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也会算命也会看相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这是孔子观察人的道理。
讲到观察人的道理,我们都知道看相算命,尤其现在很流行。
这两种事,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就是世界各国,有所谓意大利相法,日本相法等等。
由此可见任何国家民族,都很流行。
讲中国人看相的历史,那很早了。
在春秋战国时就多得很,一般而言,中国人的看相,自有一套,包括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麻衣、柳庄、铁关刀,乃至现代意大利、日本人研究出来的手相学、掌纹学,许多新的东西都加上,也逃不出中国相法的范围。
但中国人还有另外一套看相的方法,叫“神相”或“心相”,这就深奥难懂了。
“神相”,不是根据“形态”看,而是看“神态”的;还有一种“心相”,是以中国文化的基本立场,绝对唯心(非西洋唯心的哲学),所以有几句名言:“有心无相,相由心变。
有相无心,相随心转。
”一个人思想转变了,形态就转变,譬如我们说一个人快发脾气了,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从他相上看出来了,他心里发脾气,神经就紧张,样子就变了。
所以,看相是科学。
有人说,印堂很窄的人度量一定小,印堂——两个眉尖中间的距离——很宽就是度量大,这是什么道理?有人天生的性格,稍遇不如意事,就皱眉头,慢慢的印堂的肌肉就紧缩了,这是当然的道理。
还有人说露门牙的人往往短命,因为他露牙齿,睡觉的时候嘴巴闭不拢来,呼吸时脏的东西进到体内,当然健康要出问题。
还有很多这一类的道理,都是这样的,但是古人看相,很多人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是书上说的。
”实际上,这些东西是从经验中来的。
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他的没有了,其实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它所包涵看相的理论,不同其他的相书。
他说:“功名看气宇”,讲气宇,又麻烦了。
这又讲到中国哲学了,这是与文学连起来的,这“气”怎么解释呢?就是东西。
“宇”是代表天体。
什么叫“气宇”?就是天体构造的形态。
勉强可以如此解释。
中国的事物,就是这样讨厌,像中国人说:“这个人风度不坏”。
吹过来的是“风”,衡量多宽多长就是“度”。
至于一个人的“风度”是讲不出来的,这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但是也很科学,譬如大庭广众之中,而其中有一人,很吸引大家的注意,这个人并不一定长得漂亮,表面上也无特别之处,但他使人心里的感觉与其他人就不同,这就叫“风度”。
“功名看气宇”,就是这个人有没有功名,要看他的风度。
“事业看精神”,这个当然,一个人精神不好,做一点事就累了,还会有什么事业前途呢?“穷通看指甲”,一个人有没有前途看指甲,指甲又与人的前途有什么关系呢?绝对有关系。
根据生理学,指甲是以钙质为主要成分,钙质不够,就是体力差,体力差就没有精神竞争。
有些人指甲不像瓦型的而是扁扁的,就知道这种人体质非常弱,多病。
“寿夭看脚踵”,命长不长,看他走路时的脚踵。
我曾经有一个学生,走路时脚根不点地,他果然短命。
这种人第一是短命,第二是聪明浮燥,所以交待他的事,他做得很快,但不踏实。
“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一个人思想如何,就看他说话是否有条理,这种看法是很科学的。
中国这套学问也叫“形名之学”,在魏晋时就流行了。
有一部书——《人物志》,大家不妨多读读它,会有用处的,是魏代刘劭著的,北魏刘昺所注,是专门谈论人的,换句话说就是“人”的科学。
最近流行的人事管理,职业分类的科学,这些是从外国来的。
而我们的《人物志》,却更好,是真正的“人事管理”、“职业分类”,指出哪些人归哪一类。
有些人是事业型的,有些人绝对不是事业型的,不要安排错了,有的人有学问,不一定有才能,有些人有才能不一定有品德,有学问又有才能又有品德的人,是第一流的人,这种人才不多。
以前有一位老朋友,读书不多,但他从人生经验中,得来几句话,蛮有意思,他说:“上等人,有本事没有脾气;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末等人,没有本事而脾气却大。
”这可以说是名言,也是他的学问。
所以各位立身处世,就要知道,有的人有学问,往往会有脾气,就要对他容忍,用他的长处——学问,不计较他的短处——脾气。
他发脾气不是对你有恶意,而是他自己的毛病,本来也就是他的短处,与你何关?你要讲孝道,在君道上你要爱护他,尊重他。
我有些学生,有时也大光其火,我不理他,后来他和我谈话,道歉一番,我便问他要谈的正题是什么?先不要发脾气,只谈正题,谈完了再让你发脾气。
他就笑了。
第二部应该研究的书是什么呢?就是黄石公传给张良的《素书》,这一部书很难说确是伪书,但它也的确是中国文化的结晶。
对于为人处世及认识人物的道理,有很深的哲学见解,也可以说是看相的书,他并不是说眉毛长的如何,鼻子长的怎样,它没有这一套,是真正相法。
眉毛、鼻子、眼睛都不看的,大概都看这个人处世的态度和条理。
孟子也喜欢看相,不过他没有挂牌,他是注意人家的眼神,光明正大...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编竹简的熟牛皮皮条断了多次)。
”《论语》说:“五十而学易”。
孔子还作《易传》十篇,称为“十翼”。
但是,孔子算不算卦?张成老师的回答:他一定算过,作为探索,也作为好奇,但他一定不信,因为不信,后来也就不算了;而且,这不信,还不是出于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不是不认知,而是不认同。
古代的文献,记到孔子算卦的有四次:一次是《孔子家语·好生》,一次是汉代纬书《乾凿度》,一次是王充《论衡·卜筮》,一次是南宋杨万里《诚斋杂记》。
纬书拉大旗作虎皮,胡编乱造,当然不能信;王充《论衡》本来就把此事作为民间迷信批判的,王充都不信;杨万里的记载不知有何根据,他离孔子那么远,中间那么多年没人说,他哪里知道的?所以还是不能信。
唯一有点可信的是《孔子家语》的记载——那就应该属于孔子偶一为之作为好奇或探索了。
为什么说孔子不算卦呢?一,《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记录的孔子言行,里面竟然一次孔子算卦的记录都没有,恰恰相反,有关孔子反对算卦、祈祷的倒有几条。
二,相关的史料,比如《史记》等都没有孔子算卦的记载。
三,《易传》十篇没有孔子算卦的记载。
《易经·恒卦·九三爻辞》上有句话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意思是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地保持自己的德行,总要承受羞辱。
孔子对此解释说:“没有恒心的人不用占卦,因为他总要倒霉。
”(《论语·子路》)孔子这里说的“不占”,后来被荀子总结为“善为易者不占”(《大略》)。
善为《易》者,就是学走正道的人。
《易》教给我们的,就是走正道,做正派人,如此,自然一切逢凶化吉,无需占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切祸福,自作自受。
祸福无门,惟人自招,与占卜无关。
孔子就是这个意思。
《论语·雍也》还有孔子的这句话:“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人的生存依赖于正直;不正直的人生存,是侥幸避免了祸患。
正直而合乎正道,是生门。
邪曲而走上邪道,是死门。
在生门中生,是常态。
在死门中不死,是侥幸。
《论语》不仅仅是好人的读物,其实,如此之类的话,监牢中的贪官污吏、贼盗宵小读起来会更有体会。
人生的最高智慧,就是认知和认同正道。
在孔子之前,《易经》只不过是本讲巫术 的书,但孔子的《易传》彻底改变了《易经》 的命运,它开始成为显学。
但《易经》太深奥了,所以直到汉初, 《易经》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当时被认为 是群经之首的是《春秋》,司马迁却认为应该 是《易经》,因为它“究天人之际”,也就是 《易经》穷尽了所有天人之间的事情,一切问 题都可以在《易经》中找到答案。
后来汉武帝接受了这个观点,《易经》才 开始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
到汉宣帝时,一个 宰相甚至认为《易经》是圣帝明王治太平的 书,运用《易经》的原理,就可以创造出一个 太平盛世来。
《易经》才真正获得了统治阶级 的认可。
春秋时期,孔子在担任官职的时候,接触 到了《易经》,觉得它非常的奇妙。
在晚年的 时候孔子非常喜欢它,时常阅读,以至于串着 《易传》的十翼是理解《易经》的桥梁, 没有十翼,《易经》的思想内容就不易理解。
所谓十翼其实只有七篇,包括《系辞传》、 《彖传》、《象传》、《文言》、《说卦》、 《序卦》、《杂卦》。
其中《彖传》、《象 传》、《系辞传》三篇各分为上下,再加上另 四篇合成十翼。
翼是羽翼的意思,与《易经》 《系辞传》是有关《易经》的通论,内容 丰富深刻。
它探讨《易经》的起源,揭示经文 的意蕴和性质作用,尤其是对《易经》的哲理 作了高度概括而又精微深入的说明,还具体讲 了筮法,并选释了部分爻辞。
《说卦》主要是说明八卦所象征的具体 事物及其特性,是打开《易经》奥秘的一把 钥匙。
《彖传》附在六十四卦下,各卦都有,解 释各卦的卦名和卦辞,指出一卦的核心内容。
《象传》共有四百五十条。
除解释六十四 卦卦名、卦义的六十四条外,还有解释 三百八十六爻的象辞。
解释卦的称大象辞,主 要从上下卦的卦象组合推阐卦所显示的社会伦 理与道德修养意义。
解释爻的称小象辞,说 东汉时,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将《易 经》定为群经之首,《易经》两千年毫不动摇 的极高的地位从此确立。
其间《易经》被用来 批评、决策朝政,治国安邦,直至清朝。
这本简册的皮绳都断了三次,“韦编三绝”的 成语也就由此而来。
孔子对《易经》的喜爱, 使他重新编撰了《易传》。
相辅而行,故称“十翼”。
从《左传》里看, 孔子没出生以前,人们已经用十翼的内容来解 经,可见十翼是积古传述的《易传》,孔子不 过是把这些积古口耳相传的内容作了整理,并 把它传下来落实到文字上。
总的讲,十翼是说 明《易经》最原始的材料,它与《易经》有割 不断的联系,讲《易经》不能否定十翼。
明爻的爻象或爻辞的意义。
《彖传》和《象 传》在说明卦、爻象,并从卦、爻象中应当 明白什么样的道理,从而正确决定自己的行 动等方面,都具有指导性意义,也是对经文 的直接解释。
《文言》是专对乾、坤两卦的重点解释。
作者认为乾坤两卦是理解《易经》的关键,解 释这两卦具有示范作用。
其中解释乾卦的称 《乾文言》,解释坤卦的称《坤文言》。
《序卦》是专门讲述六十四卦排列顺序 的,它从卦名的含义上依次推导六十四卦为什 么会这样排列,为何乾、坤要放在前面,上经 为何以坎、离结束,下经何以要起于成、恒而 终于既济、未济。
孔子的易经主要讲义理,朱熹才讲象数,观点不一样.系辞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以天地为中心,阐发阴阳之道,依据天人合一原理,融哲理与伦理于一炉,建立孔门易学,是从哲学角度来分析周易的,虽然也讲筮数筮法,却不占主要地位.对六十四卦任何一卦都未从占筮角度做过分析,他认为占筮乃是小道,所以不占!
【道长】。
弄鬼掉猴 比喻调皮捣蛋。
杀鸡儆猴 杀鸡给猴子看。
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杀鸡吓猴 杀鸡给猴子看。
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猿猴取月 比喻愚昧无知。
也比喻白费力气。
猴年马月 猴、马:十二生肖之一。
泛指未来的岁月。
猴头猴脑 像猴子那样好动,形容行动浮躁。
沐猴衣冠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同“沐猴而冠”。
老子不一定是 李耳,文献考证可能是叫李耳, 一儒一道 就这区别,好像老子的学问高点,相传孔子还像老子问道?? 道家的衰亡就与儒教的兴盛有关系,两家互相争斗,读过《庄子》可以看到,里面主要思想矛头对准孔子,抨击儒家思想,孔子 提倡 “礼”,道家提倡人能够回归自然,顺其自然,顺应自然,老庄思想主要核心就是崇尚自然,庄子认为 过渡 存在 “礼”就是虚伪,不是人最自然下一种形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