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2011年7月下旬
一场特殊的拍卖会在北京举行
本次的拍品
并不是常见的古董珍玩
而是7套徽州建筑
这其中有明代状元的府邸
有世家大族的私塾房、祠堂
还有拥有450余年历史的大戏台
以其约560平米的面积
在拍卖会上
号称当时最大的戏台
(河南某地迁建的徽州戏台,成为另类的室内“摆设”,图片源自@VCG)
▼
它们此刻还是原地待价的商品
但在不久之后
便会随着拍卖的结果
而散落天涯
这种拍卖、出售
并不是个别的现象
北京、上海、河南
河北、山东、山西等等······
每一处都有几栋、几十栋
到几百栋不等的徽宅
异地重建
(南京老门东,这里大量运用徽州建筑元素,其中的骏惠书屋是从江西婺源迁建而来的徽宅,长身玉立的宝塔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中复建的现代塔,摄影师@李毅恒)
▼
还有一些徽宅远渡重洋
如安徽黄村的荫余堂
被美国学者搬去了波士顿
而它们原本应该
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
山山水水之间
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
(婺源江岭,摄影师@沉默的剑心)
▼
从故土到天涯
徽州建筑
究竟有着怎样的过往
又将魂归何处?
追根溯源
便要从千年前开始讲起
01
一方净土
西晋末年
经历永嘉之乱、五胡乱华的中原
沦为战火弥漫的地狱
《晋纪》、《晋书》记录了当时的惨状
“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为了躲避战乱纷争
中原地区同宗同族的人们
一起抱团取暖
共同向南方迁移
他们急需一方净土
安身立命
(永嘉之乱后汉人南迁示意图,制图@王申雯&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
这时一片山清水秀之地
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这里有黄山、大会山、天目山
白际山、五龙山等
群山环绕、与世隔绝
(黄山的千山万仞,重重“关卡”,摄影师@杨帆)
▼
新安江、乐安河等众多河流
奔泻其间、哺育生灵
氤氲的水汽在山间缭绕
宛如仙境
(新安江的柔波,摄影师@清溪)
▼
有山的屏障、水的滋养
于是
这里便成为
庇护先祖们的一方净土
被后世称之为
徽州
(徽州地形及水系,制图@王申雯&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
而后
唐代末年的黄巢之乱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
等几次大战
中原的强宗大族
纷纷来此求生避难
不过迁居之路
并非一帆风顺
徽州山水秀丽的另一面
是山地遍布、平原稀少
人们在北方居住的四合院
在这里没有充裕的平地承载
施展不开
(四合院,制图@王申雯&张靖/星球研究所)
▼
而当地土著建造的干栏式建筑
即底层架空、二层居住的“楼居”
虽然适应南方的自然环境
但是全家老少的生活起居
都要挤在同一个房间内
多有不便
(干栏式建筑,其分布广泛,湘西吊脚楼、香港大澳棚屋都属于干栏式建筑,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面对种种难题
移民们何以安家?
02
一家一户
在人们安居乐业的渴望面前
没有什么难题不能被攻克
既然两种建筑形式
都不能满足居住的需求
那便进行一场
南北建筑大融合
首先
是建筑内部结构的融合
干栏式的建筑结构为
穿斗式构架
构件较小、节省木料
四合院建筑结构为
抬梁式构架
其内部的使用空间
较为宽敞
(穿斗式与抬梁式对比示意,檩条直接放置在柱子上,再用穿枋和斗枋连接为一个整体,是为穿斗式;柱上放梁,梁上架檩,柱子将梁层层抬起,是为抬梁式,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人们吸取两方的优势
在厅堂等重要空间
以抬梁式构架为支撑
在两侧山墙、卧室等次要空间
替换为穿斗式构架
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
混合式构架
就此诞生
(混合式构架示意图,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其次
是附着于结构之上的
建筑形式的融合
移民们参照当地
干栏式建筑的“楼居”形式
将原本平铺在地面上的
四合院建筑抬升为2-3层
一般来说
一层中间布置厅堂
(宏村承志堂,徽州的厅堂一般题有堂名,挂有代表家训的对联,正中供桌上的铜镜用来正衣冠,钟用来计时,瓶往往用来放主人的帽子,有帽子表示主人在家,最重要的是寓意终生平静,摄影师@阿呆)
▼
两侧布置长辈或屋主的卧室
二层布置晚辈或女眷的卧室
如此一来
既能适应地狭人稠的山地环境
又能将家庭成员的空间分开
(婺源篁岭民居中的二楼卧室,被用作婚房,徽州民居其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明代的民居二楼为厅堂,称“楼上厅”,更多的保留了干栏式建筑的特色,清代的主要厅堂则由二楼转移到一楼,摄影师@郑哲文)
▼
顶层的楼板处
还可以挑出木条
形成晒场
大大减少了占地面积
(篁岭民居的晒场,摄影师@李文博)
▼
而卧室、厅堂等空间
又因袭四合院的布局
在建筑之中围合出
一方院落
干栏式建筑的“楼居”形式
让其在视觉比例上
显得幽深窄小
人们形象地称之为
天井
(雨天中的天井,摄影师@方托马斯)
▼
这种新型的院落
又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内涵
天井内侧的二层
修有一圈座椅
上面雕花缀朵、镂空纤巧
是为飞来椅
在楼上生活的女眷
常常在此休憩凭栏
座位的弧形栏杆靠背
因而被称之为
美人靠
(美人靠,图片来自@汇图网)
▼
在雨天
雨水顺着四周倾斜的屋顶
汇入天井
是为“四水归堂”
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
不知从前是否有佳人
倚着美人靠
静默听雨
(静默听雨,摄影师@雷彬,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第三
是建筑外貌的融合
干栏式建筑普遍
2-3层的外墙高度
迫使单层的四合院大门
从原本独立的建筑体
沦为高墙上附着的“贴片”
是为门楼
(门楼,摄影师@傅琨,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四合院中的
垂花门、八字影壁等
不同建筑样式的门
通通以砖雕的形式
成为外墙的一部分
甚至于整块牌楼
都能“贴”在外墙上
(牌楼门,摄影师@熊可)
▼
正所谓
“千金门楼四两屋”
门楼作为屋主人
财富与身份的象征
是为房屋的重点装饰之处
门楼上的砖雕
也往往细致繁复、争奇斗艳
一幅雕刻完善的门匾
从近景到远景
一般有7-8个层次之多
堪称巧夺天工
(门楼上的一块砖雕,可以点击放大查看细节,图片源自@汇图网)
▼
门楼两旁的石鼓、石狮
等石雕也是精雕细琢
室内的木雕装饰
更是一绝
比如
两头雕刻流云飞卷
弯弯如月的
月梁
(月梁,摄影师@小虎牙)
▼
徽州民居中特有的
元宝梁
(元宝梁,摄影师@李文博)
▼
还有斗栱、窗扇
甚至是脚边的门板
房屋内部从上到下
所有木质的部分
均可雕饰
令人叹为观止
(卢村木雕楼,摄影师@闻郊)
▼
木雕与之前讲到的
砖雕、石雕
并称为“三雕”
人们雕刻的题材
动物如龙、凤、麒麟
龟、鹿、喜鹊、蝙蝠
植物如梅、兰、杏花
竹、菊、松柏、海棠
场景如耕种、砍柴
放牧、狩猎、宴饮
文字如福、禄、寿、宝
······
这一切都寄托着人们
美好生活的愿望
(请左右滑动查看图片详情,宏村承志堂的木雕《百子闹元宵》,摄影师@李文博)
▼
当初避祸而来人们
不仅在此安家落户
还将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
从结构到面貌
这种由内而外的建筑融合
让移民们成功地创造出了
属于自己的居所
(歙县石潭,摄影师@江棋)
▼
点击头像进入主页,继续阅读《徽州建筑,多少美丽?多少遗憾?(下)》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