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算命 正文

河洛大鼓瞎子算命

1. 河洛大鼓里河南有个姓牛的已故艺人

河洛大鼓是流行在河洛地区的一种说唱曲艺,俗称叫大鼓书!(概指以前的河洛文化地区,包含巩义,登封,上街等原洛阳管辖的县区)

河洛大鼓最早在洛阳地区豫剧团登上舞台的时候,最著名的就是原洛阳豫剧二团的段阶平老师,他是河洛大鼓的第四代代表人物。他在偃师演出的时候曾经闹过一个笑话:有个刚做过腹部手术的病人听说段阶平来偃师演出,就慕名去看段阶平的演出。由于段老师的大鼓书比较诙谐,让人捧腹不止,造成腹部刚做过手术的病人当时缝线的刀口崩开,在当时的大鼓书现场成为笑谈,也成为段阶平大鼓书的佳话。

楼主说的牛姓艺人,应该是牛会玲吧,具体是否还在世,这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她们都和段阶平老师的说唱风格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段阶平老师作为代表人物,自己创作过很多脍炙人口贴近生活,普及知识的段子。我想段老师指导过的大鼓书艺人应该水平是一流的。我曾经听过段阶平老师现场演出的《肖飞买药》。段老师的演出的场景我到现在还历历在目,因为段老师也是我最好朋友的父亲。在此我缅怀一下这位为传播河洛大鼓做出特殊贡献的前辈,同时也为河洛文化能有这样一位优秀的传播者而骄傲。

2. 河洛大鼓的传承意义

在河洛大鼓传承过程中,先后出现过许多知名的艺人。第二代传人有说书状元之称的张天倍,在洛阳几乎家喻户晓;第三代传人程文和,享誉豫西,并曾代表河南参加全国首届曲代会,一曲《赵云截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赏;第四代传人段介平,以及原河南省曲艺团团长王小岳等,都曾独树一帜,闻名遐迩。

逢红白喜事不请响器(吹打乐器)请愿书,是当地村民已沿袭多年的习俗。求一家平安请书叫平安书;娶媳妇请书叫红书;毛娃过生日待客请书叫面书;老人做寿请寿书;还有挂鞭书、立碑书等名目繁多的各种书场,河洛大鼓成了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所以当地从事河洛大鼓的艺人很多,鼎盛时期就有一、二百余人。

然而,随着电视的普及,河洛大鼓的听众人数逐年下降,年轻人已无人听更无人学,特别是年事已高的老艺人大多已谢世,艺人只减不增,所以艺人已不到20人,年龄均在五、六十岁以上,并且大部分已不再从事表演活动,河洛大鼓的生存状况已跌入令人担忧的境地 。

3. 河南洛阳河洛大鼓的来历、艺术形式、特点

河洛大鼓,河南曲种。

清光绪末年,河南洛阳一带演唱洛阳琴书的艺人与南阳的鼓儿词(又名“单大鼓”)艺人合伙演唱。他们结合以后,互相吸收融化,在洛阳琴书唱腔的基础上吸收了鼓儿词的曲调,废弃了老式扬琴和八角鼓等乐器,改以坠琴、三弦、四胡等伴奏,以书鼓、月牙钢板击节。

由于曲调新颖动听,受到群众欢迎,逐渐流传到河南各地,并继续吸收了河南坠子、山东大鼓等演唱艺术,形成了一种新的大鼓书形式。主要唱腔有“平板”、“悲平板”、“小数板”、“五字垛”、“飞板”、“凤凰三点头”、“滚口白”等,而以“平板”为基本曲调。

平板是包括起腔、落腔的一个严整的曲体,六句为一段落,长于叙述,腔调多为半说半唱。 河洛大鼓板式灵活,除平板外,还有带伴奏的散板韵白,以及紧板、垛板,紧打慢唱的飞板等。

有长于抒情、节奏平缓的曲调,也有适于表现高昂激越情绪的曲调。著名艺人张天培吸收河南坠子唱腔、唱法创造的“天培调”具有独特风格。

传统曲目多取材历史故事,长篇有《双鞭记》、《温凉盏》等;中篇有《双锁柜》、《鸾凤配》等;短篇唱段有《取长沙》、《截江》、《打关西》等。 反映现实生活的曲目有《焦裕禄风雪探茅屋》、《巧摆地雷阵》等。

4. 河洛大鼓的历史源流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阳琴书旧称琴音,早期的伴唱乐器是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洛阳琴书早期演唱方式多为闭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细腻,字少腔多,节奏缓慢拖沓,其演唱书目也多为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中、短篇故事。琴音在官宦、商绅和文人之间传唱,词曲典雅,流入民间后,改称琴书,其琴也改为扬琴。 据洛阳地方志记载,河洛大鼓形成过程和初创时间为:清末以前,洛阳城乡流传较广的曲艺形式称琴书。约在清末民初,偃师县琴书艺人较集中的段湾村,有段炎等人前往南阳学艺,学会了当地的鼓儿词。并与洛阳方言琴书结合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洛阳地方特色的大鼓。 河洛大鼓在发展过程中曾有鼓碰弦、大鼓京腔、洛阳大鼓等名称,河洛大鼓的名称是在1952年才正式命名的。河洛大鼓最常见的表演形式为,主唱者左手打钢板,右手敲击平鼓,另有乐师以坠胡伴奏。演唱风格欢快活泼、气氛热烈,常以愿书 的方式,在乡村庭院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