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时空针灸旨在将具有记忆功能女命壬申庚戌甲申癸酉八字怎么样的时间穴位和具有同构功能的空间穴位组织在一起女命壬申庚戌甲申癸酉八字怎么样,运用特定的施治方法和针刺顺序,构建沟通内外的气场,从而获得调动人体自愈功能的场效应。本文从时空针灸的时间穴位、空间穴位、中国古代时空模式和场效应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旨在阐明时空针灸的理论基础,从深层阐释朱勉生教授承古训而创新,从古代四种传统时间针灸方法延伸发展出来的时空针灸学。
时空针灸不同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提出的“时间针灸”,它把对时空结构的解析置于古代子午流注四种按时取穴方法研究和运用的首位,将在时空理论指导下运用特定穴构成敏感周期的原理进行深入剖析,凸显女命壬申庚戌甲申癸酉八字怎么样了古代子午流注四法的精髓女命壬申庚戌甲申癸酉八字怎么样:时空模式。朱勉生教授认为古代时空模式实际上也是一种能量模式,在吸纳欧洲医学文化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临床真实世界和临床试验的检验总结提出了时空针灸学。
时空针灸的理论体系来源于《黄帝内经》中的天人相应、经脉气血的流注规律、阴阳五行学说、候气逢时针刺以及中国古代时空模式中的六十甲子、河图、络书、八卦等几大方面,而它独特的理论核心是“场效应”学说。笔者近年来在朱老师指导下研习时空针灸,请教解惑多有收获。现将学习朱老师关于时空针灸的理论基础总结如下,以飨同道,希望对后学者有所启发与益处。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相应、经脉气血的流注、候气逢时针刺、阴阳五行学说理论为时空针灸奠定了理论基础天人相应与人体的生命节律
人与自然界都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整体,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变化对人类产生了巨大影响。如《黄帝内经》有如下的表述,《素问・宝命全形论》云: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提示人是大自然所化生的,大自然日月星辰运动所形成的各种时间节律,无不给人乃至万物打上深深的烙印,如人体的年节律、四时节律、月节律、昼夜节律等。人生活于天地之间,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通过气的中介作用,人与天地的变化息息相通。如《灵枢・岁露论》说: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岁月相应也。”此为天人相应一也。时空针灸首先是建立在天人相应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天地、阴阳是人的根本,人类只有顺从自然界的变化,才能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月相与经络、气血间的相应关系,是“因天时而调气血”的理论依据,《素问・八正神明论》云: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 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灵枢・岁露论》云: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 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在治疗时,女命壬申庚戌甲申癸酉八字怎么样我们也应根据四时气的不同敏感性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就是《灵枢・四时气论》所说的: “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 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 秋取经腧,邪在腑取之合; 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对各种治疗方法的敏感性,都与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时空针灸中时间穴位的选择正是天人相应思想的体现与应用。
经脉气血的流注理论
人体经脉气血的循环,是古代按时取穴方法的依据。以纳子法而言,它以行于二十八脉内的营气为基础。关于营气的生成与循环在《灵枢・营气论》已有记载:“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髀,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出页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时空针灸中纳子法的开穴的时间正是以营气在二十八脉中的流注次序总结出来的。
阴阳五行学说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唯物哲学朴素的辨证法思想,认为世界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孪生、发展和变化; 并认为木、火、土、金、水是宇宙中最基本的五大类能量。这五种不同属性的能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黄帝内经》归结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事物的变化是随着时空的推移而不断发展的,五行的相生相克就是在这样的动态时空形成的,人体生物节律学有关的相生相克就是其最好的佐证。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学说是时空针灸中纳甲法、纳子法的时间穴位推理的基础。
候气逢时针刺理论
候气逢时理论是时空针灸中纳甲法、纳子法的指导思想,虽然《黄帝内经》中没有明确提到按时针刺,但针刺须候气逢时思想体系则早已形成。《灵枢・卫气行论》云:“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素问・八正神明论》云: “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除此之外,《黄帝内经》还提到了针灸时间的禁忌,《灵枢・阴阳系日月论》云: “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 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时空针灸正是在候气逢时理论的指导下萌生的。
中国古代时空模式中的河图、络书、八卦理论、六十甲子为时空针灸开创空间穴位奠定了理论基础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指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两相配的组和。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申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里单数为阳,偶数为阴,阳配阳阴配阴,从甲子到癸亥,十天干轮回六次十二地支轮回五次总共六十个组合配齐构成六十甲子。即: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已卯、丙辰、丙辰、丁巳、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素问・六微旨大论第六十八篇》有言: “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天气携带着天体的磁波、光波、红外线、电波、引力波等组成的信息能量波,地气携带地理环境、以及温度、湿度、风力等气候环境的能量,二者的运动和交会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所谓“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六十甲子具有深远的时空背景,是时空一体的古典阴阳五行在时空系统的重要度量工具,是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和中医学的重要基础。深刻理解干支和六十甲子与日、月、地、行星时空运动规律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真正弄懂阴阳五行对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尤其对于时空针灸来说更属于基础的基础。
子午流注的时空元素: “子午”是六十甲子中十二地支的简称,从空间来讲子午线划分东西,从时间来讲子午为岁之首和岁之中,一昼夜的正午和午夜。《灵枢经・卫气行》: “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说明二十八宿空间位置转移引起阴阳气的消长变化,可以划分为十二个有代表性的域段,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表示,简称子午。子午流注纳子法、纳甲法中的" 子午" 这一从古天文发生出来的地支原本就是一个时空的综合概念,在运用其年节律和日节律时应当综合考虑时间空间两个元素[1]。
河图、洛书与先后天八卦理论 (见图1)
谈到河图、洛书与先后天八卦理论,首先谈时空观,“时”在“空”之前。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对时间的感受主要是年、月、日的变化:一天之中地球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变化;一月之中,月相的盈亏圆缺变化;一年之中,四季的周复变化。上述三者的变化,分别称为:地相,月相和日相。而这三种时间之相,究其根本,是因为太阳的存在:太阳的光照赋予地球以日夜,赋予月球以朔望,赋予四季以春秋。
△图1:河图、洛书与先后天八卦图
《易经》所说的:“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时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日月的“往来”“相推”讲的是天体的空间运动,它与时间的运转流程二者之间是有关系的,如《易传・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提出“天文”、“时变”两种不同的运动节律之间,存在某种相依性,并且古人早已经将二者之间的运动关系作为观象的重点,这种方法直接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理论的构建,例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八卦学说等等。换言之,这些学说本身就具有深远的时空背景。
《易经・系辞》中说: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中国古代先民在河图中,通过生成数之间阴阳合和的数理之象,表达和反映了日月地的运行规律。意在突出日月阴阳合和,刚柔相济之理。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天一生水,古人认为宇宙的发展首先要有水,故定其数为一,地二生火,其次是火,故定其数为二,水火即阴阳,分出阴阳就能生成万物,木应春万物生发之象,故定其数为三,有生必有收,金主肃杀之秋,是收成打措的季节,故定其数为四,土旺四时,是木、火 、金、水的基础,故定其数为五,一、二、三、四、五为生数,相当于孤阴孤阳,不起变化,须加上土数五,才能起正常的生化作用,这就是六、七、八、九、十成数的含义。即天一生水,加上土数五,则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加上土数五,则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加上土数五,则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加上土数五,则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加上土数五,则地十成之。河图之数十,乃十天干之数也。正是万物生存之数。所以甲己合为一、六共宗,乙庚合为二、七同道,丙辛合为三、八为朋,丁壬合为四、九为友,戊癸合为五、十同德。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成卦。这个圣人,就是伏羲。伏羲对河图洛书,进一步具体化,就变成了八卦。河图就是一个春夏秋冬的四时运行模型,讲的是天地运行规律。进一步把河图细化把每一个季节一分为二,就能得出来先天八卦。伏羲先天八卦,每一卦有三个爻,每一爻代表一个节气,那么八卦就可以概括一年中的24 节气。阳气指天,阴气指地,在一年中的重要节点上,用术数来标识。永恒的太阳,居于中间,其数为五,在春夏两季,万物负阴而抱阳,主生; 在秋冬两季,万物负阳而抱阴,主化。而一些重要的节点,比如春分和夏至,立秋,立冬等,是伏羲通过圭表测量总结出来的。卦字,左边的“圭”就是带刻度的圭表,右边的“卜”就是日影在圭表上的投影。易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洛书九宫之数。将洛书数以九宫图标出:九居南为离火,一居北为坎水,三居东为震木,七居西为兑金;此为四象之正位,又将乾坤艮巽分居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隅。此九宫即为后天八卦。后天八卦的排列与卦象和爻象的变化,就是由四时和八节而来,从四时推移,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周期循环规律,揭示宇宙自然界中阴阳二气相互依存互根和生杀流转之机。同时也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相应的思想内涵。后天八卦以东南西北四正位分别代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夏秋冬四时,象征自然万物的生长收藏四个过程。又以乾坤艮巽作为四角方位的四隅,分别代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四正和四隅的八卦方位共代表了四时八节。易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时空针灸飞腾八法是元气在先天八卦的时空模式中通过奇经八脉交会穴形成的五日敏感周期。时空针灸空间穴位的取法正是按照先天八卦来设计的,时间穴位所在的八卦序号进入八卦穴位,按照先天八卦从一到八的顺序,以S 形走完八卦穴位。时空针灸灵龟八法的时空结构:灵龟八法古称“奇经纳卦法”,它是以文王后天八卦同洛书九数的结合为基础,又将八脉交会穴与其匹配,形成一个“数、卦、穴”统一的特殊结构,即“穴在卦上,卦与数合”[2]。要想得到一个与时间相应的敏感穴位,必须通过特定的数运算,由数到卦,再由卦到穴。这个数运算的依据是特定的“日”和“时”的天干地支代数。通过这种运算得到的在八卦九宫上的八脉交会穴,是依时固定的时间穴位。空间穴位则不同,它们不是按照天干地支时间代数计算出来的适用于同一时间的所有患者和病证的穴位,而是针对病证的个体化的穴位群组,具有细腻周详的辨证配穴的内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空间穴位和时间穴位同八卦九宫都有关联,然而具体内容和方法却有所不同。换而言之,时间穴位强调共性,空间穴位强调个性,但二者是同根同体相依相抱的。
“场效应”学说是时空针灸的理论核心近代中医用语常说“气血”,在古代著作中却多说“血气”,如《灵枢・本藏》给经脉下的定义,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近代对经络的解释说成是“气血运行的通路”。“血气”与“气血”有没有本质的区别呢? 从“血”和“气”的构成来说两者没有本质区别。早期所以称“血气”是因为“血”较形象、具体,最先为人们所认识;“气”的现象较为隐蔽、抽象,不容易被认识。后期随着中医学的发展,“气”的重要性和多样性受到人们充分的注意,所以才将“气”提到“血”的前面来称为“气血”。我们常说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这一变化说明了“气”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到。近年来,气功得到了发展,“气”的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已被人们所接受。既然气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妨把气的活动范围称为“气场”。早在宋代以前就有“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的说法,气是一种能量,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指人体周围的气和气场,而另一种指躯体内部的气和气场。由上述所说,人体构成应是包含躯体与气场,而气场又包括体内部分与实体周围部分。关于人体存在“场效应”的说法,《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与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的“波粒二象性量子物理”理论、日本良导络学说与经络细胞生物场效应、电子针灸仪的发明与经络细胞生物场效应等早有论述。有人认为,如果说现代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主要是在非生物场范畴的话,那么中医的《黄帝内经》对人的认识主要是在生物场范畴。
朱勉生教授认为:“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术是可以暂时盛行一时的,道则流芳千古。她广览歧黄医籍,一直在思考针灸原创精华、针灸之道是什么? 《灵枢・九针十二原》“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针灸大成》“用针之道,谨在调气”,《标幽赋》“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灵枢・小针解》“粗守形,上守神”和“粗守关,上守机”。朱老认识到经典中的“气至”、“气调”、“调气”、“守神”、“守机”就是针灸之道。那么如何才能让针灸之道在临床得以实现呢? 《素问・八正神明论》和《灵枢・四时气》依此提出了针灸的“法”:“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这里强调的“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和“得气穴”就是运用针灸疗法的“道”与“法”精髓所在。
由上述不难得出:针灸之道是在于调节患者阴阳失调的气场,即在“场效应”的作用下,将患者自身的“元气”( 亦称能量或良性信息) 恢复正常,同时,清除了患者的不良信息,使其恢复了健康。而调节患者气场的方法是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而刺,即依据人气血流注逢时针刺。那么,我们在临床上如何操作才能实现逢时针刺呢? 朱老师在长期应用古代四种传统时间针灸的基础上,在对中国古代时空模式深刻领悟后,结合临床实践,认识到唯有时间穴位与空间穴位的同构组合才能实现场效力的作用。她认为,时间穴位是进入气场的钥匙,空间穴位是合成气场的框架,经验穴位是增强场效力的辅助力量,三者结合的时空针灸才是成为应对当代疑难杂症沉疴痼疾的利器。如果我们把古代按时取穴方法仅仅作为寻找时间穴位的工具来用,那就理没了它们巨大的潜在功能。在相同的时间流程里,由于用气的种类不同,时间参照体系的不同、布穴原理的不同,穴位应时敏感周期也不同。如果不回溯产生时穴的时空结构,单独运用“时穴”,就好像将军指挥士兵作战时,没有系统部署,没有排兵布阵,是散兵单战,偏离了针灸之道。因此,“场效应”学说是朱勉生教授时空针灸的理论核心。
综上所述,时空针灸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内经》中的天人相应、经脉气血的流注、阴阳五行学说、候气逢时针刺以及中国古代时空模式中的六十甲子、河图、洛书、八卦等两大方面,而它的理论核心是“场效应”学说。时空针灸在欧洲医学人文环境里,发展延伸了中国传统时间针灸,以临床效验有力地证明了子午流注纳甲法纳子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的价值不局限于选择就诊穴位,它们是可以将内外时间空间紧密结合,连接天地人的采气、聚气、行气、用气的通道和最佳载体。时空针灸在临床上的突出特点是得气一种温和的气流感或气雾感,出现在局部或者全身,使患者的紧张疲劳迅速缓解或消除,在留针期间便能很快带针沉睡。这种得气感既可以引起局部效应也可以获得综合效应,尤其对于改善全身症状的作用最为显著。由于得气明显,常常可以获得满意的即时效应。以上得气效应均是气机启动的表现,比通常强调的“气至病所”包含更多的内容。时空穴位联合,从深层次快速激发自我修复能力,所需疗程短且能够保持较好的中期或远期疗效。对于一些经多种治疗方法不见效果的疑难杂症,时空针灸常有出奇制胜的效验。
本文作者:左政,陈春信,袁恺,刘亮先,朱勉生
参考文献:
[1]朱勉生. 子午流注时空解析与运用[J]. 世界中医药杂志,2009,4( 1) : 43.
[2]朱勉生. 略论“时空针灸灵龟八法”的理论构成和运用[J].世界中医药杂志,2011,6( 4) : 324
作者简介朱勉生
朱勉生,云南中医药大学毕业生。中国第一届中医研究生,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专家任应秋教授。法国科学博士。创立时空针灸学派并担任时空针灸研究院院长。参与创立巴黎第十三大学达芬奇医学院和第六大学居里医学院授予西医博士的两个中医文凭(DUMETRAC、DUPRAC)。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导师,云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硕士生导师。昆明医科大学名誉教授。
左政
左政,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科工作10余年,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进修一年,师从于国家级名中医朱勉生教授及管遵信教授。朱勉生教授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朱勉生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陈春信
陈春信,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临床专家、云南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全欧洲中医药专家联合会副主席、时空针灸研究院副院长,师从时空针灸学创始人朱勉生。在西班牙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及教学三十余年。
袁恺
袁恺,医学博士,博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云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康复学院副院长。朱勉生教授弟子,朱勉生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刘亮先
刘亮先,昆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硕士,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师承湖南省名中医吴清明教授,现为朱勉生教授嫡传弟子,朱勉生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朱勉生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