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版是我们与北京众多热爱写作的中学生们的互动平台。
我们会以各中学为单位逐校呈现,并借一线语文老师的角度和笔触,品一品作文中的文学滋味,评一评文坛新星们的文字品质。真诚欢迎全市各校与我们联系,投稿邮箱:316618183@qq.com。
姥姥的豆角焖面
◎高中部 王香霁
我记忆中的夏天,没有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有的是绿油油的菜地、土黄的耕地、满天飞的蜻蜓蝴蝶,还有我的姥姥。
儿时每逢暑期,我便被送至姥姥那儿,整日在那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扑蝴蝶、捉蜻蜓,玩累了,姥姥会笑盈盈地端上一大碗豆角焖面,看着我一点点吃完,脸上的笑容也愈发灿烂。
一个圆若银盘的粉底儿青花的大瓷盘中那一缕缕的被酱油熏得微黑、泛着点点油光的面条,其间点缀上翠绿的豆角,旁的码上些许金黄的鸡蛋块,再在堆得小山似的面顶部,撒上些许如白雪般的蒜泥儿,好一盘“五彩”斑斓菜!
鼻尖早撞上那清香的豆角、酱油的冲味儿,以及淡淡的醋香。馋虫被勾了上来,我咽了一口唾沫,赶忙吃上一口,舌尖刚触碰到微烫的面,好辣!不过我已顾不得了,筷子再挑起一缕面,大口吞入,品味那面在唇间的逗留,饱受咀嚼的熟烂,以及吞入肚中之后的踏实。
我渐渐长大,许久没回姥姥家了,童年充溢着的豆角的清香渐渐淡了。小学毕业的暑假,我再次来到姥姥家。面对姥姥再次端上的豆角焖面,我嚷道,“我才不要吃面,我要吃肯德基。”姥姥的笑容霎时僵在脸上,眼中充满疑惑,“丫丫,咱家有只母鸡,明儿姥姥给你炖了它,行不……”那顿面,在母亲铁青的脸和姥姥皱纹中深藏的失望中结束。那时的我固执地以为姥姥太老土无知,嫌弃她只会做豆角焖面。
后来的我终日繁忙地投身学业中,和姥姥的联系也只限于偶尔的电话,寥寥数语,便结束了,豆角焖面的味道已然消失在我的记忆里。中考结束的那个暑假,我突然想回姥姥家看看。至今记得姥姥在院中见到我们母女俩时,欣喜若狂有如小孩子,可我分明看到她浑浊的眼里闪着亮晶晶的泪光。她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奔”向我时,我惊讶地发现她干瘪的嘴唇与那头苍苍的白发。我飞奔着抱住了她,猛地——我发现儿时印象里结实的姥姥在我怀里竟如此单薄,原来挺直的脊背也弯了。
姥姥拉着我进了屋,“也不知道丫丫爱吃不?姥姥问遍全村,也没有那个啥鸡。就问小卖部买了这些小孩子吃的……”原来,我在姥姥眼中依旧是个孩子——一个她永远疼爱的孩子。我鼻子一酸,强忍哽咽道,“姥姥,我想吃你做的豆角焖面了。”“丫丫想吃面?好、好,姥姥这就做给你吃……”
待面端上来,我愣住了——被酱油熏成棕黑色的面条粘成一坨坨的了,上面糊着好多的豆角与黏糊糊的鸡蛋。“丫丫打小就爱吃鸡蛋和豆角儿,所以我就多放了点儿。这面也硬道,蒸了半天也不熟……”我用筷子挑起一缕面条,面条断了,不得已,我就着碗边扒拉了一口,好咸。我抬起头,正遇上姥姥迫切的眼神,“怎么样,淡不淡呀?面还硬不啦?”“不咸,咸淡正好,面也很好吃。”姥姥紧张的表情立马绽放出笑容。我望着姥姥忙活的身影,疑惑地望向母亲,母亲缓缓道:“你姥姥这两年身体坏得厉害,牙口也大不如从前了,所以吃东西爱吃炖得烂熟的。”
我猛地想起一篇文章上写到:老年人的味觉会随着衰老而退化,甚至食不知味。我望着姥姥佝偻着身子、满头华发的身影,泪水在眼中打转;环顾四周,墙上依旧挂着我儿时的画,纸张微微泛黄;灰绿色的旧沙发蜷缩在墙角,上面依稀残留着童年养的猫咪磨爪留下的道道抓痕……
一切还是老样子,我的姥姥——却变老了。我与姥姥的祖孙情正像那烂熟的豆角焖面一样,丝丝粘粘在一起,无法分离。
【教师点评】
文贵情真,这篇作品正是这样一篇散发着浓浓祖孙情的佳作。文章以豆角焖面为线索,按照时间的顺序,将十几年间自己与姥姥之间的感情变化写得摇曳生姿,文章细腻生动,那似粥非粥的面条,姥姥迫切的眼神,无一不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祖辈对孙辈全部的爱,其间更真实地展现出一个小女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亲情的理解逐渐加深,由懵懂到叛逆再到懂得体谅、学会感恩的过程。
萧太后河奇闻
高中部 宋禹霆
此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谨以此纪念我童年时最喜欢的马家湾。
公元988那年,大辽统和六年,萧太后率军征战北宋。
公元1988那年,我妈带着“女命生来八字轻”的批,已经在马家湾那个小村子里长到了十二三岁。
公元2008那年,萧太后河修筑立碑,一老妇拽着一小胖墩不让围观上前。有人说那个哭闹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从小对马家湾极端热爱,认为萧太后河无疑是世界上最快乐最神秘的地方。
我妈十二三岁时被当地小有名气的体育白教练看中练跑步。相比于练腿儿来说,姥姥更希望妈妈练嘴儿。姥姥对我妈说:“二,要是累,就跟白教练说,咱不跑了。”我妈只嗯了声走了。
这年深秋,晨,大雾,白教练突发训练奇想,让几个“长腿姑娘”限时绕萧太后河跑一圈。萧太后河只是村后不长的一段水道,我妈却跑了好久,见河上水汽混沌,景物影影绰绰,眼前挂着浓白色的雾幔,挡住了视线,只闻声响不见形影。
晚上她只觉胯疼,第二天早上竟再没起来了!姥爷、姥姥、亲朋友邻,或抱、或背、或抬地跑遍了京城协和同仁等各大医馆,贴敷扎揉无所不用,下半身自是无有知觉。老医只道:“从X光片看,没有异常,只是这个部位非但无尾骨,还先天有道裂缝,可能是这个引起的……这马上要过年了,年后试试打个石膏……”
“我得去趟神树。”姥爷在夜里睁着眼睛跟姥姥说。
这晚,风雪交加。门“哐”的一声,鹅毛打着转挟裹进一个“雪人”,“雪人”进门就搬过我妈的脸……
我妈一直记得那晚,头脑异常清醒,眼前异常清亮。脖口掖得好好的被子突然一动一动的,有东西往外拱,一团蓝光拱了出来,一直向上飘,“姑娘,好姑娘,我当年为萧太后运送粮草,只是筹些过路的粮饷,就可以回家了……”
第二天一早,姥姥端着饭菜进来,见我妈竟自己坐着,眼泪哗哗往下流,没事似的说:“来,二,吃饭啦!”
奇闻异事传到街里八坊,又似躲避异物戛然而止,因为我妈多了一项新技能:乡亲眼中臭水沟的萧太后河,她却看见大船顺水而行,一位意气风发身披长篷的女人,伫立条板船头,虚目远眺……或呓说萧太后河面中正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碧波清漾好似江南水乡……时傻笑见那些兵转寻了许久,才找到这里得了水源……又落泪见不得开挖漕航的兵卒劳疾伤亡,和着泥汤被翻压无踪……
这些,好似突然来的,又突然走了。不管来的走的,姥姥开心的是我妈开化了许多且灵秀了起来,尤其那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不知随了谁。
公元2018那年,占地71万平,远胜辽宋漕运盛景的马家湾-萧太后河湿地公园亮丽京城,吸引中外游人无数。
我妈也想去转转,姥姥呵道:“有什么好转的!”终于我妈还是偷偷开车去了,到了中午不见回来,直到姥爷找到那辆正在兜来倒去的红车,引了路,才转了出来。
我妈在萧太后河公园转圈那会儿,我正在姥姥家看《萧太后传》……
虽然这只是祖辈口中的一个民间传说,无法考证,但生活在萧太后河周围的一代代人,用一个个故事与传说,寄托了祖辈对子辈的爱与深情,这样口口相传,在我心中扎下了根。
【教师点评】
人都说,情是有根的。“马家湾的萧太后河”之所以成了小作者深入灵魂的热爱,或许就是因为了那来自于祖祖辈辈的繁衍生息,在孩子心中埋下了种子,成长为孩子对自己所生长土地的深情之树,然后开花结果。文章写得简洁而有张力,技巧运用娴熟,是一篇非常棒的作品。
柔情万种金鞭溪
高中部 范子琪
恍恍惚惚中,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令我心驰神往的地方。我小小的魂灵,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间游走,不知去到何方,归向何处。但我愿在那里久久地停驻,看尽那青山绵绵,碧水悠悠。
那日清晨,在绵绵密密的春雨中,我来到了张家界金鞭溪。慢慢走在狭长的栈道上,我抬起头环顾四周:林木蓊郁而修长,它们纷纷向中央聚拢;枝叶舒展而繁茂,将天空遮得密不透风;地上的草儿和苔藓,在充盈的水汽中奋力生长;点点露珠镶嵌于那漫无边际的绿色里,是那样的晶莹而可爱。峰峦幽谷,被流云与雾气掩映,恍若空中楼阁,别有一番朦胧之美。
未见其溪,先闻其声。叮叮咚咚,似那极富节奏的鼓点,又似女子含情脉脉的吟诵。我痴痴地停驻,注视着眼前这潺潺的溪。在烟雨朦胧中,她蜿蜒着向东流去,雨珠顺着草叶悄然滑落,在那清澈的溪水里泛起一阵微微的涟漪。清晨的阳光透过林间的缝隙,为金鞭溪晕染上一层淡淡的金色。她是那样波光粼粼,那样熠熠生辉。
雨后初晴的溪,真恍若世外桃源,人间仙境。望眼欲穿,我终究瞥不见她的尽头,她就如一缕香魂,幽幽地萦绕在这寂清的山谷间,与这茂林飞禽为伴。晨雾渐渐地散尽,我缓缓走近,意欲一窥她绝美的容颜。
她是一位安静而娴雅的江南女子,沉默着走过千年的时光,也不曾让岁月侵蚀了容颜;她是那样的明澈与纯净,溪底的石子清晰可见,三两条鱼儿在她的怀抱里自由惬意地游弋。我意欲伸手感触那溪水的清凉,却生怕我这布满尘土与污垢的双手亵渎了她的美好,便不由地缩了回来。我就这样呆呆地凝望着她的身影,看着她那柔软的裙袂拂过两畔的岩壁,扭动着她那袅娜的腰肢,翩翩然飘向远方……
如果说,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有万般喜怒,而这每一条江河溪流,也各具性情。黄河滚滚,奔腾咆哮;长江滔滔,气宇轩昂。而眼前的金鞭溪,却是这般富有柔情。她又犹如天神不经意间淌下的一汪眼泪,落入凡尘,终成为这山间最美的风景。她是那样洁净无瑕,诚可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芙蓉相媲美;她又是那样从容不迫,淡然而坚定地走向那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的远方。这就是她的性情,至真,至纯,至美。
我多想,就在这林间搭一个简陋的小屋,清晨在鸟鸣声中醒来,焙一壶香茗,在屋前的躺椅上靠着,捧一本最喜爱的书,伴着茶香,享受书与自然给予我的幸福。饭菜嘛,便是那山肴野蕨,摒弃那油腻咸辣,让舌尖感受那绝妙的清香滋味。无奈短暂相逢,此刻兰舟催发,是时候该离开这里了。我多么盼望着,盼望着,可以在睡意蒙眬中瞥见你的身影,感受属于你的那一份温存。
【教师点评】
小作者的文字功夫真是了得。作为一篇写景散文,抓住了景物所具有的特点,运用了多种手法,多角度地写出了金鞭溪之美。而这些无不显示出小作者丰富的文学功底。胸中有意,下笔才有文,没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何来如此辞章?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写景中透出的对于美好事物的感悟能力。让每一个孩子具有审美的情趣,欣赏美,感悟美,表达美,或许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终极责任。
天上月色 人间温暖
高中部 林裔馨
又一年好秋,晚饭后,瞧见家里的秋菊正在含苞,半开不开的,却是已有香味,说浓不浓,说淡不淡,就着彼时若即若离的夕阳,叫人有种昏昏欲睡的舒闲。
竹椅轻摇,兄弟嬉笑,共待那最后一缕余晖化作天外的月光。
渐渐想起小时候,一样秋光,我总爱摆满一地小玩意儿,自己坐在中央,抬着头,望见众星拱月,很漂亮,心里想的什么,早忘光了,反正不是什么应景儿的诗词,更没有那些莫名的哀伤。
现在也一样。奶奶拿来切好的酥饼,我尝一小块,蛮好吃,于是贪嘴又咽下不少。
夜色渐深,月色如平日一样,了无新意,有三分为云遮去,六分藏在广寒宫,仅余下最淡的,被游子迁客哭了个泛酸凄凉。
秋虫呢喃,一只蟋蟀落在脚畔,我看着这刚刚噪罢的虫儿,一伸手,就捉在掌心,边奇怪着它从何而来,边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在空了许久的陶罐里,想着一会儿送给弟弟耍玩,这才叫秋趣儿。
又仰头瞧了半天月亮,无聊至极,竟有些诗情澎湃,唇齿微张,似乎吐口便要让才气冲破星斗。
可惜咯,胸无点墨,也不像古人逢秋便有寂寥可悲,更何况谢氏灵运曾言这天下才气八斗给那曹七步,他独占一斗,只撇下寥寥一斗来让那自古及今共用。如今唐宋元明清,这一斗才气早被分了个干干净净,真是可气!我当下还是缄口不语吧,强留点才气于口中,慢慢养大,有朝一日张口喷出,那才叫少年意气。
于是对月的兴致也消磨去十之八九了,我坐下来,有些口渴,拿来一只青瓷碗,倒上热水,投两朵菊花,水汽氤氲,润绽了花瓣,淡雅的清香遂勾留在碗沿儿。
抬眼看见父亲端着杯黄酒慢慢饮着,母亲早已回屋,爷爷正哄着弟弟,奶奶则将酥饼尽可能切得小且易嚼,一点点喂给年迈的太姥姥。
天上月色与人间温暖,就着此两味,我抿一小口,为水烫了下舌尖,只好放下,但心情更好。
本版图源/视觉中国
【教师点评】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波荡起伏的情节,一切都是那么淡淡的,看来小作者是深受汪曾祺老先生文风的影响。文章写得朴质大方,平平淡淡如白话,却在字里行间透出了文雅。汪老先生曾说,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在这篇中秋随笔中,也的的确确透着和谐。半开不开的秋菊、若即若离的夕阳、半隐半露的月光,秋虫呢喃,亲人们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和谐而美好,而这不正是生活本来就应该有的最好的样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