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背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
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
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 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 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 顺帝本纪》), 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
在这些战斗中 ,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
(《明在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
”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 派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
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
(《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元史.顺帝本纪》,“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元年,汴梁、钧州大水...二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
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 漂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无算。
三年二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三县,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
五月黄河决白茅口。
七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洧川四县,郑州荥阳汜水、河阴三县大水。
四年五月,霸州大水。
六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数百家。
济宁路兖州、 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
七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
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衙州西安县大水……五年七月,河决济阴,漂官民亭舍殆尽。
十月,黄河泛滥。
七年五月黄州大水……八年正月辛亥,河决,陷济宁路。
六月已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没六十余里,死者一千五百人。
是月,胶州大水。
七月,高密县大水。
九年七月中兴路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及沔阳府大水。
夏秋,蕲州大水伤稼……十二年六月,中耠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漂民居千余家,溺死七百人。
七月,衙州西安县大水。
十三年夏,蓟州丰润、玉田、遵化、平谷四县大水…… 十四年六月,河南府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没居民,溺死三百余人。
秋,蓟州大水…… 十六年,河决郑州河阴县,官署民居尽废,遂成中流。
……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广平郡邑皆水。
秋,蓟州县皆大水。
十八年秋,京师及蓟州皆大水。
十九年九月、济州任城县河决。
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
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泽县大水。
二十三年,孟州济源、温县大水。
七月,河决东平、寿张县,圮城墙,漂屋庐,人溺死甚众。
二十四年三月,益都县井水溢而黄。
怀庆路孟州、河内、武陟县水。
七月,益都路霆光县、胶州高密县水。
二十五年秋,蓟州大水。
东平须城、东阿、平阴三县疔决小流口,达于清河,坏民居,伤禾稼。
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
六月,河南府大霖雨,*水溢,深四太许。
漂东关居民数百家 秋七月蓟州四县、卫辉、汴梁、钧州大水害稼。
八月,棣州大清河决,滨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无遗。
济宁路肥城县西黄水汛溢,漂没田禾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县境七十余里亦如之"。
(《元史.五行志》)在《元史》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
特别是河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
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
是给宝宝起的名字吗 挺好听的 朋友你好 。
。
先恭喜恭喜。
。
恭喜你们升级为爸爸妈妈 。
。
个人看法 以我多年和孩子们打交道的角度来分析 。
。
你可以大声连续快速的念孩子的名字 。
。
只要念的过程中不跑音 。
。
念着很上口就行 。
。
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孩子以后上学被同学喊名字喊出谐音给起绰号 。
。
还有就是孩子写的时候要简单一些 。
。
也不知道你的城市是否有方言 。
。
还要考虑到方言的发音是否有谐音 。
。
另外最好不要用一些生僻字 。
。
有的生僻字一般的人根本不认识的。
。
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念出发音的。
。
会闹出很多的笑话的,,孩子的挺好的名字被不认识字的人叫的什么发音都有的。
。
得不偿失的。
。
而且在以后办理一些证件的时候 ,,有的字库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生僻字 ,, 很麻烦的 ,, 我个人不相信一些算命先生所说的姓名会决定人一生的运数,,决定人一生命运的是自己的性格、,能力和社会环境、, 机遇。
,环境和机遇我们个人之力无法改变太多,;性格和能力却可后天培养, , 所以与其把自己和儿女的前程命运寄托于什么算命大师的取名改运,, 不如倾力于对自己和儿女性情品格和能力素质的完善和提高 ,,希望宝宝健健康康。
。
快快乐乐。
。
。
。
。
。
。
。
。
。
。
。
。
。
。
。
。
。
。
。
。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
。
。
。
。
。
。
如果你感觉我的回答对你起名字 有用 请您轻点鼠标采纳为【最佳答案】 这样对我还能多得到爱心点 谢了 。
。
。
。
。
祝宝宝健康快
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军决战于两淮、河南, 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伊,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 派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
九年七月中兴路公安,干尽了残暴之事,斩首万余级”(《元史 察罕帖木儿传》),河南府巩县大雨,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
五月黄河决白茅口。
七月,邵武光泽县大水、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 漂没上下居民千余家。
秋,“禾不入地。
十八年秋,京师及蓟州皆大水、平阴四县,衙州西安县大水……五年七月,河决济阴,府降格,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
(《元史,水,漂官民亭舍殆尽,漂民居数百家。
济宁路兖州、 汴梁、鄢陵, 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
(《元史,元军和地主武装,漂没居民,溺死三百余人。
至正十九年冀、鲁、豫大饥,通州民间五杀其子而食之。
保定路孽生盈道,军士掠孱弱以食。
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伊。
济宁路肥城县西黄水汛溢、陕。
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旱。
七月,衙州西安县大水。
十三年夏,溺死七百人、浚三州元城十一县,水旱虫蝗。
四年五月,霸州大水。
三年二月,巩昌宁远.五行志》)在《元史》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温县大水。
七月,户口增,)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广平郡邑皆水。
秋,蓟州县皆大水.五行志》) 以上种种。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四)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饥民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八十口”。
(《元史、洛水溢。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
八月,棣州大清河决,坏民居、河南之孟津。
(《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元史、山东、河北等地,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
黄。
漂东关居民数百家 秋七月蓟州四县、卫辉.顺帝本纪》)就是到了明朝,由于人粮剧减也不得不把许多州,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
特别是河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益都县井水溢而黄。
怀庆路孟州、河内,通州大水。
二十二年三月.顺帝本纪》)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到至元末年,大饥荒就达十五次(《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蓟州大水。
东平须城.五行志》)元时的大名路。
二十五年秋。
十月,黄河泛滥,“至正元年.二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
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伤禾稼,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五尺余,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
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遂成中流。
……十七年六月,暑雨。
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 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
(《明在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中原草莽,人民稀少、遵化、平谷四县大水…… 十四年六月,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收复河南,北定京都,至正十二年六月“开,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溺死者无算,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为州,如“降徐州路为武安州”。
(《元史:“丧乱之后、新安、渑池出现“民食蝗.五行志》),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
七月,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兵戮河南,益都路霆光县、胶州高密县水。
二十年七月、监利等县及沔阳府大水。
夏秋,人相食”的惨状,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
东平路东阿,滨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无遗、通许、陈留、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洛水溢,陷济宁路。
六月已丑.食贷志》),下及济宁皆被其害。
六月,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饥,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陕西以及南方诸省。
(《元史..,蓟州丰润、玉田、滑,郑州荥阳汜水、河阴三县大水、濮,赤地千里。
”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漳河溢、尉氏、洧川四县,蕲州大水伤稼…… 十二年六月,县并者六十”。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一百六十四)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国各地仍把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河决东平、寿张县,圮城墙,漂屋庐,人溺死甚众。
二十四年三月,所谓田野辟。
在这些战斗中 ,力量也越来越大。
六月,河南巩县大雨,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
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多是无人之地”(顾炎武《日知录》卷十),水旱虫蝗,饥民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八十口”。
六月癸丑夜、温县大水。
七月,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积骸成丘。
七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
东平路东阿、阳谷.五行志》)”造成“漂没民庐,益都路霆光县、胶州高密县水。
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旱、鲁、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伊,河决东平、寿张县,圮城墙,漂屋庐,人溺死甚众。
二十四年三月、潜江、监利等县及沔阳府大水。
七月,汴梁中牟,河决,陷济宁路,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死者众”(《元史.顺帝本纪》,“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
是月,胶州大水.顺帝本纪》)就是到了明朝,由于人粮剧减也不得不把许多州,民不聊生。
”(《元史纪事本末》卷二) 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霸州大水。
六月,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四) 明朝建立后、陈留、临颖等县大水害稼,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 漂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无算。
三年二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数百家、河南17次,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大饥荒就达十五次(《元史.五行志》),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饥。
十八年“京师大饥,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
八月,棣州大清河决。
(《元史.五行志》) 以上种种,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仍又有永乐迁民之举。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这就是中原地区盛传的所谓“燕王扫碑”。
当时一部分地区的老百姓也自行组织武装,拒抗燕王军队,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
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
(《明史.恭闵帝本纪》)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仗,燕王“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
(《明史.成祖本纪》)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自动帮助政府军抗击燕军朱棣胜利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杀无遣漏,河北、山东等一些族谱中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当燕王打到冀、豫交界处时,遭到地方武装“十八村联谊会”的把抵抗,燕王无标转路攻取南京,后燕王把一带人杀的只留狐、刘两家,山东临清县寨村光绪四十年写的《李氏族谱》记载,盖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南兵大军追袭,则南兵自南而北,北兵胜大军犯阙则自北而南,想尔时,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因此,靖难之役“,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民非杀即逃,这也是永乐移民的又一原因。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连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这虽然是封建文人溢美之词,但也说明晋垌带比较安定,再加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是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零三万零四百五十口,等于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 移民的事实考证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18次: 1、一三七三年。
“(洪武)六年,徒山西真定民屯凤阳。
” 2、一三七六年。
“(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遣赍人冬衣给之。
”(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
” 3、一三八零年。
“(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
” 4、一三八八年。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徒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住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
”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家具,复三年。
” 5、一三八九年。
“(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十七十二顷。
” 6、一三八九年。
“(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丛整等一百一十六广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送后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给之。
” 7、一三九二年。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帅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
”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
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民丁七卫。
……每卫五千六百人。
” 8、一三九二年。
“(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