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李寨不大清楚,网上知道一个叫指迷居士的大师很准,给您推荐。大师的简历如下:
指迷居士,你也可以网上搜索指迷居士算命吧,真实姓名许世有,男,1983年生,祖籍福建。字解玄,号指迷,著名预测师,占卜师,择日师,命名师,风水师。自幼热衷于易学,曾游走四海,拜访名师,对周易、相学、八字、占卜、日学、姓名学、风水学等预测学科有深层次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真正的运用易经文化为人指点迷津、排忧解难。是权威网站认证的命理学专家。2014年2月入选中国易学名人名师名家。
你也可以上百度贴吧,指迷居士算命吧去看看,有很多预测实例。
临沣寨又名红石寨、朱洼寨,位于南水北调工程经过的河南省郏县堂街镇。它有雄伟的红石寨城墙、潺潺的护寨河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宅。被誉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古村寨博物馆”。
寨内现有159户人家,600多口人,其中朱姓人口占90%,是明朝万历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居至此的朱姓后代。
来到寨子跟前,寨、河天然合一,人、水相得益彰,这在北方实属罕见。我们采取从外到里的方式进行参观,先围着寨子转了一圈,我们发现。这座周长一千多米的古寨,有几处不同凡响的地方。其一,寨子不是方形而是不规则的圆形;其二,砌寨墙的石头是清一色的红石,没有其他杂色石;其三,寨子只有东、南、西三个门而不是四个门。这是为什么?寨子里的老人们道出了个中原委。
据介绍,在南北朝时期,一直有张姓人家在此繁衍生息,村名叫张家埂。明朝万历年间,山西省洪洞县一支朱姓人家移民至此,跟着张姓人家学会了编织芦苇席,并通过陆运和汝河水运将芦苇席和其他芦苇编制品贩卖出去。靠着聪明和勤奋,200多年后,朱姓人家成为村中大户,张姓没落,“张家埂”由此改名叫“朱洼寨”。至清朝道光和咸丰年间,朱氏家族一分支的朱怀宗及其子朱紫贵、朱振南、朱紫峰三兄弟靠盐业贸易发家。
为了守护家财,清朝咸丰末年(1861年),面对纷繁乱世,朱氏三兄弟商议扒掉土寨墙,建石寨墙。寨墙为外石内土结构,外墙的石头全部取自紫云山经久耐蚀的红色砂岩石,内墙则就地取土,全部挖自护寨河。全寨占地约7万平方米。据说当年给寨墙放线时为求得公正,由一朱姓老人用黑布蒙住双眼,手提装满白灰的篮子放线,于是就“走”出了人们今天看到的弯弯曲曲的、不规则的圆形寨子。
临沣寨共有3个寨门,按八卦的三个方向设置,其中西门因紧临沣溪而取名“临沣”,这也正是今天临沣寨寨名的由来;正方向的南门叫“来曛”门,取自《诗经》“曛风南来”一句;东门叫“溥滨”门,取自“利溥渠之滨”之意。有老人说,设3个寨门,还有一层意义是与官家的城池有别。
临沣寨的每个寨门上都有灭火水槽,还有用于对外射击的高低不等的枪眼。寨门外边均有两道防洪闸门和向寨外排水的暗道,没汁精巧,防守自如,使人不得不叹服100多年前临沣寨人的智慧。临沣寨寨墙外是绕寨一周长达1500米的护寨河,据说当年与寨墙同时完工时宽15米、深4米,现在河宽仍有10米左右,深约2米。临沣寨南门一侧,沣溪潺潺汇入护寨河,与红石寨墙及周遭的芦苇荡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红石寨修好后,曾成功地抵挡过多次外来的攻击和洪水的肆虐。抗战中更是起了大作用,据《郏县志》记载,1945年6月3日上午,一股日军由开封经襄城县进入郏县攻打临沣寨,寨丁和村民奋起抗击,双方激战了一个上午,日军无法攻克,只好从南寨墙绕过,去了鲁山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寨墙失去它防匪防寇的功能,郏县拆除了100多座古寨墙,唯有临沣寨的寨墙幸存了下来。原因是临沣寨处于两河交汇处,地势低洼,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当年就在准备拆除临沣寨古寨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使地势低凹的临沣寨周围成了一片汪洋,靠着古寨墙,临沣寨内安然无恙。于是,出于防汛需要,临沣寨古寨墙保存了下来,因此成为河南省唯一、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村级古寨墙。
而寨内就像是一座古民居博物馆,现有明代民居一栋3间、清代民居100余栋400多间。其中朱氏三兄弟的宅院分别是一进三、一进四、一进五的四合院,且院院相连,从前街一直通到后街,足有百多米。寨内还有较为完整的清代四合院、三合院20多座。这些建筑既有中原农村特有的以砖、石为主体的高大深邃的特色,也有南方以木格子门窗为装饰的小巧玲珑风格。一些古老的宅院用多层弧形石板作为门洞的拱顶,每层石板上都雕有图案,十分美观。
临沣寨民居建筑从明至清,在时代上没有缺失,它们集中地出现在一个村落中,这在中国实属罕见。当地政府正组织人力物力,对临沣寨进行修缮。不久,这座古寨将会更加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