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算理学小观 产生的必然性 有一位研究关于算命学问的作者去求教于一个算命先生,那算命先生竟张口结舌,一问三不知,反而羞愧谦逊地问他“先生,你说这玩意有无道理”他那困惑诚挚的口吻至今令那作者难以忘怀。
从理论上说,凡科学和人的知识所尚未控制的领域,往往是宗教和迷信数盛行的地方。 一切有关人命运的内容,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一方面受受社会人事等大气候影响和个人所处环境所能提供的条件的制约,同时还有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的影响。
社会节奏越快,这真可变因素就越多,越活跃,越难把握。 个人前途并不是因果论统天下的,个人的命运更是难做精确定性和预测。
如何预测自己的命运是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 有迷就有射迷人,有疑就有解疑人。
找不到科学答案就只能找“命数”不少人就动用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从不同角度想当然地开始寻求,”破译“起这“密码”。他们建立了不同的命理学体系。
因此看相,命学等迷信习俗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还是不同民族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特有的生活知识形态水平,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思维能力等诸种文化复合而成的精神结晶和一种沿袭已久的极为普遍的世界性文化现象。 一, 各国命理学 几乎有着一定文化历史的各国,各民族都有一套自己的命理学。
据考世界闻名的吉普赛人手相术可能在5000年前就兴起与印度并随后到世界其他地区传播。在欧美命理学也很发达,看相算命的种类不尽相同,名目繁多,如占卜星,笔体术,纸牌,茶叶,水晶球,骰子,火,水等。
至于东邻日本,朝鲜以及东亚等国,看向算命更是风行不绝,算命者甚至能左右朝政。他们不仅照单全收中国种种主要算命方法,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在中国命理学基础上花样翻新,发明了种种相术。
海外命理学尤其是欧洲命理学根植于他们的文化土壤,与宗教有千丝万缕联系,如英格兰一首命诀:周一生:外表堂堂; 周二生:福禄永昌; 周三生:命苦无常; 周四生:必走他乡; 周五生:财多名扬; 周六生:家无宿粮; 周日生:伶俐有光。 而我国的时辰算命与宗教完全无涉。
中国古代命学最早是相术。相术起源于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时期,至今有2700年历史。
从文化渊源来看,它植根于阴阳五行学说,吸收卦象易数之论,融合儒、道、释、家义理,并且又以当时天文、历数、地理、中医、音律、博物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为思想资料,可谓博大精深、义理充蕴、逻辑严密。 (影响) 中国古代相术、命学导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最高层次,又演化为最普通的民间信仰;首创于统治阶级内部,有广泛盛行于封建社会各个阶层。
表层看来,它直接或间接地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军事、艺术、人伦道德、世俗生活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社会历史进程。 中国古代相术、命学的根本释“自然命定论”。
就是说人的命运先天注定,而人力所无法改变,一切人为的努力都是枉费人心。因此,旧时中国人那种逆来顺受、安于现状、不敢抗争、缺乏进取、麻木不仁的消极人生态度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相术、命学的熏染。
中国古代相术、命学所持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等,都是以封建统治阶级的标准为准的。所以,相术、命学又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转化为世人思想观念的桥梁之一,它对完成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陶冶世人道德情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而今天我们在此考察它发生发展的历史和它的种种样式,从特殊角度来探索中国文化所蕴藏的内核原理,以及这一文化样式对民族文化的心态所产生的种种影响,以便更车底的清除这一愚昧文化的污垢。 (四)历史上的批判 我国历史上对相术、命学抑或看相算命习俗的研究实在令人失望,虽然偶有荀子、吕才、熊伯龙等少得可怜的一些学者对此做过批判,但所持的是政治社会学的眼光,充其量是指出其伪,啐上一口,骂声“混账东西”罢了,还谈不上文化分析。
而今更是对这传统文化的批判,对这一文化传统的研究,其批判水平甚至达不到两千年前的荀子。 (五)本文内涵 本文从相术、命学演化的历史轨迹,其方式、特点、体系框架,几个方面对相术和命学进行一个整体把握,由于历史文献较乏,研究成果也较不透,但自己愿做一个淌路之人。
一 历史踪迹 1蒙昧时代:笼罩于夏、商、周三代的天帝命定论。 “不管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情形下,总是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品的种类;环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种而淘汰其余品种;环境用重重障碍和不断的攻击阻止别的品种发展。”
不只在氏族时期,人认为人类受命于天,而且后人也认为的典章制度也是由天命所决定的,是天帝设计和安排。上至天子的人事安排,下至百官职位,这个了能的天帝无所不能。
并且天帝命令人们必须遵从他的意志,否则必降灾难。 这种天帝命定观实际上为统治阶级政治的思想反映,也就是夏、商、西周政治上实行嫡长子世袭、分封制和等级制度在思想上的表现。
人的衣食住行被认为由“天帝”的意志所决定,终身不变,必须遵循自己等级的要求和规范。 因此,在夏、商、西周初年这一上帝命定论的天命观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中,相术、命学。
老庄之学也就是道家哲学
道家哲学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老庄。亦称“老根子”,是迁徙他乡或另辟新村的阿恩德分支对原住村庄的称谓。由于相距遥远和年代久远,分支出去的各村寨之间,来往渐疏,辈份难辨,便互称“阿哈教”或“阿哈勒”,即同一祖先的后裔。在东乡族地区,所有的村寨都有自己的“老庄”和清楚的系谱。同一姓的人,若阿恩德不同,常在姓之前冠以老庄的名称,如同一马姓,有麻失里马、拾拉泉马、东达恒马、果果承马、奴拉马等。
2.搞老庄(武林外传中出现过)
1.研究道家或者说是研究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的意思。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因此常常二者并称。他们二者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人应该顺应自然,少求私欲等等,有兴趣可以到国学网去看。
2.意思:研究庄子
因为庄子的一些思想和孔子是对立的
3.搞,就是研究。
老庄,即是庄子也。
搞老庄,就是研究庄子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庄思想简论
一道法自然观
主张雕琢复朴 的人性复归,纠编人性异化倾向
主张至公精神,用以扼制人们过分的权利欲和占有欲
崇柔尚雌精神
内圣外王之道
二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对待观和矛盾转化学说
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对待的状态中存在着
在这种对待关系中应从正面去透视负面意义,通过负面意义的把握去显示正面的内涵
这种对待关系不是绝对永久保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
三被褐怀玉的超然人格和崇尚自由的批判理性
庄子认为世间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不承认任何绝对权威,因而对现实一切秩序的怀疑批判及否定及绝对追求自由
心斋坐忘逍遥无待的 境界
忧患意识与隔离智慧
超越的哲学与文芦的超越
武子诺
wǔ
zǐ
nuò
繁 体:武 子 诺 五 行:水 水 火
简体笔画:8 3 10 繁体笔画:8 3 16
65
天格:凶
人格:大吉
地格:凶
外格:中吉
总格:中吉
这是一个典型的好听其实是比较差的名字,首先地格为凶就不好。
什么是地格:地格和人格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影响人年轻时的命运,地格也比较重要。其数理吉凶,也代表与子女、部属、晚辈的关系。
建议请起名字大师改名字。姓名对人生运势有潜移默化的正负作用,古人云:“教子一技,莫如赐子一吉名”道理就在其中。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名字,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任!一个人的名字不在其外表如何华丽,也不在其寓意、内涵如何美妙、深远和有无什么创意,更不在其听起来如何大气、顺口、悦耳动听,或者只看得分高低。关键是要看这个名字是否吻合其八字?是否符合姓名学理论?是否按数理搭配要求没有凶数?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去追求华丽、寓意、内涵、美妙、深远和顺口、悦耳动听,才是真正的好名字,才能适合本人使用。
滕建群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考入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部,1995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留军事科学院任《外国军事学术》杂志编辑,后任总编。曾在海军南海舰队和北海舰队服役。1998-1999年获英国政府Chevening奖学金,在伦敦大学研究南亚政治与经济并获得硕士学位。2004年9月转业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2006年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副秘书长,研究部主任,中国南亚学会理事。2009年被评为研究员。2013年起任美国研究部主任,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兼军控与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重要人物可以去他相关的公示网站上面找,有详细介绍。
公众人物可以去百度百科找。
行业简历可以去招聘网站找找。
这里要不解决不了你的问题,要不就有泄漏个人隐私的风险。
相面是什么?封建遗毒?好像现在许多人还相信,特别是在农村,在南方,在港澳……
我不会相面,我也没学过心理学,但我认为:一个人的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能反映他的思想和性格。特别是在小说,在影视上都进行了夸张。这可以引申为心理分析吧。
我会看些人,但有时却看不准。所以就不敢对别人乱加评估了,仅仅批判一下自己,把自己分为两半,一半与另一半下思想棋。
非常巧合,同一天有两个人问起我有关算命和相面的事情,其实我对于这个领域是外行,紫薇斗数和星象占卜这两个重要的方法都不懂。看过的仅仅是一些相面和算命的皮毛而已。
感觉好像算命的人分为两大领域,一些是江湖术士,这些人多用的是陈抟老祖的所写的书籍(其实不少是后人托名陈抟老祖);另外一些就是在古代文人士大夫,这些人自有一套方法,以曾国藩的《冰鉴》为代表。
对于相面和算命来说,一直流传着许多神奇的故事。刘备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帝王之像;曹操被评为“望之不似人君”,也是说没有皇帝样;孙权“方颐大口,碧眼紫鬓,”大富大贵之相;司马懿“鹰视狼顾”,有野心……
上面的这些故事只是三国时期相面故事的一部分,在整个中国古代相面故事中,恐怕只是沧海一粟罢了。
根据这些故事,我们感觉似乎一些成功人士之所以建功立业、出人头地,是因为他们长着大富大贵之相,好像自有老天保佑,于是走上了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那么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现在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富贵相,所以一直是时运不济。
我对于算命和相面没有研究,不敢妄下结论,在这里只是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请大家抱着挑剔的眼光,以批判的态度来看待下面的文字。
首先,一个好的面相、一个富贵相对于个人来说,是对事业、家庭、人生有帮助的,但是帮助的效果有多大,能否进行定量研究,恐怕是难以有结论的。本来这种带有经验体会、玄之又玄的东西是很难算出数据来的。不过辅助的效果是勿庸置疑的,现在有一句广告是“美丽就是竞争力”说明了面相的重要。
其次,引用曾国藩《冰鉴》的说法: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换句话说,按照相术的观点,一个人的精华和精神主要是通过眼睛和面部表现出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整体、辩证和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相面也是一样。天庭饱满、眼睛炯炯有神、鼻子高耸直立、下巴坚毅有型,单独来说都是好相,但是如果相互之间不能配合,也算不上是大富大贵之相,所以有“容贵整”的说法。
再次,面相的相克、相生、相辱。
关于什么是相克、相生、相辱,可是参见有关五行的解释。相生的相叫做“顺合”,相克的相叫做“逆合”。
一般认为认为相生自然是好的,相克和相辱都不好。但是这里面也有学问,还得把握“度”。水生木,木得到水的滋养,自然是好的,但是木太多,打破了平衡,反倒不好。火克金,应该是不好,但是由于火可以炼金,起到锻炼的作用,所以金形带火的人往往命好。反过来,火形带金的人,火的能量都用于克金去了,所以往往命运悲惨。其中的学问深不可测,往往带有一些唯心的东西。很多我也不清楚。
最后,面相是可以变化的。
一般情况下,面相自出生之时起就定型了,以后很难有改变,但是读书可以变换面相,改善骨相。这恐怕就是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辩护了。为何会这样,估计是如果聚精会神地读书,会达到一种锻炼的效果,如果整天都在“读书锻炼”,面相和骨相自然就会改善了。
怎么样看面相的变化,主要关注科名星与阴骘纹。有科名星者,少年时就会发达荣耀,有阴骘纹者,发迹的时间要晚一些。阴骘纹的出现,体现的是面相变化。如果一个人平时行善,经常做好事,那么就会出现阴骘纹,这样面相逐渐改善,带来好运。
以上这些都带有唯心和迷信的色彩,其实人生最大的学问就是做人,而做人的关键在于内心。我相信只要人格高尚、心灵健康,就会由内而外地散发出魅力,这样自然是富贵之相,也用不着相面了。
这是我们《中国诗学研究》老师的课件上的,借你一看:一,诗的特征——情志合一与诗乐舞三位一体 《毛诗序》继承了先秦“诗言志”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征。
早在先秦,伪古文《尚书•尧典》就提出“诗言志”之说,成为我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此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诗以言志”、《庄子•天下》篇有“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有“诗言是其志也”之说,都继承发挥了“诗言志”之说。虽然在先秦“志”中包含“情”,如唐代孔颖达《左传正义》所说“在已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但“情”在“诗言志”说中并不占主要地位。
而《毛诗序》则突出强调了“情”与“志”的统一性,更为清楚地说明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征,从“诗者志之所之也”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两段论述来看,《毛诗序》认为“情”与“志”是二而一的东西。《毛诗序》还揭示了中国古代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表现形态,并认为所有艺术形态都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尚书•尧典》曾指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显示出诗与乐的一致性,《礼记•乐记》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强调了乐与舞的一致性,而《荀子•儒效》篇则指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对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有所论述。《毛诗序》总结了以上这些论述,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抒情言志的特征论述了诗、乐、舞在艺术上的统一性。二,诗与社会的关系及诗的社会作用——诗政相通与“诗教” 《毛诗序》论述了诗乐与社会政治状况的密切联系,指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民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政乖”,即认为政治状况是文学艺术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不同时代的不同的政治状况、民情风俗都直接影响到这一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的风貌,也都可以通过这个时代产生的诗乐的内容和艺术风格反映和表现出来。
同时,《毛诗序》还进一步指出社会政治、民情风俗的兴衰成败之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艺术创作,导致诗乐在内容和风格上的变化,它说:“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这里有社会政治、民情风俗的变化是艺术内容、风格变化的原因的意思。从诗乐与政治的关系出发,《毛诗序》重视诗乐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风”,所谓“风”就是诗歌的艺术感动作用。
通过发挥这种审美功能,诗歌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即“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而这种社会作用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在上的统治者可以发挥诗的感动作用教化百姓,培养良好美德,改变社会风俗。即所谓“先王以是经夫妇,成教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在下者可以“吟咏情性,以风其上”,通过诗的感动作用“以风剌上”,从而使“闻之者足以戒”,并进而“正得失”。这是在理论上肯定了中国古代诗歌干预现实、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不过,《毛诗序》无疑更重视“上以风化下”的“诗教”功能,它把先秦以来儒家的诗乐教化思想理论化、系统化了。 三,诗的创作原则与方法——“发乎情,止乎礼义”与“主文而谲谏” 《毛诗序》指出了诗歌“吟咏情性”即“发乎情”的基本特征,并且强调诗歌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是人的本性的必然要求,“发乎情,民之性也”。
但它同时也对诗所表现的情感予以一定的限制,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所谓“止乎礼义”即要求诗所表现的情感不超过、不违背社会政治、伦理规范,要保持在“礼义”所许可的范围之内。
这是《毛诗序》所提出的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一方面对诗歌表现情感的内容、性质、范围有所限制,体现了儒家文艺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政治伦理规范的保守性,但另一方面,又使诗歌与一般的情感表现区别开来。
它实际上要求诗歌虽然表现的是作诗者个人一已之情感,但这种情感又必须具有社会性和理性特征,这是有积极意义的。由于强调诗歌要遵循“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创作原则,《毛诗序》在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上主张“主文而谲谏”。
所谓“主文而谲谏”即肯定诗歌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但这种讽刺、批判同样要“止乎礼义”,因而在创作方法上要尽量避免直陈,而是采取托物喻志的表现手法,进行含蓄、委婉的讽刺、批判。《毛诗序》的这种观点对中国古代艺术创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风格主要就是在这种观点影响下形成的。
四,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六义”说 《毛诗序》有“六义”说,即风、赋、比、兴、雅、颂,涉及到诗歌体裁上的分类和艺术表现手法的问题。早在先秦,《周礼•春官》就提出“六诗”说,内容与《毛诗序》的“六义”说一致,但《周礼》没有对“六诗”作具体论述。
《毛诗序》对风、雅、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