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算命 正文

对心理学的误解算命催眠

1. 心理学为什么我们都误解了

对于心理学,人们大都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

随便问几个人什么是心理学,这些业余心理学家可能会给你各种不同的答案,其中不乏一些偏见和误解。下面就常见误解予以解释,以扫除人们心中对心理学的认识误区。

误解一:心理学家知道人们在想什么 “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么你说说我正在想什么?”当周围人得知了你是学心理专业的时候,他们会马上好奇地发出这样的问题。人们总是以为心理学家和算命先生差不多,应该能透视眼前人的内心活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心理活动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等,并非只是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心理学家所做的就是要探索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它们如何产生、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相互间有什么联系?等等。

心理学家通常是根据人的情绪表现和外在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也许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外在特征或测验结果来推测你的内部心理特征,但除非具有超感知能力,否则再老到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会所谓的“知心术”——一眼就能看穿你的内心世界。

误解二:心理学是“伪科学” 许多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都是骗人的。这着实让搞心理学的人伤心不已。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对于大多数人,所谓“科学”,应该有严格的实验操作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比如物理学或数学。而人的心理看不见又摸不着,对它的操作和研究岂不是很玄?人的心理又变幻莫测,是个十分难以控制的变量,所以人们认为心理学研究是靠不住的。

其次,心理咨询往往令人们很失望。由于人们对心理咨询没有一个正确和充分的了解,产生了瞬间治愈心理问题的希望,这样当然会失望。

没有什么药能瞬间愈病,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扰同样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心理咨询要想收到好的效果,咨询者需要积极配合咨询师的要求,不能只由咨询师一方努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诸多的原因,使许多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科学。

1982年,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正式成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的会员。这证明了心理学的学术地位。

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如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心理物理学,向来就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相近似。发展到现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从实验控制、统计学分析,直到结论的提出,都已经采取了严格的科学设计,都已制定了统一的科学标准。

关于心理咨询,在咨询者的积极配合的基础上,往往需要数个月甚至是更长时间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这是一个互动的和漫长的过程。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融化三尺冰块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家对心理咨询要有正确的理解和现实的期望,不宜因为急于求成、效果不佳,就否定心理咨询,否定整个心理学。

误解三:心理学家会催眠 很多人对催眠术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觉得它很玄妙。提起催眠术,人们又往往想起心理学家。

原因之一,可能是弗洛伊德的误导。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既然他使用催眠术,那么心理学家应该都会催眠术。

另外,可能是缘于几部颇有知名度的“心理电影”的误导,例如日本恐怖片《催眠》。片中的描述和心理学家使用催眠术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纯粹为了商业炒作而对催眠术的作用进行了夸大甚至歪曲。

催眠术源自18世纪的麦斯麦术。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研究得出,令患者凝视发光物体会诱导其进入催眠状态。

他认为麦斯麦术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经性睡眠,因此另创了“催眠术”一词。但催眠的内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

催眠术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常用的方法是:要求人彻底放松,把注意力固定在诸如晃动的钟摆和闪烁的灯光等某个小东西上,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想象中的星空等,然后诱发出昏睡状态。催眠前要先测定被催眠者的暗示性,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催眠,能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此类人的催眠治疗效果较好。

在催眠状态下,人会按照治疗师的暗示行事,可能会有不良副作用,因此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催眠师来实施。 催眠术并非所有心理学家必然会的“招牌本领”。

它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方法之一。实际上,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工作是不涉及催眠术的。

他们更倾向于运用实验和行为观察等更为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国外,催眠术常用于帮助审讯嫌犯,以期使嫌犯在催眠状态下不由自主地坦白情况。

现在,很多司法心理学家认为催眠状态下的问讯有诱导之嫌,很可能使嫌犯按照催眠师的暗示给出所希望的但并不公正的回答,所以对此持反对态度。

2. 人们对催眠的误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由于一些舞台催眠表演者和小说描写过分夸大催眠术作用,人们对催眠术或多或步产生过误解,担心接受催眠会产生种种危险。然而乾能教育机构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都证明,催眠的危险微乎其微。如果说存在着某些危险的话,那也只是滥用催眠方法的结果。即使催眠真的出现副作用,也可以通过再催眠立刻加以消除。有经验的催眠者从不会担心危险的发生。常有误解的如下:

误解之一:有人担心进入催眠状态后会说出其心灵深层种种秘密,特别是一些女性病人,在接受男性催眠者的催眠时更是如此。

误解之二:有人担心被催眠者的意志可能被催眠者完全控制,从而成为不道德催眠者的玩物,或被怂恿做出有违道德的事。

误解之三。担心身体遭到伤害。

误解之四:催眠后醒不过来。

3. 当代人对心理学的误解有哪些

据我了解,心理学大概有三块:

华生的行为心理学——是从“犯罪”方面入手的;

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是从“精神病”方面入手的;

马斯洛的当代心理学——是以相对健康的社会人群为研究对象的。

心理学的研究跟不上社会发展、环境变迁的速度,各种思潮的快速闪现,好像心理学只能解决某些个体方面的问题,在对待大的“社会倾向性”、“社会定式”方面很难派上用场。

要说当代人的误解大概应该是:心理学是解决某些个体问题的。其实心理学更应该是引导心理健康发展的。

应该象我们的中医一样,不光能“治病”,更能“养生”。

4. 对心理学的误解与偏见

心理学是文理交融的学科,一向是文理兼招,但也因学校而异,注意高效的招生简章吧。

心理学是文理交叉的学科,既有自然科学属性的一面,又有人文科学属性的一面。 心理学是一个富有极大探索性的科学领域,不仅引起了大批科学家们的深思,也引起了大众的好奇。

在这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领域里,充满了许多未解之谜,神秘而又实在,成为人类探索世界的三大奥秘之一。在人类走过的里程中,人们在不断探索外部宇宙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揭示着人类自身的心理世界,并将各种心理现象称为内宇宙。

特别是人类探索的焦点由外部世界转向人类自身时,脑科学的研究逐渐成为生命科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研究脑的心理机能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21世纪--被视为生命科学的年代,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自身的科学日益显示出其不可缺少的作用。

科学地认识自身是我们面临的永恒的主题,各类科学家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视角对心理现象进行了探索,力求揭开心理奥秘,打开这一神秘的"黑箱"。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曾令古人为之感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揭示的内心奥秘也越来越多,令现代人为之喜悦。

心理学已经被现代人视为21世纪中三个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 随着心理科学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学的地位有了迅猛的提升。

人们普遍意识到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与心理学息息相关,心理学不仅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品,也逐渐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心理学的科学领域已深入到每个人的生命之中。哪里有人,哪里就会有心理学。

心理学在中国发展至今,已深入人心,大众对心理学的认识更深刻了,意识到它在个体整个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对心理学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了,希望通过阅读和学习心理学的书籍,增长知识,指导工作,品味生活。由于心理学所富有的极强的实用价值,使人们感到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提高生命的质量,可以增加生活的品位,可以使个体成为健康而有作为的人。

现代人喜欢读心理学书籍,一方面说明了当今社会人们的求知心向,也反映了人们完善自身的倾向。 心理学不仅涉及了人的不同生活领域,也吸纳了不同的学科知识,成为一门百川交汇的综合性学科。

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脑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部位,控制着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实现各种复杂的心理功能。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结果 ,客观事物指的是主体意识以外的客观存在的事物,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它们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各种各样的客观事物以不同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引起神经系统的活动,结果就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识,个性等的形式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同时还伴有主体以言语,动作等的方式应激性活动。同时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色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选择性;二,人在活动之前,能够计划活动的结果,制订计划,并且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以此来调节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使之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心理学研究的逐渐深入,心理学的分支越来越多,起学科系统也越来越完善,并且产生了一系列能够指导生产实践和生活的心理学科。

从而心理学科更加具有实践意义和对生活的指导作用。 大家都知道,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各种各样的奇怪疾病也随之而来,包括很特别的心理疾病也随之而来,特别是最近的几年里,精神病和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却不能够用医药治疗好的疾病更是肆无忌惮,空前的猖獗。

所以,心理学的普及和迅速提高甚至是很必要了,而且有点象是当务之急了! 我认为,心理应用要普及,首先具有三大条件:物质消费剩余充足;心理知识和感受在人们意识中基本存在;要有足够的合格的敬业的应用心理专家。在当今,第一个条件是大环境,我们无法左右的,而后两个则需要大学的培养和人们有足够的精力去认识和学习了! 在中国,曾经的心理学被禁止,导致我们现在的心理学与国外的差距如此的大,每每想起总会感到好心痛.一个学科可以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没落,但不可以被无情的禁止了,这些多少有点出题了…… 在短短一学期的心理学学习中,由对心理学的感兴趣到决定考心理学的研究生是个艰难的抉择,也是个坚定的抉择,我坚信心理学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定会发挥更大作用. 心理学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它对人类生活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 现在,心理学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基础科学,而且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应用范围广泛的应用科学。

它与许多实践部门有着广泛的横向联系,并且广泛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心理学是我无悔的选择!”。

5. 催眠的误解观点是什么

催眠大多数人认为,催眠能否成功,主要应该看催眠师的技艺如何,认为催眠师在这里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对一个人的催眠能否成功其关键因素不在于催眠师,而是在于被催眠者。在于被催眠者是否具有高度的受暗示性(可催眠性)。

其实这种受暗示性人们每一个人都有的。只不过一般人受暗示的程度没有那么高罢了。

只有那些具有高度的受暗示性(可催眠性)的人,才可以非常容易的被催眠师用暗示的方法进行催眠,这些人不仅容易受到别人的暗示而进入催眠状态,他们也可以进行自我催眠。其实这种高度的受暗示性(可催眠性)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生来具有的属性(天赋)。

6. 心理学上催眠的含义是什么

催眠的定义LZ在百度百科上就可以查到。

简单而言催眠是精神分析流派最典型的咨询技术,通过语言诱导让来访者放下意识层面的防御,而透露潜意识中最真实的声音。

最简单的比喻是:他能让你表达自己时不再考虑“面子”

有时候催眠听起来神秘而可怕,实质上是非常常见实用的咨询手段,而且催眠前一定是双方建立了非常好的信任感,并征得来访者同意才能进行催眠。换而言之,只要你不愿意,就没人能把你催眠。

催眠的技术在我国各大城市的培训机构都能学习到,但催眠只是为了进行精神分析的手段,个人认为,如果没有深刻的精神分析技术,那么你去给一个人做催眠,无疑是在糊弄他、辜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