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算命 正文

大邑鹤鸣山算命

1. 天师道始创于四川大邑鹤鸣山吗

四川有两个鹤鸣山,一在大邑,一在剑阁;一为道教发祥地,一以道教石刻而著名。

大邑鹤鸣山(古又称鹄鸣山),位于大邑县北12公里处,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其山势奇绝,鹤尾连接青城山,鹤头奇峰突起,整座山势三面环水,双涧合流,自古即有“鹤鸣双涧透龙泉”之说。

东汉末年,社会急剧动荡,时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的张陵,无心仕途,入北邙山学长生之道,于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自河洛入蜀,来到鹤鸣山,道成创天师道。现在一般认为天师道的创立标志道教的产生。

2000年时于后山天谷洞中发现一块“正一盟威之道” 碑,隶书,文风朴拙,或可反映汉末道教的活动。

2. 鹤鸣山有哪些仙迹

鹤鸣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鹤鸣乡三丰村境内,距离北边的大邑县城 有十三公里,是邛崃山脉东麓青城山区的南侧支峰,与现在属于灌县的道教胜 地青城山天师洞相距仅有三十公里,在东汉时同属江原县管辖。

鹤鸣山被称为 道教的起源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山中自然留存有众多仙迹。 鹤鸣山的人山处左边有一座单孔石砌拱桥,名叫迎仙桥,在桥上可以看见 屹立在江中的方形巨石,人们把这一景观称为“鹤衔丹书”。

人山处的右侧有一 座铁索长桥,名叫送仙桥。山麓上有一座三官庙,相传张道陵就是在这里把蜀地 氐羌族人“天官、地官、水官”的原始信仰加以改造,创造了道教神祇“三官”,并 创下了 “五斗米道”。

鹤鸣山上有一座迎仙阁,相传明代永乐二年,皇帝派使臣吴 伯理持诏书,来此迎接张三丰回朝,张三丰不愿意做官,飘然仙去。后人在这里 建阁,祭祀三丰真人。

迎仙阁旁边的石碑上刻有明代永乐皇帝迎接三丰仙人的 圣旨。迎仙阁的右边有一株古柏,枝繁叶茂,相传是三丰祖师亲手所植。

3. 我想问个问题,为什么大邑那边那个山要叫鹤鸣山

鹤鸣山之名,最早见于魏志,三国志称鹤鸣山为鹄鸣山(鹄与鹤古通用)。

因何得名,据查有三说: 1山形似鹤鹤鸣山山高秀爽,鹤之形状全俱。红岩大山为鹤尾所展之屏,而下的冠子山,阴岩碍日,林气障天,为鹤之尾,稍下名大坪山,山顶平坦,为鹤之背。

整个山为鹤之躯体,山上有洞穴若干,深不可测。大邑县志载:“山有二十四洞,应二十四气,每逢一节,则气开一洞,余皆闭塞”。

《广舆记》云:“有七十二穴,应七十二候,岩洞中有石鹤鸣则仙人出。”就是指的这些洞穴。

大坪山的最高处,俗名老观顶,下分头坪、二坪、三坪,面积广阔,山麓有一狭长小平坝,为鹤之颈。平坝前石峰突出,为鹤之顶。

太清宫居顶之上,奉老子,即昔日之上清宫,亦名鹤鸣观。两侧悬岩绝壁,东西两涧流经岩下,其形如城,古名天城。

太清宫沿阶而下为文昌宫,再下为三官庙,是鹤之嘴。三官庙前的东西涧合流处,有赤石丈余卷起江心,谓之“鹤含丹书”。

天柱峰之左有妙高峰,右有留仙峰,左右二峰,恰似鹤之双肩。由二峰左右展开,逶迤各十余里,石骨嶙增,筋肋轩翕,成为鹤之双翼。

每当雨霁晴开,仰望鹤鸣山,真如白鹤一支,舒颈俯领涧泉,两翼张开坠地,一尾高矗摩天,葱葱佳气扑人,眉宇询为之开,灵山多秀气,名不虚传。 明嘉靖应天巡抚眉山张景贤《修鹤鸣观醮台公记》:“鹤鸣山因起伏轩翔,状如仙鹤,故名”。

《大邑县志》载张申五等文章:“邑北有山曰鹤鸣,有身、有颈、有头、有翼、有咀,口衔丹书,形如飞鹤,故名”。 2 山藏石鹤《四川通志》:“山形如覆瓮,有石类鹤,故名”。

明代罗洪先《广舆图》词句“鹤鸣山岩穴中有石鹤,鸣则仙人去。昔为成子修炼于此,石鹤一鸣;汉张道陵登仙于兹,石鹤再鸣;明张三丰得道于斯,石鹤又鸣”。

明青神指挥余荫、清邑令宋载等均有同样记载。民国时期,乡人于文昌宫庙后,无意挖出一石块,状甚似鹤鸟,嘴、头、翼、尾、脚、颈俱全,唯双脚并在一起未分开。

乡绅付绍渊见之大喜,审视之,俨如人工刻成,因此不曾加工,将原物保护备至,置于文昌宫花园内,以供游人观赏,名曰“天然石鹤”。 3 山栖仙鹤仙鹤自古是道家的瑞祥之物,它是脱化飞升、得道成仙的一种象征。

在历史文献及传说中,仙人骑乘和饲养的都是鹤。相传曾有隐士老聃后人李傕隐居于此山,养鹤为伴,弈棋悟道,山下时闻鹤鸣,故名之为鹤鸣山。

梁代的李膺在《益州记》中曾载:“鹤鸣山常有麒麟百鹤游翔”。明逸名《鹤鸣山怀古诗》:“树老曾栖鹤”。

民国时期,太清宫和迎仙阁前的大树梢上,常栖麻鹤一对。不知来自何年,头、背、翼、尾纯黑如漆,映日光则现紫绿色。

傍晚则到浅滩觅食鱼类。民国末年,社会秩序混乱,土匪有用枪击之者,以后即不复见。

据省报古今注云:“鹤千年变苍色,二千年则变黑色,所谓玄鹤也”。诚如所述,因其羽翼已变黑,双鹤已非数百年之物。

当地老人也曾见这里有鹤。

4. 大邑鹤鸣山为何世称是道教发源地

大邑鹤鸣乡三丰村境内的鹤鸣山,距大邑城约10公里。

史载东汉顺帝在位时(126-144年)张道陵于鹤鸣山学道,他自称太上老君授以道法、命为天师,造作道书24篇,创立了 “五斗米道”。张道陵死后,子张衡传其业,衡死,子张鲁传其业。

因之,鹤鸣山被尊为道教的发源地。 鹤鸣山创建宫观,相传始于汉晋之际,最早的建筑是上清宫,即“老君殿”。

明代《鹤鸣山记》称,上清宫是张道陵结茅筑室而建。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为迎请张三丰真人,在此兴建“迎仙阁”。

至清代,鹤鸣山已形成有太清、天师、紫阳、迎仙、文昌、三官等殿宇亭阁共百余间的规模。 然而,经近代动荡的摧毁,特别是“文革”浩劫,今仅剩三官庙、解元亭、招鹤亭和迎仙阁等残迹。

鹤鸣山的山形似鹤,山上古木葱茏,参天蔽日。据说,这里自古便有千年玄鹤栖息于此。

又传鹤鸣山中有一石鹤,受天地精英滋育而成,不鸣则已,鸣则必有仙人于此飞升。因此,杜光庭《题鹤鸣山》诗有句称:“鹿裘高士如相遇,不待岩前鹤有声。

”明代杨慎称此地是“仙人都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