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中学介绍 学校简史 川沙中学创建于1942年。
前身是创建于1942年的友仁初级中学,1946年与私立中山中学合并,改为公立川沙县初级中学。1950年增设高中部,改为川沙县中学,1988年起停招初中新生,1993年改为现名。
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学校就确定为县重点中学。1993年被确定为区重点中学。
六十多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近3万名有用之才。学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学风,在新区(尤其在川沙地区)乃至上海市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学校规模 学校占地32503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学校环境优美,教学设施一流,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办公条件优雅。 所有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视频展示系统,图书馆安装了电脑管理系统;建成了千兆校园网;建造了体育馆、塑胶田径场和全塑胶篮球场。
学校现有高中三个年级,38个教学班,1931名学生。教师116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27人,一级教师46人;硕士课程班结业33人;区级骨干教师8人,校级骨干教师20人。
主要荣誉 上海市文明单位(已连续五届、十年) 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学校 上海市体育传统学校 上海市花园单位 上海市中小学示范图书馆 浦东新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浦东新区语言文字示范学校 浦东新区法制教育先进集体 浦东新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浦东新区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红旗示范团组织”等。 曾获得: 全国及上海市德育先进集体 全国及上海市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高考简况 2003年高考,516人参加考试,其中一本录取188人,占36。 4%,二本录取179人,占34。
7%,本科共录取367人,占71。1%,大专高职(不包括降分)录取142人,只占27。
5%,总录取率为98。6%,本科率、录取率名列本区区重点中学前茅。
2004年476人参加考试,其中一本录取216人,占45。 4%,二本录取197人,占41。
4%,本科共录取413人,占86。8%,大专高职(不包括降分)录取61人,占12。
8%,总录取率99。6%。
本科率名列上海市第35名,录取率名列上海市14名。2005年高考,一本(重点大学)上线271人,占55。
42%;二本(普通大学)上线198人,占40。5%,本科总上线率高达95。
91%,其中有123人总分超过500分, 办学思想和学校发展目标 办学思想: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学生培养目标:使每一个学生成功 学校发展目标:全面、和谐、持续地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以“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办学思想为统领,充分、有效地服务学生,调动所有“川中人”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齐心合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把学校建设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一所既有深厚文化积淀,又有鲜明时代精神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学风、校风、教风:校风:“求实、开拓、进取”教风:“严谨、民主、创新”学风:“主动、踏实、勤奋社团活动学校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给学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学生记者团、文学社、演讲辩论社、书评影评社、书画社、环保社、计算机社、舞蹈社、编织社、足球社、篮球社、棋牌社等16个社团涵盖了科技、艺术、人文、公益。体育五大领域。
学生社团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自主开展活动,为培养独立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团委组织了“青春辉映夕阳红”敬老老志愿者队伍、黄炎培故居义务讲解员队伍及环保志愿小队等,形成了团委工作的特色,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
德育特色学校经过长期探索,初步形成了“全员、全过程”的学校德育特色。 学校坚持“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教职员工身正为范,每个人都主动关心、支持、参与德育工作,重视学校与社区、家长的联系、积极开发德育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德育合力。
成立了“川沙中学学生自律委员会”,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德育渗透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德育问题。
学校坚持以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爱学校”教育,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学党章、学理论”小组活动,推进学生自主开展社团活动和参与社区服务,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德育局面。教育科研学校重视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多项国家和市、区多项课题研究。
学校“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市级课题的研究已顺利结题,现以进入第二轮研究。市级课题“高中作文层级教学探究”的研究得到了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带动了整个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教师教育科研意识进一步增强,教育科研能力普遍提高。体育教学学校长期以来重视体育教学工作,每周安排三节体育课,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了川中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以“认真锻炼、学有所长、磨练意志、健康心理”为宗旨,进行“三阶段(选项阶段、特长发展阶段、能力提高阶段)”教学,采用“混合(高一二年级、高二三年级在一起上课)选项分班(篮球、足球、健身健美班)”教学组织形式和“学分制”评价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正由于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学校体育工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