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陇乡面积宽广,在普宁势力也较为强大,该乡只有一姓《庄》,比较团结,势力在普宁也是最强的。
果陇乡位于普宁池揭公路,属燎原镇管辖,乡村公路面积就差不多达三公里长,公路两旁都是该乡的范围,果陇乡也是普宁的正宗正牌第一大乡,但由于解放后,普宁的一些乡村实行合并,导致果陇乡现在只能排在第二第三的位置,不过正确来说,也是从情理事实出发来说,果陇乡仍是普宁第一大乡,毕竟那些乡村是合并才超过果陇乡的,姓氏也不统一。果陇乡自古人才辈出,旧社会的果陇乡敢跟政府对抗,政府也怕三分,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
现在的年轻一辈果陇子弟,继承了老一辈果陇的勇敢与智慧,使果陇乡势力一直长盛不衰,故而名震普宁,甚至一些外地人不认识普宁市,只认识听过果陇乡的名气,在普宁有一句话,“一俏果陇庄”,俏是潮汕土话,意思就是强大。整句话意思就是说果陇乡的势力是第一强的!从旧社会的白色恐怖乡村到现在的白药之乡,果陇人民经历了太多的风波浪,养成了果陇人民彪悍勇敢又不失智慧善良的民风,现在的果陇乡,正在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向前前进,继续打造果陇庄的辉煌。
大长陇盐岭传说
在普宁,惠来交界处,有一峻岭,上是峭壁,下是深坑,名叫“弓鞋岭”。
几百年来,普宁一带许多穷苦人挑盐谋生,为了抄近道,更主要是为了躲开大路沿途贪官的勒索,他们都是起早摸黑,翻过“弓鞋岭”到惠来挑盐。成年累月,多是挑盐人在这山岭过往,因此,人称之为“盐岭”。
相传昔年大长陇村有一个穷苦人陈挑工,为了挣点微薄的挑盐工钱,不管寒天酷暑,刮风下雨,总是一支尖担,二个麻袋,往返在盐岭上。岭路又陡又多粗沙粒,他多次摔倒。腿跌伤几处,腰也扭伤了。每当他攀着藤木,一步一喘地登上去时,总是这样想:“我要有钱。先不添衣不盖房,定把这陡岭改平,让挑盐人不致如此辛苦。”
有一天,正是大年三十,眼看午饭下锅的米还没着落,陈挑工不得不勒紧腰带,戴上竹笠上盐岭。晌午,他挑着沉重的二袋盐,满头大汗,一步一抖地从岭顶往下走。他肚饿头昏,劳累无力,不小心摔倒了。一袋盐滚向深坑,麻袋破了,盐撒落满地。他抱着头,几乎哭出声来,天哪,想挣几个钱,现在连借来的本钱也完了,回去用什么还债?他气得脚一顿,把尖担使劲往荆棘丛一扔,心想干脆一了百了,上吊了事。
“砰”地一声!尖担不偏不倚,恰巧碰破草丛中的一个“金斗瓮”。他吓了一跳,心想这下更糟了,走近定睛一看,里面装的不是枯骨。竟是白花花的银子。
陈挑工得了银子,欣喜若狂,奔回家里,还清债务,买来半斤猪肉八两鱼,一把束砂二粒柑,勤勤俭俭、欢欢乐乐过了个年。正月初三刚过,他就用那银子作费用,召来百多名石匠土工,挖土凿石,架桥铺路,整修盐岭路。经过几个月的苦干,原来一步三滑的“沙粒溜”,变成举足可登的石阶路,路边建了凉亭,供人歇脚避雨。从此,人们称这条路为“盐岭路”,挑盐的人不必再走山顶那条陡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