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扬州府。
乾隆帝曾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
每次都要到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扬州府,后四次还巡幸了浙江的海宁。
南巡期间,乾隆还在苏州、杭州、江宁、嘉兴等地多次阅兵,检阅军队操练,整饬营务,对所到之地的地方官员予以考核奖惩升降。
另外,他还游遍江南名胜,观古赏景,悦目怡心,赋诗唱和,题字留念,广写匾额。
扩展资料:
乾隆下江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1333431346461南是仿其皇祖父康熙,目的之一是为了探访民情;其二是为了加强清政权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其三是为了河工,康熙时期主要是治理黄河;乾隆下江南除了视察黄河大坝,还视察浙江海塘等水力工程。
弘历自己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然而,和康熙相比,乾隆下江南游乐的目的大大增加。弘历则是前呼后拥,大批后妃、王公亲贵、文武官员相随。
沿途修行宫,搭彩棚,舳舻相接,旌旗蔽空。为搬运帐篷、衣物、器具,动用马六千匹,骡马车四百辆,骆驼八百只,征调夫役近万人。
不仅沿途地方官要进献山珍海味,还要从全国各地运来许多食品,连饮水都是从北京、济南、镇江等地远道运去的著名泉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乾隆帝南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历
一、乾隆六次下江南。
二、乾隆帝于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宁(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后四次还要到浙江的海宁。
三、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初五日、十七日,乾隆帝弘历相继下了两道上谕,讲述欲于十六年巡幸江南的原因,大致有四点:一是江浙官员代表军民绅衿恭请皇上临幸;二是大学士、九卿援据经史及圣祖南巡之例,建议允其所请;三是江浙地广人稠,应该前去,考察民情戎政,问民疾苦;四是恭奉母后,游览名胜,以尽孝心。
四、六下江南的根本原因是:江浙两省经济条件和人文条件都在全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两省上交的赋银赋粮分别达到全国赋银总数的20.8%和赋粮总数的 30%,盐课银占全国盐课银总数的68%,关税占全国税额总数的一半。江浙人文茂盛,是全国文化最发达地区,才子学者之多,数倍数十倍于其他省份。仅以关系到政局和学术文化界的科举而言,从顺治三年到乾隆六十年的150年里,共举行了61科,其中,江浙两省出了51位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87%;出了38 位榜眼,占榜眼总数62%;出了47位探花,占探花总数77%。再就大学士九卿督抚来看,江浙两省出了很多大学士和尚书总督巡抚,像状元出身的吕宫、徐元文、于敏中等都任至大学士。另一方面,江苏、浙江又是明末遗民活动的中心,反清思想和反清言行一直不断,发生了多起文字狱。没有江苏、浙江这两个省巨大的财政收入和绅衿支持,清朝的统治是很难巩固的。牢固控制住江浙,充分利用江浙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来发展其“盛世“。
在古代,江南曾经被中原称为吴楚。后来随着中原汉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江南,意为长江之南面。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区域大致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太湖,钱塘江流域地区。
“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它常是一个与“中原”“边疆”等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且含糊不清。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和人文区域。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史记·秦本纪》中亦载:“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早期出现的江南指的便是现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区。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区。《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一直到隋朝,那个时期的江南往往指的都是湖南、湖北一带。
到了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西、湖南、湖北长江以南部分。宋改道为路,江南路包括江西全境与皖南部分地区,分江南东路与西路,其中江南东路包括宣州、池州、太平州、徽州部分、饶州(鄱阳)、信州(上饶)、抚州、洪州(南昌);江南西路包括袁州(宜春)、吉州(吉安)、江州(九江)、筠州(赣州)。
从元代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还有被用于行政区划,清代初期江南省即如今江苏和安徽的统称,两江总督指的便是江南省与江西省,但文化意义上的“小江南”越来越明确地转指传统的江东、吴或三吴地区。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开始第一次南巡,正月十三日从北京出发,至苏州后,自吴江到嘉兴,驻跸在秀水县北教场大营,即北门外杉青闸对面的御花园。次日游览烟雨楼,有《烟雨楼用韩子祁诗韵》诗记其事。
第二次南巡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事隔六年后“旧地重游”,写下了《题烟雨楼》诗。
由于前次登烟雨楼时,因天雨湖上烟雾迷茫,未能眺望远景,引以为憾。这次重游适逢天气晴好,于是乾隆诗兴大发,又作了一首《烟雨楼即景》诗,把烟雨楼比作蓬莱仙岛,把南湖比作杭州的西湖,觉得天然美景足以畅怀,不需要什么人来献“渔樵耕牧图”了。
乾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十二,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二月到苏州,旋即至嘉兴游览烟雨楼及茶禅寺。三月回銮过嘉兴,复登烟雨楼,与前两次不同的是,乾隆这次未驻跸嘉兴,却两次登烟雨楼。在烟雨楼作了《再题烟雨楼》诗后从杭州回銮过嘉兴,又去烟雨楼,写下了《复游烟雨楼》诗二首。
这样的一吟再吟,乾隆的诗兴似乎并没有稍减,振笔题了一首《烟雨楼叠旧作韵》诗,总算为这次的登楼赋诗画上了一个句号。
过了三年,乾隆三十年(1765)第四次南巡,游烟雨楼后,作了《游烟雨楼即景杂咏》四首。半个月后,由杭回銮过嘉兴,乾隆再次登烟雨楼,作了《再游烟雨楼诗》。诗成,兴犹未阑,又作《题烟雨楼》诗。乾隆这四次南巡六登烟雨楼,诗兴如此之浓,与文学侍臣钱陈群的唱和不无关系。
乾隆第五次南巡已时隔十五年,即乾隆四十五年(1780)。这年是乾隆七十大寿,游览烟雨楼后,作了《题烟雨楼》诗。
在诗中这位风流自赏的皇帝不无感慨地吟道:“……今斯今也昔斯昔,柳尚柳兮梅尚梅。一读钱家书赵句,怆然弗忍更徘徊。”这是在悼念故臣钱陈群,“一读钱家书赵句”,楼中钱陈群写赵孟頫《耕织图》诗屏仍在,而钱已于六年前去世了。钱陈群(1686——1774)字主敬,号香树,又号集斋、柘南居士,嘉兴人。官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善诗词文学,为乾隆五词臣之一。
乾隆对烟雨楼有着特殊的爱好,这次登烟雨楼除了赋诗及与词臣们联句唱和外,还在舟中仿米芾笔法绘了烟雨楼图,一贮内府,一贮浙江。还命画师绘了烟雨楼全貌图,在热河避 暑山庄仿建了一座烟雨楼。他在一首诗注中说:“庚子年南巡旋跸,携烟雨楼图归,游热河仿为之,至辛丑工成,情景宛然。”
隔了四年后,乾隆四十九年(1784)开始第六次南巡,也是他最后的一次巡游江南。在登上烟雨楼时,乾隆写下了永别烟雨楼的诗句——《题烟雨楼》:其结句:“不拟南巡更临此,鸣榔欲去重徘徊。”流露出对烟雨楼景色的无限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