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算命 正文

周易注,易经的基本知识详解

余秋雨先生历来严守“三不原则”:不应酬、不开会、不上网。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他从来没用过手机,只与妻子马兰女士一起,关门过着最平静、最古典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十年。偶尔也会开窗,看看远处的道路,猜想世间种种忙碌。

己亥年冬到庚子年春,全民居家防疫,窗外的道路天天阒静无人。这让他在古典的日子中,遥想到了更为古典的年月。

古典中的更古典,应该把心灵安顿在哪里?他在学理上已频频出入先秦的丛林,就连非常艰深的老子、孔子、庄子、屈原都进行了译释,那么,还有哪一座先秦的山岗有待于再度攀援呢?

答案便是《周易》。它一直被人们称为“群经之首”,是一座名分极高的神秘山岗。攀援这一座山岗,要非常安静,而且是长时间不受骚扰得安静。全民居家防疫,提供了这种机会。

他的这次攀援,态度极为虔诚。

周易共有三层内涵,秋雨先生独具慧眼,用独特的余式散文娓娓道来

​首先,以毛笔为杖。

书法的点、横、撇、捺,是一种最有体温的引领。由书法来贴近典籍,常常比注释、翻译、论述都更加亲切,更关及生命。他用书法写《周易》,名之为《周易录》。一连选写了好几款,收于本书的后半部分。

这部《周易录》的书法,用的是行草。

《周易》在内容上,不像后代很多典籍那样细密谨实,因此他没用楷书,而是让“易”返“易”,回到一种简疏自由的状态。但是,《周易》又是一种规范,不适合个人发挥,因此在书法上就不能采用狂草。顾及这两端,他选择了行草,在笔画上近草,在格局上近行。但在实际书写时对笔下书体的选择,完全看他对具体字句的感觉。

对于《周易录》的行草,他非常满意,自己认定为平生书法的代表作之一。

因此,《周易》的第一个内涵,便是“简易”。

老子说,“大道至简”。《周易》就是要把我们日常遇到的所有复杂问题简单化,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找到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占卜便是最简明的表现。

上古先民遇到一件事,徘徊在歧路,不知道怎么选择,只能向上天祈祷,让天神代替自己思考。这种办法从今天的我们看来,或许可笑,或许幼稚,称之为“迷信”。怎么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莫须有的上天主宰呢?但是圣人云,“生死有命”。人的命,天注定。如果上天想要灭亡世人,那么世人也没有办法;如果不想灭亡,就会降下一道神谕,引领世人前行。

占卜,便是向上苍问道。

上苍站在另一个维度,比人类看得高,看得远,知道人类下一步该怎么走。犹太人有一句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德国思想家康德说:“上帝看人类,就如人类看蚂蚁”。蚂蚁们忙忙碌碌,越过各种水滩,爬过各种土堆,历尽艰辛,齐心协力,终于把一个甲壳虫尸体运回家,在人类看来,它们的努力极其可笑,极其渺小,不值一提。如果人类能够帮蚂蚁一把,只需动动小手指,把土堆摊平,把水滩填满,它们就能畅通无阻地完成高难度任务。从蚂蚁的角度来看,人就是神。其实在上苍看来,人类跟蚂蚁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就会说,“有如神助”。

周易共有三层内涵,秋雨先生独具慧眼,用独特的余式散文娓娓道来

​​​余秋雨先生说,首先要明白一个简单的事实:《周易》起自于占卜。上古时代的祖先在艰难生存中相信,世事的凶吉祸福,是由上天安排的,因此要用一些特殊方法向上天探问。他们的惯用方法,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在龟甲和兽骨上钻孔,再用火烧,从烧出的裂纹中来判断答案。有时,也会在一把蓍草中抽捏转换,来寻找答案。这一些做法,就叫占卜。

初一看,这种方法很原始,甚至很盲目。但是,占卜的资料积累越多,渐渐看出了某种规律。很像现代的概率论和大数据,在没有逻辑的一大堆行为因果的组合中,出现了大逻辑,发现了一些出乎意料的神奇秘密。原因还没有找到,理由还没有呈现,事实却神秘地重复了。重复概率愈高,愈引起人们重视,相比之下,“原因”和“理由”反而不重要了。如果硬要找“原因”和“理由”,那也应该面对大数据慢慢捉摸,构建起一整套特殊的学理模式。

古人远比我们更贴近自然界。他们从日月星辰、四季轮回中强烈感受到规律的存在,又以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认知自然的不同品性。于是,他们从占卜资料中构建起了一套模式,能够广而大之,联通天道、人道、地道。这正如《系辞》所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说到底,就是试图通过一套模式来寻找“道”。

这一来,比较原始的占卜资料也就获得了提升,进入了高等级的排列、组合、旋转、定位,这就是我所说的“特殊的学理模式”。

这是《周易》的第二层涵义:容易。

“大道能容”。道便是自然,便是浩渺的苍穹,便是人类永无止境努力探索的未知,便是神,便是天。只有向包罗万象无所不备的“道”寻求答案,人类才能发展,才能进步,才能提高,才能一步步向道靠近。如果把道比作海洋,人类的求知和探索就是用木勺在海洋里舀水。

占卜就是舀水的木勺,《周易》便是如何舀水的操作指南。

周易共有三层内涵,秋雨先生独具慧眼,用独特的余式散文娓娓道来

​​余秋雨先生说,虽然我把《周易》形成的过程说得很简单,但请注意,我们面对的,是在人类文明的奠基时代,黄河流域一代又一代的精神价值创造者们相继努力的成果。而且,与其他文明相比,是极为独特、无可重复的成果。

不错,起点只是占卜,然而我们没有理由看轻那种在龟甲、兽骨、蓍草边的专注操作。种种既鸿蒙又抽象的图像在翻滚、隐约,大量既确实又漂移的数字在定位、错位。自然的盛衰与人类的命运,与这些象、数发生着诡异的对应,宇宙的秘密或许已经有部分被古代哲人秘藏其间。

瑞士有位心理学家,名叫荣格,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周易》专家,对《周易》深有研究。荣格写道,《周易》展现的只是“统计方式”,而西方现代强调的是“因果规则”。初一看,“因果规则”很有逻辑,而“统计方式”只是一种不讲因果逻辑的数字排列。但是,荣格认为,恰恰是在西方倡导的因果逻辑中,加入了太多的主观意图,真实被“异化”了。因此,不如那种平实的“统计方式”,更符合真实。

余秋雨说,《周​易​》自汉代以来就有众多学者耗尽心血守护着它,以两千年的力量聚积,造成了两千年的生命延续。

这种守护,并不是“严防死守”,而是表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的讨论状态、争议状态。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派林立、高论迭出。这中间的一个杰出范例,就是《周易》研究中“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的历代争鸣。

简单说来,汉代《周易》的“象数学派”,喜欢将六十四卦与季节、气候、方位对应起来,借助于占卜的原动力,来推论天下的阴阳灾变、人事凶吉。到了宋、明两代,“象数学派”就把起点性的六十四卦的运用,提升为“象”和“数”的交错。“象”,有了“太极图”、“先天图”、“后天图”、“河图”、“洛书”;“数”,也有了邵雍等人以奇偶之数推衍的历史图式。到了清代,大学者黄宗羲写了《易学象数论》,对一系列难题进行清理、总结和重新开启。

与“象数学派”对立的“义理学派”也气势强健。先是只活了二十三岁的天才哲学家王弼,他的《周易注》要求人们从烦琐的象数符号中解脱出来,以《周易》来理解万物变化的整体条理。后来,这一学派中又出现了程颢、朱熹这样的大学者,不赞成在​卜筮​上花太多工夫,而主张由阴、阳两气来解释宇宙本体。

这两种学派,前者立足《周易》本原,后者远及宇宙原始,看似对立却构成互补。正如王夫之所说,两者不可偏废,归于《周易》一理。

因此总结出《周​易​》的第三个内涵:变易。

​易​的本意就是蜥蜴,易通蜴。《说文解字》:蜥易,守宫也,象形。蜥蜴又叫“变色龙”,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出各种不同的体色。

《说文解字》又说,“其在泽中者谓之​易​蜴”。​泽​就是水中,水中的蜥蜴就是鳄鱼,也就是蛟龙。鳄鱼也非常善于伪装,整个身子藏在水里,从水面上看宛如一段枯木,极具迷惑性。

三国时曹操刘备青梅煮酒,曹操对龙有一段绝佳描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的最大特点便是“乘时变化”。所以易就是变的意思,《易经》就是关于“变化”的学问。

伟人说:事物在时刻起变化,我们要随时提高警惕,做好一切应对准备。万事万物无时无刻都在变化,都在发展,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人。所以怎么应“变”,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周易》,便是一部“应变之书”。

周易共有三层内涵,秋雨先生独具慧眼,用独特的余式散文娓娓道来

龙字,不是易字

​​​综上所述,《周​易​》三大内涵便是:简易,容易,变易。

世上学问浩如烟海,余秋雨先生对《周易》的理解当然也是一家之言,但他“解决了当代人读周易的大痛点:难懂;提炼了当代人读周易的大价值:应变”。用现代观念教你把握《周易》的核心价值,“只有懂得变化之道,才能从容应对未来”。

这本《周易​简释​》适合零基础的读者阅读,用广为读者喜爱的余式散文娓娓道来,提升读者思维,锤炼读者德行,更有余秋雨先生行云流水的亲笔行书抄录,烫金精装,实为阅读收藏赠人之佳品,喜欢的朋友赶紧入手一本看看吧,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