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我国古代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它就是中华民族理论思维的一个高峰。《易经》是中国文化中一本非常伟大的书,要研究中国传统的科学与文化,不能不重视《易经》。
《汉书.艺文志》有云:“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易》从萌发、产生、成熟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三圣三古的漫长历程。
从历史上看,《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因此我们通常说的《易经》即是《周易》。
《周易》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64个卦和384个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即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主要包括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
1、《易经》的理论渊源。
《周易》里说:“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是经过数千年的演化过程而一代又一代的更新创造、积累而发展起来的。考古发现,远在六七千年的地层里,已有八卦符号出土。
2、《易经》的哲学观点主要内容。
《易经》是先哲观天、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并进而思考的结果。这就是说它将天地万物以及人生奥秘的哲学归纳总结于其中。它首先是取之于天道,如天干、地支、天文、气象、季节的哲理,并将天道与人道相对应。说明人道与天道是一体的。人道是根据天道,人要配合天,效法天。
《易经》的卦象用几个极简单、空灵的符号,来代表天地间自然界中的种种复杂的情况,以及人的心理、生理、社会庞大组织和世界万事万物的千变万化,以此把握住各种复杂条件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的认识的理论基础是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达到“心物共鸣”。把人看作是大自然当中最为灵通的一员,“智以藏往,神以知来”。
总之,《易经》在中国几千年里,涉及学术思想领域之广,是无可比拟的。《易经》不仅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学、史学、伦理、民俗、宗教、天文、历法、数学、乐律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成为中国传统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3、《易经》的具体运用及其实践。
《周易》关于乾坤、阴阳的理论,不但适用于自然界,而且适用于人类及其社会生活。
古人把《周易》的阴阳五行学说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运用《周易》的阴阳五行思想,来指导和安排社会政治生活;运用《周易》的阴阳五行思想来指导和推动社会生产。
《周易》的阴阳五行学说,一方面作为一种天道运行规律的反应,有其自然科学基础,具有合理的因素和成分;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世界观和世界图式,又归纳社会科学的内涵,对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思想、情感有所比拟,具有东方科学的思维方式。
《易经》的卦象仅通过这几个极简单、极抽象、极空灵的符号,能够深刻把握到宇宙人生之奥秘的中心,而用来指示人类各方面避凶趋吉。因此,我们可以说,《易经》博大精深,充分显示出古人概括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无穷智慧和才能,用它指导我们的方方面面,是我们后人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