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开挂的印度系列/周五更新/杨清筠(撰文)|
第二挂:印度的高嫁妆:嫁女如网贷,一入穷三代
这次接着上期种姓制度的故事,给大家讲一挂种姓制带给印度的奇葩习俗:婚姻中的天价嫁妆。
印度有两种和中国相反的习惯一直令我印象深刻。
一是传说中刷牙后漱口水的运动方向,
……
二是结婚时涉婚费用的主支付方。
婚姻关系中彩礼和嫁妆这两种制度在全人类婚姻史上都普遍可见,最早本是一种原生家庭为新结合的夫妻提供的道义上的支持,数额随意,两种制度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交叉或平行发展。
到了现代,这两种有关婚姻的项目经过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等方面的打磨,在中国部分地区扭曲成了高额彩礼制度,而在印度却魔幻为相反的天价嫁妆习俗。
我国有多少家庭为儿子娶媳妇积蓄一朝散尽,印度就有多少家庭为女儿嫁个好人家砸锅卖铁。
我国有赚彩礼给弟弟买房的扶弟魔,印度则有被压榨替姐姐凑嫁妆的扶姐魔。
不能理解的时候轴对称一下全明白了,就连常见语录都惊人的相似,例如:
“嫁妆要得少了会被女的看不起,以为我非她不娶”
“高种姓的优秀男性岂能倒贴!”
“结婚男方花钱像什么话!”
……
但若遇人不淑,新娘给再多嫁妆照样会被夫家欺负,更恶劣的在婚后很久还会以嫁妆为名无休止卡要,甚至为钱不惜二次销售。
印度嫁一个姑娘会被提多高的条件呢?
首先跟男方家庭条件有关,男性出身越好,家庭环境越优越,越有“资格”提出高要求,一个家庭不吃不喝四到六年才能攒够该收入阶层一般嫁妆中的现金部分,此外买房买车购置家具等缺一不可,包括婚礼的全套费用,甚至男方家属顺便蹭光旅游一圈也是存在的,这些钱全部由女方支付。
当然,男方个人条件也是索要嫁妆的关键,如果新郎越优秀,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从事“公务员”或者高薪职业的,那么所要的嫁妆就越高,后来随着优秀男子对配偶本身条件要求也增高,发展到越优秀的女性陪嫁也就越多的。
其次,女方家所面临的陪嫁要求更和男方家庭的奇葩程度有关,如果“婆家”温和懂事而又善解人意,索要数额合理,允许新娘家量力而行,那是再好不过;但如果碰到一个狮子大开口的“恶婆婆”,那就不知道会提出来什么条件了。
而且,嫁妆不仅仅限于婚前索要,婚后男方依然有“无限续杯”的权利,只要够奇葩,八十岁都有追加嫁妆的糟老头,有学者把这种现象总结为“现代婚姻嫁妆”的不可预测性,我认为“不可预测”这四个字用得非常有灵性。
如果女方达不到要求,那结婚的事就会泡汤,或者男方心不甘情不愿地把人娶回家,但会把嫁妆不够的事情作为以后进行家暴的首选凭据。家暴在印度可是太常见了。
感觉完全是中国部分地区奇葩高彩礼习惯的轴对称翻版。有些奇葩三哥名副其实结婚就出个D。
高额嫁妆是印度女性在婚姻中遇到的第一大难题,不少姑娘因为嫁妆给家庭带来的巨大压力而被父母厌弃。家里要生个男孩,还可以用儿子要来的嫁妆陪给女儿,要是家里有三个以上的女儿没有儿子,那简直是要愁死。
所以印度的重男轻女并不是因为“有皇位继承”的问题,而是难以支付未来不可预测的嫁妆问题,生男往往意味着“致富”,而生女则是“致贫”的可怕预兆。
故而,印度胎儿性别鉴定特别普遍,怀的是女孩十有八九就会萌生堕胎的想法,女婴被扼杀于襁褓的情况更是多见,印度的男女比例也是明显失衡。就算逃过了出生时的劫难顺利长大,印度的妹子也有可能在婚姻的路口遭遇不幸,要么因为拖累家庭愧疚自杀,要么被夫家以嫁妆为借口欺压而死。印度的刑法典中专门有一项罪名叫做“嫁妆致死”,不过确立这个罪名除了告诉人们印度有太多高额嫁妆造成的伤害以外,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卵用,犯这条罪的人丝毫没见减少。
而对于印度男性来说,高嫁妆盛行是好事还是坏事,则要看男人本身的阶层了。简单来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高富帅(高种姓、有钱又长得帅的男人)自然能在择偶环节中占有最大的主动权,如果愿意还能靠结婚让父母转的盆满钵满,甚至有的渣男多次抛弃现任妻子,再婚三婚n婚赚取多笔嫁妆。近代时期,高种姓的男子一夫多妻现象非常普遍,娶几十个老婆的大有人在,一个媳妇贡献一笔嫁妆数目就相当可观了,实为**镶了钻的男人。
不过对于广大底层的屌丝同胞来说,不仅享用不到高嫁妆的直接福利,而且被这种奇葩制度带来的负面作用多倍反噬,男多女少的情况注定有一批小伙得打光棍,即使有幸找到了媳妇,也很有可能会因为生了女儿而一夜回到解放前。
由此看来,起码有一半以上印度人为高陪嫁的习俗所苦,为什么这个号称“民主摩托车”的国家还没有淘汰掉这种现代才盛行起来的奇葩习惯,在痛恨抱怨之余依然乐此不疲地哄抬物价呢?这种制度一定有着根深蒂固的渊源,大部分人显然深信自己会是侥幸的受益者。这个渊源就是种姓制度(艾玛终于回到主题了)。
印度的种姓制度规定施行内婚制,就是说婚姻问题要在本种姓内部解决,一般不出圈。如果非要出圈,那么只能是高种姓的男子迎娶低种姓的女子,高种姓的女子一旦下嫁生子,则被自动归为贱民,终生不得翻身。所以一些低种姓的女人为了改变命运,不惜倾家荡产陪嫁妆“嫁入豪门”。而低种姓的男人,比如首陀罗,要勒紧裤腰带出彩礼求一房媳妇,所以近代之前的印度,高种姓婚姻中就形成了高嫁妆的风气,低种姓中则形成男方支付彩礼的风俗。
近代之后,英国殖民者将源于古罗马的女性陪嫁习惯带进印度,更助长了嫁妆成为“上流社会”的标志。先进的工业文明夹杂着西方消费主义至上的虚荣攀比之风席卷了憨厚质朴的阿三,一时间嫁妆已不再是促进婚姻关系的一个良性内容,反而变成身份地位竞争的重要项目。男人视陪嫁品为自己综合魅力的成绩,女人则视嫁妆为后半生的筹码。精英阶层不断抬高数额炫富,普通人则竭力赶上以便减小差距,最终形成全民参与的高嫁妆之风。
精英阶层的男孩以挑选嫁妆丰厚的女子为荣,精英父母更是因为花了大成本培养儿子,而在结婚时理直气壮地索要回来。
精英女子为了赢过虎视眈眈的低种姓竞争者,自然不敢在嫁妆方面怠慢。
而低种姓的普通女子,则铆足了力气准备在婚姻这一绝好机会上打破阶级壁垒走上人生巅峰。
低种姓的男子一面嘴上反对女人带着嫁妆往上挤,一面却也暗自期待有不如自己的女人送上门来,万一真的实现了,反对高嫁妆之风的宣言就会立刻烟消云散。
种姓制度就这样在印度社会形成一个坚固的鄙视链,每个人都会找到“比下有余”的优越感(除了最最底层的贱民层,但他们几乎没有受教育机会,一般都被洗脑,陷入自我、互相鄙视的无限循环中)。
所以明知不对却屡禁不止,早在上世纪60年代印度刚独立就出台了《嫁妆禁止法》,可和“嫁妆致死”罪一样没什么卵用,民间交易方兴未艾,甚至污染到东南亚其他国家跟他们一样嫁女如网贷,一入穷三代。
这种高嫁妆背景下的婚姻完全没有感情的因素,按我平滑如丝绸的大脑理解,婚姻挂上过量(敲黑板,防杠精)金钱的色彩就约等于交易,而一男一女一屋的交易一般包括但不限于……但是生意场上交易结束了就结束了,婚姻可才刚刚开始,在绞尽脑汁相互博弈的几场谈判之后,本该相爱相亲的一家人早已变成了敌我分明的两大阵营,将要一起生活一辈子的夫妻双方,感情还能剩下多少呢?有多少家庭可以和谐地处理这种交易关系,又有多少女性在出嫁之后能对夫家曾经苛刻的索要嘴脸完全释怀?恐怕真的很难。
当然,普遍的社会风气也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印度人都遵循高嫁妆索要的婚姻模式,就像在女方收彩礼主导的我国,也有不少像筠蛋(划重点,筠蛋)这样视金钱如粪土的仙女选择潇洒裸婚。
印度的女权主义者(真正积极推动社会进步的女权主义)也在努力倡导高嫁妆的歪风改变,但是这毕竟是历史与社会文化、宗教与世俗利益纠缠下的综合产物,短时间内扭转实属艰难。相比较下,与之对称的我国的天价彩礼习惯已经开始在不少地区以及大部分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中间被摒弃,而印度,作为种姓制度的衍生结果之一的高额陪嫁习惯,可能比我国的改变难得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开挂的印度
开挂的印度 | 从哈拉巴文明到吠陀时代,种姓制度到底有多顽强?
END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鲁智深:最关心妇女的人成了佛
名妓从良后,嫁给了哪些“老实”人?
阿拉伯史番外 | 伊斯兰教派知多少?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点击图片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