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copy(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知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道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
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吉祥唐卡缘起于青海安多藏区,起初是创始人王瑞先生对藏文化的迷恋,做为藏文化的艺术代表----唐卡,成为其学习探索的主要内容,在青海热贡及拉卜楞地区,拜师唐卡老艺人及几位博学的格西,从此让这位成长于蒙古高原的年轻人改变了一生。
吉祥唐卡在北京成立了唐卡工作室,建立了内地首个以唐卡艺术为主题的交流和学习平台,此后开始在各地进行唐卡展览,每年平均近二十场次的唐卡文化艺术展,在国内各大城市间展开,并在日本、韩国、欧洲成功的开展,取得了不俗的反响,让唐卡艺术真实的展现在世界各地人们的面前。唐卡的展览引起了众多媒体的报道,随后的几年之内唐卡开始出现在各地百姓的家中,也被诸多收藏家和艺术品交易市场所青睐。
吉祥唐卡没有迎合着商业机遇进行市场运作,而是系统的研究起了唐卡的画派传承和古老的唐卡矿物颜料,将唐卡绘制中的三大画派传承地做为主要研究的对象,探访当地优秀的画师,并就地组建唐卡画院,在得到当地文化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后,开始进行画师的培养,用传统的口传心授把唐卡中独特风格的绘制技术传承下来,创作出更多不同画派的精品唐卡。如今,吉祥唐卡已在青海热贡地区,西藏昌都地区,西藏日喀则地区,北京等地设立吉祥唐卡画院,吉祥唐卡嘎玛嘎赤创作基地,唐卡职业培训班等作为研究发扬唐卡的基地。
唐卡数千年艳丽不衰,是因为使用了独特矿物颜料绘制,这些矿物颜料的制作技术在过去的文化劫难中多已遗失,我们在多年寻访中恢复了近七成的古老颜料,并将这些颜料重新带回藏区,让唐卡绘制回归传统。在青海同仁县,西藏昌都地区,北京市均设有唐卡颜料的研究室。
吉祥唐卡在北京设立有内地唯一专业的唐卡鉴定机构,使用现代电子设备对唐卡作品进行数据分析,避免了人为鉴定的主观及误差,更好的规范唐卡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吉祥唐卡通过不断的努力,在唐卡艺术的发展道路上努力开拓,将唐卡文化更加完整、科学的传承下去。智慧的生命之树,会开满五色的风马,在世俗通往灵界的天路,唐卡将引领我们皈依的力量!用我们的信念和智慧,保护好中国的唐卡文化!
2018年8月5日报道,“磨布、涂色、晕染……每一个步骤都是那么精细。
需要多年的学习积累和修炼才能画一幅特别精美的唐卡。”来自香港浸会大学艺术系毕业生江玉仪近日说,画唐卡比自己想象中更困难。
“2018年‘唐卡工坊’――唐卡初级画师内地实习计划”7月7日在青海省同仁县启动,来自香港的13名学子在同仁县热贡画院进行为期40天的唐卡工艺学习,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热贡画院院长娘本。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被称为“热贡”,即“金色谷地”,有中国“藏画之乡”美誉。
当地以唐卡领衔的热贡艺术,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遗名录。 青港青年交流促进会主席吴汉忠说,唐卡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想让更多香港青年来学习了解藏传佛教的传统文化和底蕴,包括绘画唐卡的工艺。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磨颜料和磨画布,一磨就是好几天,大家的手指都磨出了水泡,这让我对唐卡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江玉仪目前正在绘制毕业作品《绿度母》。
虽然老师说整体都不错,但她却高兴不起来,“跟师傅比起来,勾线、描金、开眼等细节处理上,差距太大。” 在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大三学生张家愉看来,画唐卡确实比较费工夫,“以前自己画工笔画的时候,所有的素材都是现成的,而画唐卡的绘画材料都需要我们自己亲手来完成,这对我来说还是挺新鲜的,也很享受其中的过程。”
“以前画画的时候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画,而画唐卡则是有着不同的寓意,听师傅说,很多人都将唐卡作为礼物送给尊贵的客人,所以每画一幅唐卡的理念都是不同的。”张家愉告诉记者,这次的学习只是一个初次的体验,若以后能有机会再接触唐卡,会有更多不一样的体会。
“真没想到她们第一次接触唐卡就画这么好。”看到香港学生们在画院里认真求教的样子,娘本大师也为学生们的刻苦钻研竖起了拇指,虽然学习时间很短暂,她们却将唐卡绘画的磨布、涂色、晕染、拉线条、勾金线等九项基本技艺运用得很好,像磨颜料、兑颜料、调颜料都是很难的技艺,30天内画出这么一幅作品很不容易。
“绘画唐卡是一种内在的修行。因为绘画的过程当中,很磨练人们的意志,我们从上午8时绘画到晚上10时,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绘画的时间特别长,绘画过程也是自己与自己内心沟通的过程。”
香港城市大学毕业生陈浣廷分享着自己的收获。
在藏语中,唐卡的原意是印章,后来却演变成藏式卷轴画的名称。唐卡,类似于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下轴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绢及双条彩带。裱成后,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模。也有极少的缂丝、剌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考究,颜料全为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年不退。唐卡,作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集中反映媒体,融集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
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唐卡的起源无从考证。据传,吐蕃赞普(观音佛的化身)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画像,这就是第一幅唐卡:相传,这幅唐卡由果竹西活佛藏入白拉姆神像腹内。作为科学考证,这些传说恐还不足为凭。但就绘画艺术而言,最早(可查)可溯及卡若新石器时代,到吐蕃王朝时,绘画艺术已臻完善。唐卡作为壁画的廷展,最迟也在七世纪中页以前就已出现。早期唐卡因经过朗达玛的灭佛,已无迹可寻:现存唐卡除有少数宋元时期的作品外,大多都是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时的集体作品。
唐卡,在罗桑嘉措以前都是民间画师供奉给寺庙的零散作品,从五世达赖起,成立了相当于画院的机构,唐卡创作进入了专门化创作时期。后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时,成立了“拉日白吉社”,也就是官方性质的画院。这一举措,无疑推动了唐卡艺术的向前发展。唐卡绘制也逐渐出现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门唐”(系药师佛像)派。院内的画师都有职称,画艺最高的称为“乌钦”。西藏绘画史上最后一名“乌钦”就是唐卡绘制大师扎西次仁先生,扎西次仁也是健在的唯一的“乌钦”。
唐卡的绘制要求特别严格,绘制的每一程序都应遵循宗教仪轨,而《造象度量经》更是对每幅唐卡的内容、着色、尺寸都作了明确规定,画师不得有任何僭越。唐卡包括的内容也极为广泛:有反映藏传佛教和各种佛神的宗教唐卡;有反映自然科学成就的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唐卡;有记载历史事件的史料唐卡;有记录人物的传记唐卡。
由于佛教的普及性,所有唐卡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唐卡是藏族人民生活中的珍宝,是西藏文化艺术成就的代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唐卡(Thangk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它是刺绣或绘画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画种。
什么是唐卡?
唐卡是藏语的译音。有几种说法:一称"卷轴画",是根据唐卡有画轴、便于悬挂膜拜瞻仰和收藏携带的特点而言;二称"布画";三称平面绘画;还有一种说法是用彩缎装裱的宗教美术品。根据唐卡的特点和功能作用,"卷轴画"较为确切。
唐卡内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态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的画面。西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