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地处湖北省南部,辖咸安区、嘉鱼县、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和赤壁市。
咸宁市地处华中腹地,通称“鄂南”。咸宁地上有资源,地下有宝藏,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素以“苎麻之乡”、“茶叶之乡”、“桂花之乡”、“楠竹之乡”闻名全国。
咸宁是驰名全国的“楠竹之乡”,竹风俗醇厚古朴,源远流长。竹风俗自古以来便融入人民的生活之中,千百年来代代相传。
咸宁竹民俗涵盖很广,如生产、婚嫁、年岁、节令、丧葬等方面,咸宁人民赋予了竹子平安吉祥、趋福避邪的含义。在婚嫁习俗上主要有以下表现:竹签挑发、竹歌哭嫁、竹轿迎亲、竹伞进门、帐篙陪嫁等。
咸宁婚嫁的过程 结婚是人一生中的大事。在旧时代,往往被看作是“终身大事”。
因为在婚后,这对夫妻将终身厮守,白头偕老,祸福与共。虽然旧时代男女结婚往往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无自行择偶的权利,但办起婚事来却也相当隆重。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过程虽已逐渐从简,然而在农村仍颇讲究,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介绍认识:昔时男女双方的结合,只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今,不少人仍通过介绍人搭桥引线,男女双方才能相互认识和初步了解,此系联姻不可或缺的部分。
订婚:通过介绍人的穿针引线,使男女获得见面相叙的机会。如男女双方有意成亲,并征得双方家长的同意,婚嫁前一般先是订婚。
旧时订婚叫“发庚”,一般小孩生后就凭“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订立婚约。将男女方出生的年、月、日、时,写在庚书上,一式两份,互相交换,各执一纸。
“压庚书”信物,男方多以簪、耳环等首饰,女方多以刺绣品相赠。家境殷实之户,订婚信物较贵重,贫寒人家则是一般信物,以表心意。
报日:结婚日子要选良辰吉日。男家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出生的时日,择定一个大吉大利的日子作为迎亲的喜期报给女家,称之报日。
在迎亲之日的前夕,男家须按原双方商定的礼金(俗称身价银或聘金银)和礼品送到女家,以便为女家备置嫁妆、家具及其他作为婚嫁的物质。 迎亲:男方称娶亲,女方称嫁女。
结婚前一、二天,男方向女方送去“边猪坛酒”、抬盒(衣物菜食),称为解礼,女方向男方回送自做的布鞋,男方家里有几个人就做几双。结婚当天,男方抬花轿,双吹双打(两只唢呐两面大锣)到女方家迎亲,新娘上轿后用对联封轿门,男女方各写一联,要求对仗工整。
拜堂:即新婚夫妇在堂中拜祖。新人(新娘新郎)进房先喝“交杯酒”,再由男方最亲、最尊妇女(婆母或亲嫂)开发米泡、糖果、冲糖茶;然后新人双双“拜堂”,先拜祖宗,再拜父母,后拜叔、伯、兄、嫂以及亲戚中的尊者、长者,由宾相逐一喊出名字受礼,凡受礼者,均须拿出“拜茶钱”。
与此同时,还向围观者散发米泡、喜糖。婚礼高潮期间,人们还戏谑性地将新郎的父亲或叔伯等长辈脸上抹锅黑,翻穿羊皮袄,腰系铃铛,头顶破帽,手脚象征性地捆住,或是使之倒骑毛驴“亮相”,人们称之为“戏公公”。
闹洞房:拜堂后,新娘由牵轿娘(一般为儿女双全之妇女)和新郎引入洞房。新婚之夜,城乡均有闹洞房的风俗,习称“新婚三日不分大小”,长辈晚辈济济一堂,喧闹欢笑,直到深夜。
在闹新房的同时,亲友要茶盘盛红枣、花生、桂圆、瓜子向新廊、新娘撒去,并唱撒帐歌,以劝“早生贵子”之意。 回门:即婚后第三天,夫妻双双到女方家省亲,去时女在前,回时男在前,当天去当天回。
过去回门使用小轿作为交通工具,现在步行或坐车。在回门的当晚,举行一次“贺号”的仪式,由亲友用红牌子写上新郎的名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送上门,从此以后,别人再也不能喊新郎乳名了,新郎家则设宴待亲友。
至此,整个结婚仪式就算结束了。 咸宁婚俗的特色 咸宁是有名的“楠竹之乡”,竹文化已深深地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竹在我国古代有美好的寓意,为文人墨客所喜爱。从字面来讲,竹字是由两个象形竹叶的“个”字组成。
两“个”不分离,象征团结、爱情坚贞、夫妻幸福。特别在南方婚俗中,把竹作为吉祥之物使用是为了好的预兆。
如用竹棍挑开新娘盖头、抬竹轿、送竹扇、扛米筛镜等等。我们描述爱情生活也常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之词。
竹,又谐音“祝”,“祝(竹)君”、“祝(竹)福”是给人美好、幸福和吉祥的颂词。 竹签挑发:现代婚嫁礼俗中,在迎亲之前女方家会分别进行上头仪式。
上头仪式一般于结婚当日举行,上头象征一对新人正式步入成人阶段,组织新的家庭,肩负起开枝散叶的使命。上头须选好时辰,由父母或是“有福气”的长辈为新郎或新娘梳理头发,边梳边说吉祥祝福的话。
如“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其语意为祝福新人能同偕白首。咸宁当地就是用竹制的木梳或者竹签进行上头仪式,以取平安吉祥之意。
竹歌哭嫁:新娘出嫁前数天,有哭嫁习俗。内容有哭述自己成长过程,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有哭诉自己不愿离家之情和同龄姐妹的惜别之情。
咸宁人嫁女时,要哭嫁七七四十九夜,严格依着“试哭、联哭、劝哭、分哭、撩哭、叹哭、射哭”等仪程,整个哭嫁过程“无歌不。
十堰市已经是湖北省最西部的地区,市区以西有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再往西就是陕西省了!大的地级市(地区级)有汉中市、安康市,稍靠北一点还有西安市、咸安市、商洛市和宝鸡市。这六个地级市还有许多的县和县级市,我就不列举了!如果再往西那就是甘肃省(兰州市、张掖市、酒泉市等12个地级市)和四川省(广元市等,建议暂时别去);再往西还有青海省(西宁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喀什市、哈密地区)、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这四个省有很多的城市,大的我已列举!再往西就出国了,我想你不会与外国人结婚吧?!
东边的有襄樊市、随州市、孝感市等地区级城市,出省丹常草端禺得碴全厂户就是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市!除了安徽以外,余下三个省(直辖市)的女孩子眼光会很高、花钱会很猛,请慎重!!!
南宋中兴四将分别是: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 岳飞: 绍兴十一年,三十九岁。一月,金国再犯淮西,岳飞领八千骑兵驰援淮西。还朝,罢宣抚使,授枢密副使。十月,下狱大理寺。十二月,诏岳飞赐死于大理寺。绍兴三十二年,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淳熙五年,赐岳飞谥曰武穆。嘉定四年,追封鄂王。宝庆元年,岳飞武穆谥号为忠武、又赐太师。 韩世忠: 宋金和议,韩世忠抗疏言秦桧误国,连疏乞解枢密职,又上表乞骸,于是被罢为礼泉观使、奉朝请,封福国公。自此,这位抗敌多年的名将杜门谢客,不言朝事。十二年(1142),改为潭国公。十三年,封咸安郡王。十七年,改镇南、武安、宁国节度使。二十一年八月(1151)卒,追封通义郡王。孝宗朝,追封蕲王。 张俊: 张俊协助秦桧推行乞和政策,又与秦桧合谋制造岳飞谋反的冤狱。绍兴十二年十一月,张俊罢枢密使,封清河郡王。绍兴二十六年(1156)死,终年69岁,追封循王。 刘光世: 刘光世虽位列“中兴四将”,并且创立了淮西军,却将略寻常,胆小怕死,常常不战自退。靖康元年(1126),金军攻宋首都开封,刘延庆守御北城。十一月,金军攻陷开封,刘延庆及长子刘光国率兵万人突围,两人皆死于乱兵。卒,年五十四。赠太师,官其子孙、甥侄十四人,谥武僖。乾道八年,追封安城郡王。开禧元年,追封鄜王。
采纳哦
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于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因魇咒太子之事被削爵位,在府第高墙内幽禁起来,卒于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享年六十三岁。
二阿哥胤礽,再次被废后,被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四日幽死于紫禁城咸安宫,享年五十一岁。
三阿哥胤祉,雍正即位后,将胤祉发配到遵化的马兰峪为康熙守陵,后又削其爵位,幽禁于景山永安亭,病逝于55岁。
八阿哥胤禩,雍正登基之初,为稳定人心予以高官厚禄,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享年45岁。
九阿哥胤禟,因为是雍正竞争皇位的最大对手八阿哥的得力助手,召到雍正记恨。被削曲爵位和革除宗籍,不久定其罪状二十八条,送往保定,在狱中被折磨而死。
十阿哥胤誐,被雍正帝圈禁革爵,乾隆第二年被释放,享年五十九岁。
十三阿哥胤祥,"九龙夺嫡"中助雍正夺得皇位,在雍正登基后治绩助力甚大,被封为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
十四阿哥胤禵,雍正帝登基后将胤禵远派守皇陵幽禁,四年后改为圈禁,乾隆即位后恢复自由身。
说到雍正帝“弑兄、屠弟”是否在历史上真有记载,答案是肯定的。
但事实究竟如何,有人说雍正帝为了保皇位的稳固,铲除政敌是必然,也是必要的,哪个朝代对于影响自己政权的人都是如此。也有人说雍正帝的那些兄弟们则是死有余辜,因为他们作恶多端,不得不处理他们。
具体如何,还是看看历史文献是怎么记载的吧。 “弑兄”是指雍正帝囚禁了大阿哥允禔、二阿哥允礽、三阿哥允祉;“屠弟”则是指五阿哥允祺、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十二阿哥允祹、十四阿哥允。
其中允禔、允礽、允禩、允禟均被囚禁而死。 胤禔在康熙帝诸子中原排行第五,因为他前面的四个皇兄均早殇,在成年皇子中,他最大,所以被列为皇长子。
胤禔聪明干练,文武全才。但他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地位不如二阿哥胤礽的生母孝诚皇后高,于是胤礽因是嫡出而被立为皇太子。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封胤禔为直郡王,传说他力大无比,民间称他达摩苏王,也有叫神力王的。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将胤礽的皇太子废掉。
因为胤禔对皇太子不满,所以对康熙帝说“如诛胤礽,不必出皇父手”,遭到康熙帝的怒斥:“凶顽愚昧。”后来由于发现他用喇嘛教“魇胜”巫术陷害胤礽,被胤祉告发而被革去王爵,圈禁时间长达26年。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初一允禔死于幽所。在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允禔虽然在雍正年间仍被关押达12年,又死在雍正年间,实际上允禔最初是被康熙帝看押起来的,雍正帝只不过是延续了康熙帝的命令而已。
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皇帝的元配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胤礽原本排行第七,因康熙帝的许多早殇皇子排行时未排列在内,所以胤礽排行第二,由于他是皇后所生,属于嫡子。
他的生母又因生他时难产而死,所以康熙帝对他格外钟爱、娇惯。在他1岁的时候就被确定为皇太子。
即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康熙帝发布诏书,向天下公布立胤礽为皇太子,授以册宝,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同时,设立为皇太子服务的詹事府衙门,配备官员。
升内阁侍读学士孔郭岱、翰林院侍读学士陈廷敬为詹事府满、汉詹事。这是有清以来,皇帝第一次公开册立皇太子,也是唯一的一次。
这件事情意义重大,在朝廷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此,康熙帝开始了与皇太子胤礽之间长达近40年的皇储关系。
因为康熙帝过早立了皇太子,而他本人又是那么的长寿,在皇位上待的时间太久,因此康熙帝与皇太子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分别册封成年诸皇子为郡王、贝勒,其中:封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
受封诸子开始参与国家政务,并分拨佐领,各有属下之人。分封皇子,相对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太子的力量,增强了抵抗皇太子的力量。
因此,在当时的朝廷,有三股政治力量,即至高无上的皇帝康熙、皇太子集团、反皇太子集团。三者之间相互牵扯,相互猜疑。
这些情况被康熙帝发现之后,为了打击自己之外的政治势力,康熙帝先后两次废掉皇太子,最后将胤礽关押在咸安宫。雍正帝继位后,将其迁居到祁县郑家庄继续关押,允礽于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病死于禁所,终年51岁。
死后被追封为理亲王,谥曰“密”。密字有追补前过的意思。
将他葬在清东陵西侧的黄花山脚下(今天津蓟县境内)。这样看来,废太子允礽的看押、死亡,似乎与雍正帝继位并无很大关联。
胤祉(1677—1732),康熙第三子,荣妃马佳氏所生。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随康熙帝亲征噶尔丹,领镶红旗大营。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以征战功晋诚郡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因康熙帝敏妃之丧不满百日剃发,降为贝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揭发蒙古喇嘛汉格降为允禔用巫术“魇胜”废太子,使胤礽得以复立,以功晋封亲王。不久,奉命率庶吉士何国宗等编纂历法、算法各书,至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辑成《律历渊源》以及《古今图书集成》。
雍正帝即位,以其与胤礽素来亲睦,命守景陵。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因索贿苏克济,命降郡王,交宗人府禁锢。
雍正八年(1730年),复晋封亲王。不久,以怡亲王允祥丧而无戚容,命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
雍正十年(1732年)死,照郡王例殡葬。乾隆二年(1737年),追谥“隐”。
从这里看,允祉是被雍正帝关押起来,并最终死于禁所的。 胤祺(1679—1732),康熙帝的皇五子,生母为宜妃郭络罗氏。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随父征讨噶尔丹,奉命领正黄旗大营,以功于康熙三十七年三月(1698年)晋封为多罗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晋封为和硕恒亲王。
胤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帝即位后,但削其子的封爵。
允祺死时54岁,谥曰“温”。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碑勒铭,称其“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胤禩是康熙帝的皇八子。他的生母良妃卫氏是满洲正黄旗包衣人、宫内管领阿布鼐之女。
因为胤禩有才、聪明,在诸多皇子和大臣中影响力很强,因此他是与胤禛争夺皇位的。
和珅受宠的原因主要的有三点。
第一出身满洲,聪明机敏。和珅他属于满洲正红旗,原来家里住在西直门里驴肉胡同,他父亲曾经做过福建副都统。他小时候念书,就在皇宫的咸安宫官学念书,受到了比较好的儒家的教育。他出生那年是乾隆11年,他比乾隆小31岁。和珅参加顺天府乡试考试,考举人没考中,所以和珅没有学历,连个举人都不是,考进士根本没有资格了。他是满洲出身,满洲正红旗,所以就到了宫廷当个侍卫,这个出身很重要,没有这个出身,你不可能到宫廷当侍卫,乾隆的侍卫数千计,为什么和珅能够爬到权力的顶峰?和珅聪明机敏,我讲三个例子,也是三个故事。
第一个,薛福成《庸庵笔记》,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乾隆出巡,仪仗用的黄的伞盖临时找不到,乾隆又着急又生气,手下这些人吓得不得了,因为这有杀头之罪。谁也不敢回答,正在这个时候,和珅说:“管此事者负此责任”。乾隆一看这个小青年很明快回答问题,就注意了他。
第二,《清朝野史大观》里头记载,有一次乾隆出去坐着轿子,一面轿子行进,乾隆一面就在轿子上背《论语》,在那里背,背着背着忘了,接不下去了,和珅就在轿子旁边跑,因为他是侍卫,他一看乾隆背不下去了,他马上就接着往下背。乾隆一看这个小侍卫,因为他二十几岁嘛,这个小侍卫挺聪明的,就对和珅加以注意。
第三个例子,《归云室见闻杂记》记载:说乾隆出巡,他喜欢坐一种骡子拉的小轿车,既轻便又迅速,每十里地换一个骡子,因为它快,和珅是侍卫,就跟着这小骡车跑。这路上,乾隆就看着小侍卫跟着跑很热情,
说到雍正帝“弑兄、屠弟”是否在历史上真有记载,答案是肯定的。
但事实究竟如何,有人说雍正帝为了保皇位的稳固,铲除政敌是必然,也是必要的,哪个朝代对于影响自己政权的人都是如此。也有人说雍正帝的那些兄弟们则是死有余辜,因为他们作恶多端,不得不处理他们。
具体如何,还是看看历史文献是怎么记载的吧。 “弑兄”是指雍正帝囚禁了大阿哥允禔、二阿哥允礽、三阿哥允祉;“屠弟”则是指五阿哥允祺、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十二阿哥允祹、十四阿哥允。
其中允禔、允礽、允禩、允禟均被囚禁而死。 胤禔在康熙帝诸子中原排行第五,因为他前面的四个皇兄均早殇,在成年皇子中,他最大,所以被列为皇长子。
胤禔聪明干练,文武全才。但他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地位不如二阿哥胤礽的生母孝诚皇后高,于是胤礽因是嫡出而被立为皇太子。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封胤禔为直郡王,传说他力大无比,民间称他达摩苏王,也有叫神力王的。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将胤礽的皇太子废掉。
因为胤禔对皇太子不满,所以对康熙帝说“如诛胤礽,不必出皇父手”,遭到康熙帝的怒斥:“凶顽愚昧。”后来由于发现他用喇嘛教“魇胜”巫术陷害胤礽,被胤祉告发而被革去王爵,圈禁时间长达26年。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初一允禔死于幽所。在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允禔虽然在雍正年间仍被关押达12年,又死在雍正年间,实际上允禔最初是被康熙帝看押起来的,雍正帝只不过是延续了康熙帝的命令而已。
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皇帝的元配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胤礽原本排行第七,因康熙帝的许多早殇皇子排行时未排列在内,所以胤礽排行第二,由于他是皇后所生,属于嫡子。
他的生母又因生他时难产而死,所以康熙帝对他格外钟爱、娇惯。在他1岁的时候就被确定为皇太子。
即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康熙帝发布诏书,向天下公布立胤礽为皇太子,授以册宝,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同时,设立为皇太子服务的詹事府衙门,配备官员。
升内阁侍读学士孔郭岱、翰林院侍读学士陈廷敬为詹事府满、汉詹事。这是有清以来,皇帝第一次公开册立皇太子,也是唯一的一次。
这件事情意义重大,在朝廷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此,康熙帝开始了与皇太子胤礽之间长达近40年的皇储关系。
因为康熙帝过早立了皇太子,而他本人又是那么的长寿,在皇位上待的时间太久,因此康熙帝与皇太子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分别册封成年诸皇子为郡王、贝勒,其中:封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
受封诸子开始参与国家政务,并分拨佐领,各有属下之人。分封皇子,相对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太子的力量,增强了抵抗皇太子的力量。
因此,在当时的朝廷,有三股政治力量,即至高无上的皇帝康熙、皇太子集团、反皇太子集团。三者之间相互牵扯,相互猜疑。
这些情况被康熙帝发现之后,为了打击自己之外的政治势力,康熙帝先后两次废掉皇太子,最后将胤礽关押在咸安宫。雍正帝继位后,将其迁居到祁县郑家庄继续关押,允礽于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病死于禁所,终年51岁。
死后被追封为理亲王,谥曰“密”。密字有追补前过的意思。
将他葬在清东陵西侧的黄花山脚下(今天津蓟县境内)。这样看来,废太子允礽的看押、死亡,似乎与雍正帝继位并无很大关联。
胤祉(1677—1732),康熙第三子,荣妃马佳氏所生。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随康熙帝亲征噶尔丹,领镶红旗大营。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以征战功晋诚郡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因康熙帝敏妃之丧不满百日剃发,降为贝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揭发蒙古喇嘛汉格降为允禔用巫术“魇胜”废太子,使胤礽得以复立,以功晋封亲王。不久,奉命率庶吉士何国宗等编纂历法、算法各书,至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辑成《律历渊源》以及《古今图书集成》。
雍正帝即位,以其与胤礽素来亲睦,命守景陵。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因索贿苏克济,命降郡王,交宗人府禁锢。
雍正八年(1730年),复晋封亲王。不久,以怡亲王允祥丧而无戚容,命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
雍正十年(1732年)死,照郡王例殡葬。乾隆二年(1737年),追谥“隐”。
从这里看,允祉是被雍正帝关押起来,并最终死于禁所的。 胤祺(1679—1732),康熙帝的皇五子,生母为宜妃郭络罗氏。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随父征讨噶尔丹,奉命领正黄旗大营,以功于康熙三十七年三月(1698年)晋封为多罗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晋封为和硕恒亲王。
胤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帝即位后,但削其子的封爵。
允祺死时54岁,谥曰“温”。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碑勒铭,称其“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胤禩是康熙帝的皇八子。他的生母良妃卫氏是满洲正黄旗包衣人、宫内管领阿布鼐之女。
因为胤禩有才、聪明,在诸多皇子和大臣中影响力很强,因此他是与胤禛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