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有意思的对话:
家长: “老师,我的孩子一有时间就玩手机,没收了不让他玩,他就跟我急,我快管不住他了!”
老师: “能跟我说说他玩手机是什么时候?是写完作业了才玩的吗?”
家长:“他之前玩手机没写作业,后来我说你写完作业了再玩。现在写玩作业了又玩手机了!”
老师:“孩子写完作业玩手机有问题吗?你不是也同意他玩的么?”
家长:“……话是这样,但我觉得他写完作业不应该玩手机。”
老师:“那你觉得他写完作业了不应该玩手机,那么应该玩什么呢?”
家长:“我觉得他可以不玩手机,玩别的啊,比如看看书,打打球什么的……反正玩手机肯定影响学习!”
老师:“ 你对孩子看书、打球运动的提议我很赞成,我和你一样也不支持孩子课业完成后就玩手机。但我想问下xxx爸爸,你让孩子看书,你是否也陪孩子一起看书呢?”
家长:“额……看书不是他的事情么,我不需吧?”
老师:“既然你觉得孩子看书是应该的,你就不需了,那么让孩子出去打球,你能陪孩子一起打球么?”
家长:“我不是不需,我是真没时间看。另外我让他出去打球,他还不愿意去!”
老师:“如果孩子他愿意出去打球,你能陪他吗?”
家长:“这个么……抱歉了老师,我也没时间陪他打球。”
老师:“那你能告诉我,你下班了,孩子也放学回来写完作业了,孩子按你的想法出去打球了,是否方便告诉我一下,你这段时间在做什么呢?”
家长:“我回家了还要处理家里的事情。”
老师:“你每天这个时间都要处理家里事情么?天天处理都是家事?”
家长:“嗯……也不全是,我有时候也自己想休息一下……我们当家长上班挣钱养家也不容易……”
老师:“那请问你休息的时候你看手机吗?”
家长:“看啊,有时候看手机放松一下子……”
老师:“这就对了,你不想看见孩子玩手机,你希望他能出去打球。可是你的这个时间呢不能陪他打球,然后你自己有这个时间需要看手机放松。换个角度如果你是孩子,看见你没有出去打球而是自己在家里看手机放松,他为什么还要出去打球,而不能像你一样,在家放松玩手机呢?”
家长:“……老师你是说,孩子是看家长做什么,他就学什么了?”
老师:“是的,现在你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喜欢玩手机了!”
家长:“那老师的意思是,要想孩子不玩手机,做父母的首先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有空还是得多陪陪他对吧?”
老师:“是的,但是很多通知和信息,甚至孩子要快速查阅资料,手机是很便捷的工具之一,把手机使用和娱乐的目的和孩子讲清楚,玩游戏要约定时间,家长要考虑和孩子多一起进行阅读或户外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减少孩子对的依赖,慢慢会有改变的。”
这是班主任常常接到 家长抱怨孩子玩手机的例子。什么是玩手机?孩子喜欢玩手机不是玩手机本身,就一通讯工具有什么可玩的?孩子玩手机是玩手机里的游戏!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得出,孩子不好好学习,全部都是玩祸害的结论呢?显然,客观地说这妥妥地给手机甩了一口大锅!
没有哪一个孩子天生就会玩手机,这是公理常识。我们首先要问一个问题:“究竟是谁,给了孩子手里之一个手机吸引了他的注意力?”答案只有一个,一定是孩边最亲近的人,这部分人往往就是孩子的父母自己。生活中我们时常看见这样的情景:父母在旁边忙着手里的琐事,孩子来找父母玩,父母呢很疲惫,谁都不想陪孩子,为人父母的都知道陪孩子是个辛苦活。孩子成长是有科学规律的,孩子三四岁这个时候往往对声音和多彩的画面最感兴趣,于是父母中的一人拿手机放出儿歌动画,让孩子拿着看。当孩子看得目不转睛哈哈笑的时候,父母终于可以不受打扰的,享受自己独处放松的时间。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默契,当太累了不想被孩子打扰,给孩子一个电视画面或者手开看动画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孩子就不会再来烦自己,各干各的事情了。结果最糟糕的情况也随之发生。
儿童天然有着对声音和画面的独特偏爱,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父母没有把自己空闲的时间用来陪伴自己的孩子,却为了让孩子不黏着自己,省自己事,把触屏手机放到孩子手里,孩子通过触摸 很快建立第二层兴趣——可操纵感。这样孩子的注意力便从渴望与父母互动,变成了自己控制的可视互动并形成一种心理依赖。随着年龄增长,的可操控性和游戏本身的愉悦感,便进一步让孩子在游戏中的快速成就感,销蚀现实学习需要较长时间所的认同感,形成更直接更快捷的精神愉悦的依赖,从某种程度上说,若不加以控制,就会以类似成瘾的特性被固定下来。一个长期形成的习惯要解除,往往要耗费同样长期的习惯与之抵消,便是这个道理。这个时候,当父母自己不玩手机了,开始需要孩子与之互动进行情感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孩子已经沉迷于带来的精神愉悦,不愿意和父母进行及时的互动与情感了,亲子之间因为玩之间发生了冲突,其实就是父母和之间对孩子的争夺。
绝大多数的父母痛苦于孩子沉迷于玩甚至是 络游戏,我们还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究竟是谁之一个让孩子接触了和 络游戏?”作为父母是首要反思的对象。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高速 络的结合,使得手机已不再单纯作为通讯工具进行使用,而是在此基础上涵盖了即时互动、娱乐、信息的被动接收和主动发布等多种功能的融入,手机已然成为互联 信息流延伸的最重要的终端。在成年人尚且都臣服于智能手机的依赖,即时互动的各种社交软件、购物和游戏客户端,像流水一样几乎填满与挤占了的个人空闲时间,并且习以为常,尚且如此,在媒体受大数据影响形成的受众细化与精准的情况下,儿童与青少年群体不可能置身于媒体信息设置获益的事外。家长可以换位去思考,当你需要被 的时候,你的父母总是在拒绝,然后你拿着玩具去找父母的时候,他们手里永远拿着一个发光的小盒子,屏幕荧光映射在他们的脸上,无比专注,时不时还面带微笑,作为孩子好奇心,他一定会跑到父母的身边和父母一起,用同样的角度去看那块发光的、会说话的、还有各种会动的画面的小方块,然后不自觉地也流和父母一样的表情。当孩子原本可以从父母的 需求上被手机的吸引所替代,孩子从手机中的即时互动的满足,自然就会和父母之间那种 被弱化,逐渐疏远。家长要时刻认识到孩子对你表达了渴望得到 与陪伴的天然反应,是亲情凝结的重要过程,简单地说,因为父母把孩子交给了手机,手机自然要替代你给孩子感的满足,如果父母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尽可能自己去陪伴孩子,减少手机对孩子的影响。亲子关系的疏远,根源上和手机没有必然的关系!
除了父母把原本陪伴和满足孩子 需求推给了手机是导致孩子疏远父母的主要原因之外,我们也客观地看到对手机和的依赖同样令人堪忧,我们有时间 于手机给我们带来的和愉悦感,却没时间 那些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的情感需求,难道彼此 和陪伴不也是一种愉悦感和吗?解铃还须系铃人,其实很简单的,当你希望孩子做什么,首先父母自己要先去做什么;你不希望孩子做什么,那么做父母的不应简单地责备孩子做了什么,而是给孩子示范自己不会这样做,且告诉孩子什么才是正确的。言传身教,身教远胜于言传,事实胜于雄辩,帮助孩子远离手机依赖,真的要从父母自己的改变行为开始!
以上就是与男的为什么不在女的面前玩手机相关内容,是关于不在的分享。看完不让玩手机的app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