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其实早在孔子以前的《诗经·寥莪》中,就有这样的诗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亟”。
这几句话的大意是说,父母经常抚摸我、喜欢我、养活我、培养我、教育我、看顾我、舍不得我,出门在家都抱着我。 父母的恩情就好比天一样大,是永远也报答不尽的。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孝”是一种从人类的天性中所产生的至高无上的情感,这种情感转变成一种纯洁崇高的道德信念,它是人类的神圣血缘关系的必然结果。 守孝 守孝就是死者的妻子儿女及其后辈亲人们在埋葬死者之后恪守的孝道。
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之内,按民间传统习惯应该怎么做,信守那些禁忌风俗等等。 长辈和平辈人在人死之后不会穿孝衣,至于披麻戴孝只有儿子可以。
父亲或母亲去世,儿子女子是为重孝,重孝期为“七期”,守孝期为三年,忌守不戴红披彩,第一年春节门上贴上黄纸对联,第二年贴绿纸对联。 过生满百日周年和除夕元宵清明七月半要送亮挂清上坟扫墓,在家里举行敬酒敬饭祭奠仪式,丧葬时披戴的孝布三年之内不作他用,以示对亡灵的敬重和纪念。
一般来说儿子、未出嫁的女儿为母亲守丧也是三年,但已嫁女为父亲只需守丧一年,孙子为祖父母等守丧也是一年。 (当然各地风俗不一样有守孝三年的,也有守孝一年的,甚至更短,而且守孝期间不一定要吃素的。)
守孝期间,一年内不嫁娶,不远行,不孵小鸡,不举行其他娱乐喜庆活动。“七期”之内,不串邻友门户,否则别人会说你没教养。
守孝第一年不给别人家拜年,不作红媒,不为别人主持喜庆。 每个人的宗教信仰与教育环境大不相同。
重点在于对往生者是否能抱持一分怀念与追思,当然也必须看往生者在世时,是否有做到令在世的亲友能够感伤他的离去。其实目前社会非常缺乏生死认知的教育,守孝不是叫你去尊守那些繁杂的规定,而是在让你能瞭解失去亲人时的哀痛,进而珍惜现在拥有的亲友与自己,认真去过每一天,每一次与亲友的时光,那才是守孝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