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本文作者是 , 代文学家。
(2分)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一食或尽粟一石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食之不能尽其材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0.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7.韩愈 唐 (2分) 8.B (3分) 9.(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分) (2)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分) 10.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3分)(广东汕头卷)2007年马说 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1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11.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9 4 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l0 4 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11 4 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
(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2006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1或尽粟一石。食2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3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4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j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1.对上文第二段的4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和2读音相同,意义不同。
B.1和4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C.2和 3读音相同,含义也相同。
D.3和4读音相同,含义不同。2.《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只马”的错误行为。
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三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3.〈〈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
有人指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句(?)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1.C2. 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3.同意用句号,问而后答,一锤定音。
也可同意用问号,即把最后两句理解为:到底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呢?发人深思,余味无穷。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或: 食: 等: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安求其能千里也?19.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
(3分)17.有时(或许) 喂养(或通“饲”) 等同(或“一样”)18.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19.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虽 2策2.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3.“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不以善小而不为4.对“一食或尽粟一石”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次吃的粮食或许要将近一石 B.吃一顿或者要吃光一石还多的粮食 C.一次吃掉的粮食有的要吃完一石 D.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5.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 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作“ ”,而以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答案:1.即使;驱使、驱赶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D 4.D 食马者 千里马 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古人之所以把这篇命理知识以捷驰千里马为标题,大概的意思是说学了这样的命理知识,踏入命理的门槛后,学习命理预测技术可以日进千里,堪称学习命理的经典之作。
太过无克制者贫贱,不及无生扶者夭刑。宜向之而运背,决之贫贱。宜背之而运向,断之困穷。喜生而逢生,贵而堪断;爱克而值克,吉亦可言。逢官而看财,见财而富贵。逢杀而看印,遇印以华荣。逢印看官而遇官(/p/4772491674),十有九贵;逢财忌杀而有杀,十有九贫。 盖因木盛逢金,造作栋梁之器。水多遇土,修防堤岸之功。火锻秋金,铸作剑锋之气。木疏季土,培为稼穑之禾。火炎有水,名为既济之文。水浅金多,号为体全之象。甲乙运入西方,身旺功名可许。壬癸路经南域,主健财贵堪图。劫杀不须逢旺地,食神最喜劫财乡。 亥卯未逢于甲乙,富贵无疑。寅午戌遇于丙丁,荣华有准。庚辛局全巳酉丑,位重权高。壬癸格得申子辰,学优才足。戊己局全四季,荣冠诸曹。更值德秀、三奇,名扬四岳。 木全寅卯辰之方,功名有准。金备申酉戍之地,富贵无亏。水归亥子丑之源,荣华之客。火临巳午未之域,显达之人。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第一种:
世间有了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得千里马啊!
第二种:
世上先有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隶的手里受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凭借千里马的名称而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和能力也就表现不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的待遇都得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得不识得千里马啊!
《千里马》唐代: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如下: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赏析:
这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
最好,最准的算命书是:1、《三命通会》作者为明朝进士万民英。
该书在汉族传统命理学的历史上拥有非常高的官方地位,而清朝编修的四库全书将其著作《三命通会》《星学大成》收录,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万民英(1521辛巳年——1603癸卯年),字汝豪,号育吾,其先祖为江夏人。
明永乐年间,祖父万义由御史贬为戍大宁都司卫,居易州城内,明嘉靖二十八年中举,二十九年中进士,先后任河南道监察御史、福建兵备参议等职。当时,倭寇屡犯福建,万民英奉命守泉州,他恪尽职守,身先士卒,骁勇善战,屡战屡捷。
万民英性情耿直,因直言得罪权贵,由此遭陷害,借机扶母灵柩回故里,从此远离仕途,隐居三十多年。他建乡学,收弟子,热衷慈善与教育,李时新等二十几名弟子都有所建树。
每年都搭粥棚救济四方百姓。编著有《易经会解》、《三命通会》、《星学大成》、《兰台妙选》、《荫符经》、《相字心经》刊行于世。
另有《道德经解》、《宗教易简录》、《言志漫稿》、《菊花谱》等著作收藏于家。卒于明万历癸卯年,享年82岁,葬于西高村西,状元朱之蕃(荏平人)撰碑文;探花赵锵(易县人)篆碑额;榜眼刘思中(清苑人)书丹。
易县博物馆存有其墓志铭。《三命通会》共十二卷,前九卷分列了十天干,每天干以日为主,以月为核心时为辅,定人吉凶,后三卷记载了大量的平古歌赋极具实际操作指导意义。
该书在历史上拥有非常高的地位,是汉族传统命理学习者不可不看的一本书。 该书总结了八字推命术二百多年发展的历史,撷取其中的精华,摒弃了一些繁琐无稽的说法,使八字推命的体系更加完备,八字推命术至此达到理论的巅峰。
《三命通会》的体系和构成上以正宗古命法和财官格局命法为主,是空前绝后的八字命理学的集大成之作。万氏在多年的实践中发现无论十神、格局、神煞、纳音论命,都有其道理和应验性,关键是能否掌握各自的精髓和运用方法,所以他作为一个历史的传承者继承了先贤的经典论命法。
全书共十二卷,后三卷收录了很多经典赋文使之得以广泛流传。该书和《渊海子平》、《星平会海》、《御定子平》、《子平真诠》并称为传统命学五大名著。
是传统命学之正脉,而非当今所流行的以任铁樵《滴天髓》,余春台《穷通宝鉴》为理论的五行强弱旺衰平衡调候扶抑伦命体系。很多学者用《滴天髓》《穷通宝鉴》的理论去理解和白话注解《三命通会》是偏离命学正路的。
(/p/4304432904)2、《渊海子平》由宋代徐大升依据东海徐子平先师论命成果而编著。是八字命理学的宗祖之作,也是八字算命术必习的经典名著,该书是以财官印食伤等格局将命运层次分为三六九等的第一书。
若是论及以往名师圣贤,决断生死当属鬼谷子先师的纳音论命法,论富贵贫贱应首推徐子平先师的子平财官格局法,人们为了纪念徐子平等先贤在算命术上的贡献,又把算命术统称为子平术。(/p/4260485816) 《渊海子平》,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地论述四柱命理学的著作,是宋代徐升根据当时命学大宗师徐子平的论命方法记录下来的。
可以说《渊海子平》是四柱命理学的开山立派之作,所以四柱命理学就此被称为“子平八字”。学习命理到不同阶段的学者,对此书都有不同的印象,初学者仅认为它是一本简单的概念介绍书,中级读者多注重此书大量论命歌赋的技法运用,其实此书非出自一人之手,乃集合成书前历代的命理精华,经徐子平在实践检验中进行扬弃,而保留下来的精华读本。
书中多次提出“灵活、变通地论命”这一符合辩证法规律的思想,在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上达到了无法超越的高度。真正称得上“后之言命学者,千言万语,不能越其范围,如江河日月,不可废者。”
3、《神峰通考》是古代汉族传统命理学著作。四柱八字命理古籍之一,被称为但凡研究八字算命者必看的命理古籍资料,在命理学术界中其地位非常之高。
原名为《神峰张先生通考命理正宗辟谬大全》为明朝神峰子张楠所著。是命理学十大古籍名著之一。
神峰通考原名《神峰张先生通考命理正宗辟谬大全》为明朝神峰子张楠所著。作者张楠是中医郎中,细究和研用子平命学四十余年,此书是他晚年七十多岁时才写的,可以说是积几十年实战经验心血结晶,与野鹤老人晚年所写六爻巨著《增删卜易》的情形有些相似。
神峰通考一书在结构体系上继承了《渊海子平》的传统子平论命体系,同时作者也结合自己的经验心得立有 动静说、盖头说、六亲说、病药说、雕枯旺弱损益长生八法说、人命见验说等,而且作者用非常直白的语言对许多子平经典古歌赋进行了注解,令当今学者研读起来非常容易理解,是学习传统子平不可多得的佳作。神峰通考和《渊海子平》《三命通会》《星平会海》《子平真诠》为传统子平命理学五大名著。
是传统子平格局命理之正脉。(/p/4255874425)4、《穷通宝鉴》是汉族传统命理学著作。
由清代的余春台将江湖旧籍《拦江网》加以整理、归纳而成。该书以阴阳五行为经、月令为纬,辅以寒暖调候,以官为首、以财为次。
《穷通宝鉴》在命理学界拥有相当高的地位,被称。
您说的第一页是一棵大树,挂满了小孩的算命书,我见过的有三个版本:《绘图全镇百中经》;《绘图巾箱手抄命书》;《绘图三世算命书》这三本书都有一棵大树挂十二个小孩,是根据金木火土命生在十二月的状况来判定小孩好不好养的,例如金命,图下配的诗说:“根下最坚牢,树上摇又摇,一时风吹起,叫苦闹嘈嘈。”
意思说挂在靠树根的小孩容易养大,挂树顶的小孩易哭闹难养。一页页翻下去有算六亲数,贫富,婚配,子息、寿元等等;这种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以前八字算的普及版本;它没有一整套完整的算命理论来推导,也不暑名某某八字名师的作品的;只是注重民俗经验,有一定的准验性。
现在这种版本的书己经极少了,在古旧书的地摊才能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