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隋炀帝的这位萧皇后,忒有名的就是那个“身历六帝宠不衰”的传说了。
至于萧皇后是不是真的侍奉过六朝帝王,谁又能说得清呢?毕竟连野史都不曾这么绘声绘色传闻过的事,何以小说家就能够如此言之凿凿的。而且萧皇后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够在“身历六帝”后还保持着“宠不衰”?乍一看似乎问题不仅多,且无解。
不过莫急,就算我们无法穿越回那个时代一探究竟,但仍可以从现存的史料中一窥真相。传说中的萧皇后是历经了隋炀帝、宇文化及、窦建章、突厥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兄弟以及唐太宗这六位帝王,所以算下来时间跨度是48年。
而能够在48年的时间里保持长宠不衰,想来萧皇后绝对得是驻颜有术的高手才对。你问为什么?那么好,我们就先来看看萧皇后的生年为何。
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而直接地记载萧皇后究竟是何年所生,不过只要有心,仍能从现存史料的蛛丝马迹中推测出萧皇后大致的年龄。《北史·隋炀帝本纪》中曾提及:“炀帝愍皇后萧氏,梁明帝岿之女也。
江南风俗,二月生子者不举。后以二月生,由是季父岌收养之。
未岁,岌夫妻俱死,转养舅张轲家。”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1、萧皇后是二月份生的。
2、萧岌夫妇收养了这个侄女不到一年便死了。那么萧岌是何年去世的呢?《北史·梁萧氏列传》:“岌,詧第六子也。
性和,位至侍中、中卫将军。岿之五年,卒。
赠司空,谥曰孝。 ”可见萧岌是在萧岿登基后的第五年过世的,也就是566年。
这样一来,萧皇后最迟也得是566年农历2月出生才符合实际情况。换言之,萧皇后出生的时候隋炀帝还未出生。
你又问为什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隋炀帝又是何年出生的。不同于萧皇后,《隋书》对隋炀帝的生年记载得很明确:“开皇元年,(杨广)立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
开皇元年就是581年,这时候的隋炀帝是13岁,但古时候的人都喜欢算虚岁而不是周岁,所以隋炀帝实际的生年应当是569年。又根据《北史·梁萧氏》的记录:“开皇二年,隋文帝备礼纳岿女为晋王妃。”
可见隋炀帝娶萧皇后的时候实岁才十三岁,而萧皇后至少十六岁了,很明显是“女大三抱金砖”的组合。而这二人的年龄差距正好与《萧氏族谱》中所说的,萧皇后要比隋炀帝大三岁的情况相吻合。
等到开皇二年正式嫁给了隋炀帝,萧皇后一生的命运算是彻底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虽然小说中的萧皇后有着一代妖后的嫌疑,不过正史给予萧皇后的评价还是相当不错的。
《隋书·后妃列传》:“后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候。高祖大善之,帝甚宠敬焉。
及帝嗣位,诏曰:“朕祗承丕绪,宪章在昔,爰建长秋,用承飨荐。妃萧氏,夙禀成训,妇道克修,宜正位轩闱,式弘柔教,可立为皇后。”
帝每游幸,后未尝不随从。时后见帝失德,心知不可,不敢厝言,因为《述志赋》以自寄。”
不仅《隋书》,《北史》中也说萧皇后的性情为人都很不错,小时候寄养在舅舅家,因为贫困还亲自劳作过。只可惜遇人不淑所嫁非人,摊上了隋炀帝这么个败家子,不仅自己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还连累自己的妻子辗转贼人之手。
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后,就将隋炀帝后宫的一干人等全部据为了己有,其中就包括萧皇后。《隋书·宇文化及列传》:“化及于是入据六宫,其自奉养,一如炀帝故事。”
之后萧皇后便跟着宇文化及逃到了聊城,等窦建章攻陷了聊城后又被窦建章带走。谁知窦建章的妻子是个妒妇,容不下隋炀帝的这些美人,就将她们安置在了武强县。
不久就有突厥的处罗可汗派人来迎接萧皇后与她的孙子杨政道。可惜处罗可汗也不是个长久的主,没过多久就死了,等他的弟弟颉利可汗上台后,便顺理成章地全盘接受了萧皇后一干人等。
《北史·后妃列传》:“及宇文化及之乱,随军至聊城。化及败,没于窦建德。
建德妻曹氏妒悍,炀帝妃嫔美人并使出家,并后置于武强县。是时突厥处罗可汗方盛,其可贺敦即隋义城公主也,遣使迎后。
建德不敢留,遂携其孙正道及诸女入于虏庭。”所以小说中说萧皇后“身历六帝”,虽然夸张了点,但未必没有事实于其中。
正史中对萧皇后的这段遭遇说的比较含蓄,很有可能是因为萧皇后的族人——比如她的亲弟弟萧瑀,在唐朝可是重臣,所以那些史官算是笔下留情了。但是史官放过了萧皇后,小说家却没能放过这个可怜的女子,而是继续臆想萧皇后最终是在唐太宗的后宫中颐养天年了,还顺便混了个昭容当当。
如此说来,既然萧皇后最后还能与唐太宗谱出一段姐弟恋,那么她与唐太宗之间的年龄差距以及究竟有无可能,我们自然也有必要了解一下。知道唐太宗的父亲李渊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吗?《册府元龟○卷二◎帝王部·诞圣》:“唐高祖以后周天和元年十一月丁酉生于长安。”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公元566年农历11月,李渊在长安出生。还记得萧皇后是什么时候生的吗?根据前面我们的推论,萧皇后最晚得在566年农历2月出生。
也就是说,萧皇后至少比李渊大了9个月,比唐太宗更是至少大了33岁!原来萧皇后谱得不是姐弟恋而是黄昏恋啊!因为等到贞观四年(630年)萧皇后归唐的时候,李世民32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候,而萧皇后至。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名不见载。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薨。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
关于长孙皇后的名,史料无记载,但是应该叫长孙无垢 哥哥长孙无忌
长孙皇后很牛的,有本事,但又不和丈夫争权,当然了,也许是因为长孙皇后不如吕后,武则天活的时间长。。但是长孙皇后和李世民在一起的时候,往往都不说话,一切掩盖在丈夫的光辉下。
电视剧里面的长孙珑儿应该是未来的皇后,但是电视剧吧,总会有细说,如果想了解真相。。还是推荐看史料,比较好
李渊的妃子:唐高祖李渊,唐朝的建立者,对于这位传位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帝后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美人,那么他的后宫嫔妃又有那些呢? 皇后 太穆皇后,窦氏,北周上柱国窦毅与襄阳长公主之女(宇文泰外孙女)。
聪慧刚毅,颇有才华。嫁李渊,生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一女平阳公主。
窦氏年幼时被舅舅周武帝宇文邕抚养于宫中,很受宠爱。她曾因劝谏周武帝亲近和亲的柔然公主而得到周武帝称赞,认为她小小年纪,见识不凡。
有记载称当时的名将长孙晟听说这件事以后,对朋友说“此奇人必有奇子,可为婚姻”。几十年后,长孙晟去世,他的内兄高士廉做主将长孙晟的小女儿嫁给窦氏的二儿子李世民,也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
窦氏七岁时,杨坚篡位,宇文家族被诛杀殆尽。窦氏闻讯,自投胡床下,叹息道:“恨我不为男子,救舅氏之患!”。
相传窦氏儿童时期就发长过膝,光可鉴人,拥有绝世的容貌。因此她长大以后,求亲者甚多,窦毅不得不设雀屏选婿,李渊以箭射中屏风上两只孔雀的眼睛而入选,这就是成语雀屏中选的由来。
她在李渊反隋之前就去世了,据说生前曾经劝说李渊不要把好马留在家里,要及早献给皇帝,以免引起隋炀帝忌妒。李渊当时没有听从,而后来不得不被迫献马以打消隋炀帝的疑心。
李渊回想窦氏当初的劝言,叹息着对子女们说:“如果我早听了你们母亲的话,哪里到这地步。”李渊登基以后,追封她为皇后,并追谥为太穆皇后。
李渊之后不曾再立皇后。 妃嫔 万贵妃,唐高祖李渊的贵妃,她是李渊没有即位之前的妾室。
楚王李智云的生母,李智云因为李建成、李元吉把他遗弃在河东郡所以被隋将阴世师杀害。万贵妃性情恭顺,特蒙高祖的礼遇。
由于太穆皇后没有活到唐朝建立,后宫之事,都要咨询禀告万贵妃,诸王、妃嫔、公主,没有不敬重她的。唐高祖退位后,唐太宗授她为楚国太妃,薨逝后陪葬献陵。
尹德妃,唐高祖李渊的德妃。尹德妃为高祖晚年受宠的妃子,后来生下儿子酆王李元亨。
在政治上,尹德妃支持太子李建成、李元吉。《旧唐书》称尹德妃和张婕妤与李建成、李元吉通奸淫乱。
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骄横跋扈,秦王李世民的属官杜如晦,路过尹阿鼠的府门,尹阿鼠的仆人把杜如晦拉下马,说:“汝何人,敢过我门而不下马!”打了一顿,杜如晦一个手指被打折,但是尹阿鼠恶人先告状,让尹德妃向唐高祖诬告杜如晦欺侮他的家仆,高祖怒责李世民:“我的妃嫔家都受你身边的人欺凌,何况是普通百姓!”李世民反复为自己辩解,但高祖始终不信。玄武门之变后,尹德妃未有记载。
其子李元亨在贞观二年(628年),授散骑常侍,拜金州刺史。 一些小说称张婕妤、尹德妃原是隋朝晋阳宫的妃嫔,但是史书只是说裴寂把晋阳宫的宫人献给李渊,并没有说她们就是张婕妤、尹德妃。
宇文昭仪,唐高祖李渊的昭仪,隋朝大臣宇文述的女儿,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宇文士及的妹妹。 宇文化及被夏王窦建德和唐将李世联军打败,宇文士及遂和封德彝一同投奔李渊。
李渊与宇文士及的关系很好,封他为上仪同。宇文士及的妹妹被唐高祖封为昭仪,非常受宠爱。
她是韩王李元嘉和鲁王李灵夔的生母。贞观六年(632年)到贞观九年(635年)之间,已经是太上皇太妃的宇文昭仪在长安病逝。
张婕妤为高祖晚年的内宠。李世民攻克东都,张婕妤为父亲求高祖得山东之地数十顷。
但是其地已被秦王李世民分给李神通,所以无法交给她。张婕妤向高祖告状李世民,高祖大怒,责备李世民自己的敕命不如李世民的教命。
于是张婕妤与李世民就有了矛盾,在政治上与尹德妃支持李建成、李元吉。玄武门之变前一天,李世民密告张婕妤、尹德妃与李建成、李元吉通奸淫乱后宫,并要杀死自己。
张婕妤探知了李世民的谋划,暗中告知李建成,让他小心。李元吉想称病不朝,李建成以为防备严密,没有在乎。
之后,便有玄武门之变的结果。张婕妤不知所终。
她可能有生下儿子周王李元方。 一些小说称张婕妤、尹德妃原是隋朝晋阳宫的妃嫔,但是史书只是说裴寂把晋阳宫的宫人献给李渊,并没有说她们就是张婕妤、尹德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