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万年歌》,诸葛亮的《武侯百年乩》、《马前课》,步虚大师的《步虚大师预言》,李淳风的《藏头诗》,李淳风、袁天罡的《推背图》,黄檗希运的《黄蘖禅师诗》,邵雍的《梅花诗》,刘伯温的《金陵塔碑文》、《烧饼歌》。
1、《乾坤万年歌》 《乾坤万年歌》,又称《万年乾坤歌》或《万年歌》为中国民间流传的著名预言之一,相传为周朝道家高人姜子牙所作,每七字一句共一百零六句,文末有“行仁行义立乾坤”“我今只算万年终”两句,故称《乾坤万年歌》。 2、《武侯百年乩》 《武侯百年乩》,又名《诸葛武侯乩文》是民国时期的某位易学家借名道士诸葛亮所作的文学作品,预言了民国开始一百年后的中国国运。
类别为易学·谶语诗。 3、《马前课》 《马前课》又叫《马前神课》,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散文家、道士、发明家诸葛亮的著作,从字面上讲,就是在出兵之前,在马前面占卜一课,即起卦的意思。
讲述了自三国时期至“大同”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卦象,共十四课。 4、《步虚大师预言》 《步虚大师预言》是清·光绪年间佛家僧人高静涵扶乩请得隋代步虚大师降下预言。
文中推测中国1904年后大约100年左右国运。 5、《藏头诗》 《藏头诗》是唐代道士李淳风与唐太宗李世民口头对话,当朝史官记录成书的一部推测国运的谶语诗作。
前小段为事件起因,后大段推测国运。 6、《推背图》 《推背图》是中华道家预言第一奇书,传说它是唐太宗李世民为推算大唐国运,下令当时两位著名的道士李淳风和袁天罡编写的。
融合了易学、天文、诗词、谜语、图画为一体。 推背图构建了一个中国和世界历史是按照:“帝制时代—共和时代—大同时代”这一历史观而命定式发展的理论体系,向后人诏示了人类历史最终将走向无城无府、无尔无我、天下一家,万教归一。
《推背图》共有六十幅图像,每一幅图像下面附有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讲述唐朝之后发生在历史上的主要事件。 7、《黄蘖禅师诗》 《黄櫱禅师诗》是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大乘佛教高僧黄檗口述,当朝官员裴休记录成书的一部推测国运的谶语诗作,收录在《钟陵绿》(钟陵录)。
8、《梅花诗》 《梅花诗》又名《邵雍谶语》、《梅花易数之梅花诗》,是北宋时期易学家、道士邵雍所作的十首预言诗。因预言诗中有“数点梅花天地春”一句,所以称为《梅花诗》。
9、《金陵塔碑文》 《金陵塔碑文》相传为刘伯温所作,於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国军入南京时发现。碑文预言的是二十世纪以后的中国的事。
前半部分主要讲国共内战、日本侵华和中共的统治;而后半部分至今还没有完整的解释。 10、《烧饼歌》 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道人刘伯温的「烧饼歌」是一首甚为准确的预言。
话说于公元 1368年某一日的早上,明太祖在内殿里吃烧饼,只咬了一口,便听到内监会报刘伯温觐见。太祖心想测试刘基一下,于是便以碗盖著只咬了一口的烧饼,再召刘 基入殿晋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十大预言书。
《乾坤万年歌》相传为周朝姜太公所作。歌中预言从周朝开始,直至未来大同世界。姜子牙就是姜太公,是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道、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同时他还是一个大预言家,《乾坤万年歌》就是他留给后世的预测朝代兴衰的奇书。原文问整体诗歌,顺序或有错乱。
详细内容百科链接
《武侯百年乩》预言了百年内的事情,预言分为三段,前两段预言了二战、国共内战、五星红朝,最后一段预言了救世圣人会出现。
详细内容百科链接
《马前课》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几部预言之一,传说是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所留下的。这部预言非常简洁明了,只有十四课,每一课预言一个历史时代,而且每一课都按顺序排列。
详细内容百科链接
步虚大师预言步虚大师:隋朝大将,历见隋末腐败乱世,出家避难到天台山中。步虚大师传,为清光绪三十年正月初七静涵居士请得于北京西山碧云寺。预言对近代历史讲的由为详细,而明智者不难看出,最后一段才是步虚大师真正要表达的,确又显出不敢明言之隐懮。前面大段内容看上去是在预言历史,实则为最后的一段作垫而已。
详细内容百科链接
《推背图》是中华预言书中最为著名的奇书之一,相传是唐朝贞观年间,两位预言大师李淳风和袁天罡对唐朝及以后朝代重要事件的预测。全书共六十图像,以六十甲子和卦象分别命名。每幅图像之下均有谶语,并附有“颂曰”诗四句,预言后世兴旺治乱之事。书名“推背图”,是根据第六十图像(最后一卦)中的颂曰“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而名。
详细内容百科链接
《藏头诗》传为李淳风所著,全文以李和太宗对话的形势,预言中华千年国运。
详细内容百科链接
《黄蘖禅师诗》黄櫱禅师(?-855)与黄檗、黄蘖指的同一人。身长七尺,相貌壮严,额间隆起如珠;声音朗润,意志街澹,聪慧利达,精通内学,广修夕阵,时人称之为黄檗希运。黄櫱禅师是唐时福建福清僧人,幼年在本州黄檗山出家。百丈法嗣亦参证于南泉,后于洪州黄檗山大弘禅法,有《传心法要》《宛陵录》等传世,堪为一代宗门大匠。
详细内容百科链接
《梅花诗》相传是邵雍所作的。邵雍,字尧夫,生于北宋真宗四年(公元1011年),卒于神宗十年(公元1077年)。谥号康节。原籍河北范阳,后移居共城,最后隐居洛阳。《梅花诗》一共十首,预言了他身后中国的大的历史演变。当然,和所有预言一样,他采用了很隐诲的语言。
详细内容百科链接
《烧饼歌》,全文共计一千九百一十二字,用四十余首隐语歌谣组成,是用隐语写成的“预言”歌谣,据卦撰词,从一定的“象数”规律排来,涉及到“象、数、理、占”的入化应用,也是前人“观象玩占”的遗著,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深,难于理解,视为神撰。
详细内容百科链接
《金陵塔碑文》相传为刘伯温所作,于民国七年(西元1918年)国军入南京时发现。碑文预言的是二十世纪以后的中国的事。前半部分主要讲国共内战、日本侵华、和中共的统治;而后半部分至今还没有完整的解释。
详细内容百科链接
十大谋臣的话,我个人认为和上面的有所不同…… 言则上是以谋以说: 1、伊尹只能说是贤臣,不能说是谋臣,我个人认为,第一位,应该是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为齐相,二桃杀三士、折冲樽俎、桔生淮北则为枳等等的故事都是出于此人的手笔,都可以说明他的智谋之高…… 2、姜太公,又名吕尚,又名太公望,些人之平生,也不用多说的了,因为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了…… 3、张仪,于战国时代,曾为秦相,以其智谋,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言破苏秦合纵六国之计,使秦立诸侯之强位,更以各种计谋,助秦巧取豪夺各国的城池,奠一统天下之基…… 4、张良,此人乃秦末,沛公刘邦之谋士,以高筑墙,广征粮,缓称王之柬言,使刘邦于秦末立身于诸侯之中,而且在鸿门夜宴中以其智谋,不单单只是救了刘邦一命,并且消除了项羽对刘邦的戒心,于刘邦即位天子时,毅然归隐,得以善终,史称汉初三杰之一…… 5、陈平,于楚汉相争时,虽然先仕于项羽,后因司马卯背楚降汉,项羽迁怒于陈平,而且不被相信,所以弃楚投汉,多次出谋使汉军反败为胜,于汉初被封为相,之后,什么请君入瓮云梦擒韩信啊,什么献美女图解白登之围,什么机智释樊哙,等等都是出自此人之手,其智谋之高,完全不亚于前四者…… 6、郭嘉,字奉孝,东汉末外,曹操麾下的核心智囊团之一,其智谋之高,于东汉,堪称第一,当之无愧,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
因为其大局观出色,在对于作战目标的选择和作战时期的把握上经常有精辟独到的成功建议。在曹操彻底粉碎袁绍,吕布等几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成就北方制霸的过程中谋功至伟。
郭嘉达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赏也被传为佳话,可惜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八就病死于北征的路上,使曹操不能一统天下,埋下伏笔…… 7、贾诩,字文和,原为董卓部下。 董卓灭亡后,贾诩为求自保,建议李?唷⒐岬热讼鞒ぐ玻斐纱舐遥窒群笠栏蕉戊小⒄判澹畔酌罴疲谕鸪侵街校共懿偈グµ湮ぃぷ拥鹊壬肀咧匾ص娜耍笕罢判逋督涤诓懿伲晌ز懿偈窒轮匾ل笔浚谡焦俣伞⑵铰沓约傲⑺玫任侍馍隙嘤薪ㄒ椋ز懿偎髦亍2茇Ъ次缓螅众忌翁Î荆旰蟛∈拧。
春秋时。
1管仲,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
2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功成身退。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
秦末时。
3,张良,重用韩信谋略,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最后功成身退
,
三国时
4,郭嘉,郭奉孝。曹操在赤壁战败时曾感叹,如果郭嘉在,我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5,贾诩,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断定曹操必胜,帮助曹丕和曹植夺嫡。
6,诸葛亮。他的传说太多了。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帮助刘备取荆州,夺益州,奠定帝业
隋唐时
7.房玄龄,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在李世民时期当了二十年宰辅。
宋朝时
8.赵普,参与陈桥兵变。教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半部论语治天下。
明清时
9.刘伯温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
10,范文程,离间袁崇焕与崇祯皇帝,使明朝名将袁崇焕死于凌迟,帮助清军拿下宁远
NO.1 孙武 理由:著兵法 孙武,字长卿,即孙子,春秋未著名军事家。
齐国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
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
所著《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NO.2 成吉思汗 理由:把战争带到世界 即成吉思汗(Ghinggis Khan),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蒙古族,也是蒙古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投奔克烈部汪罕,收集亡父旧部,逐渐恢复实力。约在金大定未建立宫帐,称汗。
与札答阑部札木合等作战,败绩,史称十三翼之战。金承安元年(1196),与汪罕联兵助金截击塔塔儿部翰里札河(今蒙古乌勒吉河),金授察兀忽鲁之官。
又随汪罕与乃蛮部战,战后诸部来附,势力增强。金泰和元年(1201)二月,与汪罕战胜以札木合为首的蒙古高原十余部盟军。
灭塔塔儿撕四部,据呼伦贝尔草原,实力大增。三年,被汪罕发兵掩袭,败退至班朱尼河(呼伦湖西南)。
不久,乘汪罕不备,奇袭汪罕牙帐,灭克烈部。次年与乃蛮部决战,灭乃蛮。
六年于翰难河(今鄂嫩河)畔召开忽里台大会,建蒙古国,即大汗位,加号成吉思,颁布札撒,建万人怯薛,分封九十五千户,设札鲁忽赤掌行政司法诸事。即位四年(1209),大举入侵西夏,引河水淹中兴府(今宁夏银川)迫使西夏纳女请和。
六年,率大军南下攻金,分兵三路破华北各地。九年,因金帝献岐国公主请和,乃退兵。
十年复以金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为口实,攻占中都(今北京)。病死于六盘山。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上庙号太祖。次年,追上谥号圣武皇帝,至大二年(1309)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NO.3 曹操 理由: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曹操(cáo cāo)(公元155~公元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有人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NO.4 王猛 理由:一州之地,匡定北方 王猛治国,使前秦成为诸国中最有生气的国家,因而敢于与群雄角逐,并且愈战愈强,十年之间(366—376年)便统一了北方。
在这个过程中,王猛经常统兵征讨,攻必克,战必胜,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和大将风范,比“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不能“独当一面”的张良还要略胜一筹,苻坚比之于“文武足备”的姜尚,并不过分。他既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武勇的战将。
NO.5 韩信 理由:汉中对策,大汉王朝 韩信(?—前196年),字重言,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人,西汉开国功臣,初属项羽,后归刘邦。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座驾:五明骥,兵器:鱼肠剑,经典之战:暗渡陈仓,井径之战,垓下之战 NO.6 郭子仪 理由:救王朝于水火之中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
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
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
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
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NO.7 袁崇焕 理由:王朝最后一道长城 /view/2853.htm NO.8 岳飞 理由:步兵战胜骑兵=步枪战胜坦克 /view/2545.htm NO.9 李世民 理由:南征北战 /view/2541.htm NO.10 范蠡 理由:三千越甲可吞吴 /view/22142.htm。
经史子集四部分。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1.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2、永远的”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3、积极而潇洒的退守者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4、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5、不是“醇儒”的荀子
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6、“大一统”的设计者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汉代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学取得正统地位作出巨大贡献。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7、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8、“致良知”说的宣导者王守仁
王阳明 (1472-1529),汉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
9、民主思想的启蒙者黄宗羲
宗羲(1610-1695) 汉族,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
10、被遗忘的隐居思想家王夫之
(1619~1692)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涢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汉族。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三大学者。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1、四书是《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
2、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