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军阀之多,派系之复杂,争战之激烈,堪称全国仅有,然而,几乎所有的四川军阀包括刘湘、刘文辉、杨森、邓锡候等等,无不向刘从云叩头拜师,而且川军中的营级以上军官,百分之九十都是刘神仙的门徒。
刘神仙功法高明,料事如神,叱诧风云几十年,操纵四川一切军政。 民国年间,四川军阀独霸一方,在“天府之国”内,倒也潇洒快活。
几十年内,杨森、刘湘、刘文辉、邓锡候、田颂尧、刘存厚、李家或、罗泽洲等等,你来我去,拿张三打李四,闹得不亦乐乎。 在四川军阀的相互混战中,“神仙”刘从云的作用确实非凡,几十年间,对整个四川的政治和军事乃至社会,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点道作功大法 刘从云是四川省威远县人,号白鹤,出名之后被人称为“刘神仙”,本名反而不显。他幼年时读了几年书,以后跟从一名大术士学了术数,人又聪明,玩得十分熟练。
自从他“挂帐”和出“招军”以来,不论是测字、算命、看相、卜卦、生辰八字,都未曾砸过锅。他工于心计,能言善道,掌握大量情报,又雇了一些“谋”为他提供消息。
所以,不论富绅、袍哥或乡民来求术,他的批定判语,都是灵验的。因此,声名渐起,为川中之人所认可。
民国期间的四川,可以说是一个乌七八糟的地方。野心勃勃的军阀、政客、袍哥大爷和拼命搂钱的“乡坤”、财东资本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这么一种混乱局势,正好是刘神仙此类人混水摸鱼,借机发达的好机会。 刘从云确有心机,他借自己的术数名望广收门徒,并以一套玄之又玄的术数来欺骗门徒。
他的不二法门,拿手好戏,是点道作功大法。 门徒学习术数之时,刘从云要将一番秘密之术讲解明白:“欲行术数,须有功底。
作功运气要从两腰和肚脐眼中间起,气沉丹田,收集四肢百骸及经络穴脉之精气温,以之打通任督二脉,使之形成体内真气,然后以此真气,直上咽喉,透出喉管,离顶门心冲出来一寸三分高,显出一条红线,红线顶上现一颗红珠。无论行走坐卧都要想到这个红珠,自然会起变化。
变化一起,就有无穷之态和万千之象,随心所欲,想啥是啥。不过,此是无机,不可轻易泄漏,必须保持秘密,就是父母兄弟姊妹和夫妇,也不能透露半分。
刘神仙所说的“红珠”,确有其事。因为练气功练到一定程度,可以归纳体中真元之气,形成罡气,在身体和头顶出现,外人可以感受得到。
现代医学科学已经研究清楚,并利用仪器,控测到了气功发功时的红外线的电波。气功练得越精深者,发气功时的红外线和电波场越强。
刘神仙无疑是精通气功之人,就如唐生智的术主顾子同是名瑜珈高手可以平地腾跃飞行,以致是人都深信其术一样。 刘神仙无疑也是气功中的佼佼者,能够对人发功,使人感觉到他的“红”和“红珠”。
他为了使另人相信,并服从于他,除了确实发功之外,他还用一套言语来神化自己,吹得云天雾罩。刘从云以练气功的方式将这一套教给他人,并将练功时应忌讳的一些行为神秘化,来骗人唬人,让人将他视为活神仙。
四川术坛老大 刘从云对他的门徒和信奉他的大众,有一套极其有效又得心应手的手段。这得力于他对各种术数十分熟悉,技巧极高,辅以高深的气功,次次令人惊叹不已。
他精通面相、骨相、手相、体相、福相、八字、占验、卜卦、圆梦、释签、测字、扶虬、降体、灵试、堪舆风水等等。大凡术数,无论是哪一种,他无不可以信手拈来,而且做得滴水不漏,天衣无缝,使求术者或观术者心服口服,也使偌大一个四川天府之国中大大小小,高、中、低级的近万名术士,自叹不如,拱手称臣。
他有几十名训练有素的“乩手”(乩手是施术过程中的助手,有时也主持扶乩)和“体生”(降体附体,降僮灵试时神仙依附的媒体),在他的扶乩和神灵降体时做其帮衬,从旁协助,并加以吹捧,弥补漏洞。这些“乩手”和“体生”在刘神仙施术时,经常神灵附体,只是所附神灵有不同而已,有时是“关夫子临坛”,有时是“李老君降世”,有时则是“紫姑仙附体”,有时是“玉皇大帝来谕”储如此类。
“乩手”和“体生”虽然都是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年儿童,可是由于受过严格和高深的训练,知识丰富,口才极好,又懂得术数窍门把握惊人之举的关键时机,往往词语高雅,言语犀利,口若悬河,长篇累牍,有问必答,从不打哏。旁从见如此小童,如此言语,自然相信就是神灵在借其体口发言显灵,也就自然而然叹服刘神仙的手段了。
最重要的是刘从云记忆力极好,见过一面的人,多年后仍能在人群中认出来。说过的事情,随时都能说得与原来没有一丝一毫的出入。
因而,他不会无意中出什么差错。他又极其注意搜集和分析各种消息、情况。
有人估计旧川当时虽多达五千万人,可是,党政、军、财、工、商、学,乃至于袍哥、士绅、烟赌、娼、匪,其中的重要人物,他全都把底细摸得一清二楚,家中至少藏有十几大柜数千屉的档案卡片材料。 如此一来,拜其为师,归入刘门为徒者,见日而增、遍布全川,什么乡坤,粮户、地主、袍哥舵把子、官吏、军官、教师船夫、工人、农民,五花八门,上九流下九流,什么人都有。
他做四十大寿时,送帖。
冯国璋(1859—1919年)字华甫,一作华符,直隶(今河北)河间县西诗经村人,北洋军阀首领,曾任民国代总统。
生于1859年1月7日(清咸丰八年十二月初四)。其祖父冯丕振,家境富裕,有地300亩,为该村四大户之一。
其父冯春棠,因科举落榜,精神失常,又因遭天灾,家道逐渐中落。 冯国璋有胞兄弟4个,他行四。
老大冯佩璋,常年经营戏班,奔波外乡;老二冯蕴璋,自幼读书,被选为拔贡;老三冯琥璋,文庠生。 冯国璋自幼聪颖,7岁进私塾读孔孟书,20多岁时到直隶省会保定莲池书院深造,因家境贫寒,又无他助,不久辍学回籍。
1884年冯国璋投淮军当兵。 从此,冯国璋在清末民初的动乱年代,屡获机遇,得到清王朝和袁世凯的赏识,青云直上。
跻身“北洋三杰”之列: 1884年,25岁的冯国璋只身来到大沽口淮军直字营,通过在该营任文书的族叔介绍,入伍当兵。因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经常帮助士兵书写家信或帮伙房记帐,人缘不错,亦取得了该营统领刘祺的信赖。
第二年,经刘保荐,冯国璋进入天津武备学堂,习步兵科。该学堂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培养淮军中下级军事人才于1885年创办的。
聘有德国军事教官,所设课程有兵法、地利、军器、炮台、算法、测绘,并操习炮队,步队、马队、工队及分合阵法,另外还兼学经史。 冯国璋是该学堂第一期学员。
在学习期间,他曾回原籍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特设数学附生额,因他擅长算术,考中秀才。后返回天津武备学堂继续学习军事。
冯国璋学习刻苦,精通枪炮阵式,熟习营垒作业,各科成绩优秀,曾得到该学堂总办荫昌和德国教官的赏识。1890年毕业,被留校任教。
当时冯国璋已届而立之年,他不安于现状,想大立军功,出人头地,于是在1893年进聂士成军中效力。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冯曾随聂士成赴东北和朝鲜等地考察和测绘地形,为时半年,跋涉数千里,餐风宿露,历尽艰险。
所达之处,对山川要塞均用新法绘图说明,地形地物,了如指掌。 所搜集的资料以聂士成之名编成《东游纪程》一书,由冯国璋任注说编辑,及至第二年聂士成率部在朝鲜和东北等地抗击日军时,这部著作发挥了极大的指导作用。
故此,冯国璋得到了聂士成的垂青,被任命为该军军械局督办。 甲午战争后,冯国璋得聂士成保荐,以清朝驻日公使裕庚随员身份赴日。
冯国璋在日本期间,为考察日本军事,结交了日本军界人士福岛安正、青木宣纯等人,并博览大批近代军事著作,取得了大量有关军事教练的资料,不舍昼夜,抄录和整理了几大本有关军事训练和近代军事科学发展的“兵书”,冯亦因此大长才干。 1896年冯国璋回国后,将精心整理好的笔记资料呈送聂士成,聂又转呈袁世凯。
当时,袁世凯正在积极筹办小站练兵事宜,急需军事教学人才,见到冯所整理的军事资料如获“鸿宝”,遂招冯国璋入小站辅佐编练新军。与冯国璋同时进小站的还有他在武备学堂时的同学王士珍和段祺瑞等人。
冯国璋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深入浅出,深受学兵的拥护和爱戴。 未几,冯国璋即被任命为督操营务处帮办兼步兵学堂监督。
不久,又升为督操营务处总办。冯国璋鉴于新建陆军初创,在训练工作上应有所遵循,经过精心筹划,与王士珍、段祺瑞等人合力编成《训练操法详晰图说》22册,成为随营学堂的标准教科书,也是清朝末年我国军事学校和编练新军的主要教材。
由于冯国璋等人对袁世凯的赤心辅佐,使小站练兵的声誉大振,冯国璋也逐步投向袁世凯的怀抱。 袁世凯出卖光绪和参与“戊戌变法”的维新派,深得那拉氏宠信。
1899年3月,新建陆军改称“武卫右军”。不久,袁世凯率军赴山东,被派署理山东巡抚,镇压义和团运动。
冯国璋以督操营务处总办身份,将1万多人的山东勇营逐步改编为武卫右军先锋队,并曾一度率队在直隶与山东交界的德州一带,围追堵截义和团。1900年冯国璋参预镇压义和团运动有“功”,经袁世凯奏保,升为补用知府。
不久被调至济南主管武卫右军和山东全省军队督操事宜。 袁世凯为了在德国人面前出风头,决定举行秋操,命冯国璋、王士珍、段祺瑞昼夜加紧操练军队。
1900年秋季,袁世凯邀请德国驻胶州湾总督一行抵济南观操。总督在袁世凯等人的陪同下登上观操台,只见军旗一色鲜明,队伍整肃精壮,军威凛然。
时冯国璋发出洪亮的口令,队伍“一举足则万足齐发,一举枪则万枪同声,行若奔涛,立如直木”。 总督当面称赞冯国璋、王士珍、段祺瑞为“北洋三杰”。
1901年,清廷擢升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冯国璋亦随之赴任。袁世凯野心很大.到达直隶后,便开始大规模地扩充北洋军。
所谓北洋军是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袁世凯编练新军而得名。袁世凯首先在保定设立编练北洋常备军的专门机构--军政司,该司分兵备、参谋、教练三处,冯国璋出任教练处总办。
冯国璋竭力修明操法,制订章程和编练计划,从而把新旧军队的训练统一起来。使编练新军一时颇著成效。
未几,清政府派冯国璋与满族官员铁良、凤山赴日本考察军事。归国后,冯国璋出任清政府练兵处军学司正使,同时督办北洋各武备学堂,兼任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和将弁学堂督办,因。
宋希濂,字荫国,汉族,湖南省湘乡县人,抗日名将,中国国民党著名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十四兵团司令。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长沙长郡中学、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肄业,日本陆军步兵学校、重庆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一期毕业。
曾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等战役。宋希濂(1907年~1993年2月13日),字荫国,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杏子铺溪口村人,中国国民党著名将领。
1924年宋希濂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学校期间曾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山舰事件后与共产党脱离关系。1926年随蒋介石参加北伐。
曾任七十一军军长,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新疆警备总司令,华中剿匪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1949年12月在川康边境沙坪被人民解放军俘虏,后作为战犯接受改造。
1959年12月大赦。1980年宋赴美探亲,后定居美国。
1993年2月13日,因患严重肾衰竭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民国13年4月,宋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6月,加入中国国民党。
毕业后参加过两次东征,每战均奋勇争先。民国15年参加北伐,任第二十一师营长,转战浙赣,于铜庐战役中负伤。
翌年冬伤愈。奉派赴日本留学千叶陆军步兵学校。
为响应国内反日运动,屡屡被捕。民国19年5月归国,任教导第一师中校参谋,参加中原会战。
嗣调任副团长,以功升国民政府警卫军第一师第二团团长,旋调第二师第六团团长,翌年冬又调升第一师第二旅旅长。 民国21年(1932),警卫军第一师改编为第八十七师,宋任第一六一旅旅长,拱卫京畿,“一.二八”事变,宋誓师小营,坚请赴援,2月初,奉命增援淞沪。
当日军全力进攻庙行时,他亲率四个营,强渡蕰藻浜,攻敌侧背,予敌重创,粉碎了日军中央突破的计划,使战局转危为安。宋回师都门,升第八十七师副师长仍兼旅长。
民国22年8月,调升第三十六师师长,驻防江西抚州,并兼抚州警备司令。11月20日"闽变",宋率部由赣东间道入闽;翌年初,一举攻下强固的九峰山,受到通令嘉奖。
民国23年(1934)5月,宋率师参加第五次围攻中国工农红军,同年9月27日在朋口白衣洋岭被红军枪伤。翌年5月伤愈回长汀任原职。
6月18日,奉命在中山公园枪杀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 民国24年春,宋调戍京沪一带,构筑国防工事;翌年冬“西安事变”,率师入陕,兼任西安警备司令。
民国26年“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打响,宋以"誓死保卫祖国"的壮志,率部日夜兼程,从西安开赴上海。17日,猛攻天宝路一带。
20日子夜,一举攻入汇山码头,迫敌败退回舰,战威轰动全国。9月,升任第七十八军军长,仍指挥第三十六师.在虹口、杨树浦一带与敌短兵相接,后移师江湾一带作战。
11月,随唐生智守卫南京。12月13日城破,被免职回籍。
翌年初,起用为荣誉师师长。5月,在战场接任第七十一军军长,率军激战兰封,围攻土肥原第十四师团。
8月,与日军对抗于大别山脉。富金山,沙窝雨战役,宋率三个师重创日军,毙敌4506人,伤敌17380人,国民革命军最高统帅部通电全军赞扬,并获华胄荣誉奖章和奖状。
民国28年冬,调兼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因病辞去第七十一军军长职。9月,调兼中央训练团副教育长。
民国30年11月升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翌年4月,日军由缅甸入滇西,宋率第三十六师日夜兼程,迎击日军于怒江惠通桥畔,尽歼渡江之敌。
民国33年5月,为策应远征军与驻印军反攻,率部冒蛮烟瘴雨进围龙陵,先后攻下滇缅边境被日军盘踞经营已久的平戛、龙陵、芒市各强固据点。歼敌逾万,俘获尤多。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以其历年抗战有功,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民国33年11月,宋奉调新疆迪化任中央军校第九分校主任。
民国35年3月,西北行辕成立,调兼参谋长。10月,任新疆省警备司令,仍兼第九分校主任。
11月至兰州,代理西北行辕主任。 民国37年8月,宋被调任华中“剿共”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官,驻湖北沙市。
10月,调任徐州“剿共”副总司令,辞不就。民国38年(1949)3月,任湖鄂边区绥靖司令官。
8月,改任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中将主任。9月,成立川湘鄂黔边区“最高决策委员会”,宋兼任主任委员。
是年3~11月初,宋部陷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包围之中,先失荆门,继而惨败川东,率残部向西昌方向逃奔,又被人民解放军尾迫截击,于12月19日在大渡河沙坪被围。宋抽出手枪试图自杀,被其警卫排长一把抓住,随即被俘。
自北伐战争到解放战争被俘,宋历经重要战役数十次,曾获青天白日勋章,有“鹰犬将军”之称。 1959年12月4日,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赦后,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
中山舰事件1964年起,先后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0年赴美探亲,后定居美国。
1982年8月29日在纽约创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并任总顾问。1984年2月28日又在华盛顿发起建立“黄埔同学会”,任副会长。
垂暮之年,宋希濂广交朋友,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宋希濂生前曾撰生平自述,集成《鹰犬将军》一书。
因患严重肾衰竭。
“王安石”名字的来历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宰相,又是文学家。
他为什么叫王安石?这里有一段故事。 相传王安石的祖父病重,王安石的父亲想待他百年后葬在一块风水好、有龙脉的地方,但始终没有找到。
早年信看风水,还有看风水的地仙。有一天,王安石的父亲找来一位地仙帮看风水。
这个地仙在下马山连看了三年,都没看准。地仙在山下看有龙脉,可是一到山上看,就什么也看不出。
山上有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每天都见地仙在山上转来转去,感到很奇怪,问地仙,地仙说是玩一玩。这样地仙三年都在山上转。
有一天樵夫又问地仙:“老人家,你长年在山上看,到底看什么?”这时地仙实在没办法,就跟樵夫说:“远看这山确有龙脉,到近处看,怎么也找不到。”樵夫听后手一指:“不用看,那棵大树下就是龙脉。”
地仙看好后,立即告诉王安石的父亲。王安石的父亲按照地仙说的,在大树底下挖了一个坑。
这个坑奇怪得很,大小刚刚能放下棺材,坑的周围都是石。 安葬了王安石的祖父后,王安石的父亲就给儿子取名王安石。
传说这就是王安石名字的来历。 智 胜 厨 师 王安石小时候,在下马山的榉林书舍读书,离书舍不远的流坊街口有一个面馆。
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 有一天,王家石又到这家面馆吃面。
进门后,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做好了么?”伙计答道:“就来。”
不大一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中拿了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师傅说要自己去端。”王安石也不计较,径直来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伢仔,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掉一滴汤,算你白吃。”
王安石问:“此话当真?”大师傅说:“偌大的一个面馆,还出不起一碗面么?”好一个王安石,主意还真不少。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起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下半碗汤了。
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神童啊! 禽 言 令 王安石自幼聪颖敏捷,出口成章。
他在下马山书院读书时,有次和同学在山中玩耍,春风吹拂,百花吐艳,群鸟争鸣,景色宜人。大家心情舒畅,兴趣甚浓。
这时,王安石提议说:“我们来做《禽言令》,以助兴添趣吧!” 大家齐声赞成。王安石又风趣地说:“每首《禽言令》都要用孔老夫子书中的话,违者照罚!”众人听后欣喜异常,异口同声地说:“行!你开头吧!” 王安石灵机一动,成竹在胸,只见他捏着小鼻子,嘟着小嘴,说道:“叽叽为叽叽,不叽为不叽,是叽也。”
后又问大家说:“你们说这是什么鸟叫?” “燕子!是燕子的叫声”。同学们兴高采烈,捧腹大笑。
“对,这是燕子学孔老夫子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王安石笑着说:“我再来一个:‘咕不咕,咕,咕……’” “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鹁鸪的叫声,它在学孔老夫子说:‘觚不觚,觚哉!觚哉’!” “真有意思!妙极了!哈哈哈……”同学们一个个笑得前俯后仰。他们用圣人之言大开玩笑,后来挨了老师的一顿大骂。
瑶 田 对 诗 相传王安石小时候就有远大的抱负和惊人的才华。 一年夏天,天气炎热。
教书先生给学生们出了几道题后,自己就坐在书案前闭目养神,随后呼呼大睡起来。学生们做完功课,见先生还在睡觉,便悄悄溜出学堂,到野外玩耍去了。
瑶田村头有口水塘,名叫瑶池,塘水又清又凉。孩子们在王安石的带领下跑到塘里洗澡。
小家伙一个个脱得精光,“扑通扑通”跳进了水里,顿时水花四溅,笑语欢腾,好不快活。 老先生一觉醒来,看看天,星星都出来了,学堂里空空如也。
他知道睡过了时辰。便缓步拂袖,走出学堂门。
一阵清风送来孩子们的笑闹声,老先生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循声走去,上了一个土坡,只见孩子们正欢快地打着水仗,映在水里的星星一闪一闪,摇曳不定,老先生气得胡子直抖。
第二天上课时,老先生出了一个对子要大家对,对不好的学生要受罚。这个对子的上联是:“弟子贪玩荒学业。”
王安石站起来对下联:“先生爱睡误弟子” 老先生一愣,又出了一个对子:“夜闹瑶池,搅动满天星斗。”暗示他知道学生们下塘洗澡的事了,并对王安石怒视道,“王安石,你对!” 王安石想了一下,从容对答:“晨破书海,重整万里江山。”
“对得好!”老先生大喜,心里一高兴,对学生的诳师之罪也没有再加追究了。 介 甫 借 火 王安石从小天资聪颖,诸子百家书无所不读。
他小时候曾到灵谷峰山上的龙甲书院读书。 榉林书舍是一位饱学老儒创办的。
他利用这里山青水秀,环境幽静的良好读书条件,设馆授徒,少年时的王安石就是慕其名来此求学的。王安石来此后,见这位老先生学问渊博,通晓古今,教授又得。
魏缭生卒年不详,战国兵家人物。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原姓魏,名缭,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后,改称尉缭。
他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主张‘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相传尉缭懂得面相占卜,在被秦王嬴政赏识之初曾经认定嬴政的面相刚烈,有求于人时可以虚心诚恳,一但被冒犯时却会变得极之残暴,对敌人也毫不手软。尉缭认为这样的嬴政欠缺照顾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尝试逃离嬴政为他安排的住处。
兵书《尉缭子》作者存疑: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尉缭子》残简,仅能证明《尉缭子》不是后人所著的伪书,无法证明该书的作者是谁。《尉缭子》兵书,依然无法判断是由魏惠王时期的隐士或是秦王政时期的国尉著作,史学家众说纷纭。
关于尉缭的真实生活年代如同其他历史名人一样无从查考,只能从历史文献的残篇断语中推断,但是这往往前后矛盾漏洞百出。比如人们推断在公元前334年见过魏惠王,但《史记》中明确记载了他最终在秦王政时担任了秦国的高级职务。这个时间跨度近百年,显然有违常识。因此,就像对其他历史人物一样,我们只能望洋兴叹。
他是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来到秦国的,此时秦王政已亲秉朝纲,国内形势稳定,秦王正准备全力以赴开展对东方六国的最后一击。
当时的情况是,以秦国之力,消灭六国中的任何一个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六国要是联合起来共同对秦,情况就难料了。所以摆在秦王面前的棘手问题是,如何能使六国不再“合纵”,让秦军以千钧之势,迅速制服六国,统一天下,避免过多的纠缠,以免消耗国力。离间东方国家,虽然是秦国的传统做法,而且李斯等人正在从事着这项工作,但是采用什么方法更为有利,则仍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消灭六国,统一中国,是历史上从未有人干过的事情,年轻的秦王深知这一点,他不想打无准备之仗。
另外,当时秦国还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是战将如云,猛将成群,而真正谙熟军事理论的军事家却没有。靠谁去指挥这些只善拼杀的战将呢?如何在战略上把握全局,制定出整体的进攻计划呢?这是秦王非常关心的问题。他自己出身于王室,虽工于心计,讲求政治谋略,但没有打过仗,缺乏带兵的经验。李斯等文臣也是主意多,实干少,真要上战场,真刀真枪地搏杀,一个个就都没用了。
李卫 《清史稿·李卫传》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
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康熙五十八年,迁户部郎中。
世宗即位,授直隶驿传道,未赴,改云南盐驿道。雍正二年,就迁布政使,命仍管盐务。
三年,擢浙江巡抚。四年,命兼理两浙盐政。
疏言:“浙江户口繁多,米不敷食。请拨盐政归公银十万,委员赴四川采运减粜,款归司库;有馀,以修理城垣。”
卫整理盐政,疏言:“诸场有给丁滩荡者,以丁入地,计亩徵收;无给丁滩荡者,暂令各丁如旧输纳。”又言:“浙省私贩出没,以海宁长安镇为适中孔道,请设兵巡隘。”
又言:“江南苏、松、常、镇四府例食浙盐,镇江接壤,淮盐偷渡。请敕常镇道及京口将军标副将、城守参将等督饬将吏水陆巡缉。
五年,奏修海宁、海盐、萧山、钱塘、仁和诸县境海塘。寻授浙江总督,管巡抚事。
六年,奏言:“江、浙界上盗贼藏匿,浙省究出从盗,咨江南震泽县捕治,竟以替身起解。案中诸盗,江南督臣范时绎留以待谳。
今察出有举人金士吉等徇庇,当请褫夺,并提江南所留诸盗穷究党羽,剪除巢穴。”得旨嘉奖。
温、台接壤,濒海有玉环山,港岙平衍,土性肥饶。前总督满保因地隔海汊,禁民开垦。
卫遣吏按行其地,奏请设同知,置水陆营汛。招民垦田,於本年起科;设灶煎盐,官为收卖;渔舟入海,给牌察验;鱼盐徵税,充诸项公用。
卫经画浙东诸县水利:鄞县大嵩港溉田数万亩,岁久淤浅,卫令疏浚,筑塘设闸,开支河溉田。镇海灵岩、大丘二乡有浦口通海,旧有闸已圮,卫令修筑。
定海多旷土,卫令察丈清理。上虞濒海潮汐没民田,卫为奏请除额;县有夏盖湖,积淤多已成田,卫令察丈,许民承业升科。
上以江南多盗,时绎及巡抚陈时夏非戢盗之才,命苏、松等七府五州盗案,令卫兼领,将吏听节制。时议增筑松江海塘,并以旧塘改土为石,上复以时绎未能董理,令卫勘议。
卫诣勘,奏言:“松江海塘已筑二千四百馀丈,未筑者当令仿效海盐旧塘,石塘后附筑土塘,宜一例高厚,岁派员修治。”上从之,仍令卫会时绎、时夏董理。
上以卫留心营务,江南军政举劾,复命卫会同考核。寻遣侍郎彭维新等如江南清察诸州县积欠钱粮,亦令卫与闻。
七年,加兵部尚书。入觐,遭母丧,命回任守制。
寻复加太子少傅。江宁有张云如者,以符咒惑民,卫遣诇察,得其党甘凤池、陆同庵、蔡思济、范龙友等私相煽诱状。
八年,卫令游击马空北往捕,时绎故与云如往还,与按察使马世烆庇不遣,贿空北还禀卫。卫疏劾,上遣尚书李永升会鞫,时绎夺官,世烆、空北皆坐谴,云如等论斩。
九年,疏请改定苏州府营制 李卫其人 历史上真实的李卫 字又玠,1686—1788 并不是出身于市井的小混混,而是江南铜山 今徐州市一家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康熙五十六年,李卫花钱捐了一个官。
《清史稿·李卫传》载:李卫“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康熙五十八年,迁户部郎中。”
据《小仓山房文集》载,李卫在户部供职期间干了一件让当时还是亲王的胤祯刮目相看的事:当时分管户部的一位亲王每收钱粮一千两,加收平余十两。李卫屡次谏阻都不听,于是在走廊上置一柜,写着“某王赢钱”,使这位亲王十分难堪,只好停止多收。
雍正十分看重李卫“勇敢任事”的优点,一继位就任命李卫为云南道盐驿道,次年擢升为布政使掌管朝廷重要税源的盐务。雍正三年 1725年 又被擢升为浙江巡抚兼理两浙盐政。
雍正五年,李卫“寻授浙江总督,管巡抚事”;翌年,朝廷又以“江南多盗”,而地方官又“非戢盗之才”为由,命李卫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将吏听节制。”雍正七年,李卫被加封为兵部尚书、太子太傅,雍正十年又内召署理刑部尚书,寻授直隶总督。
李卫任浙江、直隶总督十多年倒做了几件让世人称赞的好事。李卫管理盐政不仅加强了沿海各关隘的巡缉,打击不法商贩盗卖私盐等活动,同时还改革盐政税赋制度,“诸场有给丁滩者,以丁入地,计亩征收;无给丁滩者,暂令各丁如旧输纳。”
此举,既稳定了盐业生产,又增加盐业税收。当时,因浙江人汪景琪著《西征随笔·历代年号论》中,影射雍正年号不吉利和礼部侍郎查嗣庭在科举考试中取“维民年止”句为试题所犯下“大不敬”之罪,“停浙江人乡会试。”
李卫出任浙江总督后一面“文告严督,”一面上书朝廷“浙江士子感恩悔过,士风丕变,乃命照旧乡会试。”李卫治理海塘成绩卓著。
他在海宁自翁家埠至尖山间的近百里海塘险要塘段抢筑乱石塘、柴塘近2300丈,缓和了危急形势;并且设塘兵200名及千、把总等员弁分驻沿塘常年修护。在海塘“招民垦田,於本年起科;设灶煎盐,官为收卖;渔舟入海,给牌察验;鱼盐徵税,充诸项公用。”
李卫剿匪十分称职,“盗匿山泽间,诇得其踪迹,遣将吏捕治,必尽得乃止。以是所部乃无盗”。
李卫对整肃吏治也著有成效。江南督臣范时绎、按察使马世 庇护张如云及其党羽以符咒惑民,李卫毫不徇情上书弹劾,使“时绎夺官,世 、空北皆坐谴,云如等论斩。”
雍正十一年,李卫不顾忌户部尚书兼步军统领鄂尔泰的地位和眷宠均在自己之上,公开上书指参其弟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使鄂尔奇被革职查办。雍正。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生肖虎,汉族;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区)人;唐(武周)时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
狄仁杰造像
狄仁杰,生于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字怀英, 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称其为“国老”。
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
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闻讯泣言之:“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后又封之为梁国公。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他可谓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
详细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1940.htm#1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
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
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牛子厚(吉林牛家代表人物,著名京剧科班“喜连成”的创始人) 牛子厚,本名牛秉坤,字子厚,祖籍山西太原。
1866年(同治五年)出生于吉林,是著名巨商“船厂牛家”的第四代传人,是在吉林城拥有几十家商号,并在东北各主要城镇都布有“买卖”的大东家,同时也为中国京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牛家原是甘肃人,后逃荒到山西省太原县。
因家庭生活艰窘,无以为生,遂四散逃荒,并以砸碎家中仅有的一口铁锅,各执碎碴一片,作为日后重逢的凭证。后人把吉林牛家又称“砸锅牛”。
牛家在东北祖辈相衍,辈次排列为“玉升麟秉章,世绍永安长”。牛家主要是从牛金玉和他两个儿子牛升云、牛升霄创业发展起来的。
刚到东北时,牛金玉夫妇挑担辗转来到了吉林乌拉(今吉林市)。牛金玉夫妇通过与吉林副都统打招呼,先在小东门外开小店的侯家房后种地,开菜园子,共开了13垧地。
他又和儿子们进东部山区采人参、淘砂金,饱尝了艰辛,历经了磨难。据传说,他曾得到一块“狗头金”,约有一斤七、八两重。
牛家就这样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为投资工商业准备了必要条件。 吉林市背靠长白山,面临广袤的松嫩平原,处于松花江之滨,位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
长白山的很多资源,如木材、人参等特产,松嫩平原盛产的粮豆,都要以吉林为集散地,向外地发运。正因为吉林处于这样重要的交通位置,清朝康熙皇帝于1676年(康熙十五年)令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称“吉林将军”,“建木为城,倚江而居”,做反抗沙俄侵略战争的准备。
经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近百年的发展,吉林已成为柳条边外第一重镇。精明的牛金玉看到吉林如此便捷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日后发展的有利条件,遂于小东门办起了大车店,兼营油盐烟麻。
这就是牛家的第一个企业。时在清乾隆末年。
当时,松花江上木排很多,舟船往来,络绎不绝,使小店生意非常兴隆,越做越大,兼营的油盐烟麻店得到了扩充。1797年(嘉庆二年),正式定名为“源升庆”。
据说有两层涵意:一是期盼企业升腾发达,蒸蒸日上;一是他的两个儿子的名字都有一个“升”字,大儿子叫牛升云,二儿子叫牛升霄。而“升”字侧过来看,又是“牛”字。
以后,以“源升庆”为基础,派生的“买卖”很多,但都在字号的中间有一个“升”字。从此,牛家在吉林商界名声越来越大,被称为“船厂牛家”,列为“中国北方四大家”之一,与当时富甲一方的山西亢家、沈阳郎家、河北刘家齐名。
1829年(道光九年),牛金玉去世,企业由其子牛升云、其孙牛化麟两代人锐意经营,悉心管理,有了很大发展。 1881年(光绪七年),牛化麟仅四十几岁就病故了,偌大的家业和众多企业的管理重担就落在仅有15岁的少年牛子厚的肩上,好在总店“源升庆”和所属各企业层层均有得力的经理和管理人员,各司其职,牛家人只作财东,并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
牛子厚11岁出家,13岁还俗。到牛子厚接手家业时,牛家的经济正处于鼎盛时期,牛家的“升”字号企业也在扩充和发展。
当时,牛家的“升”字号企业在吉林已有20余家。早在1877年(光绪三年)吉林的城墙由木墙改为土墙,又开通了北大街等街道,期间牛家出了很大一部分款项,这时“源升庆”已由小东门迁至北大街。
据吉林市图书馆存《游吉便览》记载,在1911年(宣统三年),牛家的“买卖”有钱铺2家,占当时全城钱铺的九分之二;当铺六家,占全城当铺的十六分之六;杂货行三家,占八分之三;批发货店二家,占九分之二;中药铺一家,占十分之一;粮米铺一家,占四分之一;客栈一家,占十分之一。牛家企业经营范围除油盐烟麻等杂货外,还有高级百货,如绫罗绸缎,各种布匹,狐貉貂裘,山珍海味等,金银买卖及器皿,首饰的打制加工,中药材,瓷器,陶器,砖瓦,粮米,木匠铺,点心铺,鞭炮铺等,以至发展到金融业,开当铺、钱庄。
此外,牛家还开养猪场、养鸡场,还自家设场打鱼。牛家的经营范围凡居民生活所需、官绅享乐所用的物品几乎无所不涉。
除在吉林城开设众多企业外,还在吉林附近的集镇如乌拉街、桦皮厂、岔路口、大绥河等地开有油坊、烧锅等。在哈尔滨、长春、四平、沈阳、大连、营口、锦州、秦皇岛、山海关、唐山、天津、太原、济南等都有牛家的生意,还把分支机构开到北京等地。
以长春为例,据资料记载:1884年(光绪十年)吉林巨商牛子厚在长春城内北大街开设“公升合”钱庄,资本额官帖300万吊;在南大街开设“顺升合”钱庄,资本额官帖240万吊。在哈尔滨开有“振升恒”、“义升公”、“东升久”钱庄。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吉林商务总会选举“总理”(会长)及会董共20位,其中,在牛家的“升”字号企业中就有赵熙曦等6人当选为会董,占会董总席位的三分之一。这时,牛子厚的大儿子牛翰章已从俄国首都圣彼得堡留学归来,官场活动多由他儿子出面。
在吉林商务总会选举中,他当选为“协理”(副会长)。由此,可反映牛家“升”字号企业在吉林商界实力之一斑。
企业在增多,经营在扩展,牛家雇佣的“伙计”也在增多,究竟有多少人现未查到统计资料,但当时常说,“源升庆”大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