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哲轮/文
上一回末,贾雨村与冷子兴二人就贾府说短论长下酒,却又偏偏提到一个甄家,说甄家与贾府是老亲,生了一个儿子与衔玉的哥儿不相伯仲,挨了打一个劲的汉姐姐、妹妹,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与贾家宝玉如出一辙。
当然,这也是作者本人的观点。也正是在这一认识上,使得《红楼梦》与作者批判的历来那些才子佳人书,产生了质的区别。作者以此为命题,极尽之能事写女儿之美好,构成了本书之奇异、玄妙、珍稀。
这一小段落,一然是作为引子所用的铺陈之法,明着说甄宝玉,实则映射贾宝玉。类似这样成对出现的例子还有很多,《易》云:“一阴一阳谓之道”,乃古人信奉的“阴阳和合”之法。凡此,作者在第三十六回史湘云与翠缕的对话中,作了详尽的理论说明(后文再论)。一个甄宝玉、一个贾宝玉,到底哪个才是真宝玉、哪个是假宝玉,只好由读者自己往下看了。
作者开篇用了整整两个回目近14000字,进行了一些列的铺垫和铺陈,这叫背面敷粉也好,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也罢(第一回甲戌眉批),反正是作为《红楼梦》全书的引子来经营的。至此,即可引出本回正文主篇了。
先是林黛玉出场。之后,贾府的小姐们出场,然后王熙凤、王夫人等出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人物——贾宝玉出场。容我们一一道来。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图
1、黛玉出场我们先看黛玉是如何出场的。
第一次: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第二次:
妙在只一个女学生,并两个伴读丫鬟,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工课不限多寡,故十分省力.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遂又将辞馆别图.林如海意欲令女守制读书,故又将他留下.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
第三次:
目今你贵东家林公之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之胞妹,在家时名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可伤上月竟亡故了."子兴叹道:"老姊妹四个,这一个是极小的,又没了.长一辈的姊妹,一个也没了.只看这小一辈的,将来之东床如何呢(——伏脉多少故事!)。
第四次: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
第五次: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第六次: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____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
直到这时,林黛玉才算正式的出场,终于第一步迈进了贾府的大门。
《红楼梦》87版电视剧剧照(下同/略)林黛玉首次进贾府见贾母
在进大门之前,黛玉有两个小动作:一、“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眼”;二、看见正门之上五个大字“敕造宁国府”,黛玉想到:“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正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反应了林黛玉的细心、小心。又往西行不远,才进荣国府。
当然,如果算上在天上绛珠仙草,则是第七次了。
其原文道(第一回):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下凡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黛玉下凡到人间,那是还泪来的:“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等进了贾府,对亲人的哀痛会慢慢减轻,继而转向与贾家姐妹尤其是即将出场的宝玉的情感上去。自此,二人耳鬓厮磨,青梅竹马,片时不分。离开神瑛侍者甘露浇灌,绛珠仙草是不能活的(水生木/见第一回),这是天数。所以,后来黛玉对宝玉的依赖,不光因为现实生活中二人感情极深,更因为天命。
通过这几次出场,我们对林黛玉有了一个大体的初步印象:
聪明清秀、怯弱多病——这是说黛玉的身体。
言语举止另是一样(其母必不凡),不忍弃父而往,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是说她言行举止、为人处事,小心、谨慎、懂事。
这个时候,她的年纪应该在7、8岁上下。母亲去世的时候黛玉5岁,而贾雨村作为西宾在林府徘徊了一、二年时间。在这之前她还有一个3岁的小弟弟也去世了,算起来黛玉应该比这个小弟弟长2岁。姐俩正一起玩耍,却突然就没了!对于5岁的黛玉来说,情感上的承受可想而知。所以才说她“哀痛过伤”,不光因母亲去世还因小弟亦亡。因这两件事,黛玉不忍弃父而往,说明黛玉已经很懂事了。这个“忍”字用得极妙!忍、忍心,不光是情感上的割舍不开,还有理性上的不忍心。后面的这个不忍心,就已经不止是感性的感情,还有理性色彩上的的孝心。就像女儿出嫁时的三哭,不止是感情上分离不开,还担心自己离家以后,谁来照顾好自己的父母?这是无奈中的担忧。所以,就这么一个“忍”字(如果换一个别的词比如不想、不愿意、不舍不、离不开等等都不如这个字来得恰如其分),把黛玉此时的心理和表现,刻画得入木三分。尽管才7、8岁,但黛玉已经很体谅自己的父亲了。我们不禁要问,在今天像她这么大的孩子而且还是一个小女孩,有没有黛玉这番体谅大人的心思和哪怕是稚气的“成熟”呢?
林黛玉进贾府
就在黛玉进大门的过程中,通过一级级不同的仆人,极力铺衬贾府的奢华,无需赘言。从描述技巧上来说,语言并不多,却给我们一个非常清晰的贾府繁华的外部环境、大门阔大的气派、门内曲径通幽的纵深等场面,其画面感、空间感都极强,仿佛是我们自己扛着摄像机,随着镜头一起进了贾府。
之后,便是林黛玉在众人面前的印象: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然后,问黛玉常服何药。黛玉道:
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其中两个细节最重要:一、三岁时,“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二、吃人参养荣丸。人参养荣丸主要成分有:
人参、白术(土炒)、茯苓、炙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麸炒)、炙黄芪、陈皮、远志(制)、肉桂、五味子(酒蒸)。辅料为赋形剂蜂蜜、生姜及大枣。
主要功效:温补气血。为气血双补剂,具有温补气血功效。用于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形瘦神疲,食少便溏,病后虚弱。
一老、一少,吃的是同一味药,可见黛玉身体之弱。
遗憾的是,光吃药是治不了黛玉的病的,即便有效也救不了黛玉的命。要想保黛玉的命,必须得出家。寄命或寄名(书中还会提到寄命和寄名符)于寺庙,这是一个民间流行风俗。有的人生来不好养活、短命,恐小儿夭折,可以通过寄养在寺庙道观为徒以保命,但大多只是寄名。僧人或道士所授之符籙,即称寄名符。还有寄名锁、护身符等,宝玉、宝钗身上都带着这些东西。而妙玉,则属于寄命的那一种。又比如清虚观张道士爷爷,是宝玉爷爷荣国公贾母丈夫贾代善的替身。寄名、寄命,东汉时即有记载。民间还有一个僧俗,叫“还命”。是说,人都是从天上下来的,来到人间之后,须得通过一种神秘的祭祀仪式比如供奉并烧纸人把命还回去,如此以来老天爷就不会有事没事来拿你的命,然后可以寿终正寝了。这叫“有来有回”,形而上到哲学上则是更为抽象的“阴阳和合”之法。如今在乡村,仍然有不少地方保留有这种“风俗”。其渊源与始于秦兴于汉的谶纬之学(先以儒家为宗尊孔子为圣后儒道融合)有关。但这一思想的根源,来自中国远古对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矛盾(如河出图、洛出书)的认识,它集中体现在《周易》这部书当中,包括老子、孔子在内的古代贤哲,都不乏这种思想,及至于成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古时候,这种思想贯穿于读书人和民间。就在《红楼梦》这部书中,无论人物还是情节的安排,也无不自觉不自觉的贯穿着这种思想。现实生活当中,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也时不时、不自觉地流露和表露出这种认知和行为,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限于篇幅,不再举例。
贾府 荣国府 图
黛玉本来自天上,何时回去,那也由不得她自己。当然,更由不得爱她爱的死去活来的贾宝玉。黛玉的命其实很硬。仙人下凡,不是神仙下凡。神可以护佑人,但仙不能。这就像是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一个自度,一个度人。仙人下凡的家庭,家人都得陪着她(他),但却不一定陪得了,于是有的就早走了。而她(他)本人,在人间也命运坎坷。这是天赋之人最常有的命运。这是天数,谁也改变不了。正所谓天上人间两重天。黛玉小弟弟和母亲先后离世,不久其父也离她而去。所谓命硬克人,即贾雨村所云“正邪两赋”之人。当然,这只是民间的说法,于此不论。
不过,黛玉这段话,说的也很实在,交代也很清楚。毕竟是在姥姥家,没必要藏藏掖掖的。再则,反正自己也要不时的配药,正好可以跟姥姥说明白(为父林如海当有交代)。贾母于是表态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2、贾府的小姐们出场其间一个重要的情节,即迎春、探春、惜春出场: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最后一句话说:“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高矮、胖瘦、长幼,三位豆蔻年华貌美的姑娘一字儿排开,穿着一色儿的华美服饰,是一种怎样的阵势,又多么的可爱和美丽!让孩子们的穿着打扮一模一样,在民间很流行,尤其双胞胎,穿得用得都必须一样,以保证、保护和保佑双生的兄弟或姐妹平平安安,吉祥如意。这不是什么迷信,而是一种祈愿。穿着相同,既显示了孩子们之间的亲密无间不分彼此,也让孩子们自己感觉到,虽然是叔伯姐妹,但都得到贾母不分彼此的爱护,比亲姐妹还要亲,个个都是掌上明珠。作者只用“一样的妆饰”这一个词汇,便让我们从中读出了贾母的全部用意,以及两府之间和荣府内部(贾赦贾政二家)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那种祥和亲密的大家气派。如此几代不分家聚在一起过的大家庭、大家族,在古代比比皆是,几乎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架构。这种家族制的社会,正如书中交代的那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谁也不可否认,这是古代社会牢固的社会基础与基石,但后来却被批判为封建宗法制。虽说这种(实际上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与机制有它自身的缺陷与问题,但确实也使得整个社会的治理成本大大降低,从皇帝到三部六卿再到各地府衙,不需要庞大的机构和公务人员来管理社会,许多的问题在家族内部即可解决。所以,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才有闲暇时不常不慌不忙地远离皇宫都城,自由自在地下江南去逍遥(当然也是为了工作)。但却弄得接驾者人仰马翻,乃至赔上整个的家业,比如作者曹家,书中也会提到甄家、王家接驾。而三人的相貌,也与她们后来所流露和表现出来的性格相吻合,肌肤微丰的人,往往观之可亲,温和柔顺。削肩细腰者,则性格不弱,况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给人一种平添了几份聪明通透伶俐,恃才傲物的感觉。
林黛玉见贾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
在这之前,作者借着冷子兴之口,已经介绍大姐贾元春被选入宫为掌管礼仪的女史官。四姐妹的命运,从此也就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往下看,又一重要人物就要出场了!这个人物,就是“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机关算尽太聪明非,反害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
3、王熙凤出场原文: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王熙凤粉墨登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叫“先声夺人”!之后,一个恍若神仙妃子般的打扮,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的人,一阵风儿似的刮了过来。然后,才看到长相:丹凤眼,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最有意思的是,贾母的介绍: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王熙凤见林黛玉
“凤辣子”,这名字所隐含的性格,亦可想而知。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下面我来看,这位“凤辣子”是如何表演的: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我们来看几个关键词。
动作:1、携着黛玉的手;2、上下细细打谅;3、送至贾母身边坐下。
语言:1、标致的人物,还加上了修饰词“天下真有这样”;2、通身的气派——今天可以叫作“气质”;3、嫡亲的孙女;4、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前面不消多说,言词之间很明白。最后一句“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既说到了贾母心坎上,也说到了黛玉心坎上。
这还不算完了,毕竟黛玉是因为母亲去世后抛父进京城的,王熙凤于是来了个九十度大转弯,由喜转悲,滚下泪来。
但妹妹远来,总不能悲切过度,于是等贾母一语劝解,一个台阶也就下来了。故忙转悲为喜道:
“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算是对自己这一番表演,作了一个总结。嘱咐和安排,去歇息云云。这最后一句,则展示了她的身份:在这里、在贾府,我王熙凤可是说了算的人物。
总结起来,可谓是三部曲:先喜、后惊、再悲。最后,再转悲为喜!
王熙凤这一连串的动作和言语,把一个活脱脱的“凤辣子”,一下子活龙活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就像是我们也在现场一样!其空间感与镜头感,都极强烈。
这便是曹雪芹描写笔法语言的高明:简洁明了,一语道破。
琏二嫂子王熙凤见林黛玉
王熙凤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琏亲上作亲娶的就是政老爹夫人王氏之内侄女,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本回则是在人人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王熙凤却旁若无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地出场。在极尽渲染穿戴富丽“恍若神妃仙子”之后,才写其长相。
三角眼、吊梢眉,是刁蛮的相貌。丹凤眼却是俏丽的,身量苗条、体格风骚是性感的,而这正合了夫君贾琏好色的本性与嗜好。但却也是个粉面含春威不露,笑里藏刀的主儿。
王熙凤以后行为处事,包括流露出来的性格,无不围绕着这一特性展开。诸如,周瑞家的对刘姥姥说(第六回)她:“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连刘姥姥都说:“怪道呢,我当日就说她不错呢。”(暗示以前与王家走动)。第十三回贾珍说她:“若说料理不开,从小儿大妹妹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
第六十五回兴儿则形容道:“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等等。后话再论。
然而遗憾的是,第五回的判词却道: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判词之意,自有公论,于此暂且略过。
4、王夫人邢夫人出场这厢王熙凤的戏演完了,就该贾府里其他重要人物出场了。
随后,第一个出场的自然就该王夫人了。不光因为王夫人是荣府的主人、元妃的母亲、黛玉的亲舅母,还因为王夫人是即将出场的最最重要的人物,黛玉命中什么星的贾宝玉的母亲。
原文道: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林黛玉二舅母贾宝玉母亲王夫人
这里面有个称呼很关键,即:“又见二舅母问他”。这是在黛玉眼中、在黛玉的眼皮子低下,发生的一个很小的情节。作者短短一语,乃至于只用了一个“见”字,就让我们知道黛玉在场,而且一直在留心观察,看着听她们娘俩说话。一个动词——见,便把三个人连结在了一起。仅仅一句再普通不过的白话,却让我们感觉到用得既贴切又形象,既朴素又玄妙。这让我们见识了作者极深的语言功力!
最后一句,王熙凤说自己早就先料到了、预备下了给黛玉做衣裳的料子,王夫人听了一笑。这个一笑,有两个内容:既表示了王夫人满意,也表露出王夫人对王熙凤的乖巧,一向是心知肚明的。毕竟,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亲外甥女又是侄媳妇嘛!再则,从这个细节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和发现,尽管表面上王熙凤是荣国府的大管家,但真正的老板,却是这府的主人王夫人。当然,贾母是总后台董事长。
至于何以排行老二的王夫人主持贾府内政,而不是长兄贾赦和邢夫人,无非以下几点:一则长子贾赦现席一等将军拿着俸禄,但与三部六卿各个衙门几乎没有交往,即并无现职实权,所以林如海在给贾雨村写推荐信的时候给的是贾政。即第二点:贾政升任员外郎,职务繁忙且不乏实权,工作中与各大衙门交往也甚多,是场面上的人物。而贾政本人大有祖父遗风,治家严格有方。贾政掌管荣国府内政,要比长子得力。所以贾母就把荣府的大权交给了贾政,包括继承权、管理权等。贾赦呢,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不停地折腾,略平头正脸的他都不放过,后来还把自己的亲女儿迎春给卖了(抵欠银),又要算计贾母的贴身丫鬟鸳鸯,不光是鸳鸯这个人更重要的是贾母的私房钱,也确乎太不肖了!贾母怎么会待见这样一个长子?这要是把偌大一个贾府交给他,还不很快便给折腾垮了。但贾政本人又不惯俗务,所以就把权力交给了内当家的王夫人,然又不能一概把贾赦排除在外,于是就让贾赦之子贾琏和王熙凤夫妇过这边来一同作荣府的男女CEO,一个主外,一个主内。不光因为王夫人年纪大了精力有限,同时也是权力上的一种平衡。再则,从娘家来说,亲婆婆邢夫人显然不如王家势力(后文邢岫烟很贫寒)强大,而王熙凤又是王夫人的内侄女,邢夫人也没有王夫人见过世面,不如王夫人更懂得管家。最后,元春入宫为妃,地位显赫,父母掌管正得其位。还有一点,贾母最疼的是宝玉。如此以来,也就难怪在一次中秋团聚中,贾赦讲故事说贾母偏心了(第七十五回)。
那么,不知林黛玉看见这个情节,心里会怎么想呢?作者没有交代,我们不得而知。但以黛玉的聪明,她能看到和想的,应该不会比我们此刻想到的要少。至少,让她见识了凤姐的权力,也见识了二舅母的权威。
第二个出场:
贾母命两个老嬷嬷带了黛玉去见两个舅舅。时贾赦之妻邢氏忙亦起身,笑回道:“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贾母笑道:“正是呢,你也去罢,不必过来了。”邢夫人答应了一声“是”字,遂带了黛玉与王夫人作辞,大家送至穿堂前。
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情节很重要:
邢夫人苦留外甥女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而且是黛玉主动告辞的。
不过7、8岁的小女孩,在这种场合下没人教她应该在哪里留饭、何时告辞,但黛玉心里是门清的。虽说是礼仪上应当如此,但黛玉小小年纪已经很懂得事体和分寸,却是十分的难得。所以才说她举止言谈不俗。
林黛玉大舅母王熙凤婆婆邢夫人
还有两个细节。一、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这反应出黛玉处处留心的观察能力。二、一时回来人回大舅贾赦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虽则大舅不在跟前,但黛玉还是忙站起来,仔细听了,显得礼貌而恭敬。其实,这个时候,贾赦不见黛玉是对的,正如他说的那样,难免彼此伤心,反正也住下了,来日方长,见面的时间有的是。最后一句话“不要外道了”,一句很亲切的俗话。即便是在今天,有这样一句话,也会让人心里暖暖的。送黛玉走的时候,“大舅母邢夫人送至仪门前,又嘱咐了众人几句,眼看着车去了方回来。”周到细致,给人感觉热情而温馨。
贾赦、邢夫人的言行,无时不显露出作侯门大户人家的礼数与细心。
之后,回到荣国府。这最后一站,就该进正堂——荣禧堂了。
建筑如何的轩昂、装潢如何的气派,皇帝墨宝、楠木家具、乌木联牌等等,不消细说。这其中的主角,当然还是林黛玉。
原文:
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本房内的丫鬟忙捧上茶来.黛玉一面吃茶,一面打谅这些丫鬟们,妆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亦与别家不同。
老嬷嬷自然最懂的规矩,知道黛玉不可以上炕,但还得让她。一则这是礼貌,二则也看看黛玉懂不懂礼数。于是,“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毕竟巡盐御史列侯世家出身,这点规矩岂能不知?虽则是正房,此时王夫人却并在这里,但还得让黛玉进来坐一会子,吃杯茶。黛玉不光是远客,还是嫡亲的贵客,虽则小小年纪,也一样贵客贵待,这不光是礼数上的需要,也要让黛玉看看我们贾府的气派,我们贾家是知书达理的大家——不管这是不是王夫人的安排,还是老嬷嬷们本来就知道应该如此,总之是让黛玉感觉到这种视若贵宾的待遇。一个年不过7岁的小孩子,而且还是一位小女孩,应该说这待遇也算是至高的了。从黛玉来说,她受到了应有的尊重,不光心里美滋滋的,同时也不会小瞧了她舅舅家。有一点需要注意:其实对这样的小孩子,完全可以不用如此高规格的礼数,这就跟我们小时候过姥姥家一样。小孩子么!到了姥姥家,找自己表兄弟姐妹玩去就是了,哪有这个多复杂的礼数?正如一句俗话说的那样:“外甥是姥姥家狗,吃饱了就走”。而自黛玉进贾府那一刻起,这一系列的安排,足矣反映出以贾母为首的整个荣府对黛玉的重视,为后来黛玉与宝玉的(婚姻)关系,打下了一个伏笔。
这里面再一个动作,就是“黛玉一面吃茶,一面打谅这些丫鬟们,妆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亦与别家不同。”因为小心,所以要察言观色。察言观色,也是为了日后更加倍地小心。
等黛玉进来东廊三间小正房,见了王夫人,“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又让我们见识了黛玉的礼数。“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这个“挨”字很有意思:挨,一则显得很亲昵;二则,这是个慢动作,看上去很恭敬很小心的样子。仅仅一个字的动词,便把此刻黛玉的心理和姿态,刻画得丝丝入扣。曹雪芹不愧是语言的高手和大家!
这里安排这样一个细节:黛玉进来时先在正堂屋客厅饮一盅茶,再过来见二舅母,以及下面二舅不忍见黛玉等等,不见得不是王夫人故意摆谱给黛玉看。但给人感觉不如大舅母热情,大舅母对黛玉更热情也真挚。虽则是小孩子,遇到这样的场合,两位舅母谁亲谁不亲,内心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等这一切停当时候,最重要的一个人物角色,该隆重登场了。
5、贾宝玉出场(第一次出场,是那块晶莹的美玉。借冷子兴之口说道:“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
林黛玉舅家表兄贾宝玉
原文:
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黛玉听了之后,会作何反应呢?
先是一番心理活动: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
听她母亲这套说辞,与王夫人说的别无二致。听完了,就应当回应一下,于是黛玉因陪笑道:
“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未见其人,先闻其相。但从黛玉口中说出来,却是另一个样子:一、承认极憨顽。但是,二、在姊妹情中极好的。三、我是女孩,自然和姐妹们在一起,因为男女授受不亲,我岂能如此不知礼数去招惹他呢?何况,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四、宝玉比黛玉大一岁。第六十九回时贾宝玉十四岁,林黛玉十三岁。因林黛玉比秋桐小四岁,而秋桐属兔(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贾赦赏给贾琏做妾王熙凤给她算了一卦说她与尤二姐犯冲而导致尤二姐流产),那么林黛玉应该属羊,贾宝玉就该属马了。在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才刚与探春三姐妹见面时加上了这么一句,但原作并未交代。以此推测,宝玉应属马,宝钗长宝玉应属蛇或属龙,探春小比黛玉小应属猴或属鸡,与其各自的性格相符。譬如贾宝玉性格性情多变,时有心猿意马之举动等等。属相与性格,确乎蛮准的。凡此,另文再论。
其中说,宝玉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未知有意还是巧合?按说,黛玉一行今日到,贾府上下都是知道的。而还愿通常有固定的日子,故应属巧合。可作者为何在此如此安排?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一则,缓一缓出场,既吊了黛玉的好奇心,也吊起读者的胃口。二则,宝玉还愿,还得是一个“还命”的愿,只有“还了”天上之“命”(见前文),方能在人间与黛玉相见,从此开启二人的人生之旅。在民间,这是一种近乎神秘的仪式。那么,黛玉是否也还了愿呢?从她说的,“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来看,也应当做过类似的仪式。然因黛玉体弱,不可以带金属(见第一回“金克木”)的寄名锁等,但寄名符一类的东西应当有。所以,当后面宝玉问她“可也有玉?”黛玉不置可否。也许正因为黛玉没有过如宝玉、宝钗带的一类东西,又不能做到癞头和尚说的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所以也就难以保证平安了此一世。总之,作者于细微之处藏玄机、见功夫,致广大、尽精微,见微知著,小处不小!
从写作上来说,先藏一藏,显得更含蓄一些,不至于太直露,是谓之“曲笔”。隐与见,藏与露,曲与直,虚与实等,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特色与范畴。无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皆以含而不露、曲曲折折为艺术法则。又比如园林(苏州),里面不会出现哪怕是一条笔直孤立的线(路、墙)。又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借梅花批评一种扭曲的(审美)嗜好,但这恰恰是中国艺术的特色与高妙之处。当然,该文目的在于抨击清朝对读书人思想的压抑与摧残。
宝、黛初次会面,毕竟不是一件小事,而恰恰是一出重头戏,所以作者在此作了刻意的安排。听罢,王夫人只好作了一番解释。
贾宝玉 林黛玉初见
原文:
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黛玉听着,一一都答应着。
对宝玉的这番描述,给我们三个印象:
一、顽劣异常
二、姐妹情好。一理他,便乐得不知所以,甜言蜜语。
三、祖母疼爱(所以如此)。乃至于有天无日。
四、疯疯傻傻。
越这样说,越刺激黛玉的好奇心。
不过是第一次接触,王夫人为何如此介绍宝玉,让黛玉不要去惹他,是否因为心中早就打定了主意把宝钗定给宝玉而不是黛玉呢?所以让他们少接触为好。但现在作出这个判断,还为时尚早。
如果说,前面几点与祖母娇惯有关,那么最后这一点,恐怕就与他“神瑛侍者”的前世有关了。因为他的言谈行事,常人不理解,所以才说他这是“疯傻”。但对于明白的人来说,他的言行不但不乖张,相反还很有意思。小小年纪,就喜姐妹而不喜爷们,常人怎会如此?但宝玉不一样,一因天性生来就比别人高,对女孩的喜欢和敏感度会远高于常人。二则别人不敢轻易流露出来,但宝玉因为娇生惯养,自在自由惯了,相笑就笑、想哭就哭,喜欢不喜欢、高兴不高兴从不掩饰,悉皆一一溢于言表(这一点与湘云相像)。所以,在常人看来,宝玉的这诸多言行就更不能理解了。但是,在黛玉心中,从她说话的语气里,我们还是能看出她对这位衔着美玉降生的哥哥,却是蛮认同的!当然,言语之间我们也能读出来,黛玉也一定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等待和盼望着见一见这位哥哥,是如何对姐妹们好的。
礼仪毕,就该用晚饭了。
晚饭,孙媳妇王熙凤和李纨伺候,贾母和孙女、外孙女一起用饭。在贾府,孙女显然要比孙媳妇金贵,所以嫂子们先伺候小姑子们吃饭。其实在古代,这是一个普遍的规矩。座次上,让黛玉在贾母左侧,也即堂屋的东侧,因为左手为上。在今天的乡下,仍然遵循这个规矩(官方接待则以右手在上为主宾)。
饭毕吃茶的工夫,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黛玉回答说只刚读了《四书》。四书,即:《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小小年纪就已把四书读完了。当然,这里面恐有西宾贾雨村的功劳。然后黛玉问姊妹们读什么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这句话,其实是对黛玉说刚读了《四书》有点不大谦虚的批评。想黛玉如此敏感的人,应当听出贾母这句话的话外音:这无非是告诉黛玉,在侯门贾府里还是谦虚一点好。所以,过了不一会儿的工夫,宝玉再一次问起来读什么书的时候,黛玉就改口了,说不曾读书,不过些许认得几个字。这既是对贾母说辞的一个回应,让姥姥贾母知道,外孙女我知道谦虚了!而且用得就是您老才刚用过的词儿。这里面,其实黛玉也多多少少有点不大服气的意思。至于吃茶这个极小的细节,黛玉从中也领略了大户人家的排场和规矩,先是漱口的茶,然后才是饮用茶等,不消细说。
经过这一番的铺陈,今天的重要角色——宝玉,出场了!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____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这其实是一句反话。因为无论如何,早晚也是要见的。与其如此,不如早见上一面,心也就踏实了。“蠢物”者,当加上引号。“蠢物”一词儿,本也不是常人的评价,乃二位佛道神仙的评语。这一回却从已经来到人间的黛玉口中说出,一标明二人在天上本相知,此时此刻绛珠仙草终于可以还泪来了。二则,把二人在人间的缘分,给展开了!虽则无意间从黛玉口中说出,但她自己却是不知道的。一位天仙即将愈见一个“蠢物”,由这样一个词展开,给人的感觉这将是一出悲剧的序幕,直教人未闻其事,先欲堕泪哦!
在一个简单的词汇中,作者也不忘透露些许的“天机”。真真是“无一处闲笔”也!
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双玉终于碰面了!天缘、机缘、一生缘,还是天缘、机缘、终无缘?
而这样一段描述,也真是太精彩了!因为这是黛玉眼中的宝玉。一句话:这是一位不知何方来的神仙般的小帅哥!而且,这个小帅哥看上去象是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至如此!前世在三生石上见过也好,梦中见过也好,因娘姥姥家姑舅表兄妹本来长得有点像也罢,反正并不陌生。
后面,则是作者假借后人对贾宝玉的一个定位式的描述,名曰《西江月》二词,作者自云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个判词,实际上分明是以世俗的眼光来评判贾宝玉,而并非作者曹雪芹的真正本意。从笔法上来说,用得是反衬之法。
等宝玉见完娘回来,已换了一副装束。
贾宝玉
原文: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黛玉之美,宛若天仙!不消细说。才刚宝玉早就看到一位天仙似的妹妹,但贾母没有介绍,只当自己未看到,既不能主动去打招呼,更不能说什么。这是大户人家的礼数。同时,作者欲擒故纵,给黛玉和读者留出一个想象的空间。
原文: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玉兄千呼万唤始出来,没成想一开口说的却是这样一句话。和黛玉一样,看着面熟。宝玉回答贾母说:“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这句话,既解了贾母的担忧,也为自己说的话下了个台阶。那黛玉听着,心里自然也暖暖的,感觉这个哥哥可不像王夫人说的那样不懂事,相反,让人感觉言语温和,措辞巧俏,令人愉悦。从笔法上,这也为下面宝玉的发疯,作了一个相反相成的铺衬。
原文: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
这厢兄妹开始高谈阔论起学问来了。这要是才刚宝玉问黛玉读什么书的时候,黛玉和刚开始那样不谦虚的话,岂不心中自愧?而言词要有出处,这是读书人言语文辞遵循的一般规范。古来读书人以“一事不知为耻”(《南史·隐逸传·陶弘景》: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只听那宝玉诌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此处批评读书人言必“诗云子曰”,读成书呆子。以及批评除《四书》外无书,后文则批“除‘明明德’外无书”,这一腐儒的陈词滥调。
原文:
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这句话,可真惹了大祸了!
贾宝玉闻黛玉没有玉而摔“通灵宝玉”
原文: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真道是不是冤家不聚头!一见面,便生出了这等事体。何以摔那命根子?此处大有寓意:“通灵宝玉”者,乃天上灵性之所寄,由不得自己。我宝玉(曹雪芹)的性情,我自己说了不算。热女孩、爱歪学、玩艺术,那是天性,由不得我自己,更改变不了!不然,何以言天性?这劳什子你们都没有而只有我有,最大的问题是你们又都不理解我,而我又改变不了我自己,那我戴它何趣?还不如没有,把它摔了算了!
然后,贾母作了一通解释。还是贾母有见识,一番说辞之后,那宝玉便也放下不再计较了。
黛玉没有戴什么神奇的东西,恐是那癞头和尚没给她。而且,也未给她开一个什么神奇的药方(宝钗有“冷香丸”)。或因生死由命、灵性在天,戴与不戴,都救不了黛玉的命。只要那灵性在身,不管是天上的绛珠仙草还是凡间的黛玉,都不过是为了完了此劫,随它去吧!
作者安排如此戏剧性的一幕,让两人以这般方式见面,可想而知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更离奇的事端!
闹完了,也该休息了。
这里一边安顿黛玉宝玉就寝,一边交代黛玉带来的丫头婆子,贾母见罢将名唤鹦哥的也就是后来的紫鹃与了黛玉使唤,慢慢的自己带来的雪雁反不如紫鹃更亲了,这是后话。随着也介绍了贾母与了宝玉的大丫头珍珠,后来被宝玉改名为袭人者。贾母的评价是:“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虽则改名袭人,但在宝玉心中,却仍旧一直把她当作一颗“珍珠”珍惜她。
作者画外评道:
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
《红楼梦》中的次重量级人物——花袭人,虽不算隆重但作为一个很重要角色,在这里就算登场了。
花袭人 原名珍珠
这里有一个细节,就是回应袭人的是鹦哥而不是雪雁。因为雪雁不过是十来岁的小丫头,还一团孩子气。雪雁的名字,也是有讲究的:大雁迁徙,北上也得南归。我们不妨认为,这里面也暗含了将来黛玉的命运——不会久居贾府(与宝玉成亲),而是不得已南归(归葬)。由鹦哥(喜庆)到紫鹃(悲切),紫鹃的名字当然也是有寓意的:“杜鹃啼血猿哀鸣”,而不再是“莺歌燕舞”,这句诗大家都熟悉,不多言罢。
是晚,袭人见里面黛玉和鹦哥犹未安息,悄悄进来笑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息?”黛玉忙让:“姐姐请坐。”袭人在床沿上坐了。鹦哥笑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此乃黛玉之第一次哭也!却如此写来,是为宝玉而哭。绛珠仙草黛玉为神瑛侍者宝玉还泪,从此开始了!
听罢,袭人安慰道:“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快别多心!"黛玉道:"姐姐们说的,我记着就是了.究竟那玉不知是怎么个来历?上面还有字迹?"袭人道:"连一家子也不知来历,上头还有现成的眼儿,听得说,落草时是从他口里掏出来的.等我拿来你看便知."黛玉忙止道:"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
既见袭人安慰黛玉之善良,又见黛玉体贴宝玉之细心。脂砚斋(蒙侧批)云:“他天生带来的美玉,他自己不爱惜,遇知己替他爱惜,连我看书的人也着实心疼不了,不觉背人一哭,以谢作者。”脂砚斋此情亦痴也!
从此,黛玉、宝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其亲密无间,不能悉记。
至此,第三回完毕。
一宿无话。
参考文本: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八十回新校本
《周汝昌汇校八十回石头记》人民出版社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6/2000年
《梦解红楼》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梦解红楼》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