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朝古都:南京,是闻名中外的古都,被誉为中国六大古都(一说四大古都)之一。
在南京乃至全国,有许多人动辄爱用“六朝古都”来形容南京,却很少有人说它是“十朝都城”,以至形成了一种误解:南京历史上只有6个朝代于此建都。实际上,在这块相传被诸葛亮称誉为“帝王之宅”的土地上,如果细算起来,建都的共有13个朝代。不过习惯上,人们往往以“十朝都城”称之,另外的3个朝代则可“略去不计”。
最早在南京建都的是三国初期的东吴,其开国君主孙权于公元229年从荆州的武昌(今湖北鄂州)迁都建业(今南京)。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后,晋朝宗室司马睿于317年在建康建立东晋王朝。420年东晋灭亡后,一连又有4个小国在此建都,即南朝的宋(开国君主为刘裕,故史称“刘宋”)、南齐(开国君主为萧道成)、梁(开国君主为萧衍,故史称“萧梁”)、陈(开国君主为陈霸先)。历史上,把东吴、东晋以及宋、齐、梁、陈称作“六朝”。南京是“六朝古都”之说即发端于此。
此后,隔了340多年(越过隋、唐两朝),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唐末割据势力之一杨行密的吴国(史称“杨吴”)强大起来,杨的第四子杨溥于公元933年迁都金陵。937年十二月,杨溥卒,太尉徐知诰(后改名李)取得王位,在金陵建立南唐(以区别于大唐)。公元960年,赵匡胤在河南开封建立宋朝(史称北宋),着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此时南唐依然存在。到了975年末,南唐后主李煜为宋兵所俘,南唐遂亡国。
北宋于1126年为金国所灭。次年五月,康王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是为宋高宗),史称南宋。不久,在金兵的猛攻下,赵构南逃。在抗金派的力主下,赵构于1129年五月在金陵“定都”。但这个宋高宗还是怕金兵会随时过江,乃于1138年正月逃往临安(杭州)。
1368年正月,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宣布建立明朝。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朝末年,清军入关。1644年春,崇祯皇帝朱由检自杀,大明灭亡。是年,大清王朝在北京正式成立。同年五月,作为明朝的残余,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起弘光政权,史称南明。不过到了第二年五月,朱由崧就当了清军的俘虏。
1853年三月,洪秀全领导的反清起义军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改南京为天京。这是在清朝统治下出现的一个农民政权。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夹攻下,这个政权存在了12年零4个月,于1864年七月失败。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清朝统治很快崩溃。次年1月,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后来,1927年至1949年,南京成为蒋介石国民政府的首都,为时22年。
中国有七大古都,分别是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如果算上杨吴和南宋,在南京建都的政权有十二个,这在七大古都中可以排到第一名。“看看别的古都,在西安建都的有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计十一个政权。洛阳号称‘九朝古都’,在那里定都的有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在北京建都的有战国蓟、燕、元、明、清等朝代,也不超过十个。其他安阳、开封、杭州,建都的政权少的一两个,多的只有四五个,也都不超过十个。”
关于太平天国: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开始的标志是道光三十年(1851年)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不少先河,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等。领导人为洪秀全,称号为“天王”,首都称天京(即今南京)。
太平天国虽然建立起了政权,但是应当还不能算入平常我们所说“朝代”里,因为历代以来农民起义建立起来的政权不少,黄巢的大齐,李自成的大顺等等…都没有算到正规的“朝代”中去……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的第二年,天京出现粮荒,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人提出"照旧交粮纳税"的建议,得到洪秀全的旨准。
所谓"照旧交粮纳税"就是土地关系不变,照旧交粮纳税。 太平天国的田赋,基本上依照清朝旧制办理。
所征之物,同清制一样,分为粮米两种。 田赋的征收及其他事宜,均归乡官办理。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建立了乡官制度。所收粮米,解缴郡县政府所设国库。
在沿袭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六粮纳税"政策的同时,太平天国还推行"着佃交粮"新举措。太平天国在统治区镇压了一大批官僚、地主,他们或死或逃,出现了很多无主土地。
太平天国并没有将自己控制的土地无偿地分给农民,而是作为天国的财产租给农民耕种,令其"着佃交粮"。 1854年,太平军三大将领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联名向洪秀全写了一个《奏请准良民照旧交粮纳税本章》,里面说:“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
策军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晚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对此,洪秀全非常重视,先后深入实际考证,自感交粮纳税问题非解决不可,并当即写下批示:“御昭:胞等建议是也,即遣左将施行。”
洪秀全批准在统治区恢复纳税问题时,思想上进行过激烈的斗争。 太平军起义之初,洪秀全曾许下愿,并以“不要钱粮”作为金田起义的口号之一。
太平军所到之处,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高呼万岁。现在话音刚落,又须邮购“御昭”,要老百姓“照旧交粮纳税”,岂不违背天朝施政士纲,自食其言吗? 随着太平天国的建立,洪秀全对交粮纳税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要巩固太平天国的政权,必须不断扩充军队;要为百姓办事,使之安居乐业,必须建立必要的地方政权。
而这些,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作保障,而靠打天下缴下的钱粮,没多长时间就消耗掉了,长期靠太平军开荒种地供给钱粮,也只是权宜之计。至此,洪秀全认识到,打天下要钱粮,巩固天下更要钱粮,没有足够的钱粮,政权难以巩固,军队、中央及地方政权难以行使职能,必须要向老百姓征税纳粮。
那么,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心悦诚服地交粮纳税呢?洪秀全用一条妙计赢得了老百姓的许可。 1855年春节刚过,洪秀全急召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要他们三人分赵安徽、湖广、江西等地,赶在“三月三”办庙会之前,每个地方先择两、三个有影响的庙宇,买通算卦先生,教算卦先生给人看相算命时,一定要把交粮纳税的事加进去,如在说某某要“添财加寿”时,要加上一个前提条件:如果不如实交粮纳税,不仅不能如愿以偿,反而还要“短寿失财”!再如在说某某可能会遇上灾乱时,要给人们“出谋导向”:“你是不是没有交粮纳税?要是没有就赶快交纳一下,这个不能拖欠,不然的话,很可能有灭顶之灾!”从庙会这天起凡在这些地方庙宇的算命看相的人都被告之要交粮纳税,在当时情况下,老百姓十分迷信,对这些影响大的庙宇算卦先生讲的话深信不疑,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几天时间,这三个地方的老百姓都知道要交粮纳税了。
加上太平军纷纷派人下到各地组织征粮纳税,老百姓耻就没有追究洪秀全的食言,向天朝交税一事也就默认了。 从杨秀清等给天王的奏章中,看不出“照旧交粮纳税”是一个权宜之计,临时措施。
实际上,它一直实行下去。既然“照旧交粮纳税”,就要解决一个如何给农民以利益,以动员他们进行斗争的问题。
看来,他们没有考虑并解决这个重大问题。农民得不到利益,如何能支持太平天国政权?太平军还在江浙等地发给地主田凭,设立收租局,公然保护地主利益,强迫农民交租,规定“租户仍将该还钱米缴还原主,不得抗欠”(沈梓《避寇日记》)。
不仅如此,在太平天国统治的许多地区,农民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不断加重。 有些附加税,如田捐由太平军直接向佃农征收,就更加引起广大佃农的不满。
在常熟、无锡、吴江等地区都爆发过农民与太平天国地方政权的冲突,包括捣毁收租局、杀死乡官等内容。太平天国脱离了农民群众。
在“照旧交粮纳税”政策下﹐对归顺的地主准许收租﹐但规定必须先认田登记﹐然后准领凭收租﹐而租额须受限制﹐并重新评定。 但不少地方的农民在太平军的声威下﹐烧毁了“地符庄帐”﹐不愿再向地主交租﹐ 把租田当作自己的产业。
有些地主明知领凭后仍收不到租﹐还要负担纳粮﹐所以不肯登记领凭。 对于近代中国的农民来说,没有土地就失去了一切,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政治热情。
太平天国既然不能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那么也就不能指望农民对它继续支持。 事实上,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政权迅速异化,其领导人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规定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从反皇权到迷恋皇权。
天王洪秀全成了“独一真神”,为了神化自己,自称“天生真主,命作君主”。整个领导层为“繁华迷惑”,穷奢极欲,愈来愈腐化,完全脱离了广大农民。
随着太平天国上层的皇权化,其乡村的基层组织也逐步异化。乡官制本来是太平天国动员农民的基层组织,可是后来逐渐为地主和地痞无赖所把持,“军帅请当地有身价者充当,师帅以书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