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算命 正文

尹桂芳越剧唱段集算命

尹桂芳越剧唱段集算命

一、介绍一下越剧的尹派

尹桂芳 开放分类: 艺术家、人物、名人、个人、戏曲演员 越剧小生。

尹派艺术创始人。祖籍浙江新昌。

生于浙江新昌县西门外的小龙潭村。 8岁丧父。

12岁进入嵊县醒狮剧社学花旦,后考进嵊县华堂镇大华舞台。1933年冬,她离开科班,与别人搭班在浙东一带演出。

1934年年底,沈家门一个戏班请新凤舞台出身的叶彩金唱头肩旦,聘刚从瑞云舞台满师的竺水招唱二肩旦,唯独缺少小生,这位班主听说尹桂芳旦角、生角兼能,于是一边托人来聘请,一边自作主张地将尹桂芳取名为“尹云峰”,挂出了牌子。尹桂芳到了沈家门,一见此状,哭笑不得。

谁知用“尹云峰”的名字扮演小生,竟使她成了名。1938年,尹桂芳来到上海,先参加越剧界慈善义演,后分别与筱丹桂、王明珠、邢竹琴、吕爱花搭档演出。

1940年秋,尹桂芳与竺水招合作挂头牌。1942年6月,尹桂芳与来自四季春班的傅全香在老闸大戏院演出了《黄金与美人》、《春花泣秋风》等新戏。

此时,她已具有比较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又多次观摩了京剧、话剧的演出,看的电影也不少,眼界逐渐开阔,对科班那一套也感到不合时代要求,于是积极进行越剧改革,决心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1944年,尹桂芳不顾剧场老板的反对,在竺水招的支持下,请来了编导人员,并采用立体布景、写实的道具和效果、新颖的灯光,在龙门大戏院演出了《云破月圆》,又演出了《殉情》,观众反应良好。

1945年春,她聘请洪钧、徐进、弘英、兰明等先后编演了《石达开》、《夜短情长》、《宝玉与黛玉》、《春闺梦里人》、《几时重相见》、《荒岛恩仇记》、《沙漠王子》等新戏,影响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宝玉与黛玉》中的《宝玉哭灵》和《沙漠王子》中的《算命》唱段,在电台播唱后,听众反响强烈,越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交果。

这时尹桂芳的演技也日臻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流派。 1946年,尹桂芳成立芳华剧团。

1947年,她积极支持袁雪芬倡导的《山河恋》义演活动,放弃了自己原定拍摄电影《王孙公子》的计划。1948年,越剧观众投票选举“越剧皇帝”,色艺双绝、德艺双馨的尹桂芳荣登榜首。

1954年华东戏曲汇演,她主演的《屈原》获得剧本、表演、音乐一等奖。1959年,芳华越剧团全体演职员迁往福建。

文革中,她遭到残酷迫害,半身瘫痪。但她身残志不残,仍然为振兴越剧事业,培养越剧新人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尹桂芳的艺术特色是深沉隽永,流畅舒展,缠绵柔和。其唱腔艺术,醇厚质朴,跌宕有致,具有“圆、润、糯”三大特点,风靡越剧界,经久不衰,在越剧小生中学尹派的占大多数,有“十生九尹”之称。

她的音域并不宽,唱腔多在中音区运行,很少用高音;她的鼻音较重,演唱时按“字重腔轻,以情带声”的原则把字音吐清而别具风味,又善于运用重音和音色、速度的变化表达人物感情的起伏。在表演上,尹派讲究手眼身法步的运用,演技精湛优美,潇洒细腻,多扮演风流潇洒、文雅温柔的书生,朴实而不呆板,聪颖而不轻佻,潇洒而不飘浮。

尹桂芳一生演过上百个剧目,其代表作有《盘妻索妻》、《沙漠王子》、《浪荡子》、《红楼梦》、《西厢记》、《屈原》、《何文秀》、《玉蜻蜓》、《信陵君》、《江姐》等。演过上百个剧目,塑造了贾宝玉、何文秀、梁玉书、屈原、张生、信陵君等一系列艺术形象。

尹派传人有筱桂芳、尹瑞芳、尹小芳、宋普南、茅威涛、赵志刚、萧雅、王君安等。 诞辰:1919年12月1日,农历己未年十月初十日 逝世:2000年3月1日,上午8:15分 尹桂芳与《红楼梦》 惊闻越剧艺术大师尹桂芳魂归道山,悲痛久久地笼罩在我的心头。

回想那时赵志刚在上海大剧院创演新编《红楼梦》的消息,我是何等地为尹桂芳感到欣慰。赵志刚谈到他曾向恩师尹桂芳请教塑造贾宝玉这一人物之关键,已病重不能言语的尹桂芳艰难地用心写出了一个“情”字。

这一字恰恰道出了我多次欣赏尹桂芳表演贾宝玉的深切感受,也点明了尹派艺术的魅力和经久不衰的剧艺真谛。 贾宝玉是尹桂芳倾注心血最多的一个人物,也是她塑造的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

她创演的《宝玉哭灵》,凄凉幽婉,成了当年电台的热门演播节目。“哭灵”一场,她演宝玉不顾一切地冲到潇湘馆门前,看到黛玉的灵位,倏忽止步,知道黛玉果真死了,不由心如刀绞,颤抖地呼喊“林妹妹”,撕心裂肺地叫道:“宝……宝玉来了!”语气咽塞、泣不成声地扑向灵桌,默然跪下,无言叩首。

每演至此,全场观众无不为之泪下。令观者感到眼前的人物确是不事雕琢、天然成真的宝玉,确是深知黛玉脾性、温柔纯真的宝玉。

尹桂芳在十年浩劫中身遭迫害而偏瘫,但她仍锲而不舍地传艺,又幸得其弟子尹小芳的辅助,乃至今日的弟子赵志刚、茅威涛等均在发扬尹派艺术之真谛上深下工夫,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也是对永远留在观众心中的艺术家尹桂芳的最好纪念。

活动年表: 1939年2月6日,农历戊寅年十二月十八日:尹桂芳首次到沪演出 尹桂芳首次到上海,客串演出于由王明珠、张桂莲主演的永乐戏院。 1941年1月3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初六日:上海“全市女子越剧大会串”举。

二、求越剧尹派、范派代表作

尹桂芳音域不宽,唱腔多在中音区运行,很少用高音;她的鼻音较重,演唱时按“字重腔轻以情带声”的原则把字音吐清而别具风味,又善于运用重音和音色、速度的变化表达人物感情的起伏。

尹派特色是深沉隽永,流畅舒展,缠绵柔和,代表作有《盘妻索妻》的“洞房”,《沙漠王子》的“算命”,《浪荡子》的“叹钟点”等。尹派传人有尹小芳、筱桂芳、宋普南、赵志刚、茅威涛等等。

三、范派: 范派由范瑞娟创立。范瑞娟戏路较宽,善演梁山伯、焦仲卿、郑元和、贾宝玉这类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书生,也善演文天祥、韩世忠、李秀成这样的忠臣良将,还善演贺老六、扎西这样的近现代人物。

她的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音域宽,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作为[弦下腔]的创始人之一,她的唱腔中的[弦下腔]规范,又独标一格,成为显示流派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

范派的特点是朴素大方,稳健轩昂,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质,有阳刚之美。范派弟子在观众中较有响的有丁赛君、陈琦、邵文娟、史济华、张志明、方雪雯、章瑞虹等。

三、尹桂芳介绍

尹桂芳,女,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尹喜花,浙江新昌人,1919年12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西门外小龙潭村(今属七星街道下坎村)。

越剧小生流派--尹派艺术创始人,被称为"越剧皇帝","越剧十姐妹"之一。10岁入越剧之乡的嵊县学艺,后改入醒狮剧社、大华舞台跟班。

出科后在宁波、绍兴、杭州等地演出。1946年在上海创建芳华越剧团,1959年随越剧团迁往福建。

历任上海、福建芳华越剧团团长,上海老闸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黄浦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福建分会副主席。曾在《红楼梦》、《西厢记》、《沙漠王子》、《盘妻索妻》、《屈原》、《梁山伯与祝英台》、《江姐》等剧目中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早年经历: 1919年12月1日(农历己未年十月初十日)她出身在清贫的家庭。七岁丧父。

1929年进当地醒狮剧艺社学艺,学花旦。可是所投的科班两次解散,后考进嵊县华堂镇大华舞台。

1933年冬她离开科班,与别人搭班在浙东的宁波、绍兴、杭州一带演出。 1934年年底,沈家门一个戏班请新凤舞台出身的叶彩金唱头肩旦,聘刚从瑞云舞台满师的竺水招唱二肩旦,唯独缺少小生,这位班主听说尹桂芳旦角、生角兼能,于是一边托人来聘请,一边自作主张地将尹桂芳取名为"尹云峰",挂出了牌子。

尹桂芳到了沈家门,一见此状,哭笑不得。由花旦改演小生,谁知用"尹云峰"的名字扮演小生,竟使她成了名。

1935年正式在沈家门登台,这以后,尹桂芳跟随多个演出班子,辗转演出于新昌、嵊县、宁波、杭州等地。 人物经历: 1938年尹桂芳正式进军大上海,加盟了旧上海老闸桥旁的永乐戏院,后在同乐戏院领衔演出。

那个时期,正是上海越剧由花旦台柱向小生台柱过渡的时期。 1940年秋,尹桂芳与竺水招合作挂头牌。

1941年,《吕布与貂蝉》。 1942年6月,尹桂芳与来自四季春班的傅全香在老闸大戏院演出了《黄金与美人》、《春花泣秋风》等新戏。

1944年,尹桂芳不顾剧场老板的反对,在竺水招的支持下,请来了编导人员,并采用立体布景、写实的道具和效果、新颖的灯光,在龙门大戏院演出了《云破月圆》,又演出了《殉情》,观众反应良好。 1945年春,她聘请洪钧、徐进、弘英、兰明等先后编演了《石达开》、《夜短情长》、《宝玉与黛玉》、《春闺梦里人》、《几时重相见》、《荒岛恩仇记》、《沙漠王子》等新戏,影响进一步扩大。

尤其是《宝玉与黛玉》中的《宝玉哭灵》和《沙漠王子》中的《算命》唱段,在电台播唱后,听众反响强烈,越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交果。这时尹桂芳的演技也日臻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流派。

1946年,她与竺水招搭档成立芳华越剧团,任团长。长期演出于境内贵州路丽都大戏院,先后演出了《云破月圆》、《殉情》、《石达开》、《葛嫩娘》、《光绪与珍妃》等一大批既有思想内涵又能吸引观众的新戏,尤其是《宝玉与黛玉》、《沙漠王子》和时装戏《回头想》、《秋海棠》、《浪荡子》等戏,接二连三地引起轰动。

由于她艺德出众、人品高尚,越剧姐妹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尹大姐"。尹桂芳扮演《梁祝哀史》的梁山伯 1947年,她积极支持袁雪芬倡导的《山河恋》义演活动,放弃了自己原定拍摄电影《王孙公子》的计划。

1948年,先后与傅全香、王文娟搭档,在兰心和新光两家剧场主演了《陆文龙》、《浪淘沙》、《鲁男子》、《桃花扇》等新戏。越剧观众投票选举"越剧皇帝",色艺双绝、德艺双馨的尹桂芳荣登榜首。

1951年,在大众剧场义演《杏花村》,为抗美援朝捐献"越剧号"飞机作出贡献。 1952年在丽都大戏院排演了古典名剧《西厢记》和新编历史剧《信陵君》、《陈胜吴广》,《梁祝哀史》等。

1954年,华东戏曲汇演,她主演的《屈原》获得剧本、表演、音乐一等奖。 1955年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

1958年,在现代剧《红花村》中扮演先进的服务员,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反响。 1959年起为福州市人民代表。

1959年1月25日,尹桂芳率"芳华越剧团"全体演职员六十三人,登上了从上海开往福州的第53次列车。她怀着一股热情,毅然举团迁往福建,到八闽之地去继续播撒越剧艺术的种子。

尹桂芳曾在《红楼梦》、《西厢记》、《沙漠王子》、《盘妻索妻》、《屈原》、《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目中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张生、梁玉书、梁山伯、屈原、等人物形象,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芳华越剧团在尹桂芳的领导下,培养出一批"尹派后秀",在历届省戏剧会演中,均获奖。

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尹桂芳扮演《屈原》中的屈原 1963年起,任福建省政协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常年处于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加之以一些非人待遇对身体所造成的侵害,尹桂芳倒下了,中枢神经损伤,一手一足瘫痪。身残志不残,仍然为振兴越剧事业,培养越剧新人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粉碎"四人帮"后,尹桂芳带病恢复了"芳华"。 1978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副主席。

现任福建省政协委员、芳华越剧团名誉团长。 1979年处于半瘫痪中的尹桂芳,在上海。

四、越剧中你觉得哪一个派别最好听

最喜欢尹派,喜欢赵志刚,茅威涛等…… 尹派 尹派是尹桂芳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

尹桂芳,1919年生于浙江新昌,十岁初进科班学戏,十二岁进入“大华舞台”,在这个绍兴文戏、绍兴大班、徽班的“三合班”里,打下文武两方面的坚实基础。她初学花旦,后改小生,四十年代积极从事越剧改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条件,博采众长,熔于一炉,刻意求新,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流派。

尹派的特点是委婉缠绵,洒脱深沉,纯朴隽永,清新舒展,是一种典型的以柔为主、柔中寓刚的风格。这种风格,在1941年灌制的唱片《破腹验花·楼台盘妹》和1943年灌制的唱片《贾宝玉哭灵》中已初露端倪。

尹桂芳嗓音厚实,音色甜润,但音域不够宽,她根据自己的条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中低音区的优势,着重追求唱腔音色的变化,腔词的韵味,在唱法上讲究以字行腔,字重腔轻,内紧外松,赋予字音浓厚的感情色彩,使唱腔有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她继承了我国说唱艺术的优良传统,唱腔徐舒流畅,娓娓动听,演唱时注重腔词的声调和音调的熨贴结合,使字音唱得自然,听来字字清晰。

尹派唱腔的旋律多在中低音区回旋,但在重要的关键句上,常用异峰突起的手法,增强表现力。如《红楼梦·哭灵》中的“林妹妹变成宝姐姐”一句,旋律一跃而上,在较高音区结合假声唱法,把宝玉痛彻肝肠的悲痛表现得格外动人。

尹派的慢板优美舒展,尤其擅用大段叙述性“清板”细致刻划人物感情;创腔时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如起腔的安排、插句的运用、板式的转换、甩腔的变化等等,使整段唱层次分明。唱腔的曲调紧紧围绕着尹派特征音调展开,唱腔结构严谨,行腔往往体现着有规则的自由性,即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有意识地运用忽快忽慢的速度变化和时紧时松的节奏处理,使唱腔徐急顿挫,起伏多变,如《浪荡子·叹钟点》是一段长达一百一十六句的大段“清板”,根据唱词内容,在人物感情转折处先后变换了九次速度,并在人物情绪激动时辅以突快、突慢的速度变化,时紧时松的节奏处理揭示了浪荡子悔恨交加、痛心疾首的复杂心情。

尹派的起腔有鲜明特色。它起音较低,音调亲切自然,在不同剧目中根据不同人物的具体感情,变化多端,尹派起腔常出现在唱段中间,尤其是大段叙述性的唱段之中,随着人物感情的转折,突然插入一个节奏舒缓、韵味醇厚的起腔,不但使人物感情得到充分抒发,而且使观众获得一种欣赏的满足感。

如《山河恋·送信》中的“妹妹啊”,音调亲切婉转,充满深情柔意,真切表达了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何文秀·算命》中的“妈妈听道”则音调朴实,语气恳切,是整段“清板”的启示性唱句;《桃花扇·追念》中的“香君啊”,在层层下行的旋律进行中,连续加以装饰倚音的润腔,使音调具有一种哭腔因素。其他如《秋海棠·心心相印》中的“真不会感到寂寞啊”,《红楼梦·金玉良缘》中的“妹妹啊”《盘妻索妻·洞房》中的“娘子啊”等等起腔,也都各有特点。

尹桂芳在塑造不同人物的音乐形象时,广泛吸收兄弟剧种的营养,丰富自己。在《何文秀》的“哭牌算命”一场中,唱腔以[四工腔]为基础,吸收借鉴了杭剧[武林调]和苏州弹词的因素,创造了新颖的[算命调]。

这种曲调说唱结合,节奏灵活,幽默诙谐,声声入耳。 为了塑造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尹桂芳一改过去惯演的儒雅、温顺的小生的风格,唱腔和唱法,吸收了京剧老生腔的某些特点以及绍剧中激昂高亢的音调,使尹派唱腔增加了苍劲雄浑、刚健挺拔的因素。

“天问”这段唱,吸收了绍剧[流水板]激越的音调,中间还穿插着节奏紧密、铿锵有力的[扑灯蛾]念诵,唱念浑然一体,气势磅礴。 尹派影响很大。

师承尹派的有尹小芳、筱桂芳、高剑琳、宋普南、沈嘉麟、赵志刚、茅威涛、萧雅、王君安等。

五、尹桂芳作为越剧老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常年处于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加之以一些非人待遇对身体所造成的侵害,尹桂芳倒下了,中枢神经损伤,一手一足瘫痪。

身残志不残,仍然为振兴越剧事业,培养越剧新人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粉碎“四人帮”后,尹桂芳带病恢复了“芳华”。

竺水招,越剧女演员。浙江嵊县金庭镇灵娥村人。

十二岁入“天蟾舞台”科班学艺。十三岁登台演出。

先演武生。后改花旦。

1941年起长期与尹桂芳合作。1947年后任上海云华越剧团团长。

1956年后,任南京市越剧团团长。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擅演剧目有《南冠草》、《碧玉簪》等。

《柳毅传书》已拍成戏曲片。1968年已故。

竺水招,女,原名竺云华,1921年生于越剧故乡嵊县。青年时在上海演出,初演旦角,1947年组云华越剧团,并改演小生,在越剧十姐妹中是唯一一位生旦俱佳的艺术家。

1954年自沪迁宁。1962年摄《柳毅传书》,是为绝品。

1968年被迫身故。有可能吧。

六、求歌词:越剧 盘妻索妻洞房尹桂芳演唱

盘妻索妻·洞房 (尹老)洞房悄悄静悠悠,花烛高烧暖心头,喜气阵阵难抑止,这姻缘百折千磨方成啊就。

三月来,屡托刘兄把亲求,每遭见拒愿难酬,从此我诗书五经无心看,三餐茶饭懒下喉,日卧书斋愁脉脉,夜对冷月恨悠悠,万种幽情无处诉,一病相思命几啊休。好容易盼得菩提杨枝水,洒作了人间鸳鸯俦,今日洞房成夫妻,花照月夕永不愁。

刘兄提起约法言,可敬娘子礼义全,她为报劬劳要守孝,我理该全她孝心等三年。闻得她琴棋书画件件精,玉书何幸得妻贤,但求得心头灵犀一点通,结一个闺中知友我心愿以遂喜万千。

挑起红巾诉衷由,(白)呀!(唱)见娘子比初见之时更俊秀。(白)娘子,娘子!(唱)娘子啊~~~我与你一别三月似三秋,我魂牵梦绕苦思求,感谢娘子恩情重,今日里,花烛台前重啊聚首。

娘子啊,从今后天长地久成夫妻,让玉书先敬上一杯合欢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