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算命 正文

萨迦派算命

1. 西藏布贡护法神 谁知道这个 详解一下 谢谢

应该是“贡布”护法神才对,是藏文Gönpo,Gonpo的音译,意为“依怙主”,也被译作贡保、贡波、刚布。是藏族人对藏传佛教中保护神或护法神的一种称谓,指能给信徒提供保护及帮忙,能减少信徒面对的困难,有助于修行的神明,护法神中则特指嘛哈嘎啦(大黑天)护法。

嘛哈嘎拉依形象分为两臂、四臂、六臂黑色,六臂白色等形象,为藏传佛教诸宗共同推崇的智慧护法。

二臂嘛哈嘎拉是普贤王如来及金刚持佛之忿怒化身,是噶玛噶举派的根本护法,也是历代噶玛巴(大宝法王)的不共护法;

四臂玛哈嘎拉是胜乐金刚所化现,总摄诸佛之身、口、意、功德、事业,为主修胜乐金刚的密乘行者之护法神;

六臂嘛哈嘎拉在藏传佛教认为是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的化身,因菩萨思惟众生难度之因,皆由魔所缠扰,于是化现玛哈嘎拉伏魔本尊,内怀彻骨之大悲,外现无比之威猛相,是香巴噶举、觉囊及格鲁派之主护法。但唐密法系认为六臂嘛哈嘎拉系大日如来为降伏恶魔所示现的忿怒药叉形天神。

六臂白玛哈嘎拉在藏地被称为“贡波伊星诺布”,意译为白色如意怙主,是财神,凡正信行者有所祈求时,无不如愿满足。原为香巴噶举的主要护法,后来萨迦派贡噶苏南得到传承,亦成为萨迦之宝。

因嘛哈嘎啦同时兼具护法神、厨神、战神、冢间神、财神属性,威德极大,在藏密和唐密中都极受重视。

2. 藏传佛教僧人着装各有什么特色

在藏传佛教中,比较大的宗派有:宁玛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当派、噶举派(俗称白教)、格鲁派 (俗称黄教)。

宁玛派是藏族地区早期出现的藏传佛教教派,该派僧人 穿红色袈裟、僧裙,戴红色僧帽,所以俗称“红教”。萨迦 派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

噶举派僧人一 般穿白色僧裙和上衣,所以俗称“白教”。格鲁派是在噶当 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来属于噶当派的寺院,在15世纪 时都逐渐成了格鲁派的寺院,现噶当派已不单独存在于藏族 地区。

格鲁派的僧人戴黄色桃形僧帽,俗称黄帽派或黄教。

3.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

属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藏传佛教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不过在佛教的修行方式与戒律上,两者并不相同,也无直接必然的关系。

而从大乘佛教的判别来看,藏传佛教密教与大乘佛教显教显然是相对的。 藏传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西藏地区、蒙古、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

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教派起源 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 ,也就是 "雍仲本波佛法”(简称"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如来正法。

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已经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课题。

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因为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藏传佛教”。

在藏传佛教的教派中,不单单是宁玛派,连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也都在运用着 “本教” 中的世间本教仪轨,包括、医学、天文、历算、招财、招寿、替身仪轨、烟供等等,“本教”仅仅在烟供、荟供、火供等方面的各种仪轨就超过了五百多涵,其内容也非常广泛丰富。 我们现代藏民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

比如藏民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则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着本教的传统。藏民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都是本教的遗俗。

在富饶灿烂的藏族文化遗产中,辉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以 “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得到发展,由于本教文明产生的年代久远,传播地域广阔,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影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世人根本不知道“古象雄文明”,甚至连许多西藏人自己都不了解。

他们只认为印度文化对西藏文化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所有来自印度的文化” 都具有伟大的价值,并且错误地认定西藏本土宗教以及印度文明以外的东西对西藏文化的形成都没什么贡献和价值。就连很多藏人自己也都误认为,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西藏根本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且文化非常愚昧落后等等。

这种荒谬的说法被一些正统的狂热者宣扬了数个世纪,正是由于这种状况的长期延续,导致了西藏真实历史和本土文化的遗失,同时也限制了学者们对古象雄文明和本教研究的兴趣,但此状况已经有所改变。 据考古学家们的探索发现,藏民族在青藏高原的发祥史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经有13000年至17000年的历史了。

那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思索这样的一个问题:“久远古老的藏民族文化,它的源头究意在何方?”答案是: 就在西藏古老的本教! 在阿里 “穹窿银城” 城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120多组古代建筑遗迹,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铁器、骨雕,昭示着这里曾是一个繁荣和发达的聚落、这里还发现了大片的土葬古墓群,这和西藏崇尚天葬的丧葬习俗迥然不同,在这里的出土的青铜双面的本尊雕像,其风格也与现代藏传佛教的造像完全不同……这一切都说明,在印度佛教传入之前,在所谓的西藏正史之前,青藏高原就早已存在着一个辉煌的文明,这个文明就是“古象雄文明”。本教远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广泛传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

在七世纪之前,藏地象雄地区的所有天文学家、教育学家、译师、医师、卦师、算命师、风水师、以及有文化的学者等等都可称为“本波”,当时青藏高原的所有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可称为 “本教”。“本教” 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而是藏民族的文化体系、哲学思想、文明礼仪、民风民俗、民族精神和社会教育。

“本教”的经书文献资料多达几千部之多,仅大藏经《甘珠尔》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内容涉及佛学、哲学、逻辑、文学、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是总汇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丹珠尔有三百九十多部,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献和经典的总结,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习俗、心理素质、。

4. 谁知道五路财神都叫什么名字

五路财神指的是赵公明及其四位义兄弟[或部将]。

除了中路为武财神赵公明外,其馀四路为东路财神招宝天尊萧升、西路财神纳珍天尊曹宝、南路财神招财使者陈九公、北路财神利市仙官姚少司。这可能是受到了五行观念的影响,认为天地广阔,财宝当然也要分区处理。

拜五路财神,就是收尽东南西北中五方之财的意思。 一文一武,常指:日春神青帝和月财神赵公明。

文 、武、义、富、偏五路财神的说法。 文 : 指文昌帝君在赵公明的左下方。

武:月财神赵公明为正财神。 关公因为挂印封金一介不取,被尊为义财神。

明初钜富沈万三传说拥有聚宝盆,财可敌国,甚至能和朱元璋竞筑南京城,被奉作富财神。最早到东南亚经商,被称作「大伯公」[土地公]的华侨苏福禄,由於开偏远地区之利,被当作职司「偏」远财富的偏财神,这种将财利划分为远[南洋]、近[中原]的说法其实和财分五方的观念有些雷同。

这尊偏财神的产生也可能和近代中国对外交流、通商、移民的背景有关。偏财神既非专以旁门左道之法取财,故文、武、义、富、偏五路都可以算作财神。

5. 求写民风民俗的作文

给你资料自几慢慢写经济 纺织工业发达。

盛产淡水珍珠,建有中国最大的珍珠交易市场,号称珍珠之乡。 香榧亦为当地特产。

资源 金属资源主要有金、银、铅、锌、铜、铀、钼、锰、钾。 非金属资源主要有萤石、大理石、石煤、石灰石、磷、高岭土、石墨、地开石、白云石、黄砂等。

植物资源主要有香果树、浙江七子花、杜仲、天目木姜子、天目木兰、凹叶厚朴、天目紫茎、花榈木等。 土特产品主要有板栗、香榧、银杏。

文化与教育 文化上推崇耕读传家,非常重视教育。诸暨中学,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

人物 著名历史人物有西施;有王冕、陈洪绶、杨维桢等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有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 饮食 作为绍兴下属县市,饮食习惯与整个绍兴地区类似,比较流行黄酒,霉干菜,臭豆腐等。

本地著名的菜式有西施豆腐。 名胜古迹 有西施殿、五泄、小天竺、斗岩、勾乘山、浣纱石、东化城寺塔、边村祠堂等。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婚姻习俗。

诸暨曾是越国故都,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可以说诸暨民间婚俗既有中国封建社会大体一致的礼仪定规,又有越地独特的地域色彩。 一、相亲 在诸暨旧时乡村中,男女青年到了十六八岁,甚至有更早的,前辈父母就要为儿女的婚事操心了。

但这些婚姻须遵“父母之命,媒的之言”,须合“六礼”之仪。(所谓六礼,即:纳彩,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女方名字及出生年月;纳吉,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迎接新娘。)

《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曾有这样的记载:婚姻以媒说合,写红笺请于女家,女家以“允帖”答之,其开具生年月日者为“庚帖”,亦曰“日帖”。 诸暨乡问少有专事做媒的人物,人称作媒是“三十六行之外的行当”。

但民间又认为做媒是做好事,能成人之美,故而牵线搭桥的人还是不少的。;日书上称媒人为“月老”。

乡间俗呼“媒大”,戏称“吃三壶瓶”。解放后又称为“介绍人”。

做媒作伐的人,多数是受人之托去作伐牵线,频频奔忙于男女两家之间。待时机成熟,作媒人就向男女双方讨“庚帖”,又俗称“龙凤帖”,即将男女双方的姓名、籍贯、生辰上,经过媒人,互致两家。

尔后请算命先生推命占卜,看两人生辰八字是否相合,若合即成。这桩姻缘佳事就迈出了第一步。

解放之后,这些繁褥的礼数基本革除,城乡间,单位间的男女青年交往日益增多。

但许多青年还有请”介绍人”牵线搭桥,认识恋爱的。在农村双方不甚了解互相情况,还有相亲的过程。

所谓相亲,有“看姑娘”与“看人家”两种方式。 “看姑娘”是媒人陪小伙子去女家。

双方见面,让男女青年互相看看人品相貌。由女方父亲叔伯或兄弟作陪,通过吃茶闲聊,观察小伙子的言谈举止,了解人品性格修养。

新客人来自然要请尝小点心。这可不是一般意义的小点心。

如果女方对小伙子满意,必定奉上甜汤圆,这就有祈祝这桩姻缘“团圆”的意味。如若不甚中意,那小点心是什么就说不准了。

“看人家”则是姑娘到男家去作客。一般由女方女眷陪姑娘一起行动。

这实际上是对男方家庭经济、住房、环境、邻里关系的一次综合考察,婚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次行动。八十年代之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活观念的改变,姑娘小伙接触越来越多,思想感情交流也日益活跃,如若恋爱,双方早知根知底。

昔日“相亲”习俗已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三九廿九”的由来 明朝时候,王家井小集市近旁有个叫灌湖的村子,住着一位精明能干的中年汉子。

这位汉子整天挑着一副长菜篮,穿东村走西庄去兜售他那从外地批发来的“洋红洋绿引线顶针”或“千张豆腐干”等日用小百货。由于他能说会道,手脚勤快,生意着实勿错。

可是,时间一久,村妇们发觉与这个小货郎搞交易,一不小心会被他的花言巧语所欺蒙,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天,小货郎来到了杜泥岭下的小山村叫卖吆喝。

有个村姑喜滋滋地跑去,乐颠颠地向他买9绞青棉线,每绞3个铜钱。村姑挑好线一一清点。

然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人人都疑他贪小便宜,暗中捉弄。今天让我一试。

于是村姑豪爽地叫道:“客人唉,9绞线,3个铜钱1绞。那么三九廿九对不对?”她边说边递过去叠成一截的25个铜板。

小货郎一听满心喜欢,接过钱数也不数投进了藏铜钱的小竹兜里。走到巷口,村姑一把抓住小货郎的长菜篮,急不可耐地叫怨了,算错数,多给钱了。

事实面前小货郎不得不退还了多收的2个铜板。当他退出自认为多收的2个铜钱时,村姑不禁 粲然一笑,郑重其事地说道:不必退了,我是特意试试你的,只给了你25个铜板,还得补你2个呢!因为贪小,你连我给你的钱数也不数,下次还是老实点吧! 自此以后,诸暨民间就以“三九廿九”一语去讥讽斥责那些想贪小利而结果搭错脑筋稀里糊涂的人,直至如今,流传不绝。

乡间的小习俗 诸暨向以文化积淀深厚著称,因而散布于民间的细小习俗,也蕴涵着耕读传家的韵味,虽不见经传,却也绵延不绝,流传至今。今择一二小习俗,以供识赏。

▲每当有亲戚送来一只成鸡(也可以是购买的)准备留下饲养。主妇定会一。

6. 藏传佛教的教派起源

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 ,也就是 雍仲本波佛法”(简称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如来正法。

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已经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课题。

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因为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藏传佛教”。

在藏传佛教的教派中,不单单是宁玛派,连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也都在运用着 “本教” 中的世间本教仪轨,包括、医学、天文、历算、招财、招寿、替身仪轨、烟供等等,“本教”仅仅在烟供、荟供、火供等方面的各种仪轨就超过了五百多涵,其内容也非常广泛丰富。 我们现代藏民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

比如藏民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则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着本教的传统。藏民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都是本教的遗俗。

在富饶灿烂的藏族文化遗产中,辉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以 “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得到发展,由于本教文明产生的年代久远,传播地域广阔,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影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世人根本不知道“古象雄文明”,甚至连许多西藏人自己都不了解。

他们只认为印度文化对西藏文化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所有来自印度的文化” 都具有伟大的价值,并且错误地认定西藏本土宗教以及印度文明以外的东西对西藏文化的形成都没什么贡献和价值。就连很多藏人自己也都误认为,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西藏根本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且文化非常愚昧落后等等。

这种荒谬的说法被一些正统的狂热者宣扬了数个世纪,正是由于这种状况的长期延续,导致了西藏真实历史和本土文化的遗失,同时也限制了学者们对古象雄文明和本教研究的兴趣,但此状况已经有所改变。 据考古学家们的探索发现,藏民族在青藏高原的发祥史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经有13000年至17000年的历史了。

那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思索这样的一个问题:“久远古老的藏民族文化,它的源头究意在何方?”答案是: 就在西藏古老的本教!在阿里 “穹窿银城” 城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120多组古代建筑遗迹,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铁器、骨雕,昭示着这里曾是一个繁荣和发达的聚落、这里还发现了大片的土葬古墓群,这和西藏崇尚天葬的丧葬习俗迥然不同,在这里的出土的青铜双面的本尊雕像,其风格也与现代藏传佛教的造像完全不同……这一切都说明,在印度佛教传入之前,在所谓的西藏正史之前,青藏高原就早已存在着一个辉煌的文明,这个文明就是“古象雄文明”。本教远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广泛传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

在七世纪之前,藏地象雄地区的所有天文学家、教育学家、译师、医师、卦师、算命师、风水师、以及有文化的学者等等都可称为“本波”,当时青藏高原的所有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可称为 “本教”。“本教” 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而是藏民族的文化体系、哲学思想、文明礼仪、民风民俗、民族精神和社会教育。

“本教”的经书文献资料多达几千部之多,仅大藏经《甘珠尔》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内容涉及佛学、哲学、逻辑、文学、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是总汇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丹珠尔有三百九十多部,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献和经典的总结,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习俗、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在《雍仲昌盛法界经》中开示说:“语句多如恒河沙,但千言万语终归不二法。” 意思就是无论传授多少法门,多少了义法和不了义法,从所叙内容而言只有一个含义,那就是我们的本性,除了本性别无佛,除了本性别无法,这就是不动摇的意思。

救度即是如果你学习它,了解它,就会帮你解决困惑、烦恼、自我和无明,因为它强调的是无我、无私的爱心,反对我执。“本性无我” 就是本教的最高境界。

“雍仲本教”(简称本教)起源于古象雄(现西藏阿里地区)冈底斯神山一带,是以显、密、大圆满的理论为基础,以皈依。

7. 藏传佛教的起源

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

藏传佛教是由古象雄王朝引入西藏地区的,因为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 象雄是“古象雄佛法”的发祥地。

古象雄的王子辛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 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

今天藏族人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有许多也是象雄时代留传下来的,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插风马旗、插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打卦、算命,都有本教遗俗的影子。 扩展资料: 一、教义 藏传佛教教义特征为: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点。

传承各异、仪轨复杂、像设繁多,是藏传佛教有别于汉地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显宗说一切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宗中以中观为最发达。

龙树一系的论典以“正理聚六论”为中心,经过宗喀巴的倡导,中观应成派月称所著的《入中论》最受推崇,成为中观论著的代表作。《现观庄严论》与《入中论》两书汉文未译,而龙树的《大智度论》藏文未译,因而成为藏传与汉传佛学之一重要区别。

西藏密教一般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四部,而各宗派多以无上瑜伽部的各种教授为主要修行法门。 二、传承 藏传佛教的传承方式既有师徒传承方式,如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也有家族传承方式,如萨迦派,基本上采用以昆氏家族为基础的家族传承方式。

但最具特色的还是活佛转世制度。 “政教合一”是喇嘛教的另一大特点。

历史上,藏传佛教的多数派别都和一定的政治势力(包括地方实力集团或家族势力)结合在一起,形成政教合一制度,教依政而行,政持教而立,彼此依存。 这一制度在吐蕃赤祖德赞赞普时初见雏形,至萨迦派时正式确立,其后不断完善,待格鲁派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后而达鼎盛。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时废除。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藏传佛教 百度百科-古象雄王国。

8. 藏族的佛教历史和传说

这个问题涉及到藏传佛教的有关知识,详解如下: 一、藏传佛教的历史和传说: 1、藏传佛教的历史: 1)前弘期 初传神话 28代赞普拉托托日年赞时,天降神物,神物有:一肘量黄金宝塔、《百拜忏悔经》、《宝箧经》和六字大明心咒。

松赞干布时期松赞干布 佛教大规模地传入西藏应该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时开始。佛教从两个方向传入,汉地和印度。

当时的西藏松赞干布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胝,藏名尺尊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

赤松德赞时期 赤松德赞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首先,迎印度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入藏。

寂护和莲华生入藏之后,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特地派人到印度请来12位僧人,为7位吐蕃贵族青年剃度授戒。这7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称为“七觉士”。

并请译师从梵文翻译大批佛典,同时也从汉文翻译一些佛经。因此,佛教三宝——佛、法、僧终于齐备。

此时译经事业开始兴盛。这段时期共编著了四部目录:旁塘目录、丹噶目录、青浦目录。

赤松德赞之后的3位赞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僧侣免于赋税和体力劳动;王宫内设置供奉佛、法、僧“三宝”的道场,让僧人参与国政。 热巴巾时期 赤松德赞的后继者都热衷于发展佛教,到热巴巾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他为了翻译佛经,极力推行藏文规范化运动,其初衷虽在弘法,但使藏文规范化了,对藏族文化的影响极大。热巴巾强令七户人家供养一名僧人,凡指骂僧人者,受断指割舌之刑。

每逢斋僧法会,他都先把自己的头巾铺在地上,请僧人走过头巾,然后再戴上,意为“头面礼足”。所有大小朝政,他都请教高僧,所有行政制度,也以佛教经律为准则。

在其宫廷里,专设僧人担任的“钵阐布”官职,位尊群臣之上。公元821年的长庆会盟碑上,钵阐布名列叶蕃会盟大臣之首。

热巴巾的崇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反佛的贵族伺机发动政变,热巴巾被缢死,其兄朗达玛继位,全面禁佛。

佛教再次遭到沉重打击,在吐蕃中断了一百多年。西藏佛教史籍把这段时期称为“灭法期”。

朗达玛灭佛标志着“前弘期”的终结。 佛教在“前弘期”通过与苯教的斗争与融合,进而取而代之,逐渐在西藏和青海的大部分地区有了立足之地,成为维护吐蕃王室统治的得力助手。

但佛教在民间尚未得到较为广泛的流传,信徒还不是很多。 2)后弘期 朗达玛灭佛一百年之后,佛教后来由原西康地区和卫藏地区再度传入,西藏佛教又得复苏。

朗达玛灭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之后称为“后弘期”。藏传佛教后弘期根据佛教传入路线的不同,分为上路弘传和下路弘传。

上路弘传 上路弘传指从卫藏地区传入的佛教。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著名僧人有:拉喇嘛意希沃、降秋沃、仁钦桑波(958-1055)、阿底峡(982-1054)。

仁钦桑波翻译了17部经、33部论、108部怛特罗,建寺108座。 阿底峡写作《菩提道灯论》,对藏传佛教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弟子仲敦巴创立噶当派。同时他还是观音、度母信仰的推动者。

下路弘传 下路弘传指有阿里地区传入的佛教。主要人物有:索南坚赞、赛尊、洛敦·多吉旺秋、卓弥译师释迦意希。

支派的形成 这样,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而且从11世纪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到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莲花生大师。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

格鲁派兴起后,噶当派则并入格鲁派而不单独存在。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于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异于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张的教义不同而分派。

其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这是藏传佛教的又一特点。

2、相关传说: 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万八千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 ,也就是 "雍仲本波佛法”(简称"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如来正法。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

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已经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课题。 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因为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

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