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哈,不扯那些没用的
识障就是你学的东西太多,反而影响你的判断力。
比如说,对于一个一般人来说,做菜放盐是基本常识,没啥疑问,对吧,但是你学的东西多了,知道盐里面有碘,完了还知道了叶酸,草酸,碘的三种同位素,盐吃多了会如何等等,就导致你在做菜的时候不知道到底放盐还是不放盐啊,放多少啊,是放波罗的海的海盐,还是喜马拉雅的岩盐啊,把一件事无限复杂化
或者说,当你把一件事从8个角度分析之后,你会觉得怎么说都有道理,一个杀人犯杀了一个无辜的人,你也会觉得,哎呀这个杀人犯的童年肯定过的不快乐啊,没感受到熬社会的温暖啊,要不他咋会杀人啊等等,反而模糊掉了他杀人这件事本身不可原谅这一事实。
那这个时候,知识的作用就是牵绊,反而是有害的,但我们要做的不是说抛弃知识,而是突破这个层面,在纷繁复杂之中找到正确的方法
这其实就是一个过程,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量变到质变,会真正的豁然开朗。
一个世界冠军可以说自己觉得世界第一也没什么意思,是因为他到了这个境界,一个傻子也可以这么说,但这两种境界是完全不同的。
那第一种境界就类似于突破识障之后的境界。当真正突破了,你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的为你所用,而不会成为干扰,因为大多数人学习知识其实都属于浑沦吞枣,并没有理顺,并没有真正理解,只是听说过而已,当你都真正理顺,真正理解之后,自然就没有识障这回事了。
我个人觉得,一个人,如果一辈子连识障都没突破,那真的有点白活了,浑浑噩噩,了此一生而已。
想用文字准确 描述一个概念,其实是基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佛家喜欢用比喻,主要是领会精神。
障 barrier; block; hinder;障 zhàng
(1) 同本义 [block;separate;cut off] 障,隔也。――《 说文》蕃隔曰障。――《 通俗文》陂障九泽。――《国语· 周语》障 大泽。――《 左传·昭公元年》。服注:“陂障其水也。” 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 吕氏春秋》
(2) 又如:障翼(遮挡掩护); 障距(阻隔, 壅蔽); 障塞(阻塞不通); 障隔(阻隔)
(3) 阻挡;拒绝 [obstruct;stop;block;resist;refuse] 令而不行,谓之障。――《管子》
(4) 又如: 障海(阻挡水流入海); 障壅(阻挡);障遏(阻挡,阻止); 障害(阻碍,妨碍); 障故(障碍变故)
(5) 遮挡;遮蔽 [cover] 而障之以手。――《淮南子·精神》。注:“蔽也。” 司徒褚渊入朝,以 腰扇障日,祥从侧过,曰:“作如此举止,羞面见人,扇障何益?”――《南齐书·刘祥传》中丞愧甚,举屏自障。公(袁可立)读法声益厉,中丞遂自劾去。——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障隙处。――清·邵长蘅《 青门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