岗、杜田、段屋、康梁11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段屋圩。1984年析置段屋乡。

第一节 康梁村

康梁村位于段屋乡西部,境内多山丘和黄泥岗板,地势较平缓。以康梁屋(康氏和梁氏同时从遂川迁入开居,称康梁屋)命名。解放前夕属梓山去敦孝乡,解放初属宽田区段屋乡,1958年属段屋公社称康梁大队。1968年并入段屋大队属车头公社(1983年更名为车溪公社),1972年从段屋大队分设康梁大队。1984年属段屋乡,改称康梁村。

康梁村兴庙会。传说农历三月三日是玄天祖师的华诞。玄天祖师原系玉虚宫神仙,他左脚踏龟右脚踏蛇,神通广大,威风八面,赐福于民,法力无边。康梁村三月三庙会活动从农历二月二十八开始,到三月五日结束,康梁两姓各做三天四夜的香火道场,并请戏班演戏。庙会期间家家宾客满座,热闹非凡。庙会有轮流接送玄天祖师的习俗,康姓(梁姓)接,梁姓(康姓)送。还有杨公元帅、龚公侯王、杨太真仙三位福神,一起坐轿从康屋祠堂接送到梁屋祠堂,或从梁屋祠堂接送到康梁祠堂供奉,这是整个庙会最热闹的高潮。庙会的庆祝活动持续七天八夜,除做香火道场、演戏外,还多处放电影,大多是信众奉的。期间日夜鼓乐喧天,喜炮长鸣,人声沸腾,香火不断。香火道场高潮迭起,有摆八仙、祭祀、祈福、上文书、祝寿、摊天桥、过火焰山、送河灯、送路烛等。尤其《祝寿》最为红火,要把最宝贵的金银珠宝、百元大钞献在玄天祖师神像前祝寿,以求村民们年年平安吉祥、多财多福。期间男女老少一律吃素斋戒,并从二月二十五起家家大搞卫生,所有用物包括门窗都要洗干净。

于都县段屋乡的地名故事

第二节 中央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部旧址

中央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部旧址,位于段屋乡围上村东南面约1华里铜锣湾。旧址由鸣榜公祠何刘氏宗祠组成。鸣榜公祠建于清末民国初,坐东朝西、土木结构,悬山顶、十字厅、左右有厢房,面宽25.55米,进深14.45米,高7米,总面积369.2平方米。刘氏宗祠在鸣榜公祠右侧约150米处,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坐东朝西、土木结构、悬山顶、面宽16.05米、进深18.35米、高5米,总面积294.52平方米。

1934年10月8日,中央红军第一军团、二师从兴国竹坝、洪门开始向集中地与移动,于11日到达于都县东北的段屋、宽田地区。红十五师从石城出发,于12日到达集中地域,全军团在这一带集结休整补充,接收了江西补充第三团和于都补充第八团兵员。军团部驻扎在段屋乡铜锣湾鸣榜公祠和刘氏宗祠,休整期间,军团部还在刘氏宗祠召开了排长以上干部会议,进行了思想动员、部署战略转移的具体事项,同时对武器弹药、粮食进行了补充。10月16日傍晚到18日傍晚,红一团军部及其部分队伍,由段屋乡铜锣湾出发,经梓山镇山峰坝、花桥等渡口过于都河,踏上长征之途。2004年9月列县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列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节 上塘村

上塘村位于段屋乡东南部,四面高山,中部丘陵系半山区半去丘陵地带。以驻地上塘井命名。解放前夕属梓山区敦孝乡,解放初属宽田区寒信乡,1953年8月属上塘乡,1958年属段屋公社称上塘大队,1968年属车头公社(1983年更名为车溪公社),1984年改称上塘村属段屋乡。

民国时期以前,曾经有艺人到段屋地区表演“蚊帐戏”。1978年春,上塘大队塘背生产队肖秋林创办“蚊帐戏”。1979年-1985年,每年县里调该剧团表演一次,1985年赣南电视转播台、江西电视台邀请拍摄了《盲人诉苦》等剧照。本剧自编自演,宣传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化养猪养鹅。喇叭、笛子、二胡、京胡、三弦秦琴、锣鼓全堂一人操作。省、地、县新闻记者曾采访表演人。1985年赣南日报记者前来采访后,在该报以《一人挑的剧团》为题作了报道。剧团特点:吹、打、唱、念、拉、弹、表演均由一人同时操作。表演节目:《西游记》、《卖花记》、《桂花记》、《秦香莲》、《四姐下凡》、《刘备招亲》、《黄鹤楼》、《洛阳桥》等三十多个节目。表演条件:只要二条板凳、一块门板,不要戏台。报酬:每天5-10元。演出地点:宁都、会场、瑞金、赣县、崇义、安远、赣州等地。群众喜爱:1985年预收订金已安排到1986年,每场时间3至4小时,订金2至5元。

于都县段屋乡的地名故事

第四节 枫树村“天伦堂”

枫树村位于段屋乡东部,东凭石公嶂属山区兼丘陵,西北为丘陵,地势较平缓。解放前夕属梓山去敦孝乡,解放初属宽田区寒信乡,1958年属段屋公社称枫树大队,1968年并入上塘大队属车头公社(1983年更名为车溪公社),1979年从上塘大队分设枫树大队属车头公社,1984年改称枫树村属段屋乡。

明末清初,枫树村大屋肖氏祠堂办了一所私立学校,先生姓李,外乡人。李先生多年没有回家,也没有书信来往,不知家庭变故。一天,李先生的儿子逃难来到祠堂,想与先生认亲,先生见少年落难怕丢面子,不肯与其相认。此时,在学校负责的肖公(名励我,字可奖)见状就收留了这位少年,并安排他在学校念书。李少年天资聪慧,悟性极高,几年后学成上京殿试,获进士及第,并在京城做了大官。李进士做官后,不忘肖公恩情,修书邀请肖公进京做客。肖公接到书信后,连夜启程赶往京城。不日,肖公到了京城,李进士亲自带队在城外迎接,回府把肖公敬为上宾,一有时间就陪伴左右,山珍海味,美酒佳肴,天天招待。过了一段时间,肖公要回家了,李进士极力挽留,肖公却执意要回。最后,李进士只好让其回家。临行,李进士准备了许多金银财宝,送给肖公,肖公不受。李进士没有办法,问肖公有没有什么属意的,肖公说:家族正在做祠堂,只要写几个字给我即可。李进士请示皇上恩准,书写“天伦堂”几字。肖公拿回题字制匾挂在刚竣工的寿山公祠内,视为珍宝,并在门前立有桅杆石(又名下马石),意为:武官要下马,文官要下轿。

第五节 水府庙

水府庙座落在青山绿水间,建筑讲究、庙宇轩昂,成为绚丽寒信峡的点睛之笔。坐山观水,让人驻足揽胜;美丽神奇的传说和庙会文化,让人流连忘返。居住在寒信峡的几百户人家、几千名民众,每年要举行六次水府庙会:正月初一抬着菩萨去“出行”;正月初十由“十老子”作头的“禳灯”;元宵节前后“送邪气”的“送船”;五月初六温公生日“禳神”;五月“朝仙”;七月二十四日水府庙“庙会日”。每年七月二十四日,十里八乡几个县乃至于外省不少人都会来参加庙会活动,从大清早开始,便有人源源不断从四面八方拿着鸡、鸭、鹅到水府庙里宰杀、点香燃烛、鸣喜炮祭水府菩萨;寒信河里,船来船往,水府庙外,人山人海,成为一道人气旺。山水美且有动感的风景,水府庙内,水泄不通。不仅本地人拿着鸡、鸭、鹅到水府庙里宰杀,而且,不少外地人,甚至外省人也提着鸡、鸭、鹅到水府庙里宰杀。为方便外地人,每年七月二十四日寒信都会安排好几个人员在水府庙里烧水,方便外地人给鸡、鸭、鹅拔毛、清除内脏。这一天是寒信峡人气最旺的一天,寒信人的亲朋好友都在各自家中吃住,那些跟寒信人不是亲戚朋友的人士,便安排在跟水府庙相邻的寿六公祠堂和玉新公祠堂用餐,这两个祠堂可同时摆七十桌,每年的七月二十四日都有二百多桌,一餐要翻三、四次台,一顿饭要开一、两个时辰。水府庙会成了热闹、欢乐、友爱、喜庆丰收、联络感情的平台。

于都县段屋乡的地名故事

第六节 寒信古村

寒信村,离县城东北面30公里,是一座具有千年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古村。关于寒信村名字的由来,与历史上忠勇双全的韩信将军有关。

岸边榕树逶迤,樟香四溢,风光旖旎。迢迢梅江突遇两山夹峙,壁立万仞。雄峻、巍峨的军山、旗山,一如将军挺立,一如旌旗招展,夹持着滔滔奔涌的江水轰然东去。人们不禁思忖:如此险要之地,除非韩信将军把守,方能保吾境之平安也!韩信峡遂叫了开来,峡下之深潭也相应取名韩信潭。

持这一说法的人,依据的是清同治十三年版《雩都县志》中的雩都县地图,图中赫然标有“韩信峡”三字,可是,翻遍全书,再也找不出第二处“韩信峡”之类的文字了。其余,都标之以“寒信峡”三字。《雩都县志·山川》中关于“寒信峡”有这样的记载:“寒信峡,县东北六十里。峭壁巉岩,夹峙两边,汉水(注:即今梅水)泻出其中,每于岁暮,峡中先寒,因以为名。”信,即讯。于是,寒信之名便有了令人信服的解释。每年年底,这峡中最先变冷,发出天寒的讯号,于是得“寒讯峡“、“寒信峡“之名。

还有一个最吸引人的版本。这与杨公谶语有关。

据考证,一千多年前的杨筠松,主要活动足迹是以赣县、于都、宁都一带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寒信是从赣县(赣州当时叫赣县)逆水而上去以上几县必经的码头驿站,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频繁地活动于这几个县的杨公确实是与寒信有不解之缘。

寒信人最引以骄傲的还是风水宗师杨公在这儿留下的传奇故事和风水遗迹。村人至今还留有传说和杨公生平有关的屙屎石、鸡公石、棺材石。杨公弥留之际口授的“头顶八字水,脚踩寒信嶂,谁人葬得中,代代出宰相”的谶语,至今还像谜一样吸引着海内外堪舆人士,他们千里迢迢络绎不绝地来寒信寻觅宝地。

第七节 寒信名胜

双狮送仙:在寒信大桥上游的梅江临水岸边,有一黑色石头,很像两个下山狮子。该石头原本不是黑色的,只因地理宗师杨救贫(人们称之“救贫仙师”)在这块石头上解了大便后就离开了人世,该石头也因救贫仙师在此解了一次大便,就变成了黑色。于是,有人称之双狮石,有人称之屙屎石,也有人称之双狮送仙。  

观音坐莲:在寒信峡东边,现宽田乡马头村上迳境地,有一座特别的山,其型状非常象一尊坐着的观音菩萨,除座位“底座”与其它山脚相连,整个山体是完全独立的,而它的周围却山峦叠嶂,周围山峦的结构形状非常象一朵开放着的艳丽莲花。以前,当地人称那个“观音菩萨”山为石公嶂。后来,地理宗师杨救贫路过此地,告诉当地人,那是“观音坐莲”型。现在,有人称之“观音坐莲”,也还有人称之石公嶂。

银沙预丰:在寒信峡上游,一条小河与梅江汇合处,也是杨救贫墓碑所立之处,有一个小沙滩,据传,这是一个能预告当地农业丰收不丰收的沙滩。 

仙人留言:在寒信村猪婆坑一条横排路上方2米左右的一石壁上,有一首让人难以认识的诗文,该文字就象蚯蚓爬过留下的行迹,当地人称其“仙人造字”。公元2001年当地人在仙人造“字”的下方,横排路上方的石壁上深深地刻下了“仙界”二字,至今清晰可见。横排路下是一条小溪,处在“仙界”二字下方有一个水潭。

于都县段屋乡的地名故事

回龙接官:“回龙接官”,是三个相距很近,意义相似的三个景点:回龙寺、码头、接官厅。在村头古榕下有一座特殊的社公庙,庙依树而建,庙高二米左右,瓦面是十三勾半,寒信人称其“回龙寺”。在离“回龙寺”不远的两棵绿阴参天的古榕下,有一个十三级半的码头。寒信人在外地偶遇往往以是否知晓这两个十三个半来验证同乡。上了码头与“回龙寺”相距几米处有一个“接官厅”。 

金鸡饮水:在寒信大桥上游,“双狮送仙”斜对面的梅江临水岸边,有一块浅黄色石头,很象一个缺头的大公鸡,当地人称之“金鸡饮水”,也有人称之“鸡公石”。这块“鸡公石”原本并不缺头,是一个完美的大公鸡,只因地理仙师杨救贫让“鸡”饮水时被人发现而被“破坏”。

双樟相爱:有人说,寒信是榕树的故乡,从前,数不清的榕树把村子全然掩蔽。如今,村子里还有29株古榕,好些榕树的华盖有几百平方米。沿河的榕树,几乎枝叶相接。然而,在逶迤的榕树丛中却有一对“夫妻樟”夹在其中,裸露而发达的根系彼此生长于对方体内,两根树干几乎平衡直上,“相亲相爱”又独立生长着,两樟枝叶互相伸入其间,相拥相抱。

第八节 药口坝

药口坝是个古名,又叫跃口。杨救贫之前这里还有另一个名字:芒滕坝,包含现车溪乡河边、宽田乡杨公坝、段屋乡寒信嶂一带。药口之盛名,缘于堪舆大师杨救贫。杨救贫一生大多活动在虔州、虔化(今宁都县)、赣县(杨仙岭)、于都(寒信峡、梅窖三僚)一带。

关于杨救贫的传说甚多,如十八滩、杨仙岭的来历,虔州城“六街“、二十四井的布局,卢光稠下毒药、杨救贫死于药口等等。在寒信流传最多的是杨救贫移山成峡、临死前在寒信授物与徒及药口毒发身亡的故事。

传说,杨救贫初到这里时,见这里水面宽敞如洋,是个可建府城的风水宝地,便用赶山鞭把旗形山和将军山(因山上有永灵山庵堂,又名庵背山)驱动,欲使之合拢,堵塞水流,令梅江改道,不想时值拂晓时分,一早起妇女见山在移动,惊呼起来,山蓦然而止,遂成了两山夹峙之状,这便是寒山峡了。这个传说,与赣州十八滩、赣县三溪寨九坳传说如出一辙,既表征了赣南文化的同宗性,也显示了其背后所蕴藉的一种特别的恋乡情结。

另一则传说则是,杨救贫为卢光稠卜得“风水宝地“后,卢担心杨为别人再卜佳地,遂于一日宴请杨,杨虽然对卢有所防范,但终究没有看透卢在阴阳酒壶中做的手脚步,眼见得卢从中斟酒饮了,便放心饮了卢预先置于其中的慢性毒酒。宴毕,卢匆匆离城,携身边徒弟曾文灿(另一位于都籍徒弟刘江东)溯贡水、梅江,沿江边山道惶惶奔逃,欲往宁都金精山居住的另一弟子廖禹处去。不想,走到寒信峡,毒性发作,肚疼难忍,杨心知命不久矣。

传说,待杨救贫走到寒信峡前梅江的另一渡口,此处江水陡转,暗流湍急,河面狭窄,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开阔的沙坝,形势险要。杨救贫立于岸畔,忍着痛苦,问徒弟:此为何处?徒弟告之:药口。杨苦叹:完了,药已到口,我命休矣!

第九节 寒信峡

寒信峡位于于都县城东北三十公里处,峡成北南走向,东面的庵背山与西边的车头嶂夹峙两边,峭壁悬崖,形成峡谷,梅水泻出其中,“每于岁暮,峡中先寒”,因以为名。寒信峡全长约五公里, 上头(即梅江流入口) 的东面为宽田乡的杨公坝(今杨公村),西边为车溪乡的黄沙(今河边村);下头(即梅江出口) 的东面为段屋乡的寒信村以及梅江绕湾处的龙溪坝(今含枫树、上塘二村),西边为车溪乡的铜锣形(今属同辉村)。寒信峡周边涉及三个乡6个村,13200人,全属客家人。

寒信峡,明清时期为雩都北乡(黄金乡)崇贤里。1935年 推行保甲制度, 1943年,寒信峡为大同乡、文明乡。苏区时期,寒信峡属瑞西县寨面区。解放初,废除保甲制,设区乡制,寒信峡为宽田区。1972年设公社,寒信峡属车头、宽田二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寒信峡属段屋乡、车溪乡、宽田乡。

寒信峡属丘陵低山地形,四周群山环抱,西边为于山山脉从宁都、兴国而来,在于都葛坳、银坑入县,向西南方向伸展至车溪境内的车头嶂,海拔522米,东西走向,自寒信峡起,嶂势横展,逼近江滨。东边为武夷山余脉从瑞金西部延伸至宽田、段屋,傍梅水的庵背山,海拔475米,因山上有庵,故名。梅水(古称汉水)源出宁都县肖田乡王陂障,从瑞金过境入县,流经曲洋、汾坑、仙下由北向南流入寒信峡,梅水在峡内蜿蜒前行,出峡口豁然开阔,傍着寒信村、龙溪坝绕了一个大湾向西淌流而去,经段屋、车溪、岭背、贡江等乡镇,在龙石嘴注入贡江。

风景如画。寒信峡有着秀美的风光和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寒信峡溪萧氏族谱》和《龙溪萧氏族谱》中这样记载着寒信峡的独特景象 ——峡溪古八景:“双峡云过、横江练净、庵山密树、龙坝断烟、过龙摇石、砥水浮洲、车嶂朝岚、石峰晓照”;龙溪古八景:“金星护座、玉屏列槛、塔峰擎天、阁阴拔地、二水襟带、四洲迥兰、玉泉古寺、瑶金仙山”。今融入杨公文化、客家文化的人文景观又添“寒信峡新十景”,谓之:“双狮送仙、金鸡饮水、银沙预丰、仙人留言、观音坐莲、双樟相爱、迴龙接官(迴龙祠一景,接官厅一景)、水府永旺”。2007年,寒信峡被江西省评为“生态最美乡村”、获赣州市“最佳自然风光奖”。

于都县段屋乡的地名故事

《江西通志》载“杨筠松卒于药口(跃口)其徒曾文辿即于坝上择地葬之,因名杨公坝”,《管氏族谱》也载:“筠松杨公实卒于此,称此地曰“杨公坝”,盖地以人传也”。尚留存明清二块杨筠松墓照碑(今存于都县博物馆),寒信峡还流传着种种有关杨救贫的传说故事,也给风水文化带来了种种谜团,其中,“生死之谜”“板凳定向之谜”“偈语之谜” 成为后来杨公风水文化研究探讨的永久课题。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地理名家、风水大师,来到这里,探求谜底。

寒信峡是客家人栖息繁衍的故土家园。古时,梅江是当时连接于都、瑞金、兴国、宁都、石城、会昌六县的重要黄金水道。寒信峡在梅水航道中以其地势险要,成为整个航路中的一个重要码头。寒信峡在水上运输繁忙中也繁荣起来,寒信峡的客家建筑、民俗民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寒信峡人世代崇文重教、文风昌盛,正如寒信峡溪萧氏清乾隆三年谱序中所载:“人文鹊起、科甲蝉联为于邑之旺族”,在清末明初创办的“尚志小学”“育英小学”成为当时响誉周边县、乡的学校,不少外县、外乡学子来校就读,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寒信峡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世代吃苦耐劳、勤劳发奋、聪明才智的客家先人,至今还流传许多客家先人的故事传说。

苏区时期,寒信峡是于都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苏区的大后方,为苏区的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自1926年成为农民组织“三点会”的根据地,首先在寒信峡掀起了农民运动,1932年后成立了中共党支部,建立了乡苏维埃政府,在党组织和苏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扩红、支前工作。1934年10月底,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区委划归瑞西县委管辖,继续坚持斗争,直到1935年仲春区委被国民党军“剿垮”,当时的区委书记牺牲,区、乡苏政府解体。为了革命,寒信峡牺牲很大,有记载的烈士就达173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寒信峡也积极支持抗日,1939年,八十一军后方医院从赣州搬迁至寒信村驻扎一年有余,尚存伤折士兵墓地一块。随后不久,赣州劳作师范迁移到寒信村办学,也历时年余,成为抗日大后方。在寒信峡至今还可看到许多红色遗迹和听到许多苏区时期的故事,特别1934年10月红一军团从这里集结出发,寒信峡成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

第十节 老虎跳墙

据传,在很久以前,石下村庄岭岗上藏着一只凶猛的老虎,白天躺在树林丛中,一到黄昏后便窜出来袭击来往行人,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在虎口下无辜丧生。因此,这带的人们谈虎色变,个个对它恨之入骨,都想除掉这地方大害。然而,多少年过去了,一个个出去打虎的英雄壮士都一直不见回来。人们的脸上笼罩着一片阴云,纷纷祈求神明开恩,保佑乡民平安无事。乡亲们虔诚的心感动了神灵,后来天上玉皇大帝派了雷公电母下凡了解真情,协助除害。

在一天,乌云翻滚、雷电大作时,那只凶恶的老虎,被晴天霹雳震得晕头转向。这时,雷公电母代天行道,对准老虎的左眼一声闪电雷鸣,老虎左眼鲜血直流,被雷击瞎。这时老虎发出震天动地的吼叫,跳跃起来,正要准备跃过梅江河边岸上这座小山岗,向梅江北岸逃走时,只听见轰隆一声巨响,小山岗顿时劈了一半。而那只老虎则脑浆迸裂,瘫到在山岗前,它身边陷下了一个深窝,左右留下两个深坑.....

第二天,人们惊奇地发现,在一堵刀削似的矮墙前不远,老虎变成了个虎形山岗,左右分列着老虎的前爪,中间留下一个深窝,窝前左右的两个深坑已经变成了一清一浊的两口小池塘。

据说,那清浊紧靠的两口小池塘,就是老虎的双眼。清水塘是老虎没有伤残的那只右睛,无论是刮风下雨,池塘之水依然清澈如故。老虎那只被雷击瞎的左眼,则变成了一口终年浑浊不清的池塘,而且不管风和日丽,春夏秋冬,池塘水终日浑浊不清。更有趣的是,清水塘中养的鱼都是味道咸,而浊水塘养的鱼,则味道更为鲜嫩甜美。

被制服的"老虎"已乖乖留在这里,前面是它一堵永远跳不过的墙。后来人们便称叫这地方为"老虎跳墙"。(段德山)

于都县段屋乡的地名故事

第十一节 段屋圩

段屋圩,位于江西省于都县段屋乡梅江南岸,与车溪相望,自明朝建圩至今有五百余年历史(周边乡村中,明代建圩的还有寒信、朱坑、潭头、宽田,清朝建圩的有岭背、车溪、梓山、黄龙等)。段屋圩原圩址在今圩西约1华里的长龙坝河边(至今还有遗址),以地形长且象龙而命为长龙圩,后叫长隆圩,隆即盛大、兴旺之意。因地势低洼易涝无法交易,后来街道迁建在一小山坡上,拾级而上,坡下有古戏台。初期店铺十余间(横街店铺8间、鸡行上店铺6间),均为段氏子璋公后裔明初从车溪徙居段屋后所建。老戏台以上原是一个丘陵山坡,山坡上是富户"方十万"茂盛的油茶林。历经岁月,"方十万"后裔与段氏关系甚密,便将此油茶山赠予段氏,从此该山坡归段姓所有。清朝中叶至1949年解放时,段氏从戏台左、右两边逐渐向山坡上扩建商店24家,共有店铺38家,以后街市逐步扩大。在以水上交通为主的历史长河中,当地盛产石灰、煤炭,都由长隆圩渡口用木帆船水运远销,上至宁都、石城,下至赣州、吉安各地。此影响日渐月染、电照风行。与段屋毗邻的车溪、宽田、黄麟、梓山、岭背的乡民,每逢农历三、六、九当圩都相逢这里贸易交流,人声鼎沸、比肩继踵、热闹非凡。特别是竹木行、牛猪行交易空前,甚为繁华。圩中古戏台每逢重大节日、财神庙会时,吸引着成千上万人观演。

段氏家族在长隆圩市场贸易中,诚实守信,文明经商,买卖公平,从不欺行霸市。并且人们在这集市贸易中,人身和财产安全都能得到段氏家族的庇护,这便赢得了周围乡邻众亲好评。尤其在清乾隆年代,当地段彩、段廷遴两人先后考取进士,段氏在长隆圩影响更大。《于都县志》同治版中城池志圩市一节记载,那时"长隆圩"为"段屋圩",是全县十大圩镇之一,也是全县唯一以姓氏命名的圩镇。段氏为此感慨万千,自豪荣幸,但从不把"长隆圩"叫''段屋圩"。而是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段氏族中还是习惯叫"长隆圩"。在民国时期,以"段屋圩"为名设立段屋乡,苏区时期设立段屋区。乡、区政府和村部都是驻扎在"段屋圩"。解放后行政建制均以此为名,则"长隆圩"顺其自然慢慢地叫成了"段屋圩"。

段屋圩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交流的中心。水陆交通便利,梅江由东向西经段屋,上通汾坑、曲洋、宁都、石城航程90公里,下抵于都、赣州、南昌、九江航程500余公里;陆路有国防战备公路(仙澄公路)经过,与国道323交汇;另还有段屋圩通车溪、岭背、宽田、梓山、县城的乡村公路,各种车辆来往如梭,川流不息。如今段屋圩商贾云集、市场繁华、物资丰富、应有尽有,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段德山)

第十二节 桂林坑

桂林坑,位于段屋圩南偏东0.5公里处,原名猪(方言追)林坑。村后龙山似一头大肥猪,猪头位于现纯白公祠堂,猪尾直甩老人坳与跃前相接,祠堂前面有口池塘为猪槽。

猪林坑,原先庄主是段氏甫学(字泮池)公令弟甫恒(字少恬)公之子文燮(字恢行)公,也是佃户朱、林两姓的客庄,后来猪(方言追)林坑改名朱林坑。

段氏甫学公令孙世荩(字纯白)公,自明初从车溪乡安塘来朱林坑,协助叔叔恢行公遗孀曾氏管理庄园且徙居始,世荩长子继标(字琼树)次子继相(字惟吉),枝繁叶茂、后裔番衍,人文代出。随之佃户朱、林两姓陆续迁离朱林坑,纯白公后裔便将"朱林坑"改为"桂林坑"。桂,即月桂树,把月桂的枝条或花圈作为一种胜利或杰出象征,后来习俗以桂冠为光荣的称号,现指冠军。意为段氏纯白公胜利在桂林坑落居繁衍后代,其裔留居桂林坑,后衍至段屋乡的围上、军屯上、塅子上、坳塘面、长隆(龙)圩等地。

于都县段屋乡的地名故事

桂林坑学堂,是段屋小学的前身,原名叫正义小学。民国元年,纯白公后裔裘芬、裘英二公以垂云堂祭业在塅子上创设私立正义小学,裘英公亲任校长。后正义小学迁桂林坑东头建校,有八个教室。民国未年,绍洛公接掌在桂林坑对面岗建校,将原桂林坑学堂搬迁于新校,始称段屋小学。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得到很大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开设初中班,七十年代初独设段屋初中。九十年代侨居美国的桂林坑纯白公后裔绍汉公捐资为段屋小学建裘莆楼(裘莆即绍汉公父裘芬公胞弟、绍洛公叔父),为段屋初中建慈母楼,并出资给两校建围墙。两校均具规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

在桂林坑纯白公后裔绍浩、绍汉两位先生的倡导,海鹏、坚忍、段遂和吴锦均等人大力支持捐赠以及海内外段氏宗亲热心资助下,于一九九二年设立了于都县段氏教学奖励基金会,旨在鼓励全县品学兼优学生和积极教学、成绩显著的教师,推进于都教育发展。二00五年基金会改名为欣荣教学奖励促进会。二00九年十月基金会捐资二十万元建于都县罗坳镇三门圩"欣荣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