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五一小长假,有人欢喜有人愁,有的人外出游玩,有的人回家跟父母小聚。
选择小聚的家庭,聚得好还好,聚得不好,就会发生矛盾,产生怨怼。
尤其是跟着丈夫回婆婆家,随便哪一个细节处理不好,就会发生婆媳矛盾,就比如我们家隔壁的翁婆婆。
翁婆婆是个66岁的老人,婚后一共生育了4个儿子,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她成了全家的大功臣。
在别人家羡慕的眼光中,翁婆婆的儿子渐渐长大,一个个结婚、生子,他们相继搬出了老宅,住进了自己的新房里。
儿子们平时很少回来,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携家带口共同聚在一起。
这次五一长假,4个儿子领着各自的媳妇和孩子回来吃饭,浩浩荡荡的,看起来特别热闹,可是翁婆婆却在孩子们走后发朋友圈说:
“我不喜欢过节,16口人,48个碗,除了做饭,就是刷碗,这不是福气,而是灾难,累死我了。”
据我所知,翁婆婆平日里跟老伴相依为命,十分惦记孩子们,可等孩子们回来了,她却又不高兴了。
翁婆婆说,每次孩子们一回来,她跟老伴又要买菜又要做饭,还得洗碗刷锅,腰都要累断了;孙子孙女们一闹腾,家里就跟战场似的,一整日的“千军万马”……
翁婆婆不喜欢这么闹腾的日子,她觉得孩子们齐刷刷地一起回来,就是指着躺吃躺喝。
她觉得儿子不干活也就算了,媳妇们不帮她一起做饭、收拾厨余,她就非常不高兴。
其实不是儿媳们不愿意进厨房,实在是大家都不愿意看翁婆婆的脸色,她总是一副受了气的模样,让大家敬而远之。
久而久之,儿媳们不愿意回婆家,即便是回来,也是看在自家老公的面子上不得已而为之,翁婆婆的“难受”颇有点自作自受的意思。
在农村,有翁婆婆这种不想受累的婆婆,也有喜欢多子多孙的婆婆,比如我家对门的刘婆婆。
刘婆婆67岁,她有3个儿子1个女儿,儿女们除了逢年过节,平日里也偶尔回来探望,这个五一假期,4个儿女携家带口都回来了。
这一回来就是一大家子,老人一大早就忙碌起来,但与翁婆婆不同的是,刘婆婆很享受这种一家团圆的快乐。
用刘婆婆的话来说,那就是:尽管累一点,但我就喜欢儿孙绕膝,满屋子的欢笑声,这就是多子多福呀。
为了做一顿饭,刘婆婆要在厨房忙碌5、6个小时,饭菜要摆满两大桌子才够吃。都是菜还没上齐,她就嚷嚷着让儿女、孙子孙女们先吃,因为再多就摆不下了,大家只好一边吃,一边撤盘子。
而刘婆婆呢,总是最后上桌的那一个,等她开始吃的时候,菜基本都凉了。但她总是乐得其中,然后草草吃完就开始收拾碗筷。
刘婆婆心疼儿子,也心疼儿媳,觉得孩子们好不容易放个假、团聚在一起,那就不要太累了,回到自己家就要怎么舒服怎么来。
在刘婆婆心里,孩子们快乐,她就快乐,她是真心享受这种天伦之乐,整个屋子里到处都是叽叽喳喳声,她听着好满足。
刘婆婆虽然不让儿子、儿媳帮忙做饭,但儿子和女儿总是很贴心地在厨房陪着聊天,偶尔打打下手,帮忙添个火、端个菜。
而儿媳和女婿则很默契地在外面聊天,他们从不觉得自己是这个家里的“外人”,而是心照不宣地觉得,难得回来一次,就让他们母子(女)好好说说话。
同样是过节,翁婆婆家怨声载道,而刘婆婆家欢乐祥和,其实这也侧面反映出了婆婆对儿子和儿媳的态度影响着家庭的与否。
翁婆婆心疼儿子,觉得儿媳就该多干活,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儿子不作为,一回家就当上了“甩手掌柜”;儿媳觉得自己一年才回来几次,婆婆不热情款待就算了,还总是摆出一种“儿媳就得帮着干活”的姿态,结果婆媳之间谁也看不惯谁。
反观刘婆婆家就不一样了,她不仅心疼儿子,也心疼儿媳,她宁可自己受点累,也想要儿孙轻松、欢欢乐乐的,于是乎:
儿子心疼母亲,力所能及地帮着母亲干活,陪着母亲说说心里话,母亲心里很满足;儿媳承婆婆的情,在心里记住了婆婆的好,给他们母子独处的时间。
很多时候,发生婆媳矛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婆婆不能把儿子和儿媳同等对待,她们在心里默默疼爱儿子的同时,却要求儿媳做这做那,这就导致很多儿媳不愿意跟婆婆在一起。
家庭聚餐这件事,如果每个人都做一点,其实就没这么累了。
在婆婆家聚餐,如果当儿子的心疼母亲的累,难道不应该自己为母亲分担吗?如果都指着自己的媳妇去做,那若是媳妇不愿意,是要累死自己的母亲吗?
婆婆一个人做一大家子的饭,想想都觉得心累,但若是因此指责儿媳不作为、干活少,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因为你的累,完全可以让你的儿子来帮你分担,你把儿子养这么大,他看到你这么辛苦还无动于衷,这不是吗?如果儿子不作为,你还要把你的累,归咎在儿媳身上,这说得过去吗?
家庭聚餐这件事,婆婆的累其实真的跟儿媳没有必然的 ,与其在心里、在背后抱怨儿媳不够贤惠,不如好好反思一下,你的儿子在婆媳关系中是不是不作为。
我是@心口的尘埃,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欢迎 我。
以上就是与为什么66岁人有灾相关内容,是关于两性的分享。看完66岁是不是有个坎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