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甲
(1).用天干地支相配计算时日,其中有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故称。《汉书·食货志上》:“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 王先谦 补注引 顾炎武 曰:“六甲者,四时六十甲子之类。”又引 周寿昌 曰:“犹言学数干支也。”《汉书·律历志上》:“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南史·隐逸传上·顾欢》:“年六七岁,知推六甲。” 宋 曾巩 《代皇子延安郡王谢皇太后表》:“未闚六甲之书,甫在两髦之岁。”
(2).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华盖杠旁六星曰六甲,可以分阴阳而配节候。” 唐 沉佺期 《则天门赦改年》诗:“六甲迎黄气,三元降紫泥。”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签·诂笺一》:“《望气经》云:黄云四出,主赦。黄气,黄云也。华盖象云,六甲乃华盖杠傍星名,故用之。”
(3).五行方术之一,即所谓遁甲之术。《后汉书·方术传序》“其流又有风角遁甲” 唐 李贤 注:“遁甲,推六甲之阴而隐遁也。” 晋 葛洪 《神仙传·左慈》:“乃学道,尤明六甲,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 南朝 陈 徐陵 《在吏部尚书答诸求官人书》:“五行有驿马之言,六甲有官鬼之说。” 唐 锺离权 《赠吕洞宾》诗:“三尸神,须打彻,进退天机明六甲。”
(4).道教神名,供天帝驱使的阳神;道士可用符箓召请以祈禳驱鬼。 唐 张说 《大唐祀封禅颂》:“天老练日,雨师洒道,六甲按队,八阵警跸。”《宋史·律历志四》:“六甲,天之使,行风雹,策鬼神。” 白炎 《游仙》诗之一:“六甲灵飞驱虎豹,五辛珍脯擘麒麟。”参阅《无上九霄雷霆玉经》、《上清六甲祈祷秘法》等。
(5).道教符箓名。《云笈七签》卷十四:“若辟除恶神鬼者,书六甲、六乙符持行,并呼甲寅,神鬼皆散走。” 唐玄宗 《赐道士邓紫阳》诗:“太乙三门诀,元君六甲符。” 清 沉起凤 《谐铎·奇婚》:“姊所以登牀即遁者,因褥底压六甲符一通。”
(6).诗体名。 南朝 陈 沉炯 有《六甲诗》,凡二十句,每二句前冠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又有六甲、十属之类,及藏头、歇后等体,今皆削之。”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 沉炯 六府体、八音体、六甲体、十二属体, 魏 晋 以降,多务纤巧,此变之变也。”
(7).妇女有孕称为身怀六甲。《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成婚未久,果然身怀六甲,方及周年,生下一子。”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可喜这位孙媳‘新娘子’,现下已身怀六甲,不久又好添丁了。”
(8).指龟之四肢首尾。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卷五:“龟长只可寸余,洁白,亦体瘦,颈微长,如寻常龟,眼目光明,不藏六甲,不畏人。”
【ZDIC.NET 汉 典 网】
“身怀六甲”通俗来讲,“古称女子怀孕。传说中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个甲日,是上天创造万物的日子,也是妇女最易受孕的日子,故称女子怀孕为身怀六甲。”这是一些词典中对于“身怀六甲”通俗的解释。
要详细地来解释这个词,确实很复杂。因为很少有人能搞明白天干地支不断演变的过程。
甲 甲 甲 甲 甲 甲
寅 辰 午 申 戌 子
乙 乙 乙 乙 乙 乙
卯 巳 未 酉 亥 丑
丙 丙 丙 丙 丙 丙
辰 午 申 戌 子 寅
丁 丁 丁 丁 丁 丁
巳 未 酉 亥 丑 卯
戊 戊 戊 戊 戊 戊
戊 申 戌 子 寅 辰
己 己 己 己 己 己
未 酉 亥 丑 卯 巳
庚 庚 庚 庚 庚 庚
申 戌 子 寅 辰 午
辛 辛 辛 辛 辛 辛
酉 亥 丑 卯 巳 未
壬 壬 壬 壬 壬 壬
戌 子 寅 辰 午 申
癸 癸 癸 癸 癸 癸
亥 丑 卯 巳 未 酉
有人做出这样的解释,其中“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分别领起一竖行,称为“六甲”,这是一个时间观念。上面强调了一个五、六为变化之道的思想。在甲骨的刻辞中,前五甲所领竖行中,皆有子日,唯独第六甲“甲寅”不含子日,所以《汉书》说:“日有六甲,辰有五子”,这样就合于五六为变的趋势了。变化带来的是化生,古代传说天帝造物,也当依循此理,所以六甲所代表的是一种演化趋势。
这样可以么?
◎ 六甲 liùjiǎ
(1) [the six combinations beginning with the first Heavenly stem of the sixty combinations of the ten Heavenly Stems and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古时用天干地支配成六十组干支,其中以“甲”起头的有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六组称为六甲;古时一种五行方术,用以推算人的命运
(2) [pregnancy]∶古代妇女怀孕称身怀六甲
(3) [liu jia]∶道家的一种,术数
胸藏六甲
/cd/ci/4/ZdicE5Zdic85ZdicAD312716.htm
词语解释 1.用天干地支相配计算时日,其中有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故称。
《汉书·食货志上》:“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 王先谦 补注引 顾炎武 曰:“六甲者,四时六十甲子之类。”
又引 周寿昌 曰:“犹言学数干支也。”《汉书·律历志上》:“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
《南史·隐逸传上·顾欢》:“年六七岁,知推六甲。” 宋 曾巩 《代皇子延安郡王谢皇太后表》:“未闚六甲之书,甫在两髦之岁。”
2.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华盖杠旁六星曰六甲,可以分阴阳而配节候。”
唐 沉佺期 《则天门赦改年》诗:“六甲迎黄气,三元降紫泥。”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签·诂笺一》:“《望气经》云:黄云四出,主赦。
黄气,黄云也。华盖象云,六甲乃华盖杠傍星名,故用之。”
3.五行方术之一,即所谓遁甲之术。《后汉书·方术传序》“其流又有风角遁甲” 唐 李贤 注:“遁甲,推六甲之阴而隐遁也。”
晋 葛洪 《神仙传·左慈》:“乃学道,尤明六甲,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 南朝 陈 徐陵 《在吏部尚书答诸求官人书》:“五行有驿马之言,六甲有官鬼之说。”
唐 锺离权 《赠吕洞宾》诗:“三尸神,须打彻,进退天机明六甲。” 4.道教神名,供天帝驱使的阳神;道士可用符箓召请以祈禳驱鬼。
唐 张说《大唐祀封禅颂》:“天老练日,雨师洒道,六甲按队,八阵警跸。”《宋史·律历志四》:“六甲,天之使,行风雹,筴鬼神。”
白炎《游仙》诗之一:“六甲灵飞驱虎豹,五辛珍脯擘麒麟。”参阅《无上九霄雷霆玉经》、《上清六甲祈祷秘法》等。
5.道教符箓名。《云笈七签》卷十四:“若辟除恶神鬼者,书六甲、六乙符持行,并呼甲寅,神鬼皆散走。”
唐玄宗《赐道士邓紫阳》诗:“太乙三门诀,元君六甲符。” 清 沉起凤 《谐铎·奇婚》:“姊所以登牀即遁者,因褥底压六甲符一通。”
6.诗体名。 南朝 陈 沉炯有《六甲诗》,凡二十句,每二句前冠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
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又有六甲、十属之类,及藏头、歇后等体,今皆削之。” 明 谢榛《四溟诗话》卷二:“ 沉炯 六府体、八音体、六甲体、十二属体, 魏 晋 以降,多务纤巧,此变之变也。”
7.妇女有孕称为身怀六甲。《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成婚未久,果然身怀六甲,方及周年,生下一子。”
洪深《香稻米》第一幕:“可喜这位孙媳‘新娘子’,现下已身怀六甲,不久又好添丁了。” 8.指龟之四肢首尾。
宋 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卷五:“龟长祇可寸馀,洁白,亦体瘦,颈微长,如寻常龟,眼目光明,不藏六甲,不畏人。” [编辑本段]天干地支 我国古代实行干支纪年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而得六十甲子,其中“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分别领起一竖行,遂被称为“六甲”。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天干地支配合而成的六十甲子可谓由来已久,道教也将之神化。在六十甲子神中以“六甲”为突出,它们也都有名字神称,甲子神字青公名元德,甲戌神字林齐名虚逸,甲申神字权衡名节略,甲午神字子卿名潺仁,甲辰神字兖昌名通元,甲寅神字子靡名化石。
这“六甲”在干支上都属于“阳性”。 有阳不能无阴,有阴才成搭配而能生。
因此,由六甲自然引出“六丁”。所谓“六丁”指的是: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
它们也有相应的神称。据《灵宝六丁秘法》等书所述:丁卯神名文伯字仁高,丁丑神名文公字仁贤,丁亥神名文通字仁和,丁酉神名文卿字仁修,丁未神名升通字仁恭,丁巳神名庭卿字仁敬。
正如对“六甲”加以神化一样,道书对六丁阴神也赋予诸等灵异功能,如称六丁玉女之神,能长能短,能有能无,“处心占而问之,万事从心”(《灵宝六丁秘法》)。这种描述当然是宗教情感的流露,但却体现了道门中人对六丁之神的尊崇。
汉代以后,随着儒家思想影响的逐步加大,道教也在主要场合表现出“尚阳”的倾向,于是六丁六甲便合称而为“六甲阴阳”。其中“阳”就是六甲,而“阴”就是六丁。
[编辑本段]关于“身怀六甲” “身怀六甲”通俗来讲,“古称女子怀孕。传说中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个甲日,是上天创造万物的日子,也是妇女最易受孕的日子,故称女子怀孕为身怀六甲。”
这是一些词典中对于“身怀六甲”通俗的解释。 与世界上其它的一些宗教有所不同,道教十分重视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强调种族与血缘关系的重要,认为血缘是延续生命、体显大道的核心,家族是维系道脉、永保正统的基础。
故曰:“千生父母,有夙世之良因;万劫子孙,亦三缘之和会,共业所感,聚为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