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流传民间的一种秘密宗教结社。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为楷模。明初严禁白莲教,洪武、永乐年间,川鄂赣鲁等地多次发生白莲教徒武装暴动,有的还建号称帝,均被镇压。
永乐十八年,大明帝国一片繁忙,为迁都北京的顺利进行,文武百官争分夺秒的进行着迁都的筹备工作。就在举国上下都为迁都忙碌的阶段,朱棣却突然发布一条让百姓们匪夷所思的命令。在朱棣的圣旨中明确表示:“北京和山东境内的尼姑一经发现全部抓回京师问审”。
那么,这些尼姑到底在什么地方得罪了永乐大帝?
朱棣在民间大肆抓捕尼姑这件事,在百姓口中有一种十分有趣的说法。很多人都说:朱棣抓捕尼姑是为了寻找失散多年的生母。根据野史记载,朱棣的母亲原本是一位普通的民女,朱棣母亲为朱元璋生下朱棣后,为了避嫌自愿出家为尼了。朱棣十分思念母亲,便在继承皇位后,利用手中权利寻找母亲下落。
然而。这种说法只能作为民间的谣传,并没有实际根据。据史籍记载,朱棣母亲生下朱棣后,朱元璋已经是手握大权的义军首领了。按照朱元璋当时的地位,留一个民女在身边侍寝丝毫没有压力,所以说,朱棣母亲出家为尼根本不切合实际。还有,关于朱棣生母身份存疑问题,也仅仅在野史中有所体现,正史中朱棣的生母就是高皇后无疑。
既然,野史不足以让人信服,那么,历史的真相又是如何呢?其实,朱棣抓捕尼姑,并不是心血来潮。朱棣抓捕尼姑,实际上是为了寻找一名叫做唐赛儿的女子。那么,唐赛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让朱棣如此大费周折对其进行抓捕?
唐赛儿自幼天资聪颖,虽出身于贫苦家庭,却十分勤奋刻苦,年仅十五岁的唐赛儿便拥有着不输于成年人的武艺。然而,唐赛儿的命运却十分悲惨。当时,朱棣大量征用民夫劳役,为迁都北京做着准备,唐赛儿的父亲常年练武,身体健壮就被官兵作为劳役掠走。如果,仅仅是父亲参加劳役,唐赛儿还能接受,毕竟,没有威胁到父亲的性命。
民间传说中,唐赛儿18岁结婚,可是,唐赛儿的丈夫林三却在向官府讨粮的过程中被官府杀害(一说是染疫病亡)。之后,唐赛儿的父亲和母亲因为女婿的身亡万分悲痛,不久后相继离世。之后还流传了一个关于唐赛儿的神奇传说:
那就是,在林三跟其父母死后,唐赛儿经常去坟地祭奠他们。一次,在她祭完林三回村时,在山脚下的石缝里,唐赛儿发现了白莲教的书典和宝剑。此后,乡里、衙间就盛传她“通晓诸术”,并认为“剑亦神物,惟赛儿能用之”。于是,唐赛儿自号“佛母”,称:能预知将来事情的成败,并以能剪纸为兵马相号召,组织民众。
并且,亲人的相继离世让唐赛儿对官府充满了怨恨,此时拥有“神功”的唐赛儿私自组织人马决心起义。当时,滨州民间白莲教盛行,所以,她利用白莲教为掩护,伴随着对政府的极度怨恨,唐赛儿率领起义大军向青州发起进攻。不久后,青州沦陷,唐赛儿将青州大仓的粮食全部发与难民,并且,将青州的军备仓库洗劫一空。
并且,唐赛儿在撤回山寨前,还设伏狙击了数千名前来支援的官军,将其全部歼灭。唐赛儿起义的首捷,给农民起义军带来极大的鼓舞,各地起义军纷纷开始效仿唐赛儿组织起义。随着起义军的逐渐壮大,山东的地方官吏开始坐立不安,于是,联名上报朝廷。朱棣看到上报的奏折后,十分震惊,经过满朝文武商议,朱棣决定对唐赛儿进行招安。然而,唐赛儿的对于朝廷的招安却不屑一顾,完全没有要议和的想法。
朱棣得知唐赛儿拒绝招安后,就派兵对其进行镇压。柳生作为总兵官率领5000兵马将石棚寨围得水泄不通,狂妄自大的柳生原本以为敌人会束手就擒,没想到,却中了唐赛儿的计策,导致剿匪失败。柳生的失败让朱棣颇为震怒,柳生等人在朱棣的怒火中全部被处以死刑。然而,起义虽然被朝廷镇压下去,但是,唐赛儿却自此不知下落。
可以说,唐赛儿的逃脱对于朱棣来说就是一块心病,为了追查唐赛儿的下落,朱棣下令对全国范围内的尼姑和女道士进行逮捕。即使是这样,朱棣仍然没有发现唐赛儿的下落。
唐赛儿虽然成功逃脱,但是,却苦了这些被捕的尼姑。据史记载,当时被抓进牢中的尼姑几乎没有能完整出来的,朱棣为了查找唐赛儿的下落,对于这些被抓捕的尼姑进行严刑拷打,但凡和白莲教有一点瓜葛的都会被处以极刑,而那些侥幸活下来的尼姑,结局也是十分凄惨。
那么,朱棣为抓住唐赛儿一人就如此大动干戈,到底是对是错呢?
在笔者看来,朱棣想要抓住唐赛儿除了对王权的巩固外,更多的是面子上的问题。前文提到过,朱棣最开始对于唐赛儿的态度是招安,还是十分友好的,可是,唐赛儿对于朱棣的招安却不屑一顾。唐赛儿这样做,让身为帝王的朱棣感觉十分没面子,所以,才会下令大肆抓捕尼姑寻找唐赛儿。
而唐赛儿最终是否被朱棣抓到已经无关紧要,朱棣通过抓捕唐赛儿这件事已经达到了他想要的效果。明中叶以后,民间宗教名目繁多,有金禅、无为、龙华、悟空、还源、圆顿、弘阳、弥勒、净空、大成、三阳、混源、闻香、罗道等数十种,有的一教数名... ...
青州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唐赛儿的传说。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把卸石棚寨改名为“唐赛儿寨”、“唐三寨”。山顶至今还保留有当年起义军用过的石臼、石磨以及寨墙等遗迹。如今,唐赛儿当年起义的地方——卸石棚寨被称为:“唐三寨”。
参考资料:
『《王兆祥•白莲教探奥》、《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三•平山东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